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例析整理完整版_第1页
刑事案例析整理完整版_第2页
刑事案例析整理完整版_第3页
刑事案例析整理完整版_第4页
刑事案例析整理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事案例解析 主讲人:张洪波第一部分 概述 一、刑事案例分析的概念 刑事案例分析,包括刑法案例分析和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这里仅指刑法案例分析。所谓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 二、刑事案例分析的任务 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 。 三、刑事案例分析的意义 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极强的科学。丰富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是刑法理论的源泉。刑法理论只有在具体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反之,正确的刑法理论也能直

2、接为司法实践服务。研究刑法学,除了从法哲学高度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其规范的价值蕴含,还必须运用抽象而艰深的刑法学原理来解析刑事司法实务中的具体案件。惟其如此,刑法学的研究最终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另外,通过对于刑事典型案例的研究解析,既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刑法理论,也可以检验刑法理论的正确性,还可以通过疑难、复杂案例去发展刑法理论。同时,对于法科学生来说,只有在学好刑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够比较熟练地对具体案例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才能把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刑法专业知识和刑事司法理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刑事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才能为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各国均十分重视案例研究。 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判以判例为重要依据,其刑法学主要奠基于典型案例的研判; 一些重要的大陆法系国家早已建立刑事判例制度,且经典案例也是其刑法学说的重要根据。 我国虽然不承认判例的普遍法律效力,但很久以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典型刑事案例,用以指导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 四、刑事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一)定性 首先需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两种结果,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犯罪,必须说明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如意外事件,不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主要有: 1、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

4、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刑法第13条中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责,如果实施了这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则不负刑事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

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犯罪的,仍应当负刑事责任。如:奸淫幼女的(第236条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38条第3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292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第267条第2款);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第269条)。5、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这里指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是间歇性的精神病

6、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6、属于意外事件的。即刑法第16条规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但在案例分析时,应当注意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的犯罪之间的界限。7、正当防卫的。即: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和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7、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在上述两款之外,属于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8、紧急避险的。即刑法第21条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注意还包括其他法无明文的正当行为)9、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即犯罪已过刑法第87条规定的追诉期限的,不再追诉。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

8、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二)定罪 如果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进一步确认构成什么罪,并说明构成该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在案例分析中认定犯罪的程序一般是:1、根据所给案例,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2、阐述该罪的概念和特征。3、说明认定构成该罪的理由。主要是根据案例所给的事实,依据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刑法分则中该罪的构成条件,证明行为人的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均符合刑法分则关于该罪的犯罪构成,因此

9、构成该罪。4、注意罪名的转化。某些犯罪行为,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但刑法分则对这类犯罪在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又规定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文定罪处罚。这类转化的罪名主要有: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第247条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罪;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5、有时候还需要证明行为人为什么构成此罪,而不构成彼罪的根据,即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这一点一般不是必经程序,但有时案例分析题要求应试者回答。所以,也应当注意掌握罪名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0、(三)定罪和量刑原则的运用 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刑法分则定罪和量刑的情况极少,通常还要根据犯罪事实综合运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规定的原则。在审查所给的刑事案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实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1、行为人的年龄。刑事案例中给定行为人的年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注明行为人的年龄;另一种是同时注明行为人的出生日期和实施犯罪的日期,此时就需要用后者减去前者求得行为人的实际年龄。 2、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应特别注意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这个日期。凡是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并在1997年10月1日前判决未生效的,都要根据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处理。3、行为人的人数

11、。如果行为人实施的是故意犯罪且为2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应适用刑法总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在案例分析中需要分清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所起作用以及阐明刑法对主犯、从犯、协从犯、教唆犯的处罚原则。4、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状态。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因此,要仔细分析行为人在犯罪的什么阶段,是由于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认定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同时阐明刑法总则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5、行为人的身份。要特别注意行为人的身份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

1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身份会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例如: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最主要区别就在行为人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此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些犯罪时,虽不影响定罪,但在量刑时要从重处罚。如国家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等等。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的,也要阐明根据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应当适用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6、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数个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需要分清是在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还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发现漏罪的;

