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_第1页
《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_第2页
《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_第3页
《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_第4页
《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10传统节日名师精品教案、文本教学解读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依据中国农历时序先后,依次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来押韵合辙,一韵到底,首尾呼应,圆融一体。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理解、喜爱,能围绕主题情境识字及联系生活实际说话。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以下4项:1识写生字。本课生字要求会认读15个字,会写9个字,其中“贴、舟、艾”3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街、敬、转、团、热、闹”等字已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过,是熟字,宜用“再认”的方式认读;其余的生字,宜用“拼读”的方式认读。认读“传、统、贴、饼、宵”5个字,宜将字

2、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要注意的是:“饼”是后鼻音,要读准。再理解字义,给生字组词,最后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记一记字形。例如“饼”字,先根据“食字旁”来理解意思,表示和吃的食物有关,然后用“饼”组成“大饼、饼干”等词语,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字形:“饣并=饼”。认读“巷、祭”2个字,宜借助插图识字看一看“大街小巷”和“清明祭扫”的图片,结合图片理解意思,然后再记字形。认读“艾、菊、堂、赏”4个字,宜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如:先引导学生回忆“草字头”的意思,都和花草有关,再根据特点掌握其音、形、义。认读“乞、巧、郎”3个字,宜采用情境识字的方法,听故事牛郎织女,知道“乞巧”

3、是七夕节的习俗,牛郎和织女也在这一天鹊桥相会。认读“舟”,“舟”是象形字,可以结合字源字形来理解,最后了解笔顺,识记字形。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涵盖了左右、左中右、上下、独体、半包围、全包围等结构。“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左中右等宽,“贴、敬、转”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右等宽。教师提示书写要领:“转”左部分“车”的最后一笔为提,右部分“专”的最后一笔是点。“艾、热”是上下结构的字,需关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重心要稳,书写时注意比例得当,收放适宜。教师提示书写要领:“热”字中的点比较多,“四点底”中,第一个点是左点,其余三个都是右点。“闹”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门”的笔题,先写点。“团”是全包

4、围结构,注意写完里面的“才”之后才封口。2朗读课文。本课民谣的朗读重点是读出节奏感和音韵美,并能尝试把自己过节时的感受读出来。首先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读正确、读熟练,重点指导把握句内停顿,读准韵尾,并引导发现规律,读出节奏感,体验韵律美,从而积累朗读经验。教师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示范读,指导朗读。根据这首民谣的特点,通过接读和问读,学生可以大体把握民谣写了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分别有哪些习俗,怎么度过的,也为背诵做了准备。接读:教师读句子前半句,学生对应读出后半句,读熟课文。问读:学生根据提问,读出相应的句子。例如:什么节,看花灯什么节,雨纷纷什么节,牛郎织女会鹊桥什么节,十

5、五圆月当空照在问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牢记传统节日。3背诵积累。在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例如:把握民谣的结构特点及韵律,可采用师生、生生、男女的“接读”和“问读”的方式帮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说说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干什么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列这些传统节日,再按顺序串起来,背诵全文。还可以借助插图或图片,用图中不同的场景来提示学生背诵。总之,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背诵民谣。4情境说话。传统节日以民谣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传统节日的特点、风俗习惯,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

6、乐、视频设置情境,让孩子在情境的渲染中练习说话,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适当补充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而开展说话训练。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5个生字,学写汉字“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把民谣读正确、读通顺,背诵民谣,结合情境和生活练习说话。3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板块认识节日,学习字词1认识传统节日。(1)出示课题传统节日

7、:谁能读一读题目注意“传、统”的读音。(2)你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中国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它们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初读民谣,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3分类识字,集中认读。(1)巩固熟字:有几个生字在前面已学过,如果你熟悉就大声和它打个招呼,给它找找朋友组组词吧!(2)凭借经验,认读“贴、饼、宵”。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组词说-一说,最后根据字形记一记。提示:“饼”是后鼻音,要读准。先根据“食字旁”来理解意思,表示和吃的食物有关,然后用“饼”组成“大饼、饼干”等词语,再用“加一加

8、”的方法记住字形:“饣并=饼”。(3)图文识字,认读“巷、祭”。引导学生看一看“大街小巷”和“清明祭扫”的图片,再结合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从而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4)归类识字,认读“艾、菊、堂、赏”。“艾、菊”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偏旁都和什么有关提示:回忆一下“草字头”的意思,都和花草有关。文中的“艾”指艾草,“菊”是菊花。(5)情境识字,认读“乞、巧、郎”。听故事牛郎织女,你知道了什么“乞巧”是七夕节的习俗,牛郎和织女也在这一天鹊桥相会。提示:“郎”的“双耳旁”在右边。(6)字理识字,认读“舟”。欣赏“舟”的象形字,说说像什么要点:甲骨文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分别代表船头

9、、船舱和船尾。板块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1指导朗读。(1)小组内朗读民谣,读准确、读通顺、读连贯。(2)分句出示,指名读。自主发现:该怎么读好这首民谣呢(3)听教师范读:你知道怎么才能把民谣读好(4)师生合作齐读。要点:让学生自主朗读,充分发现。教师范读后再练读,直至熟练自如、顺口顺耳。朗读提示:(1)读正确、读流利,声音响亮。(2)读好韵脚,每一句分别以“炮、潮、扫、飘、桥、照、高、闹”结尾,读起来琅琅上口。(3)读出节奏,如:大街小巷/人如潮;先人墓前/去祭扫;粽子艾香/满堂飘。2朗读游戏。(1)接读小游戏:当老师读“春节到”,请立即大声接“人欢笑”,当老师读“贴窗花”,请立即大声接“放鞭炮

10、”。首先师生合作,然后同桌合作,还可以用男女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接读”。(2)问读小游戏:刚刚我们玩了有趣的“接读”游戏,大家在“接读”中已经能准确、快速地知道每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下而我们来玩个“问读”游戏,记住节日名。什么节,人欢笑什么节,看花灯什么节,用纷纷什么节,牛郎织女会鹊桥什么节,十五圆月当空照3巧记民谣。(1)民谣中提到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2)这些节日里人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3)按照时间顺序给这些传统节日排一排。要点: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

11、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4)按顺序串起来,背诵全文。(5)出示各个传统节日的图片,借助图片提示背诵。4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背诵。板块三情境说话,自由表达1创设情境,生活联想。出示和节日有关的图片,回忆你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当时有什么感觉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联系自身实际说一说。要点:引导学生讲出在节日里人们都在干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牢记民谣内容了。2小组合作,自由表达。要点:要能连贯地说出自己是怎么过节的,符合节日特点就行,不必要求太高,目的是带动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特点,并能大胆地进行言语表达。3课外拓展,激发兴趣。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出示“泼水”“火把节”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再欣赏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激起兴趣。还想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课后可以自己去在资料,好好读一读。板块四抓住特点,学写汉字1出示“贴、敬、转”。(1)观察3个要书写的字有什么共同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