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法制课件_第1页
隋唐五代法制课件_第2页
隋唐五代法制课件_第3页
隋唐五代法制课件_第4页
隋唐五代法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隋开皇律唐朝法律体系唐律的结构与内容唐律的特点唐律的影响司法审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背景:-北周末年刑政弊坏:土地集中,农民少地无地-周宣帝残暴、野蛮“诛戮无度,朝章弛紊,无复纲纪” 制定刑经圣制,“慑服群下”“宿卫之官,一日不直,罪至削除。逃亡者皆死,而家口籍没。上书字误者,科其罪。鞭杖皆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其后又加至二百四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背景:-周静帝,杨坚入宫辅政“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天下归心矣”“三让而受天命”赵翼:“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

2、安坐而登帝位。”-“仁德”-以孝治国苏威:“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制定:开皇元年:“乃采魏、晋旧律,下至齐、梁,沿革重轻,取其折衷”隋文帝的指导思想:-“因时”立法-慎狱恤刑-以轻代重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刑,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首轘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鞭之为用,残剥肤体,彻骨侵肌,酷均脔切。虽云远古之式,事乖仁者之刑,枭轘及鞭,并令去也。贵砺带之书,不当徒罚,广轩冕之荫,旁及诸亲。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

3、徒五岁,变从三祀。其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条目甚多,备于简策,宜班诸海内,为时轨范,杂格严科,并宜除削。”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修定: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降低定罪量刑的标准-减少条目-规范编修体例修订后的开皇律减少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千余条,只保留500条律文,共12卷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一、确立12篇的法典体例1.体例:12篇,500条2.12篇: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

4、事寡则罪漏”篇多则“条流冗杂,博而非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二、确立封建五刑死刑:斩、绞流刑:1千里、1.5千里、2千里(居作2年、2.5年、3年)徒刑:1年、1.5年、2年、2.5年、3年杖刑:60、70、80、90、100笞刑:10、20、30、40、50-废除“孥戮相坐之法”等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三、确立“十恶”罪名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强化法律的镇压职能-强化皇权与夫权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

5、主要成就 谋反反逆 谋大逆大逆 谋叛叛、降 恶逆恶逆 不道不道 北齐律 大不敬不敬 不孝不孝 不睦 不义不义 内乱内乱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四、系统规定封建贵族官僚特权-八议-官当“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听赎“其品第九已上犯者,听赎。”“徒一年,赎铜二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三年则六十斤矣。流一千里,赎铜八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二千里则百斤矣。二死皆赎铜百二十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四、系统规定封建贵族官僚特权-例减“其在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

6、、议宾)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减一等。”“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其累徒过九年者,流二千里。”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主要成就五、规范刑讯和诉讼制度刑讯:“讯囚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易人。”“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死刑复奏:开皇十二年(592),“以用律者多致舛驳,罪同论异。诏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开皇十五年(595):三复奏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开皇律特点“刑纲简要,疏而不失”-条

7、数减少-规范死刑种类-进一步废除酷刑-流刑、徒刑及附加刑的数额均减轻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隋律“因北齐而不袭北周”程树德九朝律考:“自晋氏失驭,海内分裂,江左以清淡相尚,不崇名法。故其时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北朝自魏而齐而隋而唐,寻流溯源,自成一系,而南朝则与陈氏之亡而俱斩。”陈寅恪:“隋受周禅,其刑律亦与礼仪、职制等皆不袭周,而因齐,盖周律之矫揉造作,经历数十年而天然淘汰尽矣。”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隋律“因北齐而不袭北周”?陈寅恪:“高祖既受周禅,开皇元年乃诏尚书左仆射高颎更定新律,奏上之,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三年又敕苏威、牛弘

8、更定新律,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隋书刑法志:“高祖既受周禅,开皇元年,乃诏尚书左仆射、勃海公高颎等更定新律,奏上之,其刑名有五而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唯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隋律“因北齐而不袭北周”?旧唐书刑法志:“隋文帝参用周齐旧政,以定律令,除苛惨之法,务在宽平。”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隋律对唐律的影响旧唐书刑法志云:“高祖受禅,诏纳言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又制五十三条格,务在宽简,取便于时。

