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14_第1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14_第2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14_第3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14_第4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图片可根据实际调整大小)题型12345总分得分一.综合题(共50题)1.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

问题1选项

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构成。资本家投人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生产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越少。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机器人的使用会导致资本构成中劳动力数量的降低,所以会导致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A正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只能是剩余劳动,“机器换人”的使用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来源,B错误。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单位时间内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个别商品价值降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量不变),C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D错误。故本题选A。

2.多选题

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人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问题1选项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B、D正确。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时间和空间则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所以,A不准确。时空具有客观性,不是什么主观的“观念形式”,C错误。故本题选BD。

3.单选题

2012年9月25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此起彼伏的地区动荡及热点问题,本次辩论的主题是(

)。

问题1选项

A.改善全球经济治理

B.携手推动各国普遍安全与共同发展

C.增强联合国维和作用

D.以和平方式调节或解决国际争端或局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于2012年9月25日开幕,主题是“以和平方式调节或解决国际争端或局势”,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均派代表出席并发言。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的审议、监督和审查机构,由联合国全体会员国共同组成。大会每年9月至12月举行常会。常会通常分两个阶段,前段为一般性辩论,后段为大会讨论和审议列人议程的各项议题。故本题选D。

4.单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确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人生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其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

问题1选项

A.历史标准

B.政治标准

C.经济标准

D.文化标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标准

【试题简析】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都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这就是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历史标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故本题选A。

5.多选题

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

问题1选项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可以说,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A、D正确。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在其中,既存在着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社会历史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也就是说,并不是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C错误。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错误。故本题选AD。

6.多选题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错误有(

)。

问题1选项

A.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B.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C.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

D.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内容,考点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A、B正确;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C正确。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王明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错误主张,D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BC。

7.多选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4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5%,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是(

)。

问题1选项

A.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B.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C.培育我国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D.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我国30余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并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我国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故本题选ABCD。

8.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桔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焚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秤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祇"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约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殖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坏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桔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②本案例中,秸秆养菇一菌渣制肥一林果肥育一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坏”,“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解析】(1)本题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点3分,第二点3分。第一问“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这里的提问已经把答题的角度限定了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角度呢?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从哲学的角度讲,“大循环”“循环经济的理念”涉及的就是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规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但是,单回答这一点还不够,因为第一问问的是“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这就还必须结合本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再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点来阐述。从“秸秆种蘑菇”“延长产业链”和“‘链接’到山林”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山东某地区的这些能人的“巧”,就“巧”在通过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桔秆养菇一菌渣制肥一林果肥育一生态改善),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虽然具有开放性,但不是无边际的开放,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本题(1)、(2)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即第一小题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后,第二小题回答我们在行动上应该怎么做。所以,第二问的答案要紧扣第一问中所选取的材料和答案,从对“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有何启示方面去论述,即【答案】所说的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9.多选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指出,目前,西藏共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余处,僧尼约4.6万人,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上述事实表明,我国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充分贯彻。我国宗教政策主要有(

)。

问题1选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C.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D.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的内容,考点是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这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本题选ABCD。

10.单选题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问题1选项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C正确。A、B、D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推动力量。故本题选C。

11.单选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

问题1选项

A.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与必然。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宿命论完全抹杀人类自由的可能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唯意志论把自由理解为人的意志或某种精神力量的绝对自由,即所谓毫无限制、为所欲为,也是根本错误的。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所以,题干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是恩格斯的话)。在4个选项中,只有D项认为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其他选项A、B、C皆说的是别的理论的观点,D正确,A、B、C错误。认为"‘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是唯意志论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人的自由(这种观点在题干中没有出现)。故本题选D。

12.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人类解放包括(

)。

问题1选项

A.从自然界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C.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D.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八章的内容,考点是人类解放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就是说,人类解放包括: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A、C、D三项分别讲人类从自然界、旧的社会关系、旧的传统观念下解放出来,是对人类解放三个层次和三个方面完整的回答,都是人类解放的体现,是正确选项。但是,人类永远不能够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在幻想中摆脱必然、摆脱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必然,认识客观规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B错误。故本题选ACD。

