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_第1页
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_第2页
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_第3页
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_第4页
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1 9 8 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宣言。宣 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 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 5 0 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思想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必须将孔子思想精华的“和而不同。多元互补”作为 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轴心.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凝聚我国全民的力量。和”与”同,是两周至春秋时期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经常对举的两个概念。“和”是指 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而“同”则是指排除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抽象的 同一。”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 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的相同和一致。子日:“君子和而不

2、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是说君子善于协调各种不同的分歧 见解.并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不同的分歧意见,只会追求表面的毫无原则的统 一。其实是盲目附和。并未达成共识。君子置身于政治生活领域的最可贵精神就是能够做到“和而 不同.在不背叛自己操守、信念的前提下,努力与周围的世界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儒者从政时的基 本态度选择。关键词;论语 和同和而不同一 和而不同的历史根源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 是对春秋以前“和”、“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早探讨“和”、“同”关系的是西周末年的 周太史史伯,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

3、语)即事物的统一体是多种不同 事物或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只有“同”的话,事物就难以存在。不过,在史伯看来,“和” 与“同”两个对立面之间只有统一,还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这说明他所理解的“和”,实质上 还是调和。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法、名、阴阳 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但正是这种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 状况,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当然,昴子生活的时期比其他“诸子” 较早(大致与老子同时或稍后),但春秋时期出现了晋、楚、齐、宋等各国争霸的现象,并且由 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当时的中原各国较

4、为先进者称为华夏,和他们相比邻或错杂居住 较为落后者则被称为戎狄蛮夷。孔子曾周游列国,虽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体验到了各国的 文化差异,他甚至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认为“四夷”的文化 发展并不逊色于“华夏”。孔子正是在总结前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 实践,才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为一个普遍原则提了出来。这种“尚和去同”的 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把“和”与“同 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而“和”与“同”的重 要区别在于原则性,承认原则性就是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

5、才是“和”。就是说,只有善于 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才能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而决不是盲从附和,这样 的人才是君子,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盲从。孔子讲“和而不同”,实际上阐述的是一 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旨在说明作为文化代表人的君子承认存在差异性的多种文化的并存,因此 能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面对社会百象、学术纷争。同时,多元文化之间又有吸收和继承,有 创新和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二论语论语中和谐思想的内涵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谐思想在论语中就得到了详细 的阐释。和谐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个人身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论

6、语中 指出: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采取“仁政德修”的方法,通过“为国以礼” 途径,来实现和谐社会。研究论语的和谐思想,可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增强 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和为贵”“和而不同”不仅可以作为个人的处世理论,也可以作 为一个国家处理国内国际关系的理论,我们把它与当前的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充实并丰富当前和谐社会的 理论。学习论语中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与途径,可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孔子在 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的思想,二十篇的论语,其中有五篇明确提到 了“和”,共有八次。“和”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和谐思想却贯穿在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

7、的众多言论之中,从个人身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 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及最高目标,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仁”及“礼”都是围绕 和谐的社会目标而展开论述的。探讨和谐,我们不妨先看看论语中明确出现的“和”的含义,然后分 析论语中和谐思想的内涵。“和”、“同”、“和而不同”的含义辨析一,在论语中虽然仅出现八次,但含义丰富,至少有以下五种含义。第一,“和”指和谐、恰当、恰到好处。一、”和”是人际相处的理想状态和根本法 则,我们应以和谐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8、”(IX论语?学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名)这句话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突出了“和”的重要性。杨伯峻把这段话译为: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 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 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 不可行的。“先王之道”也是以“和”为“美”。虽然人们对“礼”已经熟知了, 但也常常有“不行”的时候,那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和”,可是如果一味追求“和”, 为和而和,没有一个原则,没有一个标准,也同样“不行”。这里的“礼”与“和” 是相互作用的,“礼”的作用及目标是“和”

9、,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和为贵”是一种永不贬值的价值观,它应该是我们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 不是抽象的理念,而必须贯彻“以礼节之”,它总是表现为在一定的秩序规范下 所建立的和谐、团结、安定、和平的现实社会。第二,“和”作为与歌舞相连的“和谐”之意,含义是声音相应、相和。如: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二、”和是“不同”中的和谐,我们 要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差异性这里的“和”读去声,但其内涵是最接近于“和”之本意的。由前面所述可知,“和”之本意为音乐之和谐,进而演化为音声相应、相和之意。论语中这 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同别人道唱歌,如果听见别人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

10、 然后自己又与之相应和。从这里的一“反”一“和”,我们可见孔子对音乐的爱 好,以及谦虚好学的为学之道。第三,“和”是指求同存异,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存在,也就是坚持原则下的和谐、共存和发展。孔三,不同是有原则性的”不同,我们要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自 己的正确立场如: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A-N而不和。”(子路)孔予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 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 不同意见。”在这里,“和”是儒家重要的价值原则,是品评人物,区分君子、小 人的标准。可以说“和”“同”在这里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原则性,承认差异,有 差异的统

11、一才是“和”。钱穆释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 。本文所引论语均为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I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4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或说:和如五味调和成食,五声调和成乐, 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同如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好同,则必互争。”。正 是因为君子心态平和中正,无乖戾之心,做事公正,毫无偏执:而小人却尚利忘 义,心存阿比之意,做事只会从己之利益出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以,只 有君子才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而不同”,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也可 以说,正是“和而不同”才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第四,“和”指同心协力。四、辨证

12、把握”和而不同”,从”求同存异”中走向人际和谐 怎样才能在人与人交往中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如:子贡日:“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 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 杨伯峻认为子贡说的是:“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 以用阶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正 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 百姓,百姓自会前

