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然灾害专题复习_第1页
12自然灾害专题复习_第2页
12自然灾害专题复习_第3页
12自然灾害专题复习_第4页
12自然灾害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灾害专题复习一、自然灾害的分类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 泥石流2、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暴风雪3、水文灾害:洪涝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咸潮)4、生物灾害:病虫害蝗灾鼠灾生物入侵二、自然灾害原因1、自然原因:地气水生土2、人为原因:生产:工业农业生活:衣食住行三、自然灾害的措施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技术措施4、经济产业措施5、法律法规措施6、宣传教育措施四、自然灾害的危害1、对社会:人员伤亡2、对经济:财产损失3、对环境五、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1、有自然异变为诱因2、有受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为受害客体第一类气象灾害1、洪涝的成因和防治成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

2、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河道弯曲,易淤塞,排水不畅;下 游顶托,难以下泄;凌汛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导致河 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下游河道短时间来水过多。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功能下降下游低洼地区建筑物占据河道导致行洪不畅措施:工程措施:植树种草(中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建水库(中上游调蓄洪水)加固堤坝(中下游)建分洪区疏通、整治河道(裁弯取直)开挖新河道提高泄洪能力退耕还胡,增强湖泊调蓄能力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制定应急人员撤离计划2、城市内

3、涝的成因和危害成因:降水强度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城市建筑物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措施: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增强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下渗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3、台风的危害及防御台风的本质: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度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本质是热带气旋。中国和东亚地区称为台风,在大西洋称为飓风,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台风行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C以上)、大气上冷下热不温定、足够的地转偏向力台风带来的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结构: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微风,晴朗)分布:中低纬沿海地区世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东亚、南亚、

4、东南亚、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美国东部 沿海、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东西两侧-沿着南北回归线分布中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不利:通过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防御: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台风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台风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加强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须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渔船靠港,船只停开(防御风暴潮)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防御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海岸建防护林工程和加固海岸堤坝工程(防御风暴潮)4、寒潮的危害及防御分布:冬半年除了青藏高原的中

5、国大部分地区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雨雪;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影响:有利:能杀死越冬病菌虫卵,减轻病虫害可能带来降水,缓解旱情可能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提供风能不利:强烈降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和牲畜死亡大风和暴雪造成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摧毁建筑物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引起沙尘暴防御:加强对寒潮的检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实行地膜覆盖,发展塑料大棚农业制造烟雾,预防霜冻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牧区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5、产生风沙、沙尘暴原因(4个)(1)分布:冬春季节,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强烈时会影响到韩国和日本(2)原因自然原因(1

6、)天气干旱,降水少空气湿度小(2)温度高,蒸发强,地表干燥(3)冷锋带来大风天气(4)地表植被少,摩擦力小(5)土壤疏松干燥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合理的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与植被,土地沙化。(3)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破坏基础设施,影响通信、交通、生产生活;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牧场;引起天气、气候恶化(4)有利影响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5)措施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预报。建立防应急机制;增强民众防沙尘暴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7、”)植树造林种草,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降低载畜量,推广轮牧矿区注意复垦和再种植建筑工地注意防风沙措施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大雾沙暴天气,能见度低)6、雪灾低温冻害原因(5个)(1)纬度高或海拔高,温度低(2)空气湿润,水汽充足(3)冬季风迎风坡(4)地形平坦,无山地阻挡冷空气(5)农业种植区,受灾程度大措施(4个)(1)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提高防灾意识(万能点)(2)植树造林防风(3)提高农作物耐寒技术、大棚保温、地膜覆盖(4)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寒作物7、龙卷风成因(4个)(1)温度高气压低,形成强对流天气(2)水汽充足(3)

8、地形平坦,无山脉阻挡(4)冷暖空气汇集,力量强8、旱灾原因(4个)如华北地区春旱(1)气候干旱,降水少(2)温度高蒸发强,地表水损失快(3)河流水量少,地下水水位低(4)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危害:农作物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措施(5个)(1)加强旱灾监测预报(2)修建水利设施(水库、水渠)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 业(4)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节约用水(5)人工降雨第二类地质灾害1、地震、火山灾害分布:板块交界处,沿着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原因(3个)(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2)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上(3)地壳多断层措施(3个)(1)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9、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3)提高房屋质量,提高抗震性受地震灾害破坏严重的原因(4个)(1)距震中近,震源浅,震级高,烈度大(2)经济发达,人口多密集(3)房屋质量差,抗震性差(4)引发了次生灾害(海啸、堰塞湖、滑坡、泥石流)一般材料里会提到2、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分布:降水较多的山区;中国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多发原因(5 个)(1)位于板块边界、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频繁(2)地质条件差,有断层(3)山体坡度大(4)暴雨集中,降水量大(5)植被覆盖率低(6)人们破坏植被和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村庄,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措施(4个)(1)加

