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_第1页
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_第2页
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_第3页
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_第4页
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交响乐的辉煌:瓦格纳?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假如将瓦格纳、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这三位作曲家放在一起并作为话题的中心来议论交响乐,听来颇有豪华之感。这题目太大,做博士论文或写学术专著都可以。但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Dresden2022年10月底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两场音乐会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它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三位大师的创作,将其作为一个音乐史话题来言说晚期浪漫派交响乐艺术的辉煌。先看看这两场音乐会的曲目:10月30日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10月31日瓦格纳?汤豪塞?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

2、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黎恩济?序曲勃拉姆斯?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看这样的曲目,我想大多数爱乐人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这样几个关键词:交响名作、德奥传统、浪漫主义。然而,与这三个词语语词亲密相关并更能触动兴奋神经的是瓦格纳的大名。瓦格纳生于1813年,明年我们将迎来这位音乐大师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其实,还有这么一批浪漫主义音乐大师都在那个令人向往的年代来到这个世界:门德尔松1809、肖邦1810、舒曼1810、李斯特1811、威尔第1813。这几位音乐家都在自己的创作领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展做出过出色奉献,他们留下的众多杰作也是当今音乐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但是,这几位浪漫派音乐家中没有一位的影响力能

3、与瓦格纳相比。可以毫不夸大地讲,对整个十九世纪音乐真正产生强烈震撼并形成持久性深化影响的只有两个人物:贝多芬与瓦格纳。讲得再明确些,贝多芬的影响力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而十九世纪下半叶真正主宰欧洲乐坛的实际上就是瓦格纳一人。议论瓦格纳的艺术奉献和历史意义,我们当然主要是针对他的艺术观念和歌剧-乐剧的创作理论,但是,瓦格纳对交响乐开展的奉献与影响是任何相关史论著述与学术讨论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查阅瓦格纳的作品目录,可以发现这位歌剧大师早年还写过一些器乐作品,例如:?大调交响曲?1832与?E大调交响曲?1834,未完成等。他作于1840年1855年修订并首演的?浮士德序曲?曾被认为是一部颇具

4、特色的标题音乐作品。即便是到了晚年在歌剧-乐剧领域功成名就之时,瓦格纳仍然认真地考虑过交响曲的创作。据瓦格纳的妻子科西玛李斯特之女、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的前妻回忆,从1877年一直到1883年去世前的这六年间,创作交响曲的冲动时时涌现于瓦格纳的心头。科西玛曾这样写道:那天晚上他瓦格纳为我弹奏一段准备用在交响曲中的优美旋律,并说这类音乐主题在他脑海中多了去了,但他不能将如此美妙的东西用在?帕西法尔?中。可惜的是,瓦格纳晚年创作交响曲的宏图与愿望并未得到完美的实现,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些展示其创作构思的草稿。瓦格纳不仅有着交响曲创作的情结,而且对交响曲的体裁原那么与艺术构建也有着自己深化的考虑。一方面,他

5、自认为是贝多芬交响曲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不能走四乐章组合与奏鸣曲思维的交响曲老路,得另辟蹊径。瓦格纳曾这样对李斯特说:假如我们要写交响曲,那我们就必须避开已被贝多芬用尽了的那种强调两个主题比照的套路。我们得用另一种途径来陈述、衍展一个旋律线条直至其无可延伸。尽管瓦格纳没有写出一部能流芳百世的交响曲Syphny,但他一辈子都在与交响乐Syphniusi打交道,他那独一无二的交响乐创作在丰富浪漫派交响乐艺术蕴涵的同时,也在更深阔的场域中影响并改变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开展轨迹。能让瓦格纳享尽盛誉的交响乐创作正是他震撼整个西方乐坛的歌剧-乐剧作品。我一直认为瓦格纳创作的全部乐剧usiDra

6、as都可以视作交响乐作品,这是一个比拟复杂的论题,在此不便进展讨论。这里,还是回到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访沪音乐会的曲目上来看看瓦格纳的交响乐创作吧,这或许能让我们在一个更直观、更明晰的层面上来审思瓦格纳的交响思维及艺术风格的演进。这次音乐会上的三首瓦格纳作品都已是公认的交响音乐会的常规曲目,但我认为真正称得上交响经典的只有?汤豪塞?序曲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黎恩济?序曲的风格显然要低一个档次。让人感到吊诡的是,瓦格纳在他1851年完成的那部重要著作?歌剧与戏剧?中将迈耶贝尔Giaeyerbeer,1791-1864的大歌剧Grandpera骂得狗血喷头,而他自己在几年前却也