9、寻又敕尚书左仆射裴寂、尚书右仆射萧及大理卿崔善为、给事中王敬业、中书舍人刘林甫颜师古王孝远、泾州别驾靖延、太常丞丁孝乌、隋大理丞房轴、上将府参军李桐客、太常博士徐上机等,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开皇律隋律的影响王夫之:“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自是法制遂定,后世多遵用之。”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大业律大业律隋炀帝杨广:“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大业三年(607年)颁行大业律18篇,500条十八篇:名例、卫宫、违制、请赇、户、婚、擅兴、告劾、贼、盗、斗、捕

10、亡、仓库、厩牧、关市、杂、诈伪、断狱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大业律-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开发西域-兲朝观念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大业律-天朝观念607年 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携国书访中国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炀帝:“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609年 “东天皇敬西皇帝”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大业律大业律魏征隋书:“荒淫无度,法令滋彰,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除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

11、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隋朝大业律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法制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1.唐高祖武德律(12篇,500条)唐六典:“皇朝武德中,命裴寂、殷开山等定律令,其篇目一准开皇之旧,刑名之制,又亦略同。”唐会要:“武德七年律令成,大略以开皇为准格,五十三条

12、入于新律,其他无所改正。”2.唐太宗贞观律(12篇,500条)“五百条,分为十二卷: 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以开皇律为蓝本,“削烦去蠹,变重为轻”,增设加役流,缩小缘坐死刑范围,减少死刑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法制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3.唐高宗永徽律(12篇,502条)及永徽律疏(30卷)“今之典宪,前圣规模”科举考试、司法裁判而为统一的立法解释4.唐玄宗开元律疏(30卷) 开元二十二年( 734 年)“删缉旧格、式、律、令及敕,总七千二十六条。其一千三百二十四条于事非要,并删

13、之。二千一百八十条随文损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条仍旧不改。”开元令开元前格开元后格格后长行敕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法制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5.唐玄宗唐六典开元十年(722年)仿周官六典理典(即治典,因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按六类分述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掌、办事规程等内容-以“周礼六官”为编修体例-“以官统典”的指导原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典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法制二、唐后期主要立法活动1.制敕唐朝皇帝因人因事发布的指示,具有最高效力2.格皇帝发布之敕的整理汇编3.格后敕编格之后发布的敕4.大中刑律统类(12篇,1

14、250条)将律、敕、令、格、式混编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颁布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永徽律疏?开元律疏?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 唐律文包括 -律文 -注文 -疏文(问答)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斗讼(第302条)诸斗殴人者,笞四十;谓以手足击人者。伤及以他物 殴人者,杖六十;见血为伤。非手足者,其余皆为他物,即兵不 用刃亦是。 【疏】议曰:相争为斗,相击为殴。若以手足殴 人者,笞四十。注云谓以手足击人者,举手足为例,用头击 之类,亦是。伤,谓手足殴伤;及以他物殴而不伤者:各杖六十。注云见血为伤,谓因殴而见血者。非手足者,即

15、兵不用刃亦是,谓手足之外,虽是兵器,但不用刃者,皆同他物之例 。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第302条问曰:殴人者,谓以手足击人。其有撮挽头发,或擒其衣领,亦同殴击以否? 答曰:条云,斗殴谓以手足击人,明是虽未损伤,下手即便获罪。至如挽鬓撮发,擒领扼喉,既是伤杀於人,状则不轻於殴,例同殴法,理用无惑。 伤及拔发方寸以上,杖八十。若血从耳目出及内损吐血者,各加二等方寸者,谓量拔发无毛之所,纵横径各满一寸者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斗讼:诸斗殴折跌人支体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疏义曰:“瞎一目,谓一目丧明,全不见物者”。若断舌及毁败人阴阳者,流三千里。疏义曰:

