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金融与支付第11章 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课件_第1页
电子金融与支付第11章 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课件_第2页
电子金融与支付第11章 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课件_第3页
电子金融与支付第11章 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课件_第4页
电子金融与支付第11章 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支付的法规和监管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1 电子货币的法律属性 由于立法实践的滞后性,在法律上至今还未有对电子货币这一新出现的支付手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在对电子货币的法律属性的了解和认识上,不同领域和群体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电子货币是传统货币的辅助支付表现形式;有人认为电子货币是完全脱离传统现金货币的支付方式,甚至可以完全替代传统货币等等。不同的看法体现了电子货币在立法中的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如何客观地解决这个问题、认清电子货币的法律属性涉及了整个电子货币的全面立法规范问题。客观地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电子货币的法律属性问题。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

2、管1)电子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角度 虽然,在各国的法律中还没有明确规定或指出电子货币的货币法律性,然而从现实的发展趋势上分析,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现实的金融运作中已经默许了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存在,实际上也是肯定了电子货币作为一类货币形式的存在。 立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确立其他法律地位,完善和规范其运作模式因此在实际实践中的普遍推广与应用,更会为电子货币的立法工作积累丰富经验,促进加快电子倾向的法律规范建立的步伐2)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关系和比较 电子货币是完全依赖于电子化的高新技术,它是一组虚拟的模拟数据,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操作平台,支持其发行、流通和回收的整个过程。从是否使用

3、介质上分析,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电子货币可以以一种存储货币数据的载体为介质,如信用卡、IC卡等。但也可以完全虚拟化数据化,不需要介质而传统的现金货币,是以金属或纸张作为介质的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此外,从货币的流通上看,也就是从商务交易中的资金划拨中分析,电子货币还不能直接由交易双方来进行操作,因为它涉及发行实体,即电子货币的发行银行或金融信用机构,以及第三方的银行和认证体系。在交易中必须有发行电子货币的金融实体及认证系统,对客户进行身份确认。在交易过程中,彼此间真正的资金划拨是在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与接收方的开户银行间幕后完成的,也就是说,商务贸易双方只是直接接触者

4、,而真正的划拨资金是在后方完成的。而传统的货币资金则不同,它是以贸易的双方直接进行货币现金的实体交易与结算的,也就是一次结算、当场结算。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大额资金在银行间转账类似于电子货币交易的过程,属于二次结算。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2 电子货币所引发的法律问题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难以确定有人认为电子货币是传统货币的辅助支付表现形式;电子货币相关方发生纠纷的责任难以确定顾客网上银行资金划拨系统经营主体通信线路提供者计算机制造商或软件开发商电子货币隐私权难以保护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向第三者出售数据资料牟利电子货币的安全难以控制 网上银行采用的安全认证方式各各相同,没有明确的标准,对电子

5、货币安全技术系统的认定没有相配套的法律约束和保障电子货币的鉴定认可完整性方面等电子货币带来洗钱难题 不会留下传统的犯罪证据6通过银行卡进行网络支付所产生的法律问题 未经用户授权使用银行卡造成的损失如何由商家消费者和银行分担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3 电子货币的发行 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权限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资格认定,因为它是电子货币发行的前提和基础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范围规划 电子货币发行实际要求 统一发行规范与尺度实行发行集中制 发行的管理向所有的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提出储备要求和充足资本要求应当建立电子货币系统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制度及信息安全审核制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第一

6、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4 关于电子货币的立法建议 通过立法适当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电子货币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 加强对电子货币隐私权的保障 加强电子货币的安全控制 完善电子货币反洗钱方面的立法 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制度和交易记录制度 扩大反洗钱责任人的覆盖面 相关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5 发达国家电子货币监管实践 电子货币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新问题 安全问题 ,主要指的是在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过程中,金额、卡信息(如密码和持卡人身份认证)等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降低了货币供给中的交易成本,模糊了传统货币