13.单选题

自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以来,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

)。

问题1选项

A.台湾当局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

B.美国髙规格“礼遇”台湾当局领导人过境

C.台湾当局减少了赴台旅游大陆游客的配额

D.台湾在美国测试新的导弹防御系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其在就职讲话中,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针对民进党上台执政,国台办与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是否还能继续运作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只有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才能得以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洪秀柱时也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两岸同属一中。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但是,直到现在,台湾当局仍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这就导致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故本题选A。

14.单选题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问题1选项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两千步的实践历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因此B是正确答案。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无限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能产生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失败虽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失败与成功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失败与成功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失败不能说是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不能把不成功的每一次实验看作相对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以A和C是错误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败”为后面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D项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不选。故本题选B。

【点拨】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相对真理理解为不完全正确、甚至有些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失败与成功、谬误与真理,尽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把不成功的实验看作"相对真理"。

15.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底,环保部相关部门公开约谈L市主要领导。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个被约谈城市,L市的污染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全国关注。重压之下,L市对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对412家重点污染企业限期限产治理……铁腕治污立竿见影,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标大幅下降,但环保风暴很快遭遇了新的困境。L市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为加快发展,招商时铺设了一些“绿色通道”,不少企业缺乏环评手续。此次停产整顿,部分企业因无环评手续一时难以复产。企业关停后,工人失业又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渐成燃眉之势。环保风暴遇到现实和利益的严峻挑战。

对于L市为治污痛下猛药的做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环保部官网及不少地方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或发表评论,众多网友也争相发声。且看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A:用环境污染换来的经济发展,早晚得淘汰。重病需猛药,现在天蓝水绿,多好啊!

B:一个小地主的命,非要过比尔•盖茨的生活,怎么可能!

C:政府要达标,企业要生存,百姓要环境。非常难!……决心不等于蛮干,环保和经济的平衡点找不好,再好的决定也会变成二次伤害。

D:休克式治霾太惊悚了。在如今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人为制造大面积失业和债务危机,简直是生态大跃进!

E:铁腕治污力度值得赞赏,但有些问题可以讨论。意识到方向有问题,是急刹车,还是有个滑行过程?L市这次是狠狠踩了一脚刹车,车停了,但乘客人仰马翻,有的摔得很重,有的勉强站着,还不知能站多久。

F:被关停企业满满的全是委屈,责任全部推给外界,以受害者姿态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只字不提。今天的L市,是很多历史欠账严重的城市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

一场空前的铁腕治污风暴,承受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时间,L市又因治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L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直面大气污染防治这场艰苦的硬仗,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让千万市民看到了山青水绿,享受着洁净的空气。9月16曰,环保部解除L市大气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既让环境好转,又让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这可能是中国环境治理持续深入后各地亟须作答的选择题。

摘编自央视网(Ml5年7月3日)、新华网(2015年7月3曰)、人民网(2015年7月6曰、11月23曰)

(1)从“铁腕治污”引发广泛讨论看,我们应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6分)

(2)“铁腕治污”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何启示?(4分)

【答案】(1)①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应该是一种双赢而非对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环境需要,而不是单纯强调环境治理或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终危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坏境需要。

③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2)①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解析】(1)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2分。第一问要求回答经济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回答这个问题,要分三个层次,首先,要从总体上回答两者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应该是一种双赢而非对立的关系。结合材料还要进一步指出,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环境需要,而不是单纯强调环境治理或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结合材料,指出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导致的后果。最后,要说明正确的态度。也就是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2)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第二问审题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搞清楚“‘铁腕治污’及其引发的讨论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何启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举措(主要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答案就十分明确了。

16.多选题

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

问题1选项

A.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所以,“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A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显微摄影下的“一沙一世界”,不仅没有否定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而且还证明了即使是看上去差不多的物质,实际上也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所以,D是对的。事物的本质(即世界的物质性)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B是错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不仅因为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而且还在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显微摄影就使得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显微摄影是一项人们制造并用来认识“一沙一世界”的工具,也正是这个工具使我们对“沙”的认识更加客观、更加科学。这说明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C正确。故本题选ACD。

