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编 隋唐文学绪论 第四编 隋唐文学绪论 第一节隋唐的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第一节隋唐的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一、南北分裂的结束隋初,北方突厥势力强盛,与隋朝相抗衡。开皇二年(582),隋军挫败入掠河西等地的突厥军,突厥内部矛盾随之激化。开皇三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力量大为削弱。开皇五年,东突厥向隋朝求和,北方暂时获得安定。隋朝的力量遂转向江南。开皇八年,隋文帝下诏伐陈。第二年正月,隋军攻陷建康,俘陈后主陈叔宝,陈亡。江南其他地区也迅速平定,于是南北再次统一一、南北分裂的结束隋初,北方突厥势力强盛,与隋朝相抗衡。开皇二、隋唐制度的更替与延续首先,废除西魏、北周时期仿照“周礼”而制定的中央官制“

2、六官制”,参酌损益魏晋以来的官制,基本形成以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官僚体系。其次,废除曹魏以来长期使用的九品中正制,使选官之权统归于中央,科举制逐渐形成。此外,通过对北齐旧地的户口进行普查,增加了大量的赋税人口,国家的财赋来源有了保证;通过对袭自西魏、北周的府兵制的改革,清除胡汉分治的遗迹,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需求;还重新统一了度量衡。二、隋唐制度的更替与延续首先,废除西魏、北周时期仿照“周礼”二、隋唐制度的更替与延续唐王朝建立之后,基本上沿袭了隋代的制度。在经济制度上,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军事制度上,沿袭隋代府兵制,而隋制则改变西魏、北周兵农

3、分离之府兵制为兵农合一之府兵制。不过隋时府兵在长期的统一战争中不断扩大,汉族成分大量增加,民族色彩渐趋消失。在官僚制度上,隋唐均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取代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在选官制度上,唐代在隋代的基础上再加发展,将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科举制在隋代和唐初仅是初步定型,在唐代后期及此后诸朝才得到长足的发展。二、隋唐制度的更替与延续唐王朝建立之后,基本上沿袭了隋代的制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地域超越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地域超越一、阶层流动与地域流动关中、山东与江南既是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三个独立的文化区域。三大地域各有其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与文化区域之间通过文化网络联通为一个大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

4、实施,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相较前代显得更为频繁。由于士人社会地位的不易维持,就造成了向上和向下的双向流动。由于士人的迁调、贬谪,或者对于某一个地方的喜好等原因,就形成了他们在地域方面的广泛流动。一、阶层流动与地域流动关中、山东与江南既是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二、五方杂厝与和而不同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的一些通都大邑渐为各地人杂居之处,形成“五方杂厝”的局面。五方杂厝局面的形成,与隋唐两代在思想上均能持兼容态度密切相关。二、五方杂厝与和而不同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的一些通都大邑第三节 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第三节 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一、官学与私学的新发展隋唐统治者都很重视教育,建立起了完善的官

5、学制度。隋唐地方官学也很普及隋唐五代私学亦盛,主要是教授识字读书的普及教育,当然也有继承汉代以来的经师授业传统的。私学因比官学更为自由,教授内容更为广泛,所以发展很快。唐代的私学,已开宋以后书院教育、私塾教育的先河一、官学与私学的新发展隋唐统治者都很重视教育,建立起了完善的二、科举制度的形成隋朝建立后,魏晋南北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已经废弛,不过以秀才、明经等科选士的做法仍被保留下来。隋炀帝时又新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唐初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数朝,科举制度日趋完善。二、科举制度的形成隋朝建立后,魏晋南北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九三、新机制下的士风唐人在入仕之前,多隐居山林、寄居寺观读书。

6、唐代时漫游成为一时风尚,士人在登第之后、入仕之前,往往需要数年时间等待吏部铨选,因此多用这段时间漫游各地。入幕是唐代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士人(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等)都有幕府生活的经历。唐代诗人的精神面貌在中唐前后有较大的差异。三、新机制下的士风唐人在入仕之前,多隐居山林、寄居寺观读书。第四节 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 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丝绸之路与文化馈赠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外来文明经由丝绸之路不断涌入中国。同时,中国的造纸、印刷、纺织、火药、指南针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乃至儒道思想,也通

7、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给西方国家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丝绸之路与文化馈赠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二、胡风的兴盛贞观初年,突厥既平,唐政府听从温彦博建议,将突厥人迁徙到朔方,战俘入居长安者近一万家。而天宝初年,京兆府户口总数仅三十多万户。法曲:“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毡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二、胡风的兴盛贞观初年,突厥既平,唐政府听从温彦博建议,将突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较前代帝王,夷夏之防的观念非常淡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代