7、层次的划分,使得货币乘数变得更加难以测量因此,中央银行使用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机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交最终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法律问题 ,一是关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确认及发行规模、种类等的确定;二是关于电子货币交易的合法性问题;三是关于流通过程中引起的纠纷的责任识别和解决办法裁定等问题 其他问题,如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还会带来其跨国流动问题,防洗钱问题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等 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总的来看,各国或地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电子货币发行者身份的限制第二,对发行电子货币预收款项的管理第三,电子货币系统设计与支付清算体系安全

8、控制第四,反“洗钱”问题。为防止电子货币被用来进行非法交易、非法转移资金和洗钱等犯罪活动,同时控制电子货币的风险,对电子货币的储值价值需要加以限定第一节 电子货币的法规和监管8.1.6 加强电子货币监管的具体措施 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委员会共同实施监管,将电子货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对电子货币系统的审慎监管 一是对发行主体的资格认定,应严格限制为信贷机构 对所有电子货币发行人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缴纳制度,维护电子货币系统运行的流动性和稳健性 建立电子货币产品担保、保险或其他损失分担机制,完善电子货币发行人的退出和清算程序,以保护消费者和商户的利益,降低因电子货币失效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尽快制定

9、国内电子货币流通规则和监管制度,加强对电子货币经营与交易活动的流动性管理、清偿性管理、风险管理、安全支付标准管理和交易清算管理 4建立电子货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5完善电子货币相关的法律体系 6加强国际间电子货币监管的协调合作 此外,在监管方式的选择上,应该更多的采纳监管创新模式,使电子货币更好的发挥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监管创新论相对于传统理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监管方式上来看,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在监管标准上来看,从资本监管到全面性的风险监管 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2.1 国内外有关电子支付的立法 国外电子支付立法 美国1978年颁发的电子资

10、金划拨法,适用于联储电划系统与消费者电子资金划拨,成为世界上最早出台的有关电子支付的专项立法 英格兰银行在英国国内是采用票据交换所自动收付系统清算规则(CHAPS清算规则)办理票据交换所自动收付系统(CHAPS)会员银行间的电子资金划拨 欧洲中央银行在1998年的报告中讨论了建立电子货币系统的基本要求:严格管理,可靠明确的法律保障,技术安全保障,有效地防范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货币统计报告,可回购,储备要求等 我国电子支付立法 1999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银行信用卡、借记卡等做出规范 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2005年6月9日,为规范和引导电子支付业务的健

11、康发展,保障电子支付业务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电子支付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 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2.2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制定指引的目的和意义 有利于规范电子支付活动,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明确电子支付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防范支付风险有利于推动支付工具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有利于防范和打击洗钱及其他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关于客户个人资料的保护问题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规定了银行作为资料收集者应该承担的义务 第九条:银行应按会计档

12、案的管理要求妥善保存客户的申请资料,保存期限至该客户撤销电子支付业务后5年第十一条:银行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信息时,应告知客户所提供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客户未提供或未真实提供相关资料信息的后果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第二十六条:银行应确保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的安全性,保证重要交易数据的不可抵赖性、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并妥善管理在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中使用的密码、密钥等认证数据有利于推动支付工具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第二十七条:银行使用客户资料、交易记录等,不得超出法律法规许可和客户授权的范围。银行应依法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交易记录等保密。除国家法律、行政法

13、规另有规定外,银行应当拒绝除客户本人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的查询第三十条:银行应采取必要措施为电子支付交易数据保密:(一)对电子支付交易数据的访问须经合理授权和确认;(二)电子支付交易数据须以安全方式保存, 并防止其在公共、私人或内部网络上传输时被擅自查看或非法截取;(三)第三方获取电子支付交易数据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银行关于数据使用和保护的标准与控制制度;(四)对电子支付交易数据的访问均须登记,并确保该登记不被篡改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第四十一条:由于银行保管、使用不当,导致客户资料信息被泄露或篡改的,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此造成客户损失,并及时通知和协助客户补救关于客户损

14、失分担问题关于电子支付风险规避的问题 关于电子支付风险规避的问题,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主要通过如下规定尽可能减少风险 第二十三条:银行开展电子支付业务采用的信息安全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等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第二十四条:银行应针对与电子支付业务活动相关的风险,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十五条:银行应根据审慎性原则并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作出合理限制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网络支付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消费者与商户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合同关系客户与网上银行的关系合同系统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关系网络服务合同关系4第三方支付服务商

