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BZX053)不能自制的问题 (the problem 0f akrasia) 在西方哲学史乃 至当代西方哲学和道德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这个 问题最早是由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不能自制的希腊文原文为 akra-sia ,英文中常常有两种译法: incontinence( 不能自制 ) 和 weakness 0f will( 意志软弱 ) 。不能自制一般是指违反行动 者最佳判断的行为。 所谓不能自制的问题是指: 违反行动者最佳 判断的行为是否可能 ?苏格拉底的回答非常明确:不能自制的行 为是不可能的。 这一看法主要反映在
2、他的“无人自愿作恶, 作恶 皆因无知”的观点上。 本文主要讨论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 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 阐述其核心的论证, 分析其主要问题, 并探讨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我们究竟有何启示, 以及他所提出的不 能自制问题对于当代西方伦理学研究的影响。一、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思想的核心概念:节制、自 制与不能自制在正式讨论苏格拉底关于不能自制的思想之前, 我们有必要 比较一下作为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的“节制”和作为不能自制 的对立面或反义词的“自制”之间的异同。 尽管作为四大基本美 德之一的“节制”和作为不能自制的反义词的“自制”均有自 我控制的意思,但不论从词源的意义上,还是从概念上,二者
3、均有不同。“节制”的希腊文为“ sophronsyne ”(oWpocrbvn) , 在荷马 史诗的用法中有心智健全,审慎明智,考虑周到等含义,柏拉图 著作的许多英文译本通常都将其译为“ temperance”( 节制,节 欲) ,也有的译为“ self - discipline ”(自律 ) 。1961 年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公认英文译得较好的, 较为权威 的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其中国家篇的译者将“sophronsyne”译为“ sober -BeSS (清醒,克制,审慎 适度), 而法篇的译者则将其译为“ tempera nee ”。中国学者当中,尼克马科 ( 可) 伦理
4、学的译者苗力田、廖申白,理想国的译者郭斌和、张竹明,和柏拉图全集的译者王晓朝等人均将 其译为“节制”,而汪子嵩等人所著的希腊哲学史则将其译 为“自制”。从概念上讲,“ sophronsyne”是古希腊的四大美 德之一。 按照当时普通希腊人的看法, 它是一种能够对某些形式 的肉体快乐和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的美德, 柏拉图的早期对 话卡尔米德篇则将它解释为“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自 知之明等意思,这种含义似已开始偏离当时“ sophro nsy ne ”的 日常用法了。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则强调它不仅仅是戒绝某些 肉体快乐的一种美德,更是“自己的主人” (master of himself) 。柏
5、拉图进一步将“自己的主人”解释为灵魂中较好的 部分(理智的部分 )对灵魂中较坏部分的控制。在法篇中,柏 拉图则将“ sophronsyne ”和实践智慧等同。亚里士多德则更多 的是按照当时的日常用法并根据自己的美德中道说来解释 “sophronsyne ”,将它理解为能够对快乐和痛苦进行节制、能 够选择快乐和痛苦之中道的一种美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中道 说,过度或不及都是恶习 (vices) 。美德则是选择过度与不及之 间中道的一种品质或能力。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过度的快乐就是 自我放纵 (self-indulgence) ,而快乐不及则是感觉迟钝 (insensibility) ,二者均是恶
6、习。快乐得恰到好处便是节制的 美德。而作为不能自制 (akrasia) 的反义词的“自制”,其希腊文 为 enkrateia ,英语中常将其译为“ self - control ”, “continence ”,“ strength of will ”等。从概念上讲,它和 “节制”不同, 它主要指行动者在面对相反的诱惑时依然能够按 照自己的最佳判断行事的能力或意志力, 其反义词或对立面是指 的“不能自制” (akras ia) 或意志软弱,而不是自我放纵或感觉 迟钝。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一个自制的人是一个在绝大多数 人都会屈服的诱惑面前能够抵制这些诱惑而主宰自己的人, 而一 个缺乏自制的
7、人则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都能抵制的诱惑面前屈 服的人。自制或不能自制主要是关于意志的柔软与刚强的一种品 质或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既不能将自制 (或坚韧 )和不能自 制(或柔弱 )等同于美德和邪恶, 也不能将它们看成是完全不同种 类的事物。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明确将节制看成是 一种美德,其对立面是自我放纵和感觉迟钝, 而不是不能自制 ( 即 不能按照行动者的最佳判断行事 ) 。因此,我们不宜将“自制” 和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的“节制”相混。 为了避免这种混淆, 我 们最好将“ sophronsyne ”译为“节制”, 而将“ enkrateia ”译 为“自制”。二、苏格拉底对“无人自
