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饮食文化_第1页
秦朝饮食文化_第2页
秦朝饮食文化_第3页
秦朝饮食文化_第4页
秦朝饮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秦人的吃喝”秦人所谓的吃喝,有两重意思。其一是指吃和喝,吃的是干饭,喝的是稀汤;干饭用来饱腹,稀汤则用来填缝,秦人称 其为弥缝子”,就是把吃进胃里那些干饭之间的缝隙填满,受用,耐实!其二是指吃和喝的东西。民间有谚:吃喝不如应和。意思是往来应酬,提供吃喝的东 西再精细可口,也比不上热情周到的招呼和嘘寒问暖。可见,秦人的交往观,素尚精神层面 的关切,而不重物质层面的授受。亲戚串门,饭中客套时,会说吃喝简单,你吃饱喝好”乡间逢集赶会,迎面碰上了,相互招呼时,也会说买些吃喝去?买了些吃喝”赞叹一个人好饭量,会说谁谁好吃喝”笑话某人好吃懒做,会说他“光好吃喝,不 想其余。民以食为天。食以吃与喝为基本。人

2、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慌慌。这是流行秦地 的谚语。秦人的吃喝,缘其农耕文明,多以面食为主。吃则馍面,喝则豆谷。单就馍而言,秦人就创造了许多花样品类,较著名的有曾被列为贡品的蒲城椽头馍, 以色、香、味三绝闻名;被称为舌尖上的艺术的合阳花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 代石烹遗风的石子馍;诞生于古代行军打仗、出外行旅的锅盔馍;源远流长的白 吉馍、坨坨馍,等等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而面食,就更堪称大观了。有岐山的臊子面、扶风的涎水面、麟游的血条面、武功的旗 花面、彬县的御面、乾县的浇汤面、礼泉的烙面、户县的软面、三原的疙瘩面、合阳的踅面、 大荔的炉齿面、韩城的大刀面、澄城的手撕面、耀州的窝窝面、陕北的羊

3、肉面、定边的剁养 面、汉中的梆梆面、安康的浆水面宽的细的,长的短的,干的汤的,凉的热的,素的荤 的,形状各异,味道不一,每一种面食,都体现着不同的地域风情,都蕴含着沧桑的历史文 化说到喝,品类也不在少数。什么豆面糊糊、苞谷糁子、豆子拌汤、菜疙瘩汤,什么 糊辣汤、酸辣汤、羊肉汤、羊杂汤、肚丝汤、粉丝汤.汤汤入口香,碗碗是浓情。吃和喝在秦人这里,被紧密相连。吃,必定要喝。吃干面、金然面,必喝面汤,还铿铿有 辞,曰:原汤化原食。吃汤面、汤饭,要吃个把蒸馍,称为压汤。再如羊肉泡馍、葫芦头 泡馍、羊血泡馍、码子泡馍等等,则是把吃的馍与喝的汤汇在一起,海碗海口海吃海喝,呼 呼噜噜地,头上冒一层细碎的汗,嘴

4、里打几个响亮的咯,那份豪爽与快意,你在其他地方还 见过吗?秦人的吃喝,惯把自然与人文、地域和风情、实用和艺术融合,粗中见细,俗中含 雅,穿越了周秦汉唐,联结起过往今朝,一方水土,一种饮食,造就了一种文化,一种性情。秦人日常把吃喝化雅为俗呼为咥,老瓷碗,大食量,粗眉大眼糙棱角,加上那高喉 咙大嗓门,哪里是吃喝啊,分明是一种张扬的享受,一份霸气的惬适。人的哇饭情致过去,世代重农耕的秦人,素以面食为主,形成了其独特的饮食习俗。乡间,天气晴热的日子,家家户户的男人,会人人端只粗瓷大老碗,圪蹴在院门口的石 碾子碌碡上,一边呼呼噜噜吃喝,一边闲话农事耕作、节令墒情。而天气阴冷的时候,小炕 桌要么炕头一支,

