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一章_第1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_第2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_第3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_第4页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

你知道吗?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它?2.怎样区别正常与异常?判别指标?3.怎样对形形色色的心理行为异常进行分类?4.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5.变态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至今的?6.怎样进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变态心理学?案例与数据形势逼人案例一一个9岁儿童,因病不能走路,一直由父母及家人照顾,和外界接触少。年龄小时就特别爱笑,为一丁点儿小事就得前仰后合,浑身瘫软。那时成人只觉得这小孩子挺可爱。现在已近10岁,尽管聪明,却仍未上学。仍然动不动大笑一通,常因为正常人看来不应发笑的事情而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人们开始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病?因为他的情绪表现和正常同龄儿童相差太远了。

案例二一个人很讲卫生,饭前便后都要洗手。最后竟发展到稍微接触某个东西之后就要洗手。经常把手洗得发白,仍不罢休。

案例三上海某大学化学系有位四川籍新生,入学后日益孤独、忧郁,不久便不能坚持正常上课了。原来他从小娇生惯养,到上海后,生活不会自理,连洗衣服都很困难。平时爱吃辣椒,没有辣椒的饭菜难以下咽,又由于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常被同学当作笑料,因而人际交往受限。于是开始失眠,进食不香,日渐消瘦。经医生诊断,认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症。

案例四美国一个中学生,在学校的功课很差,除了上体育课之外,没有玩伴。在一个宁静的下午,他在一个商业区的交叉路口开枪射杀一人,打伤数人。当子弹打完后,他还扣动扳机直到被警察制止。(美国中学生的爆发性障碍。)数据1980年,全美国人口2亿2千万,心理障碍患者达25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0%以上。1982年对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的调查表明,城乡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为10.54‰(与发达国家相接近),比50年代的1.3~2.8‰和70年代的3.2~7.3‰,均有明显上升。1983年以来,北京各大学校中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精神疾病已由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超过了传染病。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变态心理学?社会的需求。

个人的需要。

改善个人知识结构的需要。

学科发展的必然。

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并阐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浏览:其他的界定

变态心理学是对心理障碍进行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高湘萍,《学校心理病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分类、解释、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同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王玲,《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浏览:其他的界定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变态人的行为和精神过程。(詹姆斯·佩奇,《变态心理学》,新德里1976年)变态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在常态和普遍人格结构中的变态行为。(E.罗森、福克斯、格里戈里,《变态心理学》,国际学生第二版,1972年)借助变态心理学研究那些所谓常态人格的偏离和变异现象。(梅采尔·马奥尼,《变态心理学》,圣弗朗西斯科研城1980年

二、正常与异常

正常与异常泾渭分明吗?

变态就是不同于常人吗?

正常与异常泾渭分明吗?首先,心理和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间并无非常明确的界线。或者说,正常与异常之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次,即使是变态心理也有程度的不同。何谓「正常/常态」?医学观点:没有生理方面的病痛统计学观点:平均数社会规范观点:所数人认为是对的、应该的行为表现(不成文的习俗和规范)回“正常”或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1974)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是主要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统一、人格稳定、心理与环境协调。社会健康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良好,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心理健康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显示出有机体的功能和效力,发动力和统一力,表现出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统一,个性化等。

正常与异常的判别标准

一般认为“正常的心理”应具备下面8点:1.智力在常态分配曲线以内。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极、和客观情境相适应。4.心理和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良好,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也不迟钝,和刺激情境相适应。7.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的愿望,并且使合理的需求能得到满足。8、自我意识和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不大。

衡量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许又新)体验标准: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工作、学习有效率,人际关系良好。发展标准: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变态心理有程度的不同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4-5)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类型可分为四种:常见的心理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主要的病态人格;神经症状;个性缺陷等。

变态心理有程度的不同王极盛(心灵时代,51-52)按程度与性质不同,将心理异常分为:心理不适、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心身疾病、大脑疾患与身体缺陷的心理问题几个方面)郭念峰(临床心理学,1995,179-189)为了区别于精神医学对心理障碍的认识,提出把心理障碍看作是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指出“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的程度分类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

不同于常人的行为不能都被看作是异常的,比如运动员的行为、乐手的行为或智能超群者的行为,虽然不同于常人,但也属于正常的范围。

异常的判别指标统计学指标:此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调查,一般认为75%以上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都可看作是正常的。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社会适应的指标:与社会常态的比较,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准,根据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完善的顺应为出发点。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与个人经验不同者都可能被判别为异常。(主观性强)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分类参见教材:P.9-10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年)(CCMD-3)

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1994年)(DSM-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1992年)(ICD-10)本课程的学习重点第一部分:基本问题

变态心理学的涵义、分类、历史、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观点。第二部分:各症分述

人格障碍、性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病、儿童心理障碍第三部分:干预

评估、诊断、治疗、预防四、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从中世纪的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比奈尔Pinel)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

(克雷丕林Kraepelin)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弗洛伊德Freud)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的变更六、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法:是最古老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个案又称病案,是个人及其病史的记录。

临床法:主要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谈话来取得病

人心理异常表现的事实材料,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