7、兴致勃勃地尝试过类似的大歌剧写作,?黎恩济?的问世就是一个明证。从?黎恩济?的音乐来看,瓦格纳摹仿的正是迈耶贝尔的风格,宏大、华美的艺术表现掩盖不住其浅薄、媚俗的品格。?黎恩济?序曲奏起来热闹非凡,军队进展曲的夸大表达颇能调动剧院内的气氛。听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奏这首序曲时我有意观察周围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显得非常兴奋,光鲜亮丽的音响色彩与通俗畅达的旋律意趣显然更能激发普通受众的爱乐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整整一百七十年前1842年10月20日,歌剧?黎恩济?正是在德累斯顿首演并大获成功,这无疑让当时穷困潦倒、将至而立之年的瓦格纳倍感振奋,更加坚决信念,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艺术目的。如今在音乐会现场聆

8、听来自德累斯顿的乐团演奏这部歌剧的序曲,感悟大师独特的艺术历程,我觉得自己似乎对这部火爆的乐曲多了一份理解。德累斯顿在瓦格纳的艺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正是由于这座伟大城市的文化滋养和艺术气氛,瓦格纳才创作出他早期的三部重要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与?罗恩格林?。在当今欧美一流乐团中,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或许不属于名气最大的那几个,但它四百六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1548年萨克森选帝候暨萨克森公爵莫里茨创立的宫廷乐队值得每一个爱乐人向它致敬。近百年以来,执掌乐团的首席指挥音乐总监几乎全部都是每个时期的指挥大师,其中就包括弗里兹莱纳、卡尔伯姆、鲁道夫肯普、库特桑德林、朱塞佩西诺波里、

9、伯纳德海廷克等,这些指挥家都为乐团的艺术开展做出了卓越奉献。2022年5月,乐团曾在当时的音乐总监法比奥路易斯率领下访沪演出。这位指挥名气一般,但乐团本身让我久仰,所以我当然不会错过现场聆听的时机。那次音乐会的曲目我记忆犹新,可谓纯粹理查施特劳斯之夜:?蒂尔的恶作剧?D小调谐谑曲?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场演出相当成功,乐团纯粹的德奥风格和驾驭晚期浪漫派作品的高超技艺让我印象深化。三年后再听乐团的演奏,我的期待甚于先前,因为此次率团来沪演出的指挥是当今世界中生代指挥家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克里斯蒂安蒂勒曼hristianThieleann,1952-。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蒂勒曼的指挥

10、艺术与音乐品位我也曾经领略。2022年我在上海音乐厅欣赏过他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时任该团音乐总监的音乐会,那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德国音乐专场: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死与净化?,勃拉姆斯?小调第一交响曲?以及加演曲目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显而易见,这位在德奥音乐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指挥家表现出对德奥作品的特殊情感,尤其是德奥后期浪漫派音乐堪称他的最爱,其中就包括他钟情的瓦格纳作品。顺便一提,蒂勒曼也是拜罗伊特的常客,他在那座瓦格纳大本营指挥的作品一直受到瓦格纳家族和观众的高度赞赏。观蒂勒曼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奏的瓦格纳作品和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我以为人们将蒂勒曼誉为德

11、奥学派的传人确实不为过。第二场音乐会上的?汤豪塞?序曲非常精彩,瓦格纳音乐的亮丽、丰厚深得我心。尽管这首序曲不长,但要把握得好并非易事。歌剧?汤豪塞?是瓦格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虽然此作尚未到达作曲家中后期创作那样的艺术高度,但戏剧情节的构建和音乐蕴涵的呈现都已显示出独特的风格。?汤豪塞?序曲告诉世人:瓦格纳的音乐构思和作曲技艺都明显要比在?黎恩济?中成熟得多。在这首由三个局部组成的序曲中,作曲家以明晰的音乐逻辑展示了剧中主要的戏剧景象:第一和第三局部以圣咏般的歌唱来表达坚决信仰的精神诉求,而作为比照中段的第二局部那么以狂欢的舞蹈和充满欲望的妩媚主题表现情欲的诱惑和心醉神迷的狂欢。虽然序曲中几个