5、要么地上一摆,一家老少围在一起,吃的吃喝的喝,呼呼噜噜响成一片; 其间自然少不了娃儿们的顽皮和大人们的喝斥。故为清静,男人还是喜欢端上饭碗,去门外 吃喝,不用费心家长里短,还能互相交流信息。这大概也是演绎成板凳不坐圪蹴下的秦 地怪象原由之一了。从前,秦人的吃喝,不外乎馍、面。秦人吃馍,其动态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曰:一掰,一蘸,一夹”,一嚼咽”,一冲、一羼,一弥”。热馍凉菜(过去秦地,不逢年节,人们多不炒菜)一端上来,伸手抓过一个热蒸馍,掰 一小块,菜碟子里一蘸,先尝一口,大约是品一品菜的咸淡。此即所谓的一掰、一蘸。 菜品淡咸可口了,再把蒸馍从中掰成两半,凉菜往里一夹,两手捧着,张开大嘴,连

6、馍带菜 咬一口,美滋滋地嚼上几嚼,咕噜一咽;这就是一夹和一嚼咽:狼吞虎咽连哇几口, 多半要噎住的,或者是为了防止被噎住,这时会端起汤碗来,呼噜呼噜喝上几口一冲。 将吃毕时,留一口馍,将菜碟汤碗里的残余一羼,再喝口汤水,把肚子里的缝隙一弥”, 呵出一口长气,吸吸鼻子抹抹嘴,大功告成!秦人吃面,亦可以概括为七个一,即:一拌,一挑,一吸,一咽,一涮,“一羼,“一压”一碗面上桌,端过来先酱醋辣子盐的把调和放进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一拌, 然后用筷子一挑,放进嘴里呼噜一吸,进嘴后舌头搅着轻嚼几下,咕噜一咽”两 碗面下肚后,盛点汤把面碗一涮,喝掉后,仍觉饭碗里还有调料和面汤的残留,掰半拉 馍头,沿着碗的

7、内壁把碗一羼”,羼得跟洗过一般干净,再把羼过碗的馍吃下肚去,称为 一压,让腹中的那些汤汤水水,有了或大或小的半拉馍,而压瓷实了,既耐饥,又不会 咣里咣当秦人的这些哇饭情致,既充满情趣,又富有智慧,还体现着品性。他们节俭,视一滴一 粒都金贵,是上苍恩赐,不敢暴殄;他们坚忍,在贫乏中享受快意,于困顾里固守天然;他 们能把琐屑的平淡日子,以若愚智慧,过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如此看来,自古很少大饥馑、大灾难的三秦之地,除得天时、地利之宜,更得人和之利 啊!放眼沧桑话搅团搅团,传说是诸葛亮屯兵西祁(今宝鸡岐山一带)研发的;若传说当真,这种吃食,源 头距今已千儿八百年了。搅团作为一种粗食,在耕作方式落后、

8、作物产量不高的岁月,丰富了秦人饮食,调节秦 人生活,还助秦人节约了食粮,保证有限的口粮,能让青黄相接。所谓搅团,在关中,是把玉米或高梁精粉,细细匀匀地撒进滚水中,边撒边搅边加热至 熟、粘、稠、软、筋、光的糊状,兑上调和,以饱口福,以裹饥肠的吃食。陕北多用养面, 陕南多用洋芋。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打搅团,是个费时费力磨性子的活。面不能撒得急,急了不匀,容易结块,既不美观, 又影响口感;火不能太旺,旺了焦锅,会有糊味。所以过去打搅团,讲究的是软柴火。软柴, 是作物秸杆;硬柴,是劈来烧火的树枝树根树干。用来入锅搅动的,多是一根长面杖,要 顺一个方向,在糊稠的面浆里,面面外外不停搅动,一防巴锅,二求细