8、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当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四、唐诗的对外传播唐诗是唐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它不仅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也对域外诸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唐诗的对外传播唐诗是唐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它不仅滋第五节 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第五节 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滋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充分的认识,文学体裁逐步多样化,文学创作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这都为唐代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唐人则在魏晋南北朝

9、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壮丽的文学。唐代伟大的诗人无不是在继承六朝文学基础上有所新创的结果,如李白和杜甫。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滋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充二、唐代文学的新创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与创新上。唐诗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诗人和作品的数量都超过前代。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唐代文章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古典散文再一次焕发光彩。唐传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中唐以后出现了文人词此外,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二、唐代文学的新创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与三、唐代文学对

10、后世的影响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又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开拓出新的疆域。三、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思考题: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思考题: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第一节 宫廷台阁与文学第一节 宫廷台阁与文学一、皇帝好尚统一南北之后,隋文帝对南方文化较为轻视。在文学上,文帝亦鄙薄南方的轻柔华美风格,因此,隋初文学多见质朴刚健之气。薛道衡(540609)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一、皇帝好尚

11、统一南北之后,隋文帝对南方文化较为轻视。在文学上一、皇帝好尚炀帝较其父更心仪南方文化。在他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以南方文士为主体的宫廷文学集团。炀帝常与他们诗酒唱和,品评文字。这种文化方略,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稍能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刚健与清丽并重。一、皇帝好尚炀帝较其父更心仪南方文化。在他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二、太宗朝宫廷文学太宗朝宫廷文人由于大多亲历了隋末战乱到贞观年间国家太平的过程,故他们的创作虽不能完全摆脱陈隋宫廷文学的影响,但主观上他们能积极要求摒落梁陈宫体细密孱弱的一面和炀帝宫廷文学骄逸自得的一面;他们的部分创作表现出了一定的气势,但这种气势却是经由理性权衡而适度收敛的。这对唐代文学的发

12、展无疑有相当的规定性,是值得肯定的。二、太宗朝宫廷文学太宗朝宫廷文人由于大多亲历了隋末战乱到贞观三、上官体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今河南陕州)人,太宗时任弘文馆直学士,常常参与太宗宫廷文学唱和,高宗龙朔二年(662)为相。理论上,上官仪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这表明,上官体有意识地开始了诗歌格律形式方面的探讨。三、上官体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今河南陕州)人,太宗时任弘四、王绩王绩(585644),字无功,祖籍太原,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隋末儒者王通之弟。王绩的诗表现出了与当时占据文坛主要位置的宫廷诗歌不同的面貌。其诗追踪陶渊明,不事雕琢,语言朴素,以表现山水田园生活及其

13、感受为主。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四、王绩王绩(585644),字无功,祖籍太原,生于绛州龙第二节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群史的修撰贞观十年,梁、陈、北周、北齐、隋史告成,合称五代纪传。贞观十七年,太宗诏撰五代史志,附隋书行世。贞观二十年,诏房玄龄等撰晋书,二十二年书成。高宗显庆元年,李延寿删诸史,撰成南史北史。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一方面批判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的境界。一、群史的修撰贞观十年,梁

14、、陈、北周、北齐、隋史告成,合称二、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以为明经考试的依据。五经正义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不过,唐初并未将儒教定为一尊,而是同时给予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和思想极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编定五经正义,主要目的在整合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上的考虑。五经正义以“疏不破注”为注释原则,摒弃南北朝经师的撰述,重新树立了汉晋注家经典解释的权威性。二、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三、类书的编纂初唐是类书编纂的繁荣时期,主要有:艺文类聚一百卷、群书治要五十卷、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文馆词林一千卷、累璧六百三十卷、瑶山玉彩五百卷、芳林要览三百卷

15、、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玉藻琼林一百卷、玄览一百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唐初类书的编纂与撰写群史一样,最初皆着重于政治借鉴,但它同样适应并影响了初唐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初唐宫廷文学题材的限定、辞藻的讲求以及诗歌格律形式的探讨,与此均有密切联系。三、类书的编纂初唐是类书编纂的繁荣时期,主要有:艺文类聚第三节“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张若虚等的诗歌创新第三节“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张若虚等的诗歌创新一、初唐四杰开“高情壮风”之调“四杰”作为一个群体代表了下层文士在唐代文坛的崛起。推动初唐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了市井和塞漠,给初唐诗歌带来了高情壮风的少年意气,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四杰”的创作,提高了乐府歌行的