8、愿作恶”思想的核心论证; 不能自 制问题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不能自制问题的西方哲学家。 他的相关 思想主要反映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在该篇对话中, 苏格拉底提到了普通大众的一个看法, 即“许多人知道什么是最 好的,但却不愿意按照它去行事。做好事的大门对他们敞开着, 但他们却去做其他的事。”在他们看来,自愿求恶是可能的。苏 格拉底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无人自愿作恶。也就是说,对一 个明智的人来说,违反自己最佳判断行事 ( 即不能自制的行为 ) 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说道:“我本人确信无疑,没有一个明智 的人会相信有人会有意犯罪, 或有意作恶或做卑鄙的事情。 他们 非常明白, 一切罪恶或卑鄙的行为
9、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 ”在柏 拉图的其他对话篇,如高尔吉亚篇和美诺篇中,书中的 主角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思想。但是人类不能自制的行为似乎是普遍存在 的。作为人, 我们经常犯不能自制的毛病。 我们明知做一件事情不对, 但依然 做了。我们明知抽烟不好,但依然抽了。我们明知上网成瘾不利 于学习工作, 但依然无节制地上网。 我们中间有些人明知贪污腐 化不对, 但依旧照贪不误。 我们明知扩大贫富差别不利于社会的 长期稳定,但我们的许多作为依然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人们之间的 收入差别。我们明知建立化工厂会破坏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区的环 境,我们依然建了。我们这个世界明知再不减少碳的排放,全球 环境的变暖或变化会产生
10、不可预测的后果, 我们依然不愿作出减 少碳排放的承诺。 我们明知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毁灭 地球和人类,我们依然积极研究、发展和改进这些武器。我们明 知我们的许多做法后果极其严重,但我们依然故我。总之,我们 明知故犯。如何解释人们的这些自愿寻恶避善的行为 ?换言之,如何证 明无人自愿作恶或求恶 ?为何不能自制是不可能的 ?在普罗泰戈 拉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番论证。 他从普通大众或多数人 ( 亦 即主张不能自制是可能的人 ) 也能接受的前提 ( 即追求快乐、 避免 痛苦乃人之本性 ) 出发,开始了他的论证。这一前提是普通大众 或多数人所能够接受的, 因为, 他们之所以不接受不能自制的不
11、可能性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主导性的或占统治地 位的因素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而是情感 ( 如情欲、快乐、痛 苦、爱情、恐惧等等 ) 。这就是他们为何相信许多人明明知道什 么是最好的, 但却不愿意去做的原因之所在。 这些人不是为知识 所征服,反而为其他的东西,如快乐、痛苦所征服。因此,主张 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是他们所能够接受的前提。问题是,苏格拉底本人是否赞成这一前提 ?汪子嵩等人在他 们所著的 希腊哲学史 中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其实是反对这一前 提的。但依据何在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并不赞成这 一前提,因为他和普罗泰戈拉明确且直截了当地宣告他们在如下 的观点上达成了一
12、致:知识是不可能像奴隶一样被其他的情感 (affections)( 包括快乐 )牵着鼻子走的。知识和智慧 ( 而不是快 乐或痛苦等情感因素 ) 是决定和支配人生的最强大的因素。而苏 格拉底的论证主要是说服普通大众承认不能自制行为是不可能 的( 即无人自愿作恶 ) ,由于普通大众都相信快乐主义,因此,苏 格拉底只是利用他们所赞同的观点作为前提来说服他们接受自 己的观点, 苏格拉底本人未必就真的相信它。 但这样做的代价将 会使得苏格拉底的整个论证建立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前提的 基础上,大大削弱了他的论证的逻辑和理性的力量以及可信性, 使得苏格拉底自己变成了一个并非追求真理, 而仅仅是玩弄逻辑 和概
13、念技巧的哲学家, 也使得我们难以逻辑上连贯一致地去理解 和解释苏格拉底论证中的思想。比如, 希腊哲学史的作者一 方面认为苏格拉底反对快乐主义的观点 ( 即认为追求快乐,避免 痛苦乃人之本性的观点 ) ,另一方面又说“苏格拉底也没有否定 快乐。他认为人总是选择较大分量或程度的快乐而舍弃较大分量 或程度的痛苦。 ”这一解释明显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为了避 免上述这种代价, 笔者倾向于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是 赞同这一前提的。 这里关键是要区分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和有 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 所谓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主张人的本 性是寻求眼前的快乐, 避免眼前的痛苦。 所谓有远见的心理学快 乐