9、腻,三为上劲。一边 搅,聪明的主妇会不时把面浆用擀杖挑起来,悬在半空溜,以观稀稠,以判筋道,以定生熟。 上好的搅团,要挂得住擀杖,垂而不漓,流而不断,下扯如纸。这份功夫,既要不惜力,又 得使巧劲,不是熟手,不得要领,没有经验,一锅搅团打下来,你试试,不膀酸臂疼才怪!所以这种吃食,才叫搅团,只有努力搅到了,那面浆才能团到一处。故,旧时乡下新媳妇进门,下厨后要用擀一案面、蒸一屉馍、打一锅搅团,来让公婆评 估茶饭”的好赖。搅团出锅,有三种吃法可供选择。热吃直接捞进碗里,浇上臊子或调上盐醋辣子,筷头 夹了一口一口吃,这叫热碗”。还可用漏勺漏成小鱼苗儿状,此地人叫做鱼鱼”;也可摊 在案板上晾凉切成小方丁

10、,盛进碗里浇上浆水或臊子,或只用盐醋辣子一调,一个成人,呼 噜呼噜能吃几大碗,这是凉吃。慢火快搅做出的搅团,软,筋,光,被各种调料充分包裹着,浸润着,滋养着,入口柔 滑软嫩,把粗粮的那份糙口,变作了酸辣香滑,不独在苦难的岁月,让秦人享有了别样的口 福,更成为秦地当下的一道名吃。可由于吃两碗胀哄哄,撂过碗饥哄哄,不顶饱,曾被戏称为哄上坡”,意思是吃完 上道坡,就消化光了,后边下苦出力,肚子会闹饥荒,以致干起活气哄哄,因此也被笑 谑为三哄哄”。怎如那裤带面,寸把宽,半筷厚,吃在口中有嚼头,下到胃里有撑头, 东山日头背到西山,也消化不完,耐实!故此穷苦人家,农活忙时,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 会打搅团吃

11、的;只在寒冬腊月或连阴雨天,出不了屋下不得地,才用它来哄肚子两碗吃完 嘴一抹,躺在炕头不动弹,小半晌后肚子就会咕咕叫,穷汉又谑称它为两泡尿。吃不穷,穿不穷,打量不到一世穷。”秦人把搅团,作为适时吃喝,节俭了口粮,犒 劳了口舌,这份精打细算,这份卓远智识,这份困苦中的诗意和寡淡里的自足,堪当穿越沧 桑,让我们在今天的调口换味中,品尝到文化,体味到气度,滋养成性情。救命的麦饭秦人所说的麦饭,是把少量的面粉,拌入较多切碎的菜蔬里,搅匀搓到,上屉蒸熟的或 干散或结团的一种吃食。可调可炒,亦菜亦饭。何以把这种吃食称做麦饭?我寻思,大约有两重意思。一、虽然菜多面少,可也是 用麦子面粉拌的;二、这种吃食,在

12、春种到夏收麦子拔苗、吐穗、扬花、开镰这段时间最为 经常。无论用料和时序,都与麦相关,故叫麦饭。清明过后,麦子拔苗,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此时,田里的各种野菜,都探头探脑地疯 长。荠荠菜,蒲公英、麻蒿、白蒿、地丁、苜蓿,田头畦畔,到处都是。精打细算的女人们, 呼儿唤女的,挎上竹篮,拿着剜刀,满田野剜野菜。一篮一篮提回来,拌菜吃,蒸菜馍,做 菜疙瘩,做下面条的擦锅菜,自然少不了也做麦饭。尝了鲜,裹了腹,省了粮,清了肠,养 了身,一举数得。秦人的饮食智慧,可见一斑。荠菜长苔了,地丁开花了,而榆钱成串了,槐花飘香了。榆钱麦饭绿莹莹,槐花麦饭甜 丝丝,那可都是自然的馈赠,怎么舍得浪费?榆钱槐花吃完,若家里