13、或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这几种情况,然后分别根据刑法第69条、第70条、第71条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7、行为人是否为累犯。如果案例给了行为人以前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过刑,且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时间不满5年,又再次实施故意犯罪的,有可能构成累犯。应阐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不得假释、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等原则,还要注意特别累犯。8、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是否有自首、立功的情节。如果有,也需要阐明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立功的处罚原则。9、其他需要运用总则的情况。如:精神病人犯罪的;聋哑人、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缓刑、假释期间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在

14、特定的时间、地点、使用特别的方法犯罪的,等等。这类情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也有影响。案例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梁某,男,28岁,河北省农民。 2003年12月12日17时50分许,梁因经济纠纷与被害人李某发生口角,梁拳击李头面部后,李倒地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法医鉴定结论为:李某因患脑基底动脉硬化症,引起大脑右侧内囊出血,造成颅内压增高,压破脑干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问题:1、梁的行为与李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2、分析说明本案应如何定性?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二基本案情: 被告人孙伟铭,男,汉族,1979年5月9日出生于西藏自治区,高中文化,成都奔腾电子信息技术

15、有限公司员工,2008年12月15日被刑事拘留,同月26日被逮捕。 2008年5月,被告人孙伟铭购买一辆车牌号为川A43K66的别克轿车。之后,孙伟铭在未取得驾驶证的情况下长期驾驶该车,并多次违反交通法规。同年12月14日中午,孙伟铭与其父母为亲属祝寿,大量饮酒。当日17时许,孙伟铭驾驶其别克轿车行至四川省成都市成龙路“蓝谷地”路口时,从后面撞向与其同向行驶的牌号川A9T332的一辆比亚迪轿车尾部。肇事后,孙伟铭继 续驾车超限速行驶,行至成龙路“卓锦城”路段时,越过中心黄色双实线,先后与对面车道正常行驶的车牌号分别为川AUZ872的长安奔奔轿车、川AK1769的长安奥拓轿车、川AVD241的福

16、特蒙迪欧轿车、川AMC337的奇瑞QQ轿车等4辆轿车相撞,造成车牌号为川AUZ872的长安奔奔轿车上的张景全、尹国辉夫妇和金亚民、张成秀夫妇死亡,代玉秀重伤,以及公私财产损失5万余元。经鉴定,孙伟铭驾驶的车辆碰撞前瞬间的行驶速度为134138公里/小时;孙伟铭案发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135.8毫克/100毫升。案发后,孙伟铭的亲属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11.4万元。问题:1、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2、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 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

17、9年7月22日以(2009)成刑初字第158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孙伟铭提出上诉。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期间,被告人孙伟铭之父孙林表示愿意代为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捐款帮助赔偿。经法院主持调解,孙林与被害方达成民事赔偿协议,并在身患重病、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积极筹款赔偿了被害方经济损失,取得被害方一定程度的谅解。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孙伟铭无视交通法规和公共安全,在未取得驾驶证的情况下,长期驾驶机动车辆,多次违反交通法规,且在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超限速行驶,冲撞多辆车辆,造

18、成数人伤亡的严重后果,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孙伟铭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但鉴于孙伟铭是间接故意犯罪,不希望、也不积极追求危害后果发生,与直接故意驾车撞击车辆、行人的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犯罪时处于严重醉酒状态,其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案发后,真诚悔罪,并通过亲属积极筹款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可从轻处罚。据此,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8日作出(2009)川刑终字第690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链接一

19、:佛山市,初中文化,佛山市个体运输司机,1981年12月11日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2006年9月17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同月28日被逮捕。 2006年9月16日18时50分许,被告人黎景全大量饮酒后,驾驶车牌为粤A1J374的面包车由南向北行驶至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碧华村新路治安亭附近路段时,从后面将骑自行车的被害人李洁霞及其搭乘的儿子陈柏宇撞倒,致陈柏宇轻伤。撞人后,黎景全继续开车前行,撞坏治安亭前的铁闸及旁边的柱子,又掉头由北往南向穗盐路方向快速行驶,车轮被卡在路边花地上。被害人梁锡全(系黎景全的好友)及其他村民上前救助伤者并劝阻黎景全,黎景全加大油门驾车冲出