15、与网上商户的关系网络服务合同关系5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与网上银行的关系金融服务协议合作关系网络支付法律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应当确立充分利用已有法律体系、视情逐步完善的立法原则应当确立自治规范和立法规范双轨制原则1 电子支付当事各方的法律关系 (1)电子支付中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 在电子支付过程中银行和发出支付指令的客户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客户通过互联网将支付指令和个人的身份信息以加密的方式发送至受托银行,受托银行在对委托人的身份核实后,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将委托人银行账户上指定金额划至另一账户,同时收取一定的委托金。 1 电子支付当事各方的法律关系(3)银行与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开展电子支

16、付业务的银行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是一个合同关系。网络传输服务提供商的义务主要有:按正确的模式,依照银行之间的协议传递信息;采取各种安全措施防止信息传递的失误以及信息的丢失;确保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使得其准确地为接收人接收到;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不使信息外泄。 1 电子支付当事各方的法律关系(4)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资金的转移是由于交易的存在,客户之间显然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一般是合同的买方向银行发出支付指令,银行向卖方划拨资金,但是,如果资金并未到达卖方的账户上,那买方的付款义务并不因为其发出支付指令而完成,而应该以资金到达并为卖方确认方可认定为买方支付义务解除。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

17、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证电子资金划拨的安全,必须要有认证机构的介入。 2000年6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十二家商业银行共同组建金融认证中心(CFAC)解决了安全、认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问题;支付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问题;网上传输交易数据的完整性问题和交易的抵赖性问题。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一)、付款人 电子支付中的付款人,通常为消费者或买方,与商家、银行间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关系:一是消费者与商家订立的买卖合同关系;二是消费者与银行间的金融服

18、务合同关系。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付款人的权利。付款人有权要求接收银行按照指定的时间及时地将指定的金额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如果接收银行没有按指令完成义务,指令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付款人的义务。一般可以归纳为:(1)一旦向接收银行发出付款指令后,自身也受其指令的约束,承担从其指定账户付款的义务;(2)在需要的情况下,不仅接受核对签名,而且在符合商业惯例的情况下,接受认证机构的认证;(3)按照接收银行的程序,检查指令有无错误和歧义,并有义务发出修正指令,修改错误或有歧义的指令。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

19、务(二)、收款人 收款人,通常为商家或卖方,同样也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合同关系:一是与消费者的买卖合同关系;二是与银行的金融服务合同关系。 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收款人具有特别的法律地位。在电子支付法律关系中,收款人虽然是一方当事人,但由于他与付款人、接收银行并不存在支付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收款人不能基于电子支付行为向指令人或接收银行主张权利,收款人只是基于和付款人之间基础法律关系与付款人之间存在电子支付权利义务关系。在这一点上,电子支付与票据支付的法律关系类似。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三)、银行 银行是电子支付中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结算中介,其支付的依据

20、是银行与电子交易客户所订立的金融服务协议。在电子支付系统中,银行同时扮演发送银行和接收银行的角色。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接收银行有如下权利:(1)要求付款人(指令人)支付交易资金并承担因支付而发生的费用;(2)拒绝或要求付款人修正其发出的无法执行的、不符合规定程序和要求的指令;(3)只要能证明由于付款人的过错而致使其他人,包括其他与付款人有关系的当事人,假冒付款人通过了认证程序,就有权要求付款人承担该指令引起的后果。2 电子支付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收银行的主要义务有:(1)按照指令人的指令完成资金支付;(2)就其本身的违约行为,向付款人承担法律责任。2 电子支付涉及到

21、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常资金的支付从付款人开始,经过付款人银行、中介银行、认证机构、收款人银行等一系列当事人,每一当事人只接收其直接指令人的指令,并向其接收人发出指令,并与他们存在合同上的法律关系。因此,当指令是由于接收银行自身或其后手的原因没有履行、迟延履行或不当履行,付款人或指令人是无法依据合同关系直接向责任方主张权利的。为保护付款人或指令人的权益,只要接收银行或其后手存在违约行为,均应向其前手或付款人承担法律责任。在这一点上,与我国票据法规定的追索权具有类似的法律性质。 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1)银行的责任 从上述的银行法律地位分析可以知道,银行在电子支付中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受托人。但是由