10、强监测预报,定期检测山体情况(2)植树造林,恢复山坡植被(3)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体(4)将村落人口转移到安全地区第三类水文灾害1、咸潮(海水倒灌)的产生原因、危害及措施概念: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 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形成咸潮。时空分布:一般发生于干旱季节(或我国冬季),出现在河海交汇(或河口)处(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原因:河水少:冬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海水多: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地势低平,河汊纵横天文大潮: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类造成河水少: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多人类造

11、成地势低: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危害:对人:水质恶化,饮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企业:造成生产设备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对自然:造成地下水、土壤盐度升高,威胁植物生存措施:加强咸潮监测和预警;建立防咸潮应急机制;增强民众防灾教育和防灾意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采取调水以淡压咸;节约用水,如重视农业节水2、某地某季节风暴潮灾害严重(多发)原因:自然(可能)原因:正值台风(热带风暴、飓风)频繁发生季节,狂风暴雨,或盛行夏季风,降水量大,形成洪涝;或温带气旋(锋面气旋)移至洋面而形成的海潮;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河流众多(或汇合),水量大,汛期时加重洪涝灾害;海岸曲折,或呈喇叭型,海潮汇合

12、,推高海潮水位;农历初一、十五日时期的天文大潮叠加强风暴潮加剧灾害。人为原因:沿海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财产密度大;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3)危害毁坏船只,破坏沿岸房屋、道路、农田、海堤以及海岸工程设施;严重破坏海产养殖业,使生态环境恶化;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危及植物生存;诱发沿岸地带洪涝、咸潮|;侵蚀破坏海岸地形。(4)措施加强风暴潮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风暴潮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以上为非工程措施)加固海堤等工程措施;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以上为非工程措施)加固海堤等工程措施;储备一些救灾物资;渔船靠港,海上航运管制;建设沿海防

13、护林工程。3、海啸:由海底地震诱发第四类生物灾害一生物灾害一病害、虫害和鼠害等(一)病害病害发生原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破坏农作物、草原、树木,导致农林牧业减产减收;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影响农林牧产品加工工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防治措施(到为“非工程措施”)加强生物灾害监测和预报;建立防灾应急机制;增强民众防灾意识;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防病虫害);加强边境检疫,严控外来病原体或害虫入侵(防病虫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防病虫鼠害);科学认证引进外来物种(防病虫害)采用

14、高效低毒农药灭虫(防虫鼠害)投放天敌等生物灭虫(防虫鼠害)、病虫害少的原因气温:夏季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繁殖和幼虫成活;冬季低温,不利于虫卵过冬;春季低温, 不利于虫卵孵化,苏醒晚;寒潮降温减少虫害光照: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杀虫作用强水土:水分土壤条件好,作物生长发育好,抗虫害能力强生态环境:生态平衡,害虫天敌;作物混种,气温抑虫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烧死虫卵科技:培育抗虫优良品种农药:滥用农药,增强害虫耐药性(二)蝗虫灾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之一)某地区蝗灾多发原因自然原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蝗灾与旱涝的关系: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滨湖、内涝、河泛

15、地区的荒地草滩)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 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生态环境恶化、滥用农药等使虫害天敌(如青蛙、蛇、鸟类)减少人为原因:森林病虫害多发:单一性人工林替代多样性原始森林,森林抵御害虫能力降低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或林、牧区),农(林、牧)业单位面积产值高蝗虫危害: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其中飞蝗俗称“蚂蚱”,危害最严重)蝗灾时空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季多发(6月发生频率最高)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空间上看: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防治措施(到为“非工程措施”)加强蝗灾监测和预报;建立防蝗灾应急机制;增强民众防蝗灾意识;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虫; 保护或投放天敌(青蛙、蛇、鸡鸭)等生物灭虫;人工诱捕幼虫、成虫;点火焚烧大旱之年有蝗灾的成因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与严重的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而含水量在10%20%之间时 最适合蝗虫产卵。(2)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3)干旱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且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