16、审美品格,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可为代表。一、初唐四杰开“高情壮风”之调“四杰”作为一个群体代表了下层在诗歌格律方面,“四杰”也有积极探讨。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诗歌格律方面,“四杰”也有积极探讨。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二、宋之问、沈佺期与五言律诗的定型“四杰”稍后,宋之问和沈佺期对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五言诗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独孤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新

17、唐书)二、宋之问、沈佺期与五言律诗的定型“四杰”稍后,宋之问和沈佺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沈佺期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宋之问度大庾岭:三、陈子昂的感遇诗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24岁举进士,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

18、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三、陈子昂的感遇诗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子昂存诗约127首,其中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其三十四)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世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其十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9、(其二)子昂存诗约127首,其中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意境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思考题:1.隋炀帝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何在?2.阅读帝京篇序,谈谈唐太宗对初唐文学发展的引导意义。3.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例,谈谈初唐后期中下层文士崛起对唐代文学的意义。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思

20、考题:1.隋炀帝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何在?第二章 盛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诗坛 本章内容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第三节京城诗人群本章内容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盛唐时代南北交通,东西贯穿,诗人游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诗篇中的山水景观也就兼得南北气象了。盛唐山水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散发出时代特有的博大气度。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盛唐时代南北交通,东西贯穿,诗人游历的足一、山水园林的

21、新开拓田园山水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盛唐诗人对于田园的关注,更多地是对于自然境界的一种追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田园山水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园林别业是人化的自然,蕴含着文人的意趣,与士人的精神审美息息相关。盛唐诗人在初唐园林诗创作的基础上,对于园林别业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更丰富的书写,描绘园林景观、园林生活,抒写园林情趣,将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22、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园林别业是人化的自然,蕴含着文人的意趣,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唐代的山水园林诗在创作技法上比前代有很大发展。六朝山水园林诗讲求形似,对于山水多采用繁实细密的描写,穷形尽相。盛唐诗人则更注重对于山水意蕴的捕捉,以清旷空灵的笔墨刻画山水之态。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一、山水园林的新开拓唐代的山水园林诗在创作技法上比前代有很大二、清旷冲淡的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居于鹿门山,年近四十赴长安应举,失意而归,在吴越间游历。后为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

23、(740),会友人王昌龄于襄阳,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病疽而卒。二、清旷冲淡的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佇兴造思,不落凡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擅长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他的诗里没有钩奇抉异的语言,往往在平白如话的描写中见出清空之境和传神之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佇兴造思,不落凡近。孟浩然的隐逸中同样也渗透着盛唐士人高扬的入世精神,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写出了不甘于隐遁的心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

24、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孟浩然虽以隐逸著称,却并未忘情于仕进,这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孟浩然的隐逸中同样也渗透着盛唐士人高扬的入世精神,他的望洞三、空灵隽永的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笃志奉佛,一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王维的诗作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将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往往着墨不多,而意境高远,后世尊其为“诗佛”。三、空灵隽永的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王维喜欢以

25、禅入诗。他往往用佛家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用佛家的语言表述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喜欢以禅入诗。他往往用佛家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以禅入诗使得王维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他的有些诗里并未直接出现佛语,但是亦蕴含着无限的机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禅入诗使得王维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他的有些诗里并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

26、诗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盛唐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空前强大的国力和高度繁荣的经济,赋予了盛唐士子强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他们动辄以王侯卿相自许,多有为国效力、留名青史的抱负。立功边塞是盛唐士人取得功名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赴边从戎的士人越来越多,写实的军旅文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盛唐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是一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玄宗天宝八年(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后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

27、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世人因称“高常侍”。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他有强烈的功名意识,希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希望在边塞立功封侯。高适的诗歌常常表达出他的这种理想与豪情。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他有强烈的功名意识,希望驰骋疆场报效国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是他豪壮的戎马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对边疆战事关注和思考的结果。汉

28、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是他豪壮的戎马生活的写照,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约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三年(744)进士,授

29、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首次出塞,赴安西(治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大约一年半后返回长安。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至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官终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约715770),南阳(今属河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诗善于以雄奇瑰丽的笔触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民风民俗以及将士勇敢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饱含热情,气概豪迈。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宿铁关西馆)将军狐裘卧不暖,

