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第7课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读节 奏,并背诵这两首诗。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 它们的表达技巧。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读任务情境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表达技巧。任务情境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

2、建立奠定基内容索引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贰壹XUE XI REN WU ER ZHENG HE YU TAN JIU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内容索引XUE XI REN WU YI 壹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归园田居(其一)短歌行壹XUE XI REN WU YI YUE对酒 当歌,人生 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 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 杜康。青青 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 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 嘉宾,

3、鼓瑟 吹笙。明明 如月,何时 可掇?忧从 中来,不可 断绝。越陌 度阡,枉用 相存。契阔 谈,心念 旧恩。月明 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 三匝,何枝 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 吐哺,天下 归心。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一)诵读诗韵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短歌行/对酒 当歌,人生 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 苦多。任务活动一【注】“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中间断开。押韵特点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

4、;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注】“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二)初步理解2.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答案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相关链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答案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5、。(二)初步理解答案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1.短歌行一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抱负,诗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来表达诗人的决心。请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相关链接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

6、多指语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相关链接用典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7、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相关链接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

8、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

9、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答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的情形。但小说中的短歌行与课本所选在个别文字上有所不同。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这些不同的字眼,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答案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10、小说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而课本所选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无”字,展现的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体现出曹操胸襟的博大。答案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答案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12、答案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学习资源1.走近作者学习资源(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都是说曹操的不是,罗列了大量的罪证,并骂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陈琳为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

13、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的工作。对于檄文的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奇袭许昌,却没有被袁绍采纳。后来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而被逮捕。袁绍外宽内忌,在审配的谗言下总结各种事件后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于是便赶走了许攸。许攸左右的人建议他去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星夜前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见许攸来了,认为有了许攸所知道的袁军的情报就一定能打败袁绍,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帐外迎接许攸。(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3)作者延读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

14、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3)作者延读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曹操有勇有谋吗?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

15、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

16、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破黄巾

17、,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点评】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文章。曹操有英雄和“奸雄”的两个侧面,任何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文章正是从这一科学辩证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和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为了说明曹操不能仅是奸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先从为政从军三件小事,以表现曹操的基本性格;后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来表现曹操的崇高情怀。作者有理有据地推出结论:曹操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内容也相当丰富。【点评】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文章。2.背景展示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

18、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2.背景展示3.文化常识(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

19、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3.文化常识(2)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

20、、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4.名家点评(1)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唐代史学家吴兢(2)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南宋文学家、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3)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清代文学家陈沆(4)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返 回(2)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少无 适 俗韵,性本 爱 丘山。误落 尘网 中,一去 三十 年。羁鸟 恋 旧林,池鱼

21、 思 故渊。开荒 南野 际,守拙 归 园田。方宅 十余 亩,草屋 八九 间。榆柳 荫 后檐,桃李 罗 堂前。暧暧 远人 村,依依 墟里 烟。狗吠 深巷 中,鸡鸣 桑树 颠。户庭 无 尘杂,虚室 有 余闲。久在 樊笼 里,复得 返 自然。任务活动一诵读全文,理解大意(一)诵读诗韵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明这首诗押韵的特点。归园田居(其一)/押韵特点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n韵)。少无 适 俗韵,性本 爱 丘山。误落 尘网 中,一去 三十 (二)初步理解2.题目中的“归”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用诗中原句回答:诗人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后如何?答案少无适俗韵,

22、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诗中“_”字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出仕的追悔之意,诗的最后两句则表明了诗人对脱离官场的_之情。误庆幸(二)初步理解答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3.诗中“_任务活动二体悟情感,赏析技巧(一)体悟情感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

23、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任务活动二体悟情感,赏析技巧答案(1)“尘网”“樊笼”比2.“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答案(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3.“虚室有余闲”中的“虚”是何意?这句诗作何理解?答案(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2)“室”还可解释为人的内心,“虚室”则有“空明的心境”之意。如此,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的情趣。2.“守

24、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二)赏析技巧4.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二)赏析技巧答案(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5.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答案(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25、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5.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相关链接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

26、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相关链接白描6.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答案(1)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2)“荫”和“罗”两个字非常具有表现力。“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的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6.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阅读陶渊明的乞食,思考后面的问题。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

27、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任务活动三比较异同,拓展阅读(1)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困厄之时,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写自己叩门乞食的窘态的?答案此诗写“乞食”之事,一个“驱”字写出了饥饿的威胁,说明本能的需求有如长

28、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行行”二字则将诗人茫然求食、不知所之的情景写得宛然可见。“拙言辞”则写出了他的窘困之态,面对开门相迎的主人却口讷辞拙,不知如何开口。“驱”“竟”“拙”三字将诗人乞食的窘态展现得淋漓尽致。(1)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困厄之时,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写自己叩门(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

29、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我们知道,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却是免不了饥饿的。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由此

30、,你对陶渊明有什么认识?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世俗的压迫驱使陶渊明回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所说的“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他不能忍受那种身不由己的、很痛苦很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和穷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诗人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更体现出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2)陶渊明把归隐后的生活写得非常恬淡美好,但读完乞食后2.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思考后面的问题。

31、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2.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思考后面的问题。(1)山海经记载:“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陶渊明用典时对原文做了怎样的加工?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答案陶诗强调了木之小,海之大。“微”“沧”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突显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突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在遣词炼字中可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1)山海经记载:“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

32、返,故为精卫。常(2)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陶渊明在用这一典故时做了怎样的加工?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答案陶渊明用“猛”形容刑天的复仇之志,突出其勇猛凌厉;加入“固常在”,本来就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体现了刑天誓与天帝血战到底的决心。经过加工,突出了陶渊明勇敢坚毅,勇于反抗的一面。(2)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3)归园田居(其一)和读山海经(其十)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陶渊明?两种性格是否矛盾?答案归园田居(其一)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而

33、读山海经(其十)表达了他对精卫、刑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赞美,说明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两种性格并不矛盾,恰恰说明陶渊明是个立体人物,他的归隐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更是对无法实现抱负的绝望,其内心仍然不忘世事,想有所作为。(3)归园田居(其一)和读山海经(其十)中,我们分别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34、,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而受人轻视,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学习资源1.走近作者学习资源辞职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辞职隐居。义熙元年(405)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同年三月,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之去职。当年八月,在叔父陶逵的劝说下出

35、任彭泽令。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彼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归田。辞职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2)作者延读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

36、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2)作者延读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嗟叹自己的才华竟在这官场中不能充分地施展。他只有在内心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入”则清闲、

37、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大济天下,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

38、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统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点评】文章将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对陶渊明的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诗句名言相结合,显得纵横捭阖。陶渊明的归隐以及人们对他归隐的评说,可以说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有的历史定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有着内蕴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行。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表现不错。另外,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