20、花地,碾过李洁霞后撞倒梁锡全,致李洁霞、梁锡全死亡。黎景全驾车驶出路面外被治安队员及民警抓获。经检验,黎景全案发时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369.9毫克/100毫升。 被告人黎景全在医院被约束至酒醒后,对作案具体过程无记忆,当得知自己撞死二人、撞伤一人时,十分懊悔。虽然其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但仍多次表示要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的经济损失。 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2月7日以(2007)佛刑一初字第1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

21、黎景全提出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9月17日以(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酒后驾车冲撞人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黎景全醉酒驾车撞人,致二人死亡、一人轻伤,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鉴于黎景全是在严重醉酒状态下犯罪,属间接故意犯罪,与蓄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区别;且其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依法可不判处死刑。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但量刑不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裁定不核准被告人黎景全死刑,撤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号刑事裁定,发回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期间,与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同做了大量民事调解工作。被告人黎景全的亲属倾其所有,筹集15万元赔偿被害方。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黎景全醉酒驾车撞倒李洁霞所骑自行车后,尚知道驾驶车辆掉头行驶;在车轮被路边花地卡住的情况下,知道将车辆驾驶回路面,说明其案发时具有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但黎景全撞人后,置被撞人员于不顾,也不顾在车前对其进行劝阻和救助伤者的众多村民,仍继续驾车企图离开现场,

23、撞向已倒地的李洁霞和救助群众梁锡全,致二人死亡,其主观上对在场人员伤亡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因此,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黎景全犯罪的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但鉴于黎景全系间接故意犯罪,与蓄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故意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应当有所区别;犯罪时处于严重醉酒状态,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了被害方的经济损失,依法可从轻处罚。据此,于2009年9月8日作出(2007)粤高法刑一终字第131-1号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黎景全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链接二:最

24、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 (法发200917号) 为依法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充分发挥刑罚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功能,有效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高发态势,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必要对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统一规范。 一、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醉酒驾车犯罪 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且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5、定罪。 2009年9月8日公布的两起醉酒驾车犯罪案件中,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都是在严重醉酒状态下驾车肇事,连续冲撞,造成重大伤亡。其中,黎景全驾车肇事后,不顾伤者及劝阻他的众多村民的安危,继续驾车行驶,致2人死亡,二人轻伤;孙伟铭长期无证驾驶,多次违反交通法规,在醉酒驾车与其他车辆追尾后,为逃逸继续骂车越限速行驶,先后与4辆正常行驶的轿车相撞,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在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冲撞行驶,其主观上对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明显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当裁量刑罚

26、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醉酒驾车,放任危害结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具体决定对被告人的刑罚时,要综合考虑此类犯罪的性质、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及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构成本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希望、也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间接故意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与以制造事端为目的而恶意驾车撞人并造成重大伤亡后果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不同,因此,在决定刑罚时,电应当有所区别。此外,醉酒状态下驾车,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有所减弱,量刑时也应酌情考虑。 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醉酒驾车犯

27、罪案件,依法没有适用死刑,而是分别判处无期徒刑,主要考虑到二被告人均系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犯罪时驾驶车辆的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积极赔偿被害方的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被害方的谅解。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判对二被告人的量刑是适当的。三、统一法律适用,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 为依法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对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警示、教育潜在违规驾驶人员,今后,对醉酒驾车,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一律按照本意见规定,并参照附发的典型案例,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28、全罪定罪量刑。为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稳定社会关系,对于此前已经处理过的将特定情形的醉酒驾车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应维持终审裁判,不再变动。本意见执行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链接三:姚锦云1958年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曾是冯玉祥的秘书,后到北京铁路二中教书,母亲是西直门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姚锦云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父母都是二婚,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亲已经61岁。事件回放: 二十多年后,在新疆建设兵团某部负责宣传工作的文景(化名)被问及当天情景,仍不愿多回忆,只说“太吓人了”。当天上午,他与未婚妻张亚丽到天安门广场,为即将到来的婚礼拍照留念。11点左右,姚锦云驾车