12、主要主题都来自于歌剧音乐的素材,但瓦格纳对这一器乐款式的写作遵循的是他独特的交响思维。与?黎恩济?序曲相比,?汤豪塞?序曲更像一首精心构思的音乐会序曲,其明晰、流畅的音乐话语与色彩斑斓的管弦乐情境极有效果地构造了一种令人着迷的交响性言说,难怪李斯特将其称为根据歌剧剧情而写的交响诗。我曾在现场听过诸多乐团演奏?汤豪塞?序曲,而这次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演奏让我真正感受到这首歌剧序曲的交响意蕴。蒂勒曼对这首序曲的处理稳重大气又不失热情与奔放。第一局部的音乐推进张弛适度,铜管高调呈现圣咏主题时,跌宕起伏的弦乐以强劲的态势及其绚丽色彩的比照支撑着音乐的涌动。我想作曲家在此要的就是这种线条清楚、音响饱满

13、、色彩光鲜的雄浑气势。第二局部的演奏充分显示出乐团各声部精湛的音乐造型才能,无论是维纳斯堡美女的舞蹈与饮酒、狂欢的景象,还是高昂、明畅的爱之颂歌,让人听来都感到栩栩如生。同样,蒂勒曼与他的乐团对第三局部的演释分寸感也很好,圣咏主题的再现既有高潮过后的深沉,又能显现迈向尾声并彰显辉煌时的持续张力。现场聆听这首序曲的精彩演奏,我心想,可以将情色享乐与精神救赎的意向比照方此荡气回肠地予以呈现,除了瓦格纳以外没有第二人。10月30日与10月31日的两场音乐会上都演奏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可见蒂勒曼对此作的偏爱。我本人对这首乐曲也很感兴趣,因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最重要的作品

14、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瓦格纳艺术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真正成熟,从中可以看出乐剧理念与艺术蕴涵的精华所在。这部乐剧本身的内容晦涩艰深,表达了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陷于矛盾缠绕的命运之中,爱欲的驱使让他们敢于冲破一切阻挠,最终的殉情成为爱意的真正归宿。在此,死亡的深层意涵是超越意志的心灵解脱。正如瓦格纳自己所言:唯一能超度我的,不是来自外界,只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长眠,舍弃任何欲望和意愿让我在意志世界消灭的废墟上,使你快乐吧!值得注意的是,瓦格纳在他的成熟期乐剧创作中,前奏曲Prelude已经取代了先前歌剧使用的序曲verture,这说明作曲家主观上强烈地希望将全剧的音乐

15、融为一体,以展示音乐在他的整体艺术中必须产生的环环相扣、意蕴衍展的逻辑意义。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正是瓦格纳自己首肯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先于全剧首演的单独演奏1859年3月12日由汉斯冯彪罗指挥首演于布拉格,1860年1月25日那么由瓦格纳亲自指挥在巴黎演出,而将前奏曲与爱之死融为一曲的也是瓦格纳本人的主意1862年10月。毫无疑问,瓦格纳深知这首前奏曲的分量非同一般,他也懂得这合二为一后的独特艺术效果。听惯在奏鸣思维框架中展示的歌剧序曲或音乐会序曲的听众,想必初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时都会感到听觉冲击。一开头呈现的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就显得神秘无比,构筑在半音化和声进

16、展上的模糊调性透露出极度不稳定的彷徨与阴郁,开放性的乐曲构造强化了波涛汹涌般的感情起伏,能量扩张的交响空间更是将不断增强的悲剧性音乐张力推向极致。作为音乐表征的渴望是推动全曲的核心能量,作曲家正是依靠爱之欲的音乐-戏剧动机来构建作品的艺术蕴涵:生命爱情死亡升华。但是,对一般音乐爱好者来说,要真正理解这样非传统的艺术构思和音乐表现并非易事。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两场音乐会演出来看,这首作品的两次演奏效果并不一样,第二天的演奏要比前一天更为精彩。我觉得第一天10月30日晚上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爱之死作为唯一曲目放在上半场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蒂勒曼高估了一般中国听众的音乐鉴赏程度,再

17、加上那天晚上他对这首作品的演释过于沉稳,此曲奏毕,场内的气氛显然达不到他期望的热度。第二天晚上再听此曲,我明显感到指挥家与乐团的表演有了更多激情,蒂勒曼的指挥动作加大,音乐层次感更为鲜明,渴望引发的情感浪潮显现出强劲的音乐冲击力,我能深深体验到这首乐曲散发出的炽热的戏剧能量。我以为听瓦格纳的交响乐,尤其是这首?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与爱之死,不仅要明察他独特的主导动机、多变的和腔调性、丰富的织体构建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更重要的是感悟他浸透于交响话语中的心理情势和幻象意态。值得一提的是,10月31日晚上的演出将此曲放在?汤豪塞?序曲之后应该是明智之举,因为现场观众对此曲的体悟有了适宜的铺垫和比