14、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总是追求长远的快乐, 避免长远的痛苦。 这 里需要对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以及长远的快乐和痛苦作出 一些解释, 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当眼前的快乐和长远的快乐是 一致之时,那么有远见的快乐主义和短视的快乐主义对这种快乐 的解释就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这种眼前的快乐事实上就是长远的 快乐,或者说长远的快乐就包含了眼前的快乐。也就是说,有远 见的快乐主义和短视的快乐主义并非在一切问题或看法上都是 互相矛盾或互相冲突的。 比如, 一顿丰盛的水果餐可以带来眼前 的快乐,它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其他不利的后果,那么,无论 是短视的,还是有远见的快乐主义, 都会认为我们会追求享受它。 换言之,
15、所谓长远的快乐其实也包含了并不与其冲突的“眼前 的”快乐, 或者说, 不和长远快乐冲突的“眼前快乐”其实也就 是“长远的”快乐。但当眼前的快乐与长远的快乐发生冲突时, 比如,当可以带来眼前快乐的行为 (如吸毒 )会造成我们长远的痛 苦时,长远的快乐主义者认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情况,作为 明智的行动者, 我们肯定会放弃眼前的快乐, 而追求长远的幸福 ( 避免长远的痛苦 ) 。这正是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 作恶 皆因无知”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对痛苦也可以作出类似于对快乐 的分析。 痛苦也有眼前痛苦和长远痛苦之分, 短视的心理学快乐 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避免眼前痛苦, 而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
16、 认为人的本性是避免长远的痛苦。 为了显示苏格拉底和短视的心 理学快乐主义之间的区别, 我们可以将上述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假 设(即追求快乐、 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 ) 改为追求长远的快乐、 避 免长远的痛苦乃人之本性。从柏拉图的相关对话篇中, 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支持我们 的上述解读。比较明确的、直截了当的证据可以在普罗泰戈拉 篇中找到,在该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说道:“把快乐与快乐作 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大的快乐和更多的快乐; 把痛苦 与痛苦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小的痛苦和较少的痛 苦;要是把快乐与痛苦作比较,只要快乐超过痛苦,那么不管是 眼前的,还是将来的,人们一定会选择那些会带来
17、快乐的过程; 但若痛苦超过了快乐,那么人们就会避免它。” ( 显然是有远见 的心理学快乐主义的观点。 当这种观点和我们下面很快就要讨论 到的苏格拉底的另一个论据 (快乐即善,痛苦即恶 )相结合时,这 种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就会转变为有远见的伦理学快乐主 义。苏格拉底从追求快乐、 避免痛苦是人的本性出发, 进一步论 证快乐本身都是好的, 而痛苦本身都是恶的。 普通人认为快乐可 以是恶的。 比如,他们认为沉迷于饮食男女之类的快乐是“恶” 的。这成为他们认为自愿作恶或自愿求恶的行为是可能的论据。 为了反驳这一论据, 为了证明快乐本身是好的, 苏格拉底分析了 他们所说的“恶”是怎么回事。 苏格拉底问
18、道: “在哪方面你们 称之为恶 ?因为它们所提供的快乐,还是因为它们会引起疾病或 贫困一类的后果 ?如果不会引发这些后果,而只是产生纯粹的快 乐,那么它们无论怎样提供快乐,它们仍旧是恶的吗 ?”他接着 说:“也就是说,依据它们所产生的真实的、当下的快乐,它们 不是恶的, 而依据它们带来的后果, 比如疾病等等, 它们是恶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期待有别的什么回答吗 ?”换言之,普通百 姓说饮食男女之类的快乐是恶的, 他们所说的“恶”并不是指这 些快乐本身, 而是指的它们所带来的痛苦的后果。 普通人还认为 痛苦可以是好的,如身体锻炼、军事活动、治病 ( 包括烧灼术、 外科手术、吃药、节食等 ) ,
19、虽然痛苦,但却是好的。苏格拉底 反驳了这 种观点。他认为普通百姓在这里所说的“好”并非 指的是痛苦本身, 而是指的它们将来能够带来的快乐, 因为它们 在将来能够带来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能够带来国家的安全、 对他 人的支配以及财富等等,而这些都会给行动者带来快乐。总之, 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 快乐本身乃是好事或善事, 痛苦本身则是 坏事或恶事。 由于按照人的本性, 人们都会追求快乐、 避免痛苦, 这样,从人的本性出发,人们都会寻善避恶。在柏拉图的另一篇对话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力图证 明人不可能自愿行恶。 他认为行动和行动的目的是有区别的。 人 们采取目前的恶的行动或痛苦的行动 (如,吃药 )
