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综述_第1页
学生评价综述_第2页
学生评价综述_第3页
学生评价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中小学生评价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学生评价是其中最为关键也是争议较多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就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评价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作者搜集了近五年关于学生评价的20余篇论文,在阅读和梳理过程中发现人们现已普遍认可学生评价应多元化,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评价功能多元化,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化。[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评价;多元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新课改在学生评价方面特别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1]因此,新课程一改原本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将重心转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构建一个统筹全面、兼顾个性、激励发展、及时有效的多元学生评价体系。一、关于学生评价的理论研究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加德纳在《职能的结构》中提出,人有七种智力: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视觉一空间关系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随后,加德纳又把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纳入到多元智力的框架中,形成了九种基本界说。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几种智力,而各项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则表现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评价目的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兼容并包的态度,主张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就不能以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留出发展的空间。后现代主义者同样认为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二、关于学生评价特点的研究学生评价功能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评价恰恰是牵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学生评价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一考定终身,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的评价功能,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丧失自信很难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新课程以来的学生评价,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扬科学精神、端正治学态度、发挥优势潜能和培养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评价的反馈、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发展与完善。学生评价功内容多元化传统的学生评价以学科知识的考试分数定等级,论英雄,而这种做法关注的主要是学生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的评价,忽视了其他智力的发展,因而既不适合学生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各种智力的评价。新课程学生评价,以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潜力,评价时,各种智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各项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学生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并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潜能的机会和空间。有学者强调,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而是强调为“多元智能”而教,着眼于个体的智能发展[2]。为此,学生评价不仅单纯关注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是否有探究创新能力、健康乐观的心态、浓厚持久的兴趣、坚定执着的信念、高尚诚信的品质等,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释放生命核能,成就理想人生。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学生评价的方法主要是依赖笔试、侧重知识考查,属于量化评价的范畴,这种方法对于鉴定、比较和选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项都有量化的指标,所以评价学生也非常方便。但由于教育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是无法用量化方式来评价的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3]新课程学生评价改变了以往僵化、单一的标准化定量评价方法,在实际评价时,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并侧重定性评价;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努力程度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采用书面测试、口语面试、作业评语、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档案等具体便于操作的方法,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起来,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让评价实施动态化,通过关注学生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发展。[4]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学生评价体系中大多由教师一语定音,学生、家长很难参与进来,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评价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难免有失偏颇。新课改的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包括他人评价,还应包括自我评价,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方面组成的评价整体,不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单一的评价结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在这个多元评价中,要求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家长对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等等。学生参与评价,一方面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明确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不足。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不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良师益友和知己伙伴,大家推心置腹、畅所欲言,集中了所有资源能量,信息全面细致、评价准确到位,整个评价过程充满民主、平等、合作、求实的氛围,这样的一个评价过程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性,而且对教师树立科学的师生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和学生群体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三、关于学生评价的启示和思考学生评价改革在新课改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了关注过程的评价,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书面测试转向了注重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了多元主体,从过于注重“他评价”转向了注重“自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学生评价从机制到实践都十全十美、无可挑剔。[5]激励性评价过犹不及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是在表扬声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因为没有人不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适当的夸奖会给人以激励,增强其学习和进步的信心,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然而,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激励性评价不是要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自我成长。其实,教育本来就应该包含表扬、批评、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批评是一种正当的教育行为,学生做错了就应该给予批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有位教育家很早就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与其步入社会遇到困难不知所措,不如从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经历困难后建立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提高学生评价的可操作性近年来有的中小学学生评价方案内容繁杂、条例过细,包括考试、听课、作业、劳动、思想等方面,且每一方面都有更为细致的规定,热火朝天的学生评价改革背后是教师和学生的困惑和过多精力的消耗,效果也未必会好。可以采用“短平快”的打法,比如:课堂上的问答评价、作业中的评语等等及时、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方式。想方设法完善考试的评价功能一提到考试人们往往说出一堆考试的弊端和给学生带来的种种不快,但基于现在的国情:人口众多,竞争压力过大,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考试还是一种相对公平、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作为学生评价的手段,考试和发展性评价各有侧重,无所谓优劣长短。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要素渗透到考试中去:如思维性的开放题、实验操作的细节性问题等,使考试的评价功能更全面、更强大。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学生评价日趋成熟:评价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评价功能从对学生的甄别、选拔转向激励、发展,评价重心从关注结果转向结果和过程的全面关注,评价内容从一元拓展为多元,评价方法从定量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从单一主体转向了多元主体。但我们仍应该以冷静、批判的视角看待新课程的学生评价问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实施有效评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采取民主、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惟有如此,学生评价才能在冲突与融合中稳步前行,才能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和谐发展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发挥最大潜能的同时健康、全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