18、照。所以,对中国的普遍爱乐者而言,艰深的乐曲作为开场曲或上半场演出的唯一曲目肯定不是他们的期待。如前所述,瓦格纳对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乐坛的影响无人能比,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逃不出这位大师的魔法。尤其是进入这位魔法师的大本营拜罗伊特,瓦格纳的魔力能即刻让前来朝拜的众人心醉神迷。最为夸大的是法国作曲家纪尧姆勒克GuillaueLekeu,1870-1894,这位年轻人在听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之后竟然冲动得昏了过去,当场被人抬出剧院。布鲁克纳受瓦格纳音乐的震撼虽然还没到当场昏倒的地步,但也到了顶礼膜拜的境地。布鲁克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直至四十岁才开场写交响曲,之前他主要是在一些教堂任管风

19、琴师和写宗教音乐。布鲁克纳出身贫困,来自奥地利的一个乡村小镇,他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和他从小进教堂唱诗班以及后来长期演奏管风琴相关,感恩上帝的宗教情怀是支撑他全部生活和音乐创作的信念基矗因此,对这位忠诚的天主教徒而言,布鲁克纳的世界中不存在世俗与宗教、生活与艺术的区别,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为了在个人生命的轮回中完成对上帝的赞美。无论从人生信仰、生活态度、艺术品位还是创作倾向来讲,布鲁克纳与瓦格纳都不是同路人,那么终究是什么让布鲁克纳对瓦格纳的音乐如此着迷呢?我以为,瓦格纳作品让布鲁克纳真正动心并深感震撼的是这位魔法师以独特的管弦乐音响质地与空间效果构建的交响辉煌和宏伟气魄,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音乐品质

20、让布鲁克纳感悟到了创造神圣般交响庄严的可能性他不再满足于管风琴上的赞美颂歌,他也想超越宗教声乐曲弥撒曲、感恩赞的祈祷上帝,他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在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场域来表达自己对天主的奉献,宏大的交响圣歌无疑成为他敬畏神圣、礼赞庄严的最正确载体。?E大调第七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属于他的晚期创作作于1881年至1883年。这部演奏时间大约为一小时的鸿篇巨制延续了作曲家一贯的交响曲创作风格:构造庞大,音响厚重,气势宏伟。作为整部交响曲构造支撑的第一和第四乐章仍然保持着他主题宽阔、气息悠长、开展稳健的特色。在布鲁克纳的奏鸣曲式运用中,我们很难再听到贝多芬那种逻辑缜密、充满动力感的音

21、乐建构,取而代之的是舒展的律动、宽厚的韵致,浸透其中的是作曲家感怀庄严,抒发忠诚的宗教情怀。每次听布鲁克纳交响曲的第一和第四这两个重头乐章,我总会联想到哥特式大教堂的庄重与宏伟,那种时间上的宽展与空间上的开阔只有终生浸润于宗教意绪中的作曲家才能如此超然地予以呈现。?E大调第七交响曲?最有名的应该是它的第二乐章柔板,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悼歌,有人认为这是布鲁克纳听闻瓦格纳死讯后专门创作,其实这个乐章在瓦格纳去世前就已动笔,当然整部作品确实是在瓦格纳去世半年后才最终完成,所以,布鲁克纳在第二乐章中融入了对他崇拜的大师瓦格纳的哀悼之情也是可以想象的。布鲁克纳在第二乐章的管弦乐配器中以突出瓦格纳大号为特

22、殊表现的铜管音色传递了具有悲悯意味的感伤情愫,这一富于特殊蕴涵的挽悼极大地丰富了交响曲慢板乐章的表现力和艺术分量。值得一提的是,有充分证据说明,柔板乐章临近结尾处大调高潮中参加的震撼人心的钹之撞击和三角铁颤响并不是作曲家原来构思中的音响色彩,而是他在当时的指挥以及乐谱出版商的一再劝说下才加进去的。这种状况在布鲁克纳其他交响曲的创作中也存在,它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位朴实、忠厚的作曲家对自己交响曲创作常有的不自信。这几年相继访沪的欧美著名交响乐团都为我们带来过布鲁克纳的交响曲:2022年海廷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E大调第七交响曲?和夏依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奏?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2022