16、“若断舌,谓全不得语;毁败阴阳,谓孕嗣废绝者。”问曰:人目先盲,重殴睛坏;口或先哑,更断其舌:如此之类,各合何罪? 答曰:人貌肖天地,禀形父母,莫不爱其所受,乐天委命。虽复宿遭痼疾,然亦痛此重伤。至于被人毁损,在法岂宜异制。如人旧哑,或先丧明,更坏其睛,或断其舌,止得守文,还科断舌、瞎目之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户婚:七出问曰:妻无子者,听出。未知几年无子,即合出之。答曰:律云: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为长。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结构:名例“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

17、81960) 唐律疏议结构:(1)总则:名例篇(57条)五刑十恶议、请、减、官当等官贵特权老少废疾的责任能力自首、累犯等刑罚适用原则流的执行和赃物的征没法条的适用和解释乘舆、道冠僧尼等用语的解释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结构:(2)事律(190):规定违犯各种重要制度的罚则卫禁(33):违犯警卫与关禁制度的罚则职制(59):违犯“职司法制”的罚则户婚(46):有关户口婚姻制度的罚则厩库(28):违犯国家畜牧仓库制度的罚则擅兴(24):违犯军事和营造制度的罚则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结构:(3)罪律(221):规定各种刑事犯罪的处罚盗贼(54):贼杀、盗

18、劫斗讼(60):斗殴、告讼诈伪(27):诈冒、伪造杂律(62):杂犯,如非时烧田、市司评物价不公等(4)专则:捕亡(18):缉捕、逃亡 断狱(34)有关司法审判制度及相关罚则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唐律始以总则,终以专则,先事律,后罪律。始以总则,终以专则的结构,说明唐律在立法技术上已经达致相当高度的水准;先列事律,后列罪律的结构,则表明唐律把调整和强化封建国家的行政管理放在优先的地位,而这无疑是受了隋唐时代重建强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历史大潮的影响。(刘俊文)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2)十恶(3)八议、请、减、赎、官当

19、(4)轻重相举(5)化外人相犯(6)七杀(7)六赃(8)保辜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共20等-笞刑用法定规格的楚条抽打犯人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笞,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戒,故加捶挞以耻之。”狱官令:楚条长三尺五寸,粗的一端为二分,细的一端为一分,被打部位为臀部和腿部允许赎:笞十赎铜一斤,每加一等,加铜一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杖刑用法定规格的“杖”(法杖)击打犯人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狱官令:杖具长三尺五寸,粗的一端为二分七厘,细的一端为一分七厘,被打部位为臀部、腿部、背部可赎

20、:杖六十赎铜六斤,每加一等,加铜一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徒刑剥夺自由并强制从事奴辱性劳役“徒者,奴也,盖奴辱之。”分五等: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可赎:徒一年赎铜20斤,每刑重一等,加铜10斤服徒刑者,“配居作”,劳役时皆带钳或枷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流刑将犯人流放边远地区,并强制服苦役分流2000里,2500里,3000里三等,均服苦役一年,劳役时皆带钳或枷可赎:流2000里赎铜80斤,每重一等,加铜10斤武德年间,以断趾刑代部分死刑贞观年间,以加役流代断趾刑,即在最高的流刑之上增加服役时

21、间,为流3000里并役3年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五刑-死刑剥夺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绞、斩二等符合条件者,可赎:均赎铜120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名例十恶:“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谋反:谓谋危社稷贼盗律:谋反者,不分首从,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子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父、兄弟、姊妹没官

22、;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而无状可寻者,流二千里。”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谋大逆罪刑罚轻于谋反罪,犯者科绞。但预谋已付诸实行,所犯即非谋大逆罪,而为大逆罪,其刑与谋反罪同。 -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谋叛罪之刑罚与谋大逆罪同,主犯科绞,从犯处流但预谋已行,无论首从皆斩,妻子等缘坐配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恶逆:谓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23、“三谋一恶”不得赦免,“决不待时”-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及造畜蛊毒、厌魅。【疏】议曰:安忍残贼,背违正道,故曰不道。贼盗律: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不分首从皆斩,妻、子流二千里;造、畜蛊毒者科绞,同居亲属流三千里;造厌魅未致死人者,减谋杀罪二等。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盗大祀神御之物及盗乘舆服御物各流二千五百里;合御药、造御膳、修御舟有误各科绞;盗皇帝宝、三后宝科绞,盗皇