29、冲来时,因躲闪不及,张亚丽当场死亡,文景受伤。那天是星期日,广场上照相的人很多。车从国旗杆西侧照相摊位密集的游人中穿过,冲向金水桥的中桥。“轿车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至金水桥之间,留下100多米的血路。”2003年发表在人民公安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拼命追赶轿车的两名交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车前,车内的司机正用头狠命地碰撞方向盘和车窗玻璃。” 面部受轻伤的姚锦云当时被很快赶来的交警送往医院。 除了26岁的即将做新娘的张亚丽,同一天离去的,还有18岁的北京卫戍区某部战士张德明、北京百货公司老工人魏泽华、准备回广西探亲的内蒙古士兵陈文昌。10天后,当时与陈文昌一起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的战友、22岁的农德海也因抢

30、救无效身亡。慌乱中,伤者19人,分别来自内蒙古、辽宁、西藏、河北、黑龙江、江苏等地。很快公布的事故原因并没有当时外国媒体所猜测的那样复杂。据公开的材料,1981年12月,姚锦云只完成15次调度任务,距公司规定的52次差距甚大,她也是动物园车队66名司机中未完成次数最多的。1月6日下午,车队队长靳景义在职工大会上对此进行通报,那次大会上新颁布的奖惩办法规定:每少完成一次调度次数,扣0.8元,少完成两次扣1.7元。据此,12月份应扣除姚锦云出车公里费津贴7.4元之后还欠23.2元。车队领导强调,如果姚锦云下月能完成或基本完成调度任务,可以不扣。姚锦云对这个处理结果非常不满,她的委屈在于:“今年1月

31、份才定的新规定,为什么要反过头扣上月的?你们是存心整我,欺负我!”1月8日早上,队长靳景义、副队长孙堂一同找她谈话,姚锦云动怒,靳、孙二人当即决定暂不让她出车。她在事后的口供中透露:“为了急于挽回损失,争取下月不被扣工资,当时得知领导不让出车时很生气。”1月8日下午,车队宣布姚锦云正式停班,此后的领导谈话仍未能化解矛盾。10日,姚锦云来到车队要求出车,值班副队长孙堂对她说:“等队长回来再谈,你带着思想情绪开车不利于安全。”她双手揪住孙堂的衣服前襟,被旁人拉开。 10点多,一名司机驾驶华沙牌轿车回队,把车钥匙放在办公室桌子上,姚锦云抄起钥匙就把车开走了。据姚锦云被捕后交代,她原本想到公司告状,在

32、想到当日是星期天不上班后,“没地方说理去,干脆不活了,到天安门广场金水桥撞桥自杀算了!撞不死,掉到金水河里也会淹死,而且可以制造影响,让领导重视我的问题,追究车队领导责任,我死了他们也好受不了!”2月19日,姚锦云被执行死刑,距她24岁生日仅3天。链接四:1997年8月24日晚,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张金柱被判死刑。直到今天,“张金柱”仍然是驾车撞人逃逸者的代名词,该案则成了所谓“舆论杀人”的典型。 肇事逃逸 引发民愤 1997年8月24日晚9时左右,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一路路口的人们目睹了惊心动魄的

33、一幕:一辆逆行的轿车撞上两辆自行车,其中一位骑车的少年被撞出好几米远倒在路边,另一位骑车人和自行车被裹在车下拖着狂奔,自行车与地面摩擦发出一片片火花,满街的行人都惊呼起来。 两位警察、行人、三辆出租车在义愤之下,几乎一起加速对小轿车围追堵截,小轿车最后被一位武警战士强行拦下。而这时轿车后面已留下一条长达1500米的血路。骑车人被拉出后,几乎体无完肤,多根肋骨骨折,左耳外轮脱落,双脚后跟白骨绽出 8月25日,当地大河报率先报道了这一惊人血案。此后,接连报道了市民的强烈反应,但没有点出肇事者的姓名,只说“此人身份待核实”。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才被披露: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

34、局长、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此后的一个半月,有关报道都是:“此案正在审理之中。”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激起全社会的公愤,社会上要求判张金柱死刑,媒体也大肆渲染“不杀张金柱不足以平民愤!”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10月16日,河南省公安厅厅长王民义表态:张金柱恶性汽车肇事案是近几年我省罕见的民警违法违纪犯罪案件,令人发指,天理国法难容!10月17日下午,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 两罪并罚 判处死刑 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法院在门口支起了音箱,直播庭审过程。 检方认为