13、短粮少谷,还有榆叶呢, 还有间苗掐顶带回来的碗豆苗儿油菜叶,马齿苋儿灰灰菜呢。见天的麦饭,不腻吗?这段日子里,家家的茅厕,都会绿汪汪的。不打紧,秦地的女人 们,最会利用土地上的出产,她们会挖来野蒜野韭,摘来香椿黄花,用荠菜之微辣,蒲公英 之微苦,苜蓿之清涩,榆钱之滑腻,槐花之微甜,同她们细密的心思相感应,为一家老少的 口味和肚腹,作巧妙紧细的安排。新麦下来了,你以为麦饭不会再上餐桌了吗?精细的秦人会笑你呢!炎阳下的长豆角,一簇一簇的,摘来洗净,掐头去尾,或掰成寸段,或切成小丁,加入 面粉、碱面、细盐拌匀抓到,热锅蒸一刻来钟,油泼辣子农家醋,姜末蒜汁小香油,调得香 喷喷的,可作菜品,可当主食,吃

14、在嘴里,舌齿生香。而秋后的萝卜叶子芹菜根,白菜帮子 葱韭叶,在农家主妇的眼中,都不是弃物,全都能做成麦饭,端上饭桌。而正是这种巧妙紧细和精打细算,才让大多靠天吃饭的秦人,嘴里有了嚼的,腹中有了 撑的,囤内有了存的,日子不会恓惶,岁月不闹饥荒。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产贫匮, 自给自足的岁月里,麦饭这种吃食,实在是秦人的一种救命饭。吃穿用度样样富足的当下,麦饭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保健饭,尝鲜饭,稀罕饭受到城乡 的普遍热捧。我们在受用这种特色吃食时,如果能品尝到它背后的那些困顿中的坚忍,那些 贫寒中的自足,那些生存中的节俭,那些珍视世间万物、智慧经营生活的心性,其保健功能,就不单只在身体,更会关乎心

15、灵!文化交融话炒面这里说的炒面,是将大豆、黑豆、大麦、玉米、高梁等五谷杂粮,分别入大铁锅炒熟; 把炒熟的豆子、玉米,上石碾碾成半碎,簸去皮壳;将所有炒熟的杂粮混合,石磨上磨成的 面粉。它曾是秦人当年秋后至次年麦收这大半年的辅助吃食。关于炒面,山西一带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家境贫寒的欧阳修,一日进城卖诗文谋生,巧遇财主女儿抛绣球选婿,正好被彩球抛中。财主无意穷书生,但小姐却非欧阳修不嫁,就被赶出了家门。结为夫妻后,小姐自持家计, 让欧阳修专心苦读。后来欧阳修进京赶考,家无可做干粮的细麦,聪慧无比的妻子便用自己 垦荒种植的五谷杂粮,炒熟后磨了一袋炒面,让丈夫带在路上充饥。一举高中的欧阳修,后 来官

16、越做越大,便享乐之念日盛,疾苦意识无全。这年腊月初一,小姐命厨子做了碗五谷炒 面,端给欧阳修,并提醒他要坐享富贵,不忘贫寒。欧阳修闻言满面羞惭,幡然醒悟,接过 碗大口吃完。从此,欧阳修不仅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而且继续钻研,取得很大成 就;并给家里订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一,都要吃顿五谷炒面。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恐怕谁也不会去探究。若是假,何必要戳穿这体现着民间向美向 善情怀的演绎?若是真,那么,秦地曾经盛行的炒面这一饮食习俗,原来是山西大移民、文 化大交融的结果了。事实是,炒面的渊源,断非如此简单。古人把这种炒面,称为糗。孟子尽心下中记载:舜之饭糗茹草也。意思是大 舜吃的是五谷炒面和野菜

17、。亦叫糇、糒。糇者,地方长官因公出差或率军出征携带 的干粮;糒者,古代士兵出征打仗所带的干粮。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主要军粮,也是这种 炒面。可见,这种炒面的历史,何其悠久。而藏族的糌杷,蒙古族的青棵炒面”,回族的牛骨髓炒面等,因其宜于久存、 便于携带、食用方便,成为游牧生涯里的主食。历史上无数次的征战、移民所弓I发的文化交 融与渗透,或许也是秦人炒面的渊源吧?曾经流行于陕北的糜子炒面(也叫黄炒面)与谷糠 炒面(也叫糠炒面),难道不是蒙古族青棵炒面的翻版吗?炒面在其他区域,多以水、奶或粥调兑食用。而在秦人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别具风味的 吃法。秦地盛产柿子。制作柿饼,是秦人的传统经营。柿饼做好后,可