30、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一、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诗善于以雄奇瑰丽的笔触描绘西北边二、其他边塞诗人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人。擅长七绝,“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七绝圣手”。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诗风清刚俊爽,深厚婉丽。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雄厚浑成。二、其他边塞诗人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人。边塞诗数量并不算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其边塞诗中往往充满宁边安民的希冀,表达出愿为国家长治久安尽心尽力的雄心壮志,正是盛唐时代广大

31、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绝佳写照。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数量并不算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李颀(690751),开元十三年(725)进士,曾出塞至幽、蓟、雁门。他的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如古意古从军行崔颢(约704754)曾从军河西、幽州、河东等地。 “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表现出以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情感。如赠王威古和游侠呈军中诸将王翰与王之涣现存诗作数量较少,但二人各以一首凉州词名扬诗坛。李颀(690751),开元十三年(725)进士,曾出塞至幽第三节京城诗人群第三节京城诗人群一、

32、盛唐时期宫廷诗的创作唐玄宗(685762)继承了太宗、高宗、武后重视诗歌的传统,经常性的举行大型的诗歌酬唱活动。玄宗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才能。他的诗中多抒发安定边陲、开创天下大治局面的雄心,骨力遒劲、风神俊朗。盛唐朝廷的宰相群体及其他台阁重臣也是宫廷诗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歌气度端重,辞采华美,但大都得之于朝会侍宴,或者是在京都的登览与寄赠,题材较为狭窄。代表人物有宋璟、张说、苏颋、张九龄、李林甫、贺知章、许景先、孙逖等人一、盛唐时期宫廷诗的创作唐玄宗(685762)继承了太宗、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徙家洛阳。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

33、四朝,“三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 “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张说论诗文重风骨、讲实用、尚气势、重文采,其诗歌内容丰富,有山水、送别、军旅、怀古等题材,尤善律诗和五古,作品体现出浓郁的盛唐风味。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开元十三年为礼部侍郎,后改官太子宾客、秘书监。贺知章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二、京城中下层文士的诗歌创作储光羲(约706763),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

34、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后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祖咏,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之作。中进士后久未得官,后以渔樵自终。郑虔(685764),河南荥阳人。一生官位不显,却因才学出众,见赏于宰相苏颋。后自作山水画一幅,并自题诗献上,得玄宗御署“郑虔三绝”。天宝九年(750),玄宗特置广文馆于最高学府国子监,诏授首任博士,从此扬名天下。二、京城中下层文士的诗歌创作储光羲(约706763),润州三、京城诗风的影响京城诗风使得盛唐的贬谪文学亦充满了从容的气度与洒脱的情怀,这正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诗人赴京或者其诗歌传到京城,京城诗坛

35、的创作在坚守帝京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越来越讲究艺术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盛唐诗坛正是在京城诗人群体强大的感召力与地方诗人坚守个性风格的交融互动中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三、京城诗风的影响京城诗风使得盛唐的贬谪文学亦充满了从容的思考题:1唐代山水园林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2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3试述京城诗人群的构成及其对唐诗发展的影响。4结合本章的内容,谈谈对于“盛唐气象”的理解。思考题:1唐代山水园林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第三章 李白 第三章 李白 本章内容第一节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第二节李白的诗歌第三节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本章内容第一节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第一节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第一节李

36、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一、出生地之谜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作与韩荆州书,其中自述身世: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现在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约五岁时,随家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的父亲非常重视对于他的文化教育。一、出生地之谜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作与韩荆州书,李白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20岁时,李白出游成都,并谒见了时任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对其才华极为赏识,曾对群僚言: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

37、。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二、漫游经历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历程。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东下,至渝州。次年春,出峡,过荆门,至江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后,李白继续东下,游洞庭湖、登庐山,至金陵、扬州、越中等地。后定居于湖北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并以安陆为中心干谒与漫游,先后游历了襄阳、洛阳、太原、东鲁等地。二、漫游经历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开始了“仗剑去国开元十八年(730),李白自安陆启程,取道

38、南阳,西入长安。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随即失望地离开,沿黄河东下,由梁、宋至洛阳、襄阳。后举家迁往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人在徂徕山纵情诗酒,号称“竹溪六逸”。开元十八年(730),李白自安陆启程,取道南阳,西入长安。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二入长安,备极荣宠,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东至洛阳,与杜甫相识。他之后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四处漂泊。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