20、,是为了以后更 大的幸福 (如健康 ) 。行动本身也许是不情愿的 (如喝苦涩的药 水) ,但为了某种目的 (如健康 ) ,则不得不喝下苦水。行动者的 行动不是为了行动而行动, 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动。 而这种目 的对行动者来说一定是有利的、好的 (亦即善的 ) ,否则,不会采 取目前不能带来快乐的行动。 故,僭主或修辞学家 (雄辩家 )虽然 行恶,但并非自愿, 他们的行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对自己 有利的、好的事情。 从行动最终目的的意义上讲, 无人欲求恶事, 自愿求恶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也提到 无人欲求恶事。那么,如何解释有些人追求大家看起来是恶的事情呢 ?在普 罗泰戈拉
21、篇中,苏格拉底提出的解释是,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 事物善恶 (快乐和痛苦 ) 本质的认识。他们将某些短期的快乐视为 了善事, 忽略了它们会带来长远痛苦的后果, 误将本质上是恶的 东西(即会带来长远痛苦的短期快乐 ) 视为了善事,而将能带来长 远快乐的短期痛苦误以为是坏事或恶。这是一种严重的无知 ( 即 在眼前行动和行动的后果、 在短期快乐和长期快乐等问题上无知 或误判 )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知 识常常被解释为对事物的一种测度和计算的技艺。 善恶的知识指 的是能够对眼前和长远的快乐和痛苦进行比较、 测度和计算的能 力。前面我们提到, 苏格拉底是一个有远见的心理学和伦理学
22、的 快乐主义者。而要想做到“有远见”则需要计算的能力和知识。 如前所述,由于按照人的本性,无人自愿求恶,如同普罗泰戈 拉篇中的苏格拉底所说: “无人会有意选择恶或他所认为是恶 的事情。 追求那些他相信是恶的事情, 而不是那些他相信是善的 事情,这似乎违反人的本性”,因此,当人们通过比较、计算、 推理确实知道善恶之时, 当人们不得不在两种恶之间选择时, 当 人们可以选择小恶之时,没有人会选择大恶。在苏格拉底看来, 一个人如果明知有更好的行为, 但却采取了与其相悖的行为, 此 人一定是在与行为相关的价值判断方面犯了错误。 因此, 凡真正 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按照我们前 面
23、对不能自制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将不能自制的行为定义如 下:行动者的行为是不能自制的, 当且仅当行动者明知有更好的 选择(即知道善恶, 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行为 ) ,但却选择了眼前较 差的行为 (亦即自愿作恶 ) 。换言之, 不能自制的行为必须满足两 个必要条件:第一,行动者真的知道善恶;第二,行动者自愿作 恶。苏格拉底断言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因为,当我 们真的知道善恶时,我们不可能自愿作恶,也就是说,当我们满 足第一个条件时,我们不可能满足第二个条件。而当我们“自 愿”作恶时,我们又不可能真的知道善恶,也就是说,当我们满 足第二个条件时,我们又不可能满足第一个条件。因此,不能自 制的行
24、动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将苏格拉底的整个论证重新表述 为一个有效的论证: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动 ( 在最终目的的意义上 ) 都是 为了追求长远的快乐,避免长远的痛苦。长远的快乐本身都是善的, 而长远的痛苦本身都是恶的。因此,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动都是寻善避恶 从(1) 和(2) 中推知 如果每个人的本性或自愿的行动都是寻善避恶,那么如 果他真的知道善恶,他一定不会自愿作恶。因此,如果一个人真的知道善恶,他一定不会自愿作恶 从(3) 和(4) 中推出 。因此,如果一个人自愿作恶,那么他一定是由于对善恶 的无知 从(5) 中推出 。一个人的行为是不能自制的,当且仅当他真的知道善恶 并同时又自愿
25、作恶。因此,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从(5) 、(6) 和(7) 中 推出。三、对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思想核心论证的评价 我们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上述论证 ?苏格拉底的论证是颇有 争议的,其关键性的前提 (1) 、(2) 、(4) 都是有疑问的。前提 (1) 是一个心理学快乐主义的命题, 即每个人自愿行为的最终动机都 是为了追求自己的长远快乐, 这一命题也可以解释为一个心理学 利己主义的命题。许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行动,许多帮助他 人的自愿行为, 包括动物界某些“利他”的行为都说明这一命题 难以成立, 因为我们很难将这些行动解释为可以给行动者带来长 远快乐的行为, 而只要这些行为是真实存
26、在的, 那么这种心理学 快乐主义的命题就难以为真。前提 (2) 将长远的快乐和善,将长 远的痛苦和恶等同起来,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是因为凡是道德 的( 即善的 )行为不仅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 而且往往也是 符合行动者个人长远利益的行为, 因此也可以看成是能够给行动 者带来长远快乐的行为。 同样,凡是不道德的 (即恶的 )行为往往 也是不符合行动者个人长远利益的行为, 因此也是可能给行动者 带来长远痛苦的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文强的贪腐行为, 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的行为, 在当时也许给他带来了某种权力的享 受和快乐,但事实证明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终究不符合文强的长远 利益,并没有给他带来长