35、,张金柱不仅构成交通肇事罪,而且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是张金柱撞人后还能驾车回到顺行道上,并在围追堵截的情况下驶过一座桥、一个十字路口、三个丁字路口,能在障碍物前主动停车,在被打了一耳光后说,犯了法也不应该挨打,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是有清醒意识的,应当知道车底下拖着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代理人称,从张金柱供述的材料所反映的思维活动中也可以判定,他“感觉震了一下”、“想往右拐”等。此外,张金柱具有33年驾龄,车底盘很低,车下拖拉着人和自行车,说一点不知道显属狡辩。为逃逸放任损害后果(苏东海重伤)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犯罪。 张金柱则辩称,开车前饮酒,开车后酒劲儿发作,加之多日在医院护理父亲的

36、疲劳,血压升高,心脏病突发,一瞬间眼前一片漆黑,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造成交通肇事,不存在故意伤害的情况。 法院请教了有关心脏病、高血压方面的专家。专家认为,张金柱肇事后拖着苏东海逃逸时,根本没有心脏病发作迹象,其高血压属于二期,不存在脏器病变并影响功能的可能,也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1998年1月12日,郑州中院公开宣判:张金柱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赔付共计9.5万元的各种赔偿。 张金柱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南高院审理后认为,张金柱拖拉苏东海逃逸途中,有位目击者的证言在卷证实,证据确实、

37、充分,足以认定。张金柱身为民警,酒后违章驾车肇事,致一人死亡。为逃避罪责,又不顾另一被害人死活,在汽车拖卡着被害人的情况下驾车逃逸,将被害人苏东海拖拉1500米,致其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直至在众多车辆追撵、堵截的情况下,才被迫停车。可见其主观上是明知的,意识是清楚的。其行为已分别构成故意伤害罪和交通肇事罪,且手段特别残忍,社会影响极坏,认罪态度不好,应依法从重处罚。原判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1998年2月26日,张金柱被执行死刑。 张金柱死于舆论之手吗 此案虽发生于十年前,但至今仍被众多学者当作“新闻审判”和“媒介杀人”的例证,认为交通肇事罪不可能判死刑,

38、是舆论影响了司法独立,造成了司法不公。 张金柱临刑前也哀叹:“我死在你们记者手中。”连张金柱的律师也说,在全国新闻传媒的催化下,在众口一词的喊杀声中,为张金柱所作的辩解显得那么纤弱无力。张金柱已经超过了交通肇事案被告人的身份,成了公安队伍中违法乱纪的典型代表,成了激发人们各种社会化情绪的触点。但是,不要忘了,传媒并无审判权。张金柱是否当杀,只能是由法院依据法律规定来裁决。 应该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显然,如果不是媒体锲而不舍的追踪,曾任过公安局长、政委的张金柱说不定破费一些钱财就可以把事情“摆平”;大不了降一职,党内警告处分也就完事;最坏也不过是判个缓刑。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这样的趋势:事发次

39、日,已被拘留的张金柱被保释送往医院“看病”,还有人向苏东海发出威胁,连报道该事件的记者也接连接到恫吓电话。很多目击者三缄其口,怕受报复。此后的一个半月有关报道都是:“此案正在审理之中。”直到焦点访谈披露后,案件才有了重大转机。可以说,记者介入不仅阻止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而且将此事扩大化了。 张金柱犯交通肇事罪,这是肯定的。按照刑法,此罪即使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后果,也只是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内处罚。但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指的是消极逃逸,即肇事后肇事者不及时救人,而是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而张金柱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肇事(致一人死亡)后,为逃避罪责,又不顾

40、另一被害人死活,在汽车拖卡着被害人的情况下驾车逃跑,致其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不可谓不恶劣,结果不可谓不严重,这种积极的逃逸行为,本身又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而依据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法院判张金柱死刑,是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作出的。虽有些偏重,但也情有可原:依据张金柱犯罪情节之恶劣、社会影响之严重、拒不认罪之态度,难道不应该从重惩处吗?刑法学专家阮齐林教授认为,交通肇事有两种情况历来是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论处的:()为杀人灭口,又故意将伤者撞死的;()明知被害人被拖挂在车下,为逃逸而不顾被害人生死,将