39、李白二入长安,备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隐居于庐山。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从璘获罪,长流夜郎幸途中遇赦,得以回还。上元二年(761),李白又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无奈因病折回。次年,病殁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隐居于庐山三、性格与思想慷慨豪纵,洒脱不羁的个性深刻影响着李白的人生道路。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三、性格与思想慷慨豪纵,洒脱不羁的个性深刻影响着李白的人生道早年在大匡山读书时,李白曾从学“以王

40、霸之道见行于世”的赵蕤,受到纵横家思想的影响。新唐书称李白“喜纵横术”。各家思想中,影响李白最深的非道家莫属。观其一生,炼丹采药、学道求仙确是不曾休歇。他还曾在齐州受箓,正式入道。道教信仰在李白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中都有展现。他飘逸洒脱的气度、纵放不羁的性格都是道家精神的外化。特别是当他仕途失意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道家和道教信仰得以解脱。 早年在大匡山读书时,李白曾从学“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的赵蕤,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一、李白诗歌的类型李白现存诗近一千首,体裁众多。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笔遣造化,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在李白的现存作品中,有古诗,有乐府,有歌行,有近体

41、诗,可谓众体兼具。李白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多种类型,并融入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与艺术创造,使得作品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一、李白诗歌的类型李白现存诗近一千首,体裁众多。他在诗歌创作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古体诗既远绍汉魏古体诗浑朴的艺术风貌,又带有盛唐时代非凡的气魄,更渗透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激情。在五言古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风五十九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一作蹉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42、。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古体诗既远绍汉魏古体诗浑朴的艺术风貌,又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七言古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七言古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李白的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情感的宣泄更为浓烈,笔法跳荡流动,极尽曲折宛转之能事。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

43、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李白的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2、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李太白全集自卷三到卷六录其乐府共一百四十九首,多沿用古题,但是又有所创新。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远别离2、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李太白全集自卷三到卷六录其乐3、绝句的兴到神会李白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历来将其五绝与王维并举,七绝与王昌龄共称。李白的绝句多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兴到神会,清新自然。五绝多用白描手法,格调明快,

44、语近情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3、绝句的兴到神会李白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历来将其五绝与王维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绝句的兴到神会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3、绝句的兴到神会4、律诗的自然天成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李白的七律只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稳,气势浑浩。如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4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4、律诗的自然天成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二、李白诗歌的特征1、独特的批判视角李白终身以“布衣”自居,他从“布衣”的角度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二、李白诗歌的特征1、独特的批判视角1、独特的批判视角李白不仅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也批判世人的庸俗和见风使舵。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

46、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1、独特的批判视角李白不仅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也批判世人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他诗中的自然山水往往气势磅礴,瑰玮而壮美,笔下的万物也都显示出强大的气势。李白诗中那大气磅礴的世界,正是诗人人格中自我肯定的表现。情感表现多呈现出喷射式的状态。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燕山雪花大如席

47、,片片吹落轩辕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他诗中的自然山水往往气势磅礴,瑰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相融,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飘

48、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第三节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第三节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一、李白的文学地位在唐代诗坛,李白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很多诗人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了定位。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杜甫认为李白的诗歌在继承南北朝优秀诗人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更出色的发挥。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李白的文学地位在唐代诗坛,李白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很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已还,鲜有此体调也。”李阳冰草堂集序:“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

49、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宋元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黄庭坚答黎晦叔:“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元代)吴澄丁晖卿诗序:“李太白天才,间气神俊,超然八表之极,而从容于法度之中,如夫子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故曰诗之圣。”宋元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明代汪道昆重修采石李太白祠碑:“夫称诗莫盛于唐,唐诗莫盛于太白。”王穉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古今论诗者,自三百

50、、十九而后必遵李杜。”明代汪道昆重修采石李太白祠碑:“夫称诗莫盛于唐,唐诗莫盛清代杨芳灿重修太白墓碑记:“公之文章鞭挞扬马,公之诗篇凌轹鲍谢巨唐有公,比汉曼倩,长庚英英,上匹岁星。”毛先舒诗辩坻:“太白天才纵逸,笔落惊挺,其歌行跌宕自喜,不闲整栗,唐初规制,扫地欲尽矣。”清代杨芳灿重修太白墓碑记:“公之文章鞭挞扬马,公之诗篇凌二、李白的影响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飘然思不群”的创作特色独步于诗歌艺术之林,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中唐诗人张祜对李白的狂放称赞不已,偶题一诗云:“古来名下岂虚伪,李白癫狂自称时。惟恨世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知。”明代邢昉太狂篇