27、远的快乐,反而是痛苦和死亡。当然,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文强行为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后果, 而是因 为有外部的因素, 因为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和有力的反腐和打黑 的措施。但即使不考虑这些外部的因素,不道德的、不公正或者 不应当的行为往往不仅会给整个社会, 也会给行动者个人带来长 远的痛苦。比如,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 GDP主义,无限制地制造 房地产泡沫的行为,缺乏监管、不顾后果地制造金融衍生产品, 用假文凭来粉饰自己的经历, 它们不仅道德上是成问题的, 不仅 不符合社会的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 而且往往最终也会给行动者 本身带来不利,不符合行动者的长远利益。前提 (2) 的主要问题 是:即使能够给个人带
28、来快乐或幸福的行动有时和代表一个社会 的整体利益的善一致, 或者说外延上有着某种程度的重合, 但二 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因此,行动者个人的长远的快乐并非总是和 社会的整体利益一致,甚至也未必总是和行动者的个人利益一 致。尽管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坚信它们是一致的, 但当代西方元伦 理学研究的结果 (如对“囚徒困境”分析的结果 ) 表明二者不可 能完全一致。因此,前提 (2) 面临着许多反例。如,假定文强贪 腐和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的行为没有被发现,以后也没有被发现, 那么他的行为和他的长远的快乐是一致的, 和他的个人利益也是 一致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行为就是善的,就是道德的。前提 (4) 也是颇有争议
29、的一个前提。我们的日常经验似乎否定前提 (4)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苏格拉底的看法和已观察到的事 实似乎是相反的, 和我们常识的看法也是背道而驰的。 人们常常 明知不对,却偏要做不对的事情。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人即使真的知道了何为善恶, 即使知道了什么代表长远的利 益和幸福, 什么代表短期的利益和幸福, 甚至他也想追求自己长 远的利益和幸福,但他也未必会寻善避恶。比如,一个吸烟者知 道吸烟不利于健康, 会增加患癌症的概率, 本人也不希望患癌症, 也不希望身体不健康,但他完全可能依然照吸不误。也就是说, 不能自制的行为是可能的。 由于苏格拉底的论证建立在许多可疑 的前提或假设的基础上,因此,其结论也就难以成立。尽管苏格拉底否定不能自制行动的理由不能成立, 但他的论 证,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依然给我们以启迪。一方面,前提 (1) 、 (2) 、(4) 虽然不是必然为真,但却有可能或然为真。前提 (1) 所 表达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命题虽然不是普遍有效的, 但却可能在多 数情况下有效, 即行动者的长远利益在多数情况下是有可能打动 多数行动者的。 因此, 深刻而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经销行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自动排序上料工作原理解析
- 关于大学校园真善美的调查
- 2025年中国海岛旅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蛹虫草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春节购房盛宴
- 年产2000万米汽车密封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购置专项贷款服务合同3篇
- 有机食品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度数据中心EMC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同2篇
- 陕西2020-2024年中考英语五年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9 阅读七选五
- 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方案
-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三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GB/T 44713-2024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指南
- 小班班本课程《吃饭这件小事》
- 水文气象报告
- 2022年sppb简易体能状况量表
- 锚杆、锚索框架梁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