23、年莱托与柏林爱乐乐团那么奉献了?D小调第九交响曲?,这几部作品都是那几场音乐会的亮点。这次再听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出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我仍然深受感染。蒂勒曼对这部交响曲的总体把握应该说是到位的,他本人那种稳重、大气的指挥风格非常合适布鲁克纳此曲的内涵。蒂勒曼尤其注重每个乐章中歌唱性的长气息表达,乐队各声部间的交替转换线条清楚,衔接流畅。我特别喜欢乐团弦乐声部温暖的音色,这是布鲁克纳诸多优美主题赖以生存的基矗美中缺乏的是,在这首交响曲的演释中,蒂勒曼对铜管音色的处理略显保守,他似乎有意控制住第一和第四乐章几处由铜管强调的音响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音乐应有的感染力。我认为,布鲁

24、克纳特有的铜管高潮不仅是?E大调第七交响曲?几个乐章相关段落自然积聚的能量爆发,而且是布鲁克纳音色在音乐高潮中必须具备的艺术担当,因为它所承载的正是代表作曲家审美理想和创作期待的庄严魂魄与神圣意涵。毫无疑问,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访沪音乐会上最为精彩的表演是勃拉姆斯的?小调第一交响曲?,将它与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进展比照,更能显现这位贝多芬传人之艺术奉献的重要意义。讲到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的关系,读过西方音乐史的人都会联想到十九世纪中后叶在维也纳乐坛形成的所谓两大阵营,这两位作曲家硬是被新德意志乐派和作为对立面的传统派的某些人推向了风口浪尖。在这场派系论战中呼风唤雨的维也纳大学音乐史教授

25、、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极为推崇勃拉姆斯的音乐,打压布鲁克纳的作品,在他眼里前者才是正宗的德奥器乐创作传统的继承者,而后者的瓦格纳式铺张与松散完全违犯了德奥交响曲传统的根本原那么。其实,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个人之间并不存在势不两立的矛盾,他们互相还是尊重的,尽管勃拉姆斯不喜欢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品味,布鲁克纳对勃拉姆斯的艺术成就也有那么一丝妒忌。就交响曲创作而言,在贝多芬之后,实际上所有的浪漫派交响曲作曲家面对传统都在考虑和进展创作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一样的:如何在交响曲传统原那么和浪漫主义思维的艺术表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布鲁克纳一样,勃拉姆斯在与交响曲体裁打交道时也曾顾虑重重,迟迟不敢动笔

26、,他的?小调第一交响曲?从最初的方案、构思到作品的最后定稿、问世,竟然跨越了二十年!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尤其是与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作比拟来鉴赏,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德意志精神,那是一种建立在严谨艺术逻辑之上的音乐哲思,它以独特的器乐语言与交响思维表达了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回眸古典时的严肃考虑。同样是经过长时间纠结到了中年才敢于动笔,勃拉姆斯的?小调第一交响曲?明显要比布鲁克纳的早期交响曲成熟许多。无论从构造的设置、乐思的展示,还是从乐章特性的把握、乐队写作的驾驭上来讲,勃拉姆斯都表达出他作为一位交响曲大师的能量与品格。人们将这部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两代交响曲大师在精神

27、风貌和创作追求上的严密联络。我以为,让人想到勃拉姆斯?小调第一交响曲?与贝多芬交响曲创作遗产之艺术关联的不仅是小调散发的贝多芬意味、命运动机的回响和终曲中对欢乐颂主题的模拟,更重要的是勃拉姆斯深谙以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交响曲的律动与气韵,他能得心应手地构架与展现以凝练、淳厚、沉毅、悲怆为底蕴的贝多芬气质,而这种充满人文主义哲思意味的交响气韵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所不具备的。必须再次提到:五年前蒂勒曼率领慕尼黑爱乐乐团访沪音乐会的压台曲目也是勃拉姆斯?小调第一交响曲?,两次访沪,在两个名团的两场音乐会上选用了同一部作品,可见这位指挥家对此曲的特殊钟爱。无疑,蒂勒曼对这部交响曲的阐释是有说服力的,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这部浪漫派交响杰作的气韵把握。气韵听来是个有点虚幻的语词,然而它是整部作品立意与实现的关键所在,与之相关的乐思陈述与开展,段落的连接与衍展,音色的呈现与转换构成了作品布局和音乐进程的气息与脉络。蒂勒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