41、被害人拖挂致伤残、死亡的。张金柱案就是一个典型。 张金柱被判死刑后,许多人惊呼张金柱罪不该死,是舆论引发的民愤影响了审判独立,甚至有人专门出书为他鸣冤。虽然直到现在,法学界对张金柱是否应该判死刑还有争论,但对一个案件如何量刑甚至如何定罪有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这也说明法治环境的宽松、法学界的活跃。而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对生效判决提出质疑,则不是一个法律至上国家的表现。诚然,某些传媒的某些言词确属失当,应以此为鉴,但说舆论影响了司法独立,并借此否定舆论的监督,是严重的认识错误。截至目前,影响中国司法公正的致命性因素,不是舆论监督,而是各种权力的不当干预。而舆论监督表面上是监督司法,其实是监督各

42、种权力防止其不当干预司法。 张金柱是罪有应得。而终于讨回了公道的被害人苏东海一家也并不轻松: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都将不得不承受失子的伤痛,他本人更是不得不承受浑身伤疤的疼痛,不得不承受从高级宾馆的高级厨师到看车人的转变(事故使他连勺子也拿不动了),不得不承受巨额的债务,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他也只能长衣长裤长发,为的是遮盖身上和头上的伤疤。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三: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周某(男)因被害人刘某(女)拒绝其纠缠,遂起意报复。周在2008年3月初至8初,多次携带大量体温计或温度计(每次15至30只不等)至刘某家,趁刘不备将体温计或温度计中的化学物汞投放在被害人家中的衣柜、床、水杯

43、、茶叶罐、蜂蜜罐、脚盆等等各个部位,造成被害人刘某及后来到刘某家探亲的刘母严重汞中毒,轿车、衣物等财产遭到污染。问题:1、对周某应如何定罪处罚?2、周的行为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3、如果你是被害人刘某的代理人,你将如何维护刘某的权益?附: 控告书 市 区公安分局(人民检察院): 我们是你局(或你院)处理的犯罪嫌疑人某某某故意杀人(未遂)案的被害人某某某和某某某,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某某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条件,已经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理由是:犯罪嫌疑人某某某客观上实施的投放危险物质的危害行为已经危害到公共安全。犯罪嫌疑人某某某因被害人某某某拒绝其纠缠,出于报复杀害的犯罪动机和目

44、的,长期多次大量地在被害人家中的衣柜、床、水杯、茶叶罐、蜂蜜罐、脚盆等等各个部位投放化学毒物汞,造成被害人某某某及其母亲严重汞中毒、轿车、衣物等财产遭到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即使该犯罪行为的目的是杀害被害人本人,但是该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危及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第一,汞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危险化学物品,其本身及化合物毒性非常高、可在生物体内积累,汞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的损伤。这样一种危险的化学毒物本身就是对于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而且一旦出于某种目的投放出去,其危害结果难以控制。第二,犯罪嫌疑人虽然仅仅在被害人家中这

45、一特定场所投放汞,但是必须认识到,家庭住宅仅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具有人员流动性,被爱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及其他各种人都有可能受到毒害,事实上,被害人某某某的母亲就因为曾经一度在被害人某某某家中居住而同样招致汞中毒。而且汞具有挥发性,可以沉积,所以被害人的四周邻居也同样可能受到危害。因此,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危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即已经危及公共安全。第三、犯罪嫌疑人并未采取措施将损害后果控制在特定范围内。犯罪嫌疑人出于报复杀害的犯罪动机和目的,长期多次大量地在被害人家中的衣柜、床、水杯、茶叶罐、蜂蜜罐、脚盆等等各个部位投放化学毒物汞,虽然其直接目的是杀害被害人某某某,但

46、是其并未采取措施将损害后果控制在特定范围内,比如只在被害人的专用水杯、饭碗内投放,而是到处投放,致使其行为客观上已经危及到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这也说明犯罪嫌疑人对于投放危险物质危及公共安全的后果持一种放任的心理,属于间接故意。第四、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危险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更何况本案已经实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某某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条件,已经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作为受害人,我们强烈要求司法机关秉

