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路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第一页,共27页。一、电路的等效简化原则:1、无电流的支路去除 2、电势相等的点合并 3、理想导线可以任意长短 4、理想电流表内阻为零,理想电压表内阻为无穷大 5、电路稳定时,电容器可以认为是断路第二页,共27页。例、判断如图所示三个电阻的连接方式R1 R2 R2R1R2R3第三页,共27页。练习:如图所示,R1=R2=4,R3=R4=2,UAB=6V。求:(1)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不计电流表的内阻)(2)R1和R4两端的电压之比A1A2R1 R2 R3 R4ABI1=1.5A I2=1.0A U1/U4=1/2第四页,共27页。二、电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电流表、灵敏
2、电流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能显示出电流和电压值的电阻。当电压表和电流的内阻已知,则可用电压表测电流,也可用电流表测电压(量程要匹配)RAA B如图,电流表的内阻RA=3K,电阻R=100在AB端接恒定电压,电流表的读数为100mA,则经过电阻R的电流为多大?第五页,共27页。V200 100100 20030VA200 100100 20030V求图甲中电压表读数和图乙中电流表读数(均可视为理想电表) 甲 乙第六页,共27页。两只电流表A1、A2串联后连成如图甲所示电路,调节R使A1满偏时,A2的示数为满偏的1/3,将A1、A2并联后连成图乙所示的电路,重新调节R,当A2满偏时,A1的示数为满
3、偏的1/3,已知A1的内阻为0.45,那么A2的内阻为( )A、0.05 B、0.1 C、0.45 D、1.5A1A2R甲A1A2R乙A第七页,共27页。如图所示,A1、A2是两块相同的电流表,V1、V2是两块相同的电压表。电流表A1的示数是1.4mA,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是0.8V和0.6V。试求:(1)电流表A2的示数(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之比A1A2V1V2如图所示,A1、A2是两块相同的电流表,V1、V2是两块相同的电压表。电流表A1的示数是1.4mA,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是0.8V和0.6V。试求:(1)电流表A2的示数(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内阻之比第八页,共27页。
4、三、电路的动态分析动态问题:通过分析部分电阻的变化,引起电路总电阻的变化,从而判断电压、电流的变化U外=EIr第九页,共27页。 如图所示,电键闭合时,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试分析白炽灯L1、L2的亮度变化情况。第十页,共27页。基本思路:“局部整体局部” 即从阻值变化的的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I分U分第十一页,共27页。在右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功势为E、内阻为为定值电阻,R是一滑动变阻器,电路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均视为理想的。试讨论:当R的滑键向上滑动时,电源总功率
5、及各电表示数如何变化? 第十二页,共27页。“并同串反”“并同”: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增大;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减小。 “串反”: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减小;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将增大。思考:该电阻本身的电压、电流、功率怎么变?第十三页,共27页。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D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
6、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动角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 ( )第十四页,共27页。电学实验第十五页,共27页。一、电表的改装和校正表头:灵敏电流计 Ig Ug Rg1、改装成量程扩大n倍的电压表 串联分压电阻 R=(n1)RgGR2、改装成量程扩大n倍的电流表 并联分流电阻 R=GR第十六页,共27页。3、校正电路GAGV标准电压表和改装表并联标准电流表和改装表串联零点的机械校正第十七页,共27页。例、某同学完成了电压表的改装后,将改装后的电压表和标准电压表并联,然后接入电路进行测量,发现改装表的示数总比标准表的示数小,为了校准改装表,应( )A、增大改装表的串联电阻B、减小改装表的串联电阻
7、C、用一个电阻与标准表串联D、用螺丝刀调整改装表的调零螺丝B第十八页,共27页。二、半偏法测电表的内阻1、测电压表的内阻电路:2、原理:先使电阻箱R为零,调节滑动变阻器R0使电压表满偏;然后保持R0不变调节R 使电压表半偏;根据串联分压的规律可知此是R 的阻值和电压表的内阻是相等的调节与RV串联,支路总电阻增大,其分压也有所增大(比原来电压表的满偏电压),所以变阻箱的分压比电压表的分压(现在的半偏电压)大,则R RV,即测量值偏大。误差分析第十九页,共27页。2、测电流表内阻电路:原理:开关S2先断开,调节滑动变阻器R0使电流表满偏保持R0不变,闭合开关S2,调节电阻箱R,使电流表半偏根据串联
8、分流的规律可知此时电阻箱的阻值等于电流表的内阻由于S2闭合时,回路总电阻有所减小,实际上回路的总电流会有微小的增大,所以流过的电流比电流表的电流略大,由并联的分流原理得RRg,即测量值偏小。误差分析第二十页,共27页。改装电流表之前,必须知道电流表的两个参数:一是满偏电流Ig,二是电流表的内阻Rg。如图所示是测定电流表内阻的实验电路。电流表的内阻约在100左右,满偏电流为500A。实验过程中,先断开S2,合上S1,调节R,使电流表G指针满偏;然后保持R不变,合上S2,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时,可以认为流过R的电流也等于Ig/2,由此得Rg= R,读出R即得RgGRRS1S2(1
9、)实验室配有的可变电阻为A、电阻箱,阻值范围0 10B、电阻箱,阻值范围0 9999C、电位器,阻值范围0200D、电位器,阻值范围020kR应选用 R应选用BD第二十一页,共27页。GRRS1S2(2)如果按正确的步骤测得的R为100,要把这个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0.6A的电流表,则应并联的分流电阻是 (3)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试分析:用上述方法测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根据电流表的测量值数据改装成的电流表测量时,其读数比实际电流偏大还是偏小?(4)在测定电流表内阻的实验中认为“流过R的电流也等于Ig/2”的条件是(5)为了减小测定电流表内阻的实验误差,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
10、、R选用更大阻值的电位器 B、 R选用较小阻值的电位器C、选用电动势大的电源 D、选用电动势小的电源 第二十二页,共27页。含电容器电路的分析1、电路稳定后,由于电容器所在支路无电流通过,所以在此支路上无电压降低,因此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就等于该支路两端的电压R1R2R3R4C如图(1)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等于路端电压 (2)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等于R4两端的电压R1R2R3R4C(1)(2)第二十三页,共27页。2、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变化时,将会引起电容器的充、放电,如果电容器两端电压升高,电容器将充电;如果电压降低,电容器将通过与它并联的电路放电。例、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10V,内阻可忽略,R1=4,R2=6,C=30F,求:(1)S闭合后,电路稳定时通过R1的电流(2)S原来闭合,然后断开,求这个过程中流过R1的电流R1 R2CSE第二十四页,共27页。闭合电路的功率关系电源的总功率:P总=IE=IU外+IU内=E2/(R+r) (纯电阻适用)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IU外=I2R=U2/R (纯电阻适用)电源内部消耗功率:P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四冲程内燃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及说明
- 劳动之于生活模板
- 《斗拱介绍婴幼儿版》课件
- 《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湖南省课程》课件
- 社区2019年初工作计划
- 合肥市庭院施工方案
- 县教育局201年政务公开工作计划
- 二年级上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本
- 年度营业员工作计划模板
- 村民活动中心组织设计方案
- 2024年制冷空调系统安装维修工(五级)鉴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2024年度企业形象策划与市场营销合同
- 低血糖护理新技术新进展
- 办公室安全知识培训
- 旅游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制图基础机考网考题库及答案C完整版
- 2024-2030年中国预装式变电站行业现状规模与前景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工程项目调研报告(共7篇)
- 9 《集合》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