18、以换粮换钱;刮下来 的柿子皮,就被秦人当成吃炒面的上好伴侣”。把柿子皮放在热炕上炕干,碾台上碾碎, 石磨上磨成粉,与炒面分别盛在瓦瓮里。劳作归来,腹中小饥,舀一半炒面,舀一半柿子面, 兑入适量开水,搅拌成团,那种喷香,那份甜糯,让清苦岁月,有了一份甜美的享受。当然, 也可以用软了的柿子,连皮带汁和进碗里,拌出的炒面,就更加软糯香甜了。秦人把炒面,既作为杂粗精作的一种,又当成两餐之余的硬饭。间作收获的豆类谷物, 既不能擀成面,又不能蒸成馍,做成炒面,也成一种别具风味的吃法。而秦人一日两餐,无 非馍面,汤汤水水的,天长苦重的日子,往往就不大耐实,劳作归来,腹内空空,再开火做 饭,被视作浪费,这时炒

19、面就派上了用场。随着时代变迁,物产富庶了,日子精细了,炒面这种吃食,除过极少数地方,已远离了 人们的生活。但这种承载了历史文化、社会风情、文化融合与人们智慧的饮食,合当永远铭 记不忘!裹剂面裹剂面,是苦难年岁的巧思妙想,也是贫困日月的无奈选择。物产乏匮的年月,大多靠天吃饭的秦人,要能楦饱肚子,不受饥寒,就是天大的洪福。因此啥能高产种啥,咋不撂荒咋种。家家户户,就多粗粮。这就难为了家庭主妇。粗粮,馍头难蒸,面条难擀,总不能只打成搅团,做成炒面,那 会让恓惶的日子多么无趣!过活过活,要过要活。过需要坚韧意志,活需要饱满精神,于 是,那些屋里人”们,就想方设法在吃穿上,巧用心思,妙想办法,以让苍白的

20、日子有点 亮色。裹剂面,就是她们挖空心思的创造。先把较多的高梁、玉米或其他什么粗面,和好揉光备用;再用少量细白麦面,和,揉, 擀成圆形的皮,把备用的粗面严严实实包起来,放在面案上饧。饧好后,用短粗擀杖擀圆, 再用细长擀杖擀开,边擀边要撒面扑,以防粘连。擀裹剂面,不同于擀纯麦面条。擀纯麦面条时,大都用玉米面做面扑;而擀裹剂面,若 条件允许,一般多用麦面做面扑,这样能让糙口的粗面顺滑爽口。纯麦面条,能擀很薄切很 细;但裹剂面,要擀厚一点,切得筷子般粗。裹剂面有汤吃和干吃两种吃法。汤吃,或先炒好臊子,加水烧沸,再将裹剂面下入煮熟; 或把面煮熟,汤汤水水盛进碗,用葱花酱醋辣子盐调了吃。干吃,则把煮好的

21、面条捞出来, 凉水一过,调上调料。无论何种吃法,只因外包了麦面,让这种粗粮面条,爽滑可口,吃有 吃头,嚼有嚼头,让清苦的日子,又多一样美味。玉米面裹剂,若白玉包金;豆面裹剂,似白银镶铜。最是那高梁面裹剂,玉色中透着道 道褐红,加上葱花点缀的碎绿,油泼辣子的焦红,酸辣咸香,好看好吃。咥两口香香的干面, 喝一口稠稠的面汤,哈一口长长的热气,那种惬意,那份美适,缓解了下苦劳作的疲累,释 放了日子熬煎的毛焦。撂过碗,抹把嘴,打一串长长饱嗝,心气和力道,又会鼓鼓的,一如 装满了粮食的布袋!糜子面窝窝神农尝草,后稷稼穑。世代农耕的秦人,同其他炎黄子孙一样,其惜土护地之情,巧耕 精作之心,既保障了繁衍生息的