17.多选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国际文件是(

)。

问题1选项

A.《日本投降书》

B.《波茨坦公告》

C.《开罗宣言》

D.《德黑兰宣言》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归还中国的国际文件。2012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白皮书(简称《钓鱼岛白皮书》)。《钓鱼岛白皮书》指出: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1946年1月29日,《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施政权所包括的范围是“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1972年9月29日,日本政府在《中日联合声明》中郑重承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方关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立场,并坚持《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上述事实表明,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A、B、C正确。《德黑兰宣言》不涉及台湾问题,D错误。故本题选ABC。

18.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S播出之后,很快引起社会热议,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就超过了3560万次。人们发现,走入镜头的工匠们,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立足于本职工作,敝业奉献,数十年如一曰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在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令人高山仰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36年来一直从事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工作,以国为重、扎根一线,是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面对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他说:"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这也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凤林在36年的工作中,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经他的手焊接了140多发火箭的发动机,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他先后获得过部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度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30多种奖励,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的工作或许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却不可能被代替。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而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薪火相传的能工巧匠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我们今天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留恋,而且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它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与人生态度。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5月11日)、央视网'(2016年4月22日、10月9日)等

(1)“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分)

(2)为什么说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5分)

【答案】(1)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的爱岗敬业精神,是锲而不舍、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严谨工作态度;

②“工匠精神”是我们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任何领域任何时代都需要;工匠的工作可以被取代,但“工匠精神”却不可能被超越。

(2)①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需要道德规范的指引和约束。“工匠精神”所内涵的道德要求,不仅适用于工匠,也适用于一切从业者。

②从国家层面倡导“工匠精神”,也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就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弘扬“工匠精神”,就是倡导全社会人人都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解析】(1)本题考查"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第一问“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要分两个层次回答。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工匠精神”(也就是回答"工匠精神”的实质)。所谓“工匠精神”,它既是一种敬业精神,又是一种工作态度。具体说来,所谓“工匠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的爱岗敬业精神,是锲而不舍、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严谨工作态度。其次,要回答“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工匠精神”是我们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任何领域任何时代都需要。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的工作或许会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却不可能被代替。也就是答案要点里说的:工匠的工作可以被取代,但“工匠精神”却不可能被超越。

(2)本题考查"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第二问为什么说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也要分两个层次回答。首先,要说明“工匠精神"适用于一切从业者,因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需要道德规范的指引和约束。所以,"工匠精神”所内涵的道德要求,不仅适用于工匠,也适用于一切从业者。其次,要阐述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国家在倡导“工匠精神”。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它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也就是要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倡导全社会人人都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9.多选题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12年6月24日,在航天员的手动操控下,我国“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互对接成功,向未来建设宇宙空间站迈出坚实一步。就在同一天,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20米的深度,再次创造历史纪录。这两项成就的里程碑意义在于(

)。

问题1选项

A.丰富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宇宙的梦想和实践

B.完成了“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南海深部计划”

C.为中国在太空和海底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D.为中国在太空和大洋这两个尚未充分利用空间的活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2012年6月24日,我国“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互对接成功,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20米的深度,再次创造历史纪录,这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不但扩展了中国科学家的探索空间,也为中国在太空和海底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中国人参与的科学探索活动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太空和大洋这两个尚未充分利用空间的活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丰富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宇宙的梦想和实践,A、C、D正确。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B项完成“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的目标,目前尚未实现;而"蛟龙”号也尚未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蛟龙”号将有可能于2013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所以,B项完成了“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南海深部计划”不符合事实,不选。故本题选ACD。

20.单选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

)。

问题1选项

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B.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D.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A最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故本题选A。