22、于电子支付与传统的支付存在着较大的操作差别,电子支付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支付指令在客户端尚未传出的阶段;从客户端到银行支付网关之间的中间传输阶段;支付信息进入银行支付系统后的处理阶段。对于这样的一种支付方式,我国尚没有特别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但不管整个支付过程中有多少技术环节,对客户而言,他总是认为这个机器就是银行的化身,它在客户眼中代表着银行,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由银行来承担责任。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一般来说,只要客户正确的支付指令信息通过网络进入到银行的支付网关,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支付事故的责任都应该由银行承担。对于支付瑕疵而言,除了支付信息的瑕疵成因来自客户发出端的情况外,当支

23、付指令信息到达银行支付网关后造成的所有支付事故都应由银行来承担责任。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受托人,如果未尽到管理人的责任,发生长款或短款,造成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2)客户的责任 对于客户的责任问题,应该从合同责任和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两个方面考虑。 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合同责任。在电子支付双方的合同中,通常来说客户负有发现电子支付发生意外时及时通知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的义务,这是一项交易双方相互保护、相互注意义务的体现。但总而言之,客户承担责任在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是被严格限定的。只有在客户存在欺诈或严重疏忽时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客户实施了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支

24、付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客户没有尽到对自己的私人密钥的合理保管义务而使得密钥为第三人所得而造成盗取客户银行存款的情况,客户才需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这个损失不但包括客户自己遭受的损失还包括由此造成的银行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由于银行电子支付设备或工作失误造成的支付长款,不管是从支付方还是从银行得到的,这笔长款的法定所有权和控制权都没有转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 92条的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银行电子支付的失误是由于银行的工作失误或机器故障所致,客户获得利益虽然主观上没有故意占有该财产,亦无占有该

25、财产的合法根据。因此,客户取得的超额款项符合民法规定的不当得利条件,应当依法承担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3)网络传输服务提供商和电子支付软硬件提供商的责任 首先,上述两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仅仅是买卖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承揽合同或服务提供合同等之类的关系。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他们只提供软硬件的维护和零配件,对于传输服务提供商来说也就是保持正常稳定的网络传输通道。如果在合同中规定或是在法律中规定,由于软件、硬件设备或是网络传输通道的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全部由这些软硬件和服务提供商来承担,显然是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的。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因为首先,造成软

26、硬件故障或是电信数据传输不通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的。其次,由于金融事故损失的金额往往十分巨大,一项赔偿就足以使中等规模的设备制造商或软件供应商破产,因此若规定这样的事故赔偿由他们承担,则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利润相比悬殊太大,不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也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再次,如果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现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要求制造商承担或是服务提供商承担赔偿责任,恐怕没有哪个高科技公司愿意向银行提供电脑技术、设备和服务了。 5.2.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另外,从产品质量法的角度来看,各国的产品质量法都规定,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受害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7、 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由于产品质量法是强行法,双方当事人的合同不得排除其适用性。但在对这类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适用上各国通常都采用非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对责任人的赔偿数额加以最高限制。金融高科技的制造商和服务商代表了社会科技进步的力量,法律对其偏向无疑有利于社会经济利益。同时由于这类金融和网络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其行业标准也不断地更新和提高,给其确定一个质量的缺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参考资料过错责任制度 过错责任制度在海上运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海上运输,为冒险性之营业,常易发生海难及海损之事件,故其性质特殊,较其他一般事业之活动尤有危险性。若使船舶所有人负无限

28、责任,将使商人裹足而不敢经营海运,故世界各国立法规定限制责任。”过错责任的理论根据在于对特种经营行业的扶持,是国家政策的一种倾斜。这种责任的承担方式是在过失主义下求得平衡的做法。即从长远看来,要求过失方承担完全责任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也不利于增进公众福利。因此准予其限制责任,其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只有涉及人身损害时才要求实行严格责任,而仅涉及纯经济上的损失时,严格责任不得适用。 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4)CA 认证服务机构的责任 认证服务中心的职责是对客户发出的支付信息中的身份信息部分进行辨认,判断其真实性,并将其判断的结果传输给商家和金融支付机构。 从我国2005年4月实施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