24、太子宝流三千里;伪造皇帝宝、三后宝科斩,伪造皇太子宝科绞;对捍制使科绞;指斥乘舆科斩。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丧。疏议曰: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告詈祖父母父母科绞,诅咒祖父母父母、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各流二千里,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居父母丧身自嫁娶、释服从吉、诈称祖父母父母丧各徒三年,供养有缺科徒二年。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

25、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不睦罪之刑罚,多为徒刑,如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处徒一年至徒三年不等。卖缌麻以上亲,流;谋杀缌麻以上亲,流;已杀者,斩;谋杀期亲尊长者,斩。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刑罚:杀制史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及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皆斩;居夫丧改嫁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者,徒三年。疏议曰: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为夫服斩衰,恩义既崇,闻丧即须号恸。而有匿哀不举,居丧作乐,释服从

26、吉,改嫁忘忧,皆是背礼违义,故为俱十恶。名例末:“其改嫁为妾者,非。”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合者。疏议曰:若有禽兽其行,朋淫于家,紊乱礼经,故曰内乱。内乱诸罪之刑罚视对象而异:奸小功以上亲者,徒三年或流二千里;奸父祖妾者,绞。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2)十恶“十恶”之罪,可分四类:一是侵犯皇帝及皇权,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二是侵犯祖父母父母及其他有服亲属,如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三是侵犯官长、尊师,如不义四是残无人性,如不道四类犯罪皆属严重违背礼经,丧失以忠君、孝亲、崇仁、尊

27、义为核心之封建道德,破坏三纲封建伦常的行为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八议议亲:谓皇帝袒免(高祖亲兄弟,曾祖堂兄弟,祖再从兄弟,父三从兄弟,身四从兄弟、三从侄、再从侄孙,并缌麻绝服之外)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议故:谓故旧,即宿得侍见、特蒙接遇历久者;议贤:谓有大德行,即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则者;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八议议能:谓有大才艺,即能整军旅、莅政事,监梅帝道,师范人伦者; 议功:谓有大功勋,即能斩将搴旗、摧锋万里,或率众归化,宁济一时,匡救艰

28、难,铭功太常者;议贵: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等(国公)以上者;议勤:谓有大勤劳,即大将吏恪居官次,夙夜在公,若远使绝域,经涉险难者;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八议“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者,不用此律。”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请“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请(条其所犯及应请之狀,正其刑名,别奏请);流罪以下,減一等。其犯十恶,反逆缘

29、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据掠人口)、受财枉法者,不用此律。”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请 请者与议者之差别:-议者犯死罪得律外议刑-请者犯死罪须上请听敕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减 唐律疏议名例律“减章”:“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已下,各从減一等之例。”疏云:“若上章请人得减,此章亦得减;请人不得减,此章亦不得减。”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赎唐律疏议名例律“赎章

30、” :“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減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若应以官当者,自从官当法。其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及会赦犹流者,各不得减赎,除名、配流如法。其于期以上尊长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犯过失杀伤,应徒;若故殴人至废疾,应流;男夫犯盗及妇人犯奸者:亦不得减赎。”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赎唐律疏议名例律“赎章” :“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減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若应以官当者,自从官当法。其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及会赦犹流

31、者,各不得减赎,除名、配流如法。其于期以上尊长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犯过失杀伤,应徒;若故殴人至废疾,应流;男夫犯盗及妇人犯奸者:亦不得减赎。”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官当“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其有二官(职事官、散官为一官,勋官为一官),先以高者当,次以勋官当”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议、请:实为死罪免刑之法例减:流罪以下减刑之法赎、官当:流罪以下易刑之法(易真刑为官