51、:“谪仙已死一千载,至今天壤蜚狂名。”二、李白的影响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虽然李白的诗歌多凭借才气完成,其间那种飘逸的风格、奇特的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是很难学习的,但仍有不少诗人心向往之,或是对其表示倾慕,或是努力追摹其风神。唐代李益、韩愈、李贺等诗人的创作都受到李白的影响,宋代的欧阳修、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对李白有高度的评价。可以说,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一个精神文化符号,他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李白的诗歌多凭借才气完成,其间那种飘逸的风格、奇特的想象思考题:1.李白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有何影响?2.李白的古题乐府有何特

52、点?3.试述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思考题:1.李白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有何影响?第四章 杜甫 第四章 杜甫 本章内容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第二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三节杜甫的地位与影响本章内容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一、杜甫家世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兼学者,曾注左传。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进士中举后曾分别于武后、中宗朝任著作佐郎、修文馆直学士等职。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对此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引以为自豪,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53、。一、杜甫家世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二、杜甫生平与创作经历第一阶段,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杜甫的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他20岁南下吴越,24岁北归洛阳,举进士考试不第。次年东游齐赵,30岁回到洛阳,在偃师成婚。33岁在洛阳结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邀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后高适南游,李白、杜甫则再游齐赵,寻幽探胜,饮酒论诗,过了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的豪放快意生活。二、杜甫生平与创作经历第一阶段,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第二阶段,困守长安时期(35岁至44岁)天宝五载(746),杜

54、甫来到长安,自谓立登要路,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击破了他的幻想。他参加制科考试未能及第,不久,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为了生存和求官,杜甫奔走权门,作诗投赠,希望得到引荐,但均无结果。他又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等,亦收效甚微。杜甫生活拮据,常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贫困的生活体验使诗人的性格逐渐由轻狂转为深沉。第二阶段,困守长安时期(35岁至44岁)天宝五载(746),第三阶段,为官、流亡时期(45岁至48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离开长安赴奉先。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带家小由奉先逃至白水,

55、后再逃至鄜州。七月,李亨于灵武即位,杜甫遂只身赴灵武。途中为叛军所获。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达肃宗行在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漏两肘”。肃宗为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一职。八月,他离开凤翔往鄜州看望妻子次年六月,终因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载(759年)春,杜甫往河南老家探亲,据途中所见写下了“三吏”“三别”两组诗篇。是年秋,杜甫弃官携家至秦州,十月迁同谷,十二月往成都投靠故交。第三阶段,为官、流亡时期(45岁至48岁)。天宝十四载(75第四阶段,漂泊西南时期(49岁至59岁去世)乾元二载(759),杜甫到达成都。次年春,在友朋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56、广德二载(764),严武再回成都,向朝廷举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乘舟东下,欲出川归乡。但因疾病与战乱,他先居留云安,后又辗转夔州。大历三载(768)正月,杜甫至江陵,因兵乱受阻,后改道至公安,年底漂泊至岳阳。大历四载正月诗人来到潭州(今长沙),后又到衡州。大历五载(770)四月,潭州兵乱,杜甫继续南逃。是年冬,五十九岁的诗人客死旅舟。第四阶段,漂泊西南时期(49岁至59岁去世)乾元二载(759三、诗史的性质诗人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其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不仅

57、同时代人无法比拟,也是古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诗人难于企及的,杜甫的诗堪称唐代由盛而衰的诗史。“诗史”之称,最早见于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笔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后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中亦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后遂以“诗史”称杜甫的纪实性作品。三、诗史的性质诗人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作为一代诗史,杜甫在诗中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

58、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作为一代诗史,杜甫在诗中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忧心时局、关心黎庶是杜诗“诗史”特质的另一表现。叶燮曰:“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原诗外篇上)忧心时局、关心黎庶是杜诗“诗史”特质的另一表现。杜甫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叙事性较强的五七言古诗,多以安史之乱前后的民生百态为对象,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对典型人物进行叙写,使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也体现出浓郁的史诗特点。杜甫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叙事性较强的五

59、七言古诗,多以安史之乱杜甫在抒发闲情逸趣的题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征。杜甫在抒发闲情逸趣的题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第二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二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一、众体兼长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五古凡例云:“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

60、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一、众体兼长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二、律诗的开拓与卓越造诣首先是在题材上。充分发掘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使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诗型。杜甫还使用七律表现现实重大题材,且较多抒情与议论,大大拓展了律诗的表现空间其次,杜甫还用多首律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抒写。这种以组诗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内容的做法,为杜甫所独擅。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二、律诗的开拓与卓越造诣首先是在题材上。充分发掘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