29、办法来看,认证服务中心的职责是对身份的鉴定。从认证服务中心和银行以及商家的法律关系上来看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在商业关系上是一种商业信任关系,银行和商家给予认证服务中心充分的信任。 3 电子支付事故责任 如果认证服务中心的对身份证明的数字证书出现错误导致银行发生支付错误或是商家销售损失,其过失责任不可避免。同时对于认证服务中心的责任范围也应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除非其是恶意过错,否则不应将其责任扩大到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这同时也是出于对保护这一新兴高科技产业的需要。 新闻摘录解决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有关调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对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保证持怀疑态度。据此,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30、(CFCA)的一位领导表示,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子支付的瓶颈。日前,央行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规定电子支付指令与纸质支付凭证可以相互转换,两者具有同等效力。 新闻摘录 在指引中,安全控制依旧成为重中之重。指引要求银行采用规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求确保业务处理系统安全性、交易数据的不可抵赖性、数据存储的真实性、客户身份的唯一性真正实现,妥善管理安全认证数据。此外,指引还对支付过程中的差错与责任作了详细规定。指引规定,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业务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作出合理限制。银行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

31、支付业务,单位客户与个人客户之间的支付,其单笔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 新闻摘录 此前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已经明确电子支付中数字签名的法律地位,但是对于银行是否必须采用第三方认证还缺乏硬性规定。如果银行不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那么就可能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现象,这将会影响到客户对交易安全的信任。而在指引中则规定,银行采用数字证书方式时,应当由合法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以保证电子支付交易认证的公正性。 新闻摘录 据悉,为保障网上银行用户利益,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赔偿标准规定,用户在使用中心提供的数字证书后出现安全问题,该中心对企业最高赔偿可达80万元,对个人最高赔偿为2万元,央行表示,该指引旨在

32、规范和引导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保障电子支付业务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电子支付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案例研究云网()是一家网上交易公司,顾客可以通过在线支付的形式购买上网卡、IP卡之类的商品,在业内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是最近经常有供货商向他们质询:“我们根本没有那种上网卡,你们怎么打着我们公司的名义卖。”云网公司对此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卖的商品都是由厂家供应的。后来,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原来最近一些论坛上出现了很多推荐另一个“云网”()的帖子。这个“云网”的界面与真云网非常相似,而且也从事与真云网类似的网上交易,但实际上,它所出售的商品都是不存在的。 案例研究在这个“云网”网站,

33、虽然会出现假的银行支付界面(没有经银行授权),要求用户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但即使输入正确银行卡号和密码后,系统却总提示交易失败,而用户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却可能已被泄露给这个网站,并有可能被这个网站利用来从用户的银行账户上提取现金或消费。 案例研究对此,云网公司很是气愤,“该网站根本不是为了进行电子交易,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骗取用户的卡号和密码,并用用户的卡号和密码进行消费,这种行为属于诈骗,使我们的商誉受到了严重影响。”云网公司的员工说。 案例研究当记者试图联系另一个“云网”,却发现,这个网站的很多信息都是假的。虽然假云网页面上有工商局的红盾标志,但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的网站查询,发现该网址没

34、有备案。假云网页面上还有ICP登记号,记者又到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的网站进行查询,发现确实有这个登记号,但那是一家叫“歌曲大本营”的网站,网址和业务都不一样。 案例研究是否主机托管机构会对网站的内容负责呢?就此,记者询问了一家做主机托管的公司,他们说:一般只要被托管的公司提供公司法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提供主机空间和域名,对客户利用网站从事的何种业务并没有限制,其网站的内容和业务应该由公安机关管理。涉及这个事件的银行已经报案,公安机构也已经受理,并展开调查。 案例研究对于“云网事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郭禾教授认为:它涉及到某些法律规定,首先,模仿注册商标和界面,这种行为侵犯了知识产权;其次,云