22、不断壮大,又形成了世代光大的灿烂文明。糜子生育期短,抗旱,耐瘠。故,多半靠天吃饭的秦人,就于麦收至麦种的小段间歇, 轮作糜子来倒茬土地,既尽地力,又养护活化壤质。民谚有云:重茬谷,守住哭。重茬 麦子皮儿薄,重茬养麦楞儿没,重茬糜子没颗颗。而其又耨作简便,麦种深,谷种浅,糜 子只盖半边脸厂锄糜糜,溜皮皮,糜锄三遍尽是枇,谷锄三遍尽是米,所以深受钟爱。 糜芒缚笤帚,糜秸铡草料,糜米做稀饭、稠饭、干饭、捞饭(甑糕),糜面做搅团、裹剂, 还可以做成糜子面窝窝。糜子面窝窝,也叫糜子面窝头。巧妇利用饭前或餐后热锅,取一半糜面,烫半熟,兑入 酵头,用另一半糜面干粉覆盖,置案头饧发。到能尝出甜味后,揉匀,揪剂

23、,团圆,一个个 指掌间旋成乳状窝头坯,放进锅中再次饧发至甜味渐浓,然后蒸熟出锅。旋窝头,是最为精彩的一道工序。抓一个团圆的面剂子,两掌并拢朝上托进掌心,指尖 旋窝传动中,掌根自然便在转动中旋出了尖儿。那份轻盈,那种灵巧,真可谓指尖上的舞蹈。 旋出的窝窝头,圆挺,温润,饱满,光滑,酷似乳房形状。所以称为窝窝或窝头,大约因其 底部,旋有一个深深的圆窝,而其顶部,则有一个小小的尖头。此等形状,由实用看,利于 发酵糖化;从人类文化角度解读,则具有生殖崇拜与繁衍期许的意味。窝头凝智之精巧、意 蕴之别致、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蒸熟的糜面窝窝,穰质细密,香甜可口,吃在嘴里,沙沙的,糯糯的,甜糯中略带糜子 的

24、苦涩,于唇舌之间细细嚼咂,能品到夏阳、秋风、朝露、晚霜的滋味,甚至还能感受到风 动糜叶引发的那份糙涩粗爽的摩擦。苦难年月里,因糜面窝窝较之其他粗粮吃食,更耐饥,更可口,凉热两宜,食用方便, 成为农家常备的点心。但,糜子面窝窝,虽然可口耐饥,却不可当做主食见天食用,吃多了,总有憋尿的下坠感,去尿,却沥沥的总尿不出来。那份难受,只有经历过那种苦日子的人, 才有切肤之感。现如今,糜子已经很少有种了。可糜面窝窝,却因其保健与营养价值的被重视,越来越 受人们青睐。直希望,我们在享用这种穿越千古的吃食时,能不忘先贤,常思过往,养身, 养颜,养心!钢丝面你见过钢丝面吗,那种如细钢丝一般盘曲成团,生着时扯都扯

25、不断、咬都咬不动煮熟 后一头在肚里、一头在嘴里的钢丝面?三四十年前,它可是秦人饭桌上,常见的一道饭食呢!钢丝面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秦地的一种粗粮吃食。那时候,细粮产量很低,较 为高产的玉米,就成为秦地一带增产糊口的作物。且,当时的玉米种植,被提高到忠于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反修防修的高度。秦地主产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也叫早玉米、原茬玉米,一般上年麦收后歇地来年 清明种上玉米,秋后收完再种麦子;一为歇缓地力,二为改良壤质。秋玉米也叫晚玉米、回 茬玉米,麦收栽种,九、十月收后抢种麦子;能有效利用地力。玉米多了,粮食勉够糊口,只是就多粗食。城里乡下,大都如此。玉米面除过做窝头、发糕、炒面、搅团、糊糊,很难单独做成可口饭食。钢丝面,就应 运而生。内蒙西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