13、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样能够赶得上呢?”可见, 这里的“和”就是能让百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第五,“和”指和睦、团结。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论论语中的和而不同则修丈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孔子认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

14、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这里的“和”有和睦、团结的意思,不均、不和、不安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无贫而后才能和,无寡而后才能无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这样要讲究社会公平、正义,尤其要关心。钱穆著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第346页5弱势群体的生活,尽可能地缩小收入差距,让全国人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社会和谐、安定。以上是对论语中明确出现“和”字的章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具有手段的意思,即协调、调和;另方面是状态的意

15、思,即和谐,和谐的状态,和平的环境,和洽的气氛。其实和谐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带有“和”字的语句中,而是贯穿于论语始终,体现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语中。论语中和谐思想包括多方面,笔者认为,在某种层面,可以把它概括为个人身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三方面。3二,“同”与和而不同在论语中也出现多次,含义也有多种,主要为: 共同,一样的;同流合污,萄同;诸侯间的大盟会。我们再重新联系左传?昭 公二十年以及国语?郑语中对“和”“同”的分析,探讨“和同”之别。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这样的话:齐侯全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 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日:“和与

16、同异乎? ”对日:“异。和如羹 焉,水火醯醯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并口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 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 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声亦如味, 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 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 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记述:(郑桓)公曰:“周其弊乎?”(史伯)对日:“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 之所欲,天必

17、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 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从晏婴和史 伯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和”与“同”是两个有着严格区别的概念。烹调中,只有将水火、醯醯、盐梅、鱼肉一起“相成”“相济”,才 有美味之羹;乐曲中只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 歌,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多种成 分“相成”“相济”,才有美妙的乐曲,这就是“和”。如果只是水,一锅水再 加上更多的水,以水济水,还是水,就做不出美味的汤来;琴

18、瑟专一,也不会有美 妙的乐曲,这就是“同”。可见,“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剂达到总体 上的和谐,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而“同”则是 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相同、一致,不允许不同和差异的存在。孔子的“和而不同”就是在继承晏婴和史伯对“和” “同”分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道 德修养好的君子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事情都做得恰到 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只是盲从附和,人云亦云,却不肯 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也高度概括了 “和而不同”的含义。

19、“和而不同”就是 要求我们在对待各种不同观点以及处理各种矛盾时,不要盲目苟同,要有自己的原则、观点和意见。实际上,也就是主张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不 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张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和 谐统一,这也是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说“和而不同”是传 统和谐思想的精华,它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 揭示了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和”与“同”木是古代两十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盘,西周束年王春款时期.史伯与墨 娶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娃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 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

20、题,这一主张不权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 高度.显示出深刻的思恕意义。“和而不同”的.恕对促进姐国和平兢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推动2 1世纪世再人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孔干;和而不同;思想意艾;现代价值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主观臆断,而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和”“同”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V尚书)、(周易)、V周 礼)、V国语、V左传)等典籍中均有“和”“同”的文字记载。例如(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f 2 1(119页中)V尚书?周官):“和上下。”【2 1 ( 2 3 5页中)

21、V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2 1 (9 14页中)V周易?乾卦?彖辞:“保合大和。乃利贞。”【2 1(14页中)卫乾卦?九五辞):“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 21(16页中)又V泰卦?彖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2 1(2 9页中)又成卦? 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121(46其中)叉(睽卦?彖辞):“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也。”【21(50页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1(79页下)(札记?月令第,i): “天地和同。”2 1 ( 1 3 5 6页下)等等。以上诸例中,“和”含有调和、和平、和谐等义,“同” 台有相同、相

22、等、相合等义,二字用途比较广泛,不过此时“和”“同”二字基本概念大致相同或相近,尚 无相反之义。孔子的“和而不同”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 提出的命题。据有关学者统计,V论语)中出现“同”字9次1 ( 2 3 4页)“和”字8次。【51(25 0页)谈到“和同之辩”的就是(论语?子路)所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1(141页)意思就是 说.道德修养好的君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使一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处于谐和状态。而不盲从 附合。而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却一味盲目苟同,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不善于协调。“和”就 是含着矛盾的统一。“同”就是取消差异的苟同;“

23、和”是辩证的方法论,“同”是形而上学的片 面观。“同”本来是相同、相等的意思.然而在“和而不同”中却有苟同媚世、同流合污之义。孔子 把“和”与“同”作为区另犷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诚如宋代朱熹所解释的:“和者,无 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日: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刮(14 7页) 近人康有为亦作进一步解说:“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和;其行己也,独立不惧,各行其 是.故不同。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舍,故同;其行己也,争利相伎。不肯少让,故不和。”【7 1 (2 0 2页)这就不仅仅是一般哲理的阐述。而是上升到处世为人的最高准则.较之史伯、晏婴等人,在人生

24、 哲理上作出了更为精辟的理论创建。实际上,孔子“和而不同”是就对己对人两方面而言的。作 为道德修养好的君子,对己要善于兼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以纠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决不强求他人盲从自己;君子对 人,则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去纠正别人观点或做法中的错误或缺点,决不随声苟同,人云亦云。随渡逐流。孔子“和而不同”的论断与他一贯所倡导的独立思考、不隐瞒自己观点、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择善而从的思想作风是完全一致的。参考文献: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 则,

25、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 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 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 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 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 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

26、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 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 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 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 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 准。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 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 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

27、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 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 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 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 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 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 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 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 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 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 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 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