21.多选题

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

问题1选项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指时间永远按照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演变,一去不返,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都蕴涵着时间一去不返的哲理。“黒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唐代诗人颜真卿《劝学诗》中的诗句,感叹的是岁月易逝、光阴一去不复返,包含了时间一维性的哲理;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提醒人们时不我待、光阴易逝,说的也是时间一维性哲理;“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引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感叹的是“物换星移”和时光的不经意流逝,明显具有时间一维性哲理。A、B、D是正确选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唐朝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两句,是作者对其所看到景观的描述,大意是说云起日落风吹,说明雨要来了,不涉及时间一维性问题,今人多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所以,C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BD。

22.多选题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问题1选项

A.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

B.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C.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顺序性

D.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第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第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洋意:2018年版本科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把此提法修改为"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A、B、D正确。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不是顺序性的问题,C错误。故本题选ABD。

23.单选题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是(

)。

问题1选项

A.特别行政区的完全自治权

B.中央授权之外的剩余权力

C.特别行政区本身固有的权力

D.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就香港工作发表白皮书。白皮书以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为依据,系统阐述了“一国两制”内涵和中央对港方针政策,以丰富详尽的数据、事例,介绍了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得到贯彻落实、保持繁荣稳定的实情实况。白皮书指出,“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所有地方行政区域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固有的,其唯一来源是中央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权,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务管理权。高度自治权的限度在于中央授予多少权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不存在“剩余权力”。同时,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并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等制度和原则。坚持一国原则,最根丰的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尊重国家实行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和原则。故本题选D。

24.多选题

2016年7月以来,中央陆续派出环保督察组进驻各地进行现场督察,掀起了一场新的治污问责风暴。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这是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有利于(

)。

问题1选项

A.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B.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C.强化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D.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一道以时事为内容的题目,是教材里没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5年7月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文件。会议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会议指出,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对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追究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督察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进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要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近期要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在这次会议之后,我国掀起一场新的治污问责风暴,中央陆续派出环保督察组进驻各地进行现场督察。A、B、C正确。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政府行为,D错误。故本题选A、B、C。

【点拨】这一问题属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2016年考过分析题,2017年又以选择题形式复考,可见重要问题可以反复考查。

25.多选题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这表明个人品德是(

)。

问题1选项

A.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及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

B.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

C.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

D.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品德的特点。个人品德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实践性。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的一种特殊品性;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现象,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方式。其二,综合性。个人品德不是某种道德要素的表现,而是个人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不是个别的具体行为,而是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其三,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心理现象,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B正确,D必然错误。故本题选ABC。

26.多选题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

问题1选项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素材出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20日刊登的《土壤是怎么生成的》一文。该文指出,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A、B、D正确。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上升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C错误。故本题选ABD。

27.多选题

2012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该组织发展进人第二个十年的首次峰会,与会各国元首就深化成员国友好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人交换了意见,达成了新的重要共识。此次峰会的主要成果有(

)。

问题1选项

A.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

B.首次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

C.签署了首个人文合作宣言

D.增加了新的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同盟组织,此次峰会不可能也没有签订军事同盟条约,A错误。故本题选BCD。

28.单选题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问题1选项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菜里加一点点盐,味道就鲜美,但是,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是又苦又咸,说明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B正确。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持续的量变问题),C内容错误且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9.多选题

2015年10月1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该公司将负责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表明我国(

)。

问题1选项

A.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根本性改变

B.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C.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日益提升

D.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表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获得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胜出的),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日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B、C、D正确。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A错误。故本题选BCD。

30.多选题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

问题1选项

A.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B.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D.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故本题选A、B、C、D。

31.多选题

1992年初,在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问题1选项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C.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判断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第四,提出关键在人、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第五,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第六,提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故本题选ABCD。

32.单选题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这表明(

)。

问题1选项

A.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

B.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C.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D.人民解放战争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过程。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分析了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经过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上升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与此同时,各战场陆续转人进攻,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B正确,A错误(在战略进攻的时候,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并没有超过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没有战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有战略相持阶段),D错误。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解放区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拥有1.68亿人口,并且基本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则由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其中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由于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它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C错误。故本题选B.

33.多选题

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邓小平到中山大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

)。

问题1选项

A.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C.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D.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B、C、D三项是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相通之处,是正确选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符合题意,A不选。故本题选BCD。

34.多选题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问题1选项

A.它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