35、网是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假云网利用其名称从事相同的业务,属于不正当竞争;最后,利用网站骗取用户的账号信息属于窃取他人隐私,另外,如果那个网站的人员利用骗取的用户卡号和密码进行转账和消费的话,其行为将构成侵犯个人的财产权,应该负刑事责任。 案例研究从法律的角度,完善的法律是保证电子支付安全的前提。郭禾教授认为,现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从总的原则上已经足够,但在具体细节和操作上还有待完善,如现在合同法上已承认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但具备什么样技术条件的数字签名才是有效的还需确定,还有网站泄露用户的账号信息应当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同时,郭禾认为,政府职能部门今后应加大对电子商务网站的管理,避免通过电子交

36、易进行诈骗的现象发生。第二节 电子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2.4 电子支付的监管 欧盟的电子支付监管:主要针对电子货币进行立法,1998年、2000年、2002 年欧盟颁布了指导欧盟各国的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一系列法律文本美国的电子支付监管:与欧盟不同的是美国则以相当宽松的态度对待电子货币与创新电子支付服务,既没有专门针对电子货币立法也没有对电子货币给出单独的定义亚洲的电子支付监管:新加坡鼓励在本国发展电子支付,一方面维持原有弹性审慎监管原则,另外通过适时而不是单独立法来指导和促进其发展,包括宽松的虚拟银行设立我国的电子支付监管:尚缺相应的监管办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主要针对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

37、进行了一些约束。在这个指引出台前,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整个业务流程、技术风险防范、业务规则、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第三节 网络银行的法规与监管 8.3.1 网络银行相关国际法律法规现状 电子商务示范法世界贸易组织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适用于在商业活动方面使用的一项资料。作为国际组织制定的统一规则,必然对各国的国内法产生重要影响。该示范法还明确规定,对本法做出解释时,应考虑到其国际渊源以及促进其统一适用和遵守诚信的必要性。全球电子商务纲要1997年,克林顿总统颁布了美国政府的电子商务政策,称为全球电子商务纲要,其中将法律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法律部分包括的

38、内容:在互联网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美国统一商法典(UUC)”;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 第三节 网络银行的法规与监管 8.3.2 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 所谓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是指违反、不遵从或无法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或伦理标准而给网络银行所造成的风险。法律风险使金融机构面临着罚款、赔偿和合同失效的风险。法律风险将导致信誉的贬低、免赔限额的降低、业务机会的受限制、拓展潜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实施性等。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运用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法律风险2网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风险3银行客户隐私权及各权益被侵害的法律风险 4境外业务中的法律冲突风险

39、第三节 网络银行的法规与监管 8.3.3 网络银行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强化客户准入制度明晰网络银行与客户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确认并维护网络银行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 明确与网络银行高技术服务特点相适应的法律责任在合同协议中明晰各方当事人的基本法律关系 第三节 网络银行的法规与监管 8.3.4 网络银行的监管 网络银行监管模式 美国网络银行监管模式 欧盟网络银行的监管模式我国网络银行法律监管问题监管目标缺乏对客户利益的维护 将不可抗力作为网络银行的免责条款的规定,显得过于空泛,缺乏对客户利益的保护 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在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方面仍然存在如机构型监管体制导致网络银行监管出现真空

40、,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存在弊端,外部监督影响网络银行监管的效率等问题我国目前实行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是不甚完善,急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网络银行监管制度进行有效改革,构筑相应的法律制度。第三节 网络银行的法规与监管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应对措施 完善客户利益保护制度 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体系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将政府监管、银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与银行内部控制三者相结合,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的监管 第四节 第三方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4.1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主要涉及两种法律关系:一是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是买卖双方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性质上说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二是行政法律关系,即国家为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为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监管机关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管形成的法律关系,其性质上应当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第四节 第三方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4.2 第三方支付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相应准入监管 第三方支付公司从事资金吸储并形成资金沉淀 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着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第四节 第三方支付的法规和监管 8.4.4 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及监管趋势现状 2005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电子签名法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