47、公严格执法,以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惩治犯罪,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控告人: 2009年 月 日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四:基本案情:被告人王晓龙,男,21岁,系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1997年5月间,被告人王晓龙因不满其好友江某(与王晓龙系同班同学)对自己疏远,蓄意报复,准备用该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试剂硫酸亚陀,使江某痛苦、难受。为此,他到图书馆查阅了毒理学、化学物质毒性全书和急性中毒急救等书,了解了陀盐的中毒的症状,同时得知陀盐的致死量为8-14mg/Kg。在偷到硫酸亚陀后,即与5月1日在江某的水杯中投了200mg硫酸亚陀,同时为验证硫酸亚陀的

48、毒性,他把与其有过节的本宿舍的陆某(与王晓龙住同一宿舍)作为试验对象,“看他死得了死不了,死不了症状又如何”,从而与5月3日一次性在陆的奶粉中投入500mg 硫酸亚陀。因陆和江的中毒症状并不明显,王晓龙又于5日在江的水杯中投了200 mg硫酸亚陀。此后,王晓龙多次向江某提出和解,结果均遭江某拒绝。“我承认,在5月15日,我见他对我的态度仍没有改变,就想毒死他。他伤透了我的心,欺骗了我对他的感情,我对他是真好,认为他是我 最好的朋友。他冷淡我,欺骗我,利用我,使我受不了。我恨死他了,所以就决定不给他减量,如果他命大就死不了,命小就死,但我希望他死。”直至5月15日,王小龙见和解无望,同时观察到陆

49、某中毒症状已十分明显和严重,遂不顾前两次下毒总量已接近江某的致死量,而加大剂量对江某再次下毒300 mg,欲至江某于死地。在江某表现出明显中毒症状时,王晓龙又于心不忍,与5月17日将江某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在医院里,王晓龙承认是自己下的毒,并协助医院进行治疗,使江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王晓龙被拘留。其间在医院与校方的交涉过程中,由于陆某和江某的表现症状一致也被送到医院诊治,也确认是陀盐中毒。陆、江两人经抢救均已脱离危险,经法医鉴定,两人的身体之损伤均已构成轻伤(上限) 问题:对王某应如何定罪处罚?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五:基本案情:被告人田某,男27岁。田某与高某均为某建筑工地工人。某日,高某站在

50、一块悬吊踏板上在某建筑的六层墙体外抹灰。田某在同层的里侧干活。二人因琐事发生口角,田某被激怒,便向高某冲过去,高某慌乱之下,失足跌落死亡。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判处田某有期徒刑15年。问题:试对此案进行分析。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六:基本案情:被告人于某,男,23岁。某日中午,于某到某储蓄所存款。此时王某也正在办理存款业务。在小桌上填完存款凭证后转向到3米外的窗口交款,王某将一个装有11000元国库券的信封遗忘在桌子上。于某进入储蓄所,也坐在小桌上填存款凭证,见手边有个信封,翻开一看里面装有国库券,遂按在手下,趁他人不备揣入裤袋。这一动作被储蓄所的保安看见,但以为是于某本

51、人的物品,因此没有过问。王某办完存款手续,发现装有国库券的信封不在手头,马上到小桌上找,不见。于是王某问保安、储蓄所柜台工作人员及于某是否发现一个装有国库券的信封,众人均说未见。王某怀疑自己记忆有误,可能忘在公司办公室里,就回办公室去找,不见,又返回储蓄所去找。当于某走出储蓄所大门时,保安员还拦住于某问刚才装进裤袋里的东西是否为自己的,于某答是本人物品。久寻不到,保安带王某看监控录象带,发现是于某获取信封并装入裤袋,遂报警将于某抓获。问题:本案应如何定性?是侵占罪还是盗窃罪?链接: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

52、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对被盗、被抢的财物或者遗失物,所有权人等权利人有权追回。该动产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动产丧失占有之日起两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动产的,所有权人等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三条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

53、该权利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自拾得遗失物之日起二十日内通知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有关部门。 第一百一十五条 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一百一十六条 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所有权人、遗失人等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

54、向拾得人支付报酬。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遗失物的保管费等必要费用和报酬。 第一百一十八条 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半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七基本案情:被告人吕波,男,25岁,中联公司职员。被告人王浩洋,男,20岁,科利公司职员。1997年9月22日晚11时许,被告人吕波、王浩洋酒后行至某大学北门附近,无故对途经此处的宋某(男,23岁,大学学生)、赵某(男,22岁,大学学生)寻衅,吕波用右拳猛击宋某左眼部,造成宋某左眼球裂伤,角巩膜裂伤,左眼内容物脱出,致使眼球被摘除,经法医鉴定属于重伤。赵某见状,立即上前推挡,吕波后又追打赵某,将赵某打倒在地。而王浩洋在其