32、当、纳铜)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3)八议、请、减、赎、官当除名:“诸犯十恶、故杀人、反逆缘坐,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枉法者,亦除名;狱成会赦者,免所居官。其杂犯死罪,即在禁身死,若免死别配及背死逃亡者,并除名;会降者,听从当、赎法。”“诸除名者,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疏议曰:“若犯除名者,谓出身以来官爵悉除,课役从本色者,无荫从庶人,有荫从荫例。”免官:“诸犯奸、盗、略人及受财而不枉法;若犯流、徒,狱成逃走;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作乐及婚娶者:免官。”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

33、(4)轻重相举名例律“断罪无正条”:“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疏议曰:断罪无正条者,一部律内,犯无罪名者。举重以明轻:其应出罪者,依贼盗律,夜无故入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举轻以明重: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是重,明从皆斩之坐。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4)轻重相举-“一部律内,犯无罪名者”:决定罪名是否成立-律有罪名,无加减文:决定刑罚之加减“法之设文有限,民之犯罪无穷,为法立文,不能网罗诸罪,民之所犯不必正与法同”(左传

34、昭公六年孔颖达疏)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唐律疏议 断狱“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止引所犯罪者,听。【疏】议曰: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谓依名例律: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假有人虽犯二罪,并不因赃,而断事官人止引二罪俱发以重者论,不引以赃致罪之类者,听。”-注重有无具引律令格式的行为,不问行为的情节或后果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不应得为”唐律疏议 杂律

35、“不应得为”:“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 笞四十(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事理重者,杖八十。”【疏】议曰:杂犯轻罪,触类弘多,金科玉条,包罗难尽。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量情为罪,庶补遗阙,故立此条。情轻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5)化外人相犯唐律疏议名例律“化外人相犯”:“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于百济相犯之类,皆依国家法律,论定刑

36、名。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少年行 之二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06-1-17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 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 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 D适用唐朝的法律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谋杀、故杀、劫杀、斗杀、戏杀、误杀、过失杀-谋杀贼盗“谋杀人”条(256)【疏】议曰:“谋杀人者”,谓二人以上。若事已彰露,欲杀不虚,虽独

37、一人,亦同二人谋法,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谋杀以“谋”为判断罪与非罪的标准- “谋有三意:一为预谋故意(故意之形态),二为谋议(共犯),三为预备(行为的阶段)。”(戴炎辉:中国法制史)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故杀贼盗“斗殴杀人及故杀人”疏议曰:“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以刃及故杀者,谓斗而用刃,即有害心;及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是名故杀本虽是斗,乃用兵刃杀人者,与故杀同,亦得斩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故杀斗讼“斗殴误杀伤傍人”“问答”:“假有数人,同谋杀甲,夜中忽遽,乃误杀乙,合得何罪?

38、答曰:此既本是谋杀,与斗殴不同。斗殴彼此相持,谋杀潜行屠害。殴甲误中于丙,尚以斗杀伤论,以其元无杀心,至死听减一等;况复本谋害甲,元作杀心,虽误杀乙,原情非斗者。若其杀甲是谋杀人,今既误杀乙,合科故杀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斗杀、误杀斗讼“斗殴误致傍人死伤及误杀助己者”凡斗殴误杀伤旁人的,以斗杀伤罪论处;致死者,减一等。如在斗殴中跌倒,撞人死伤的,以戏杀伤论。如误杀伤助己者,分别减戏杀伤两等处罚。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戏杀斗讼“戏杀伤人”“诸戏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二等;谓以力共戏,至死和同者。虽和,以

39、刃,若乘高、履危、入水中,以故相杀伤者,唯减一等其不和同及于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和,并不得为戏,各从斗杀伤法。 张斐律表:“两和相害谓之戏。”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过失杀斗讼篇“过失杀伤人”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过失)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制;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劫杀“劫财杀人”,“劫杀”不是独立的罪名无独立律文规定“劫杀”实质为谋叛、劫囚、强盗、略人略卖人的“加重犯”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40、唐律疏议主要内容:(6)七杀-“谋杀”为杀人罪之首-“故杀”有“杀伤之害心”,突出犯罪的主观心态-“劫杀”是谋叛、劫囚、略人略卖人、强盗四种律文明确规定犯罪的加重情节-“斗杀”系因斗、殴之事而杀人-“戏杀”、“误杀”、“过失杀”属于主观恶性较弱的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对致人死亡之结果非直接追求,“戏杀”的部分行为中行为人可能预见致人死亡之结果,其他犯罪中行为人均未预见其行为结果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7)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7)六赃-强盗谓以威若力而取其财,先强后盗,

