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课件_第1页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课件_第2页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课件_第3页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课件_第4页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学习辅导材料 材料提供:启东中专 耿一波一、若干理念的理解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深化教改的先导 1.什么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语)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 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总称。 狭义的职业教育主要指职业学校的教育 一般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区别 培训:更多地显现功利的性质 教育:更多地具备人本的性质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分为初、中、高中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

2、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即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中职生主要是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 3办学模式 要从单一的学校资源到构建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 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 4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职业教育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 二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品牌专业,是做强做优做大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

3、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生源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1.专业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设置为依据,以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为依托 学校围着市场转: 市场学校 专业围着产业转: 产业链 专业群 (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 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职业岗位(群) 课程 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 群集式专业结构 以重点专业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如电子技术应用:装配,调试,光伏电子;数控技术应用: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加工中心操作,特种加工,数控设备维修;船舶修造:船舶电工,船舶装焊。) 按一级类设置基础课平

4、台 按二级类设置专业课平台 按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专业建设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专业教育资源集成化的配置 专业建设的目标: 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专业建设好的标志: 团队强、基地好、成果多、就业优、有活力 专业建设要充分发挥专业部的核心建设作用 3.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的教学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4. 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改的切入点,突破口 工学结合

5、的涵义: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校企合作是载体 要通过系统化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比较 学科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1.目的是掌握事实的知识2.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3.以工程或学科结构为基础4.每位老师对自已的“学科”负责5.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联系6.按照课时节次进行,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1.目的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2.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3.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4.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5.其特点是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6.以工作过

6、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景进行,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 不同培养模式的共性 一个目标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两种环境学校、企业 三元主体学校、学生、企业 四项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全面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5.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构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实习) 企业化、生产化、标准化、实用化校企组合的新模式(校企共建)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构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和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真实的生产现场、技术和师资支持。 (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

7、地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6.学校管理机制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公办学校大锅饭问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校园环境缺乏学术氛围(不太习惯研究一些长远问题);推行顶岗实习难操作(“放羊”和企业不主动问题);企业优秀兼职教师难请(时间与酬金问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推行学分制缺乏条件(资源不足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基本功问题);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官化问题(朱清时的鲶鱼效应);如何探索工学结合素质教育(诚信、全面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总之: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他方为中心等。制度:市场部、产学合作中心、二级管理等

8、。方法:以工期定学期、合作培训、制造业服务网等。 校领导有人负责,有专门工作部门,有考核要求,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 7.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8.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技能大赛 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教育

9、新品牌。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上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工考+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 三 课 程 改 革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 课程概述 课程有多种定义,这里主要讨论: 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组有序教育活动,它是指对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科目课程(或学科)的教学。 2.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1)明确培养目标 (2)优化培养方案 (3)制定核心课程标准 (4)改革教学模式 (5)

10、改革评估体系 (6)建设校本教材 3.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课程的角度有: 课程开发决策(确定专业) 课程目标开发(明确培养目标) 如:仅是“首岗适应”还是要为以后“多岗迁移”,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课程门类开发(确定主要课程) 课程结构开发(形成课程计划) 从狭义课程的角度有:课程的开发(分析、设计、课程文件、教材、教学资源、硬件等);课程的实施(指备课、讲课、作业、实践环节、辅导、考核等);课程的评价(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方式);课程的管理(课程文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 课程建设工作主要由教研组(室)承担。 课程观 课程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计划组织控制贯彻领会课程工程系统课

11、程发展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设计软件硬件 4. 课程改革面对的主要问题(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从业岗位实际工作关联度不强; (2)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 (3)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利用率不均衡; (4)学生入学后接触专业过迟,毕业时工作经验积累过少; (5)对基础课程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课改中相对边缘化; (6)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够,课程资源不多; (7)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况, “课堂沉默症”较普遍;(8)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培养环境和载体; (9)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生产、项目、教学);(10)部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还存在厌教、厌管现

12、象。 5.课程开发几种模式的比较: 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优点: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逻辑性、系统性强 不足 : 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 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 (2)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 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开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将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分解为专项能力,开发课程。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包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

13、业评价方式等内容所确定的学习单元组成。 一般来说,通过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开发这种课程的难度的是,如何在技术上确保选择的“项目”或“任务”能覆盖这个工作领域?如何使得开发的课程能负载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主体 过程 结果人才需求调研教学过程分析教材开发模式课程内容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教育部门职业学校行业专家工作分析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学习结果教材课程标准培养方案能力标准培养目标6.课程开发系统工程的流程 科

14、目课程开发流程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岗位1岗位2岗位n任 务1任 务2任 务3分析归纳专业课程1专业课程2专业课程n7. 课程改革的一些实践 理念上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考虑两个“系统” 系统的能力培养:将实验、实训、实习到最后的顶岗实习系统化设计 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基础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实质上是一个体系下的两个方面的融通理论联系实际) 公共课: 要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可采取“平台模块”的改革模式。德育课: 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树立“大德育”的理念。专业(理论、实践)课 : 建立 “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即以能力为本

15、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理论实践”嵌入式,项目课程融合式。 开发可有统一的导向,但没有统一模式 工科类提出,以技术体系为主线,以职业活动为基础,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具体化为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项目化。 文科类提出,以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为基础,两个链路的课程体系(一是基础知识技能,一是岗位实践)。 专门化方向课程设置模型 公共课 8. 课程标准 (1)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围绕培养目标,规定各门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 课程标准也是教材编写、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

16、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课程标准的权限与分类 指导性课程标准(由国家、省统一制订颁发) 实施性课程标准(由地方、学校根据指导性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基本要求”(由地方、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实际情况制订的基本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开发) 关键: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把工作实践的要求课程化 把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 即:实现工作体系到课程化的转变 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4) 课程标准的体例框架 前言(概述)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实施建议 教学建

17、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其它说明) 术语解释 案例 9.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 怎样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怎样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等 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儿教,怎么教? (4W-what who where why )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采用类似 科学 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18、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及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项目教学法流程 项目目标基础知识技能准备学生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展示与完善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取得相应学分教师指导项目小组讨论自我信息收集教师传授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

19、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法应用步骤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创设完成任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完成任务评价检查学习效果(多元化检查评价)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指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