55、同伙吕波追打赵某期间,猛踢已经抱头蹲伏的宋某的臀部和腿部,致宋某臀部和腿部多处皮肤挫伤。吕波、王浩洋作案后逃离现场,后被抓获归案。问题随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处理? 链接:1、1979年刑法第160条第1款: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的,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全国人大常委会1983年9月2日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1条规定:流氓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携带凶器进行流氓犯罪活动,情节严重的,或者进行流氓犯罪活动危害特别严重的,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3、1997年刑法第293条的规定(具体内

56、容略)另参见1997年刑法第292条的规定(具体内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斗殴的;(二)追逐、拦截他人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八、关于“结伙”、“多次”、“多人”的认定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结伙”是指两人(含两人)以上;“多次”是指三次(含三次)以上;“多人”是指三人(含三人)以上。 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八基本案情:被告人

57、梅某以借移动电话打电话为由,骗其前同事谭某将一台移动电话(价值3000元)交给他,后又借故到谭某看不见的地方打电话,并趁机拿着手机离开现场。得手后,梅某将手机卖得1500元.问题: 本案应如何处理?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案例九基本案情:被告人席学森,男,24岁,四川来京打工人员。被告人郑思东,男,23岁,河北来京打工人员。2007年4月,四川仪陇县三建公司与北京二建公司签订了建筑劳务合作合同。合同规定仪陇县三建公司向北京二建公司提供建筑工人100人参与一座综合业务楼的建设(劳务费由二建公司第六直属工程部负责结算)。仪陇三建公司委派王荣华(在逃)为现场施工负责人。截止2009年2月,北京二建公司尚欠

58、仪陇三建公司劳务费48000余元。2009年2月13日傍晚,王荣华手下工人席学森找其索要3600元工钱,王荣华称没钱,但提出北京二建公司第六直属工程部欠其劳务费13万元,让席学森与其一起去找经理郝有利要钱,要到钱后就还席学森工钱,席学森表示同意。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当晚8时许,王荣华纠集席学森、郑思东(亦为王手下工人,王除欠其3000元工钱外,还欠其借款2000元)、刘建明、田忠(后两人在逃)携带尖刀、绳子、胶条等工具窜至郝有利索要劳务费。郝有利称没钱,让王荣华春节后再去公司结帐,王荣华见索债不成,便指挥席学森等人动手拿郝有利家的东西。郝有利上前阻拦,王荣华等人即拿出尖刀威胁郝有利及其家人,并将

59、郝有利一家三口捆绑。随后,席学森从郝有利家拿走一块手表(价值100元),王荣华拿走两部手机(价值4400元),郑思东从郝有利身上搜走现金900元。刘建明、田忠拿走皮衣3件(价值2500余元)、手表一块(价值700元)。王荣华等人离开时将郝有利之子郝晔强行带至朝阳区西坝河一地下室非法扣押。郝有利夫妇相互解绑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第二部分 案例解析2月14日凌晨3时许,王荣华给郝有利打电话,让郝有利当日上午10时带15万元(王荣华对郝有利称其中2万元为利息)到食为天餐厅来交换郝晔。上午8时许,王荣华又打电话称手下的四人要打发,因此必须带17万元来。2月14日上午8时许,王荣华找到其女朋友邓自淑,称有人

60、欠了他工程款一直不给,已把该人的儿子绑了,让邓自淑与郑思东去取17万元工程款,取回就放被绑架的人。邓自淑表示同意。后邓自淑与郑思东前往约定地点取款时被已布控警察当场抓获。根据郑思东交代,警察又将席学森抓获,并将人质郝晔解救,同时起获赃物手表一块、皮夹克三件。王荣华、刘建明、田忠畏罪潜逃。问题:对本案席、郑、邓、王的行为应如何定性?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58号)九、关于抢劫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5、抢劫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行为人为索取债务,使用暴力、暴力威胁等手段的,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构成故意伤害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等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