41、先盗后强等。若与人药酒及食,使狂乱取财,亦是。即得阑遗之物,殴击财主而不还;及窃盗发觉,弃财逃走,财主追捕,因相拒捍;如此之类,事有因缘者,非強盜。疏议曰:强盗取人财,注云“谓以威若力”,假有以威胁人,不加凶力,或有直用凶力,不作威胁,而劫掠取财者。“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二疋加一等;十疋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杀伤奴婢亦同。其持杖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五疋,绞,伤人者斩。”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7)六赃-窃盗窃盗人财,谓潜形隐面而取“诸窃盗,不得财笞五十;一尺杖六十,一疋加一等;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五十疋加役流。”若某犯盗为十疋差一寸,则仅加

42、一等处罚。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7)六赃-受财枉法“受有事人财而为曲法处断”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不枉法“虽受有事人财,判断不为曲法”受财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枉法者二十匹绞,不枉法者四十匹加役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7)六赃-受所监临“监临之官不因公事而受监临内财物”计赃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加一等,五十匹流二千里。与者减五等,罪止杖一百。 -坐赃“非监临主司而因事受财”坐赃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

43、,罪止徒三年。与者,减五等。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8)保辜为伤害案件刑事责任认定所规定的一种制度(保护受害人)目的:准确区分伤害罪和伤害致死的杀人罪因殴伤人伤情未定,立限以待,视行为后果明确后,再予处断清律保辜期限条注:“保,养也;辜,罪也。保辜谓殴伤人未至死,当官立限以保之,保人之伤,正所以保己之罪也。”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8)保辜辜限标准:“诸保辜者,以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殴伤人者三十日,折跌支体及破骨限者五十日。殴、伤不相须。”“注云殴、伤不相须,谓殴及伤,各保辜十日。然伤人皆须因殴

44、,今言不相须者,為下有僵仆,或恐迫而傷,此則不因毆而有傷損,故律云毆、傷不相須。餘條毆傷及殺傷各準此,謂諸條毆人,或傷人,故、鬥、謀殺,強盜,應有罪者,保辜並準此。”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8)保辜-辜限愈长,则罪人责任愈重-凡在辜限内死者,“不限尊卑、良贱及罪轻重,各从本条杀罪科断”-凡在辜限外死者,或虽在辜限内但因他故而死者,以伤害罪论处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9)出入人罪-入罪:无罪判有、轻罪判重-出罪:重罪轻判、有罪判无=故意出入人罪=过失出入人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9)出入人罪“

45、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从徒入流亦以所剩论,从徒入流者,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即从近流而入远流者,同比徒半年为剩;若入加役流者,各计加役年为剩。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如之。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9)出入人罪疏议曰:“官司入人罪者,谓或虚立证据,或妄构异端,舍法用情,锻炼成罪若入全罪,谓前人本无负犯,虚构成罪,还以虚构枉入全罪科之。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假有从笞十入三十,即剩入笞二十;从徒一年入一年半,即剩入半年徒,所入官司,各得笞二十及半年

46、徒之类。”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9)出入人罪“从徒入流者,注云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谓从徒三年入流二千里,或二千五百里,或流三千里,远近虽异,俱曰流刑,至于配所役身,三流同有一年居作,故从徒入流,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即從近流二千里,入至二千五百里,或入至三千里者,同比徒半年為剩。若从三流入至加役流者,各计加役年为剩,但入加役流者,加常流役二年,将加役二年以为剩罪。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假有从百杖入徒一年,即是全入一年徒坐;从徒流入死罪,谓从一年徒以上至三千里流,而入死刑者,亦依全入死罪之法:故云亦以全罪论。”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

