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_第1页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_第2页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_第3页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_第4页
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25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控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3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争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立场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2引导同学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设计】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岱宗决眦溅泪搔簪逾墙邺戍老妪幽咽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

2、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冲突,内容深刻。他的很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二、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断的。但不同

3、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理想的,要读得激扬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沉重含蓄,要读出沉痛悲伤。望岳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群山之中,谁最出名呢?那当然是“五岳”,由于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2五言古诗。此诗非律诗,不可运用

4、“颔联”“颈联”等名称3初读全诗,体味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二、配乐朗读,合作探究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葱翠的山色掩映着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屹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由于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

5、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剧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慢慢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环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

6、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三、知识内化,性格展示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心情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忱赞美了泰山的奇妙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尤其是

7、最末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立场。2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同学从中选出自己最感爱好的一种乐器来协作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性格大展示。3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的朗诵爱好,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仿照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同学文思泉涌。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理想的名言名句。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

8、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败不堪,然而山河照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剧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一直有两种说明: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动听,但诗人此刻面对残败的都城,不知官军何

9、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说明实质上并无区分,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宝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剧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

10、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石壕吏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公元758年,为停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成功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冲突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

11、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末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默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

12、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末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冲突: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受苦难的精神,说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役,盼望能取得最末的成功;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凄惨际遇,这又说明他为战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伤。三、质疑探究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凄惨际遇,他

13、心里怎么想?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际遇的怜悯、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冲突等角度进行思索。3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一般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际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三、课堂小结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接视频解说词的最末一句:由于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躲避现实的痛楚,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颂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ng。18说明词义:更:次:19结合诗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