47、议主要内容:(9)出入人罪“假有囚犯一年徒坐,官司故入至加役流,即从一年至三年,是剩入二年徒罪,从徒三年入至三流,即三流同比徒一年为剩,加役流复剩二年,即是剩五年徒坐。官司从加役流出至徒一年,亦准此。”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0)置官过限唐律疏议职制“置官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諸官有員數,而署置過限及不應置而置,謂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後人知而聽者,減前人署置一等;規求者為從坐,被徵須者勿論。即軍務要速,量事權置者,不用此律。”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0)置官过限及不應置而置【疏】議曰:官有員數,

48、謂內外百司,雜任以上,在令各有員數。而署置過限及不應置而置,謂格、令無員,妄相署置。注云謂非奏授者,即是視六品以下及流外雜任等。所司判補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若是應奏授,詐而不實者,從詐假法。如不合置官而故奏授者,從上書詐不實論。 (杂任,“谓在官供事,无流外品”)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11)同居相为隐唐律疏议名例律“同居相为隐”:“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疏】議曰:同居,謂同財共居,不限籍之同異,雖無服者,並是。【

49、疏】議曰:謂謀反、謀大逆、謀叛,此等三事,並不得相隱,故不用相隱之律,各從本條科斷。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2)复仇与情理法-“父母之仇不共天”-春秋公羊传:“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例:武则天时,同州人徐元庆因其父为县吏赵师韫所杀而杀赵报仇,并自投官府服罪,谏官陈子昂的意见得到认可。柳宗元反对,引春秋之语:“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2)复仇与情理法-“移乡避仇”唐律疏议贼盗“祖父母为人杀私和”疏:“若杀祖父母、父母应偿死者,虽会赦,仍移乡避仇。以其与子孙为

50、仇,故令移配。”唐律疏议名例:“诸杀人应死、会赦免者,移乡千里外。疏议曰:杀人应死,会赦免罪,而家有期以上亲者,移乡千里外为户。其有特敕免死者,亦依会赦例移乡。”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律疏议主要内容:(12)复仇与情理法-尊长被殴,子孙助击唐律疏议斗讼:祖父母、父母被别人殴击,子孙可帮助还击-“子孙元非随从者”-应在其父祖被殴之时即刻进行未将殴击者致伤,不构成犯罪;致伤,较普通斗伤罪减三等处罚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一)区分公罪与私罪 官员犯罪:“公罪”与“私罪”公罪:“缘公事而致罪而无私、曲者”私罪:“私自犯及对制诈不以实、受财枉法之类”量刑原则

51、: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二)老、幼、废疾、笃疾减免刑罚 老是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幼是指年龄在十五岁以下的儿童。 废疾指蠢愚、聋哑、侏儒、腰折、一肢废等病残人。 笃疾是指疯狂、二肢废、二目盲等重病残人。 唐律规定:(1)年龄在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适用赎刑(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及会赦犹流者除外);(2)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谋反、谋大逆、杀人罪应处死刑者,须上请;犯盗及伤人者,也适用赎刑(有官职爵位者,各依官当、除名、免官之法处理);(3)年龄在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缘坐应配没者,不用此律)。

52、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三)自首减免刑罚 唐律疏议名例“犯罪未发自首”:“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事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遣人代首,若于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其闻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 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三)自首减免刑罚 唐律疏议名例律“犯罪未发自首”:“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

53、者,并不在自首之例。” 【疏】議曰:稱物者,謂寶印、符節、制書、官文書、甲弩、旌旗、幡幟、禁兵器及禁書之類,私家既不合有,是不可償之色。【疏】議曰:度關有三等罪:越度,私度,冒度。其私度、越度,自首不原;冒度之罪,自首合免。姦,謂犯良人。若姦良人者,自首不原。(“水陆等关,两处各有门禁,行人来往,皆有公文,谓驿使验符券,传送据递牒,军防丁夫有总历,自余各请过所而度。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谓之私度;“越度者,谓关不由门,津不由济而度者”,冒度为冒名顶替,用他人凭证而度者。 )【疏】議曰:天文玄遠,不得私習。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四)更犯累科及累犯盗罪更犯:“诸犯罪

54、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处罚原则为“累科”:并科前后所犯各罪之刑唐律疏议贼盗“盗经断后三犯”:“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其于亲属相盗者,不用此律。”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五)重罪吸收轻罪与“累科倍论” 唐律疏议名例律“二罪从重”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累科:累加赃数-倍论:折半论罪例:某人犯受所监临罪,一日之中,三次受赃,共得绢十八匹。按累科倍论原则,三次赃数相加,共十八匹;再折半其数,以“受所监临赃九

55、匹”论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五)重罪吸收轻罪与“累科倍论”“重赃并满轻赃”:将较重赃罪之数计入较轻赃罪之数,合并论罪例:某县令犯数罪,包括:受财枉法,赃六匹,应徒三年;受财不枉法,赃十四匹,应徒三年;窃盗,赃二十九匹,应徒三年;强盗,赃二匹,应徒三年;受所监临财物,赃四十九匹,应徒三年。上述五罪,各应徒三年。根据“重赃并满轻赃,倍论”的规定,则应以五罪中最轻的受所监临罪为基点,将其他四种赃罪的总赃数并入受所监临赃数之中,为赃一百匹;再折半计数,最终按“受所监临赃五十匹”计罪,处流二千里之刑。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六)加减刑的原则加

56、罪:在原有刑等基础上,增加一等处罚减罪:在原有刑等基础上,减少一等处罚。-在减刑中,死刑与流刑的各等均为一个刑等:原判为死刑,减一等处理,则一律减至于流刑;原判为流刑,减一等处理,则一律减至于徒刑。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六)加减刑的原则-加刑则不适用减刑中死刑、流刑为一个刑等的原则(1)犯罪行为满足法定的加刑条件者,可以跨越刑种,即由笞杖刑加至徒流刑,但“加刑不至死”,但明确规定“加者,加入于死”者除外(2)某些条款本身注明“罪止”何种刑者,即使符合其他加刑条件,也不能超过法定“罪止”的刑等。如,因公事骑乘官马、官牛时,私驮物品不得超过十斤。违者,超一斤笞十,每十

57、斤加一等,罪止杖八十。第三,在以数额为加刑标准的量刑中,犯罪行为所涉及数额必须完全达到法定数额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主要刑法原则(七)“本律优于名例”名例律所确定的原则与某专项律的规定不一致时,以该专项律的规定为准,而名例律的原则则不再适用。唐律疏议名例“本条别有制”:“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 主要来源于对皇帝诏敕的编纂-“式以轨物程式” 主要涉及中央机关内部各行政机构关于行政管理、行政程序及具体办事规则的规定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58、) 唐代行政法制(一)中央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三师”与“三公”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二)地方州县体制 -州设刺史,掌管全州的事务-县设县令,掌管全县事务-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1)“道”:相对独立的监察区。皇帝派遣巡按使,考察道内所属各州、县官吏的政绩,后来逐渐成为高于州的一级地方行政机关(2)“都督”“节度使”:高宗以后,部分都督改称“节度使”,由军事而演变

59、为兼领行政、财政、监察等;成为州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掌管数州、乃至十几州的军政大权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三)监察:御史台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臣唐六典:“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政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按职能,御史台内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 设侍御史4名:纠弹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殿院 设殿中侍御史6名:监察朝廷礼仪、皇帝郊祀及出巡的礼仪-察院 设监察御史10人:对尚书省所属六部的监察、纠弹任务“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四)官吏选任-科举

60、制 (1)“常举” 设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童子科、道举科等,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受重视。 省试“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辩正;三曰书,取其楷书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其六品以降,计资量劳,而拟其官;五品以上不试,列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敕处分。” (2)制举:临时设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第七章 隋唐五代法制(581960) 唐代行政法制(四)官吏选任-职官考绩(1)岁课在基层机构进行,每年举行一次(2)定课全国性的统一考核,由吏部考功司统一组织“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