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1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2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3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4页
盾构下穿铁路信息化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盾构下穿相北环铁路防护工程电力隧道工程信息化监测方案xxxxxxxxxx 公司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1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1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1.1工程概况1 HYPERLINK l bookmark9 o Current Document 1.2现场踏勘1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章监测工作的目的、原则及依据3 HYPERLINK l bookmark15 o Current

2、 Document 2.1监测工作的目的3 HYPERLINK l bookmark21 o Current Document 2.2监测工作的原则4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2.3监测工作的依据4 HYPERLINK l bookmark39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三章监测范围及内容6 HYPERLINK l bookmark42 o Current Document 3.1监测范围6 HYPERLINK l bookmark47 o Current Document 3.2监测内容6 HYPERLINK l bo

3、okmark55 o Current Document 第四章监测控制网的建立7 HYPERLINK l bookmark58 o Current Document 4.1控制点的设置7 HYPERLINK l bookmark61 o Current Document 4.2控制点的联测74.3控制点的校核9 HYPERLINK l bookmark64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五章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1 HYPERLINK l bookmark67 o Current Document 5.1人工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1 HYPERLINK l bookmark75 o

4、Current Document 5.2人工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13 HYPERLINK l bookmark81 o Current Document 5.3监测点统计15 HYPERLINK l bookmark84 o Current Document 第六章监测技术要求16 HYPERLINK l bookmark87 o Current Document 6.1技术要求16 HYPERLINK l bookmark96 o Current Document 6.2监测精度16 HYPERLINK l bookmark101 o Current Document 6.3监测频率16

5、HYPERLINK l bookmark108 o Current Document 6.4参考控制值17 HYPERLINK l bookmark111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七章施工组织18 HYPERLINK l bookmark114 o Current Document 7.1组织机构18 HYPERLINK l bookmark117 o Current Document 7.2仪器设备18 HYPERLINK l bookmark120 o Current Document 7.3工作计划18 HYPERLINK l bookmark125 o Current

6、Document 7.4拟提交成果18 HYPERLINK l bookmark133 o Current Document 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20 HYPERLINK l bookmark136 o Current Document 第九章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21 HYPERLINK l bookmark139 o Current Document 9.1安全管理21 HYPERLINK l bookmark146 o Current Document 9.2应急预案21 HYPERLINK l bookmark168 o Current Document 第十章需相关单位的配合26 HYPE

7、RLINK l bookmark171 o Current Document 10.1需铁路相关部门的配合26 HYPERLINK l bookmark179 o Current Document 10.2需施工单位的配合26附件监测布点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1.1盾构工程总体概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隧道需在北苑东路铁路桥东侧下穿东北环线铁路, 该段隧道采用盾构施工,盾构内径为3.5m。1.2盾构下穿东北环线情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1.3盾构下穿东北环线路基注浆加固概况按照铁路专业设计院的设计要求,路基注浆范围

8、为盾构隧道中心线两侧各 15m,全长30m,宽度为线路中心以外各5m。并结合线路运输安全的特征合理布 置注浆孔,调整注浆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注浆方法,保证铁路的运行的安全及 注浆的效果。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调查,结合线路加固影响范围最终确定注浆面积 为300平方米。根据铁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影响运输安全的特性,此次注浆将采用移动 泵站系统、1m短管拼接手持机具快速打入、快捷连接管路的注浆方法进行施工。根据铁路专业设计院的设计要求,本次路基注浆加固要求为:1)地层沉降超过5mm的路基以下25米范围内注浆,为穿越前路基注浆加 固;2)地层沉降大于15mm的地段,对路基面5m以下采用袖阀管注浆深孔

9、注浆。1.2现场踏勘根据施工位置,对施工点进行现场踏勘,具体情况如下。共有两股铁路,含有2个接触网塔杆。第二章监测工作的目的、原则及依据2.1监测工作的目的由于岩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岩土体力 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 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在盾构穿越施工阶段,由于施工过程将弓1起地层损失,导 致对施工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会使地下土压力产生变化,地下土体的应力场平衡 受到破坏,弓I起土体的位移和隆沉,从而会对地面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 等物体的稳定产生影响。在施工阶段,为了确保盾构穿越上方建筑的完整性、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

10、 影响在可控制范围内,必须要通过动态监测的手段,掌握施工区域周边环境的影 响,在监测过程中,当变形总量达到报警值时,立即通知施工方以便采取技术措 施,控制变形量的发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的安全。所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通过以上 分析,监控的目的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 )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土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各项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的复杂性, 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 获取相关信息,确保铁路运营安全。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 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情况

11、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施工工作, 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业主利益 及相关社会利益。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周边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实 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累积 宝贵经验。2.2监测工作的原则1)服从建设单位、总体设计单位以及铁路相关部门对本工程的工作安排和 质量要求;2)根据本工程周边环境特点,在广泛收集各类资料,现场调查踏勘和分析 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与现场施工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先进

12、的仪器设备,采用 有效的监测手段,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工作量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3)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合理布设,以满足工程设计、施工和 铁路安全需要;4)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工程各方,同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各项监测 数据综合分析,找出产生原因并建议相应的对策,优化施工,切实达到信息化施 工的目的。2.3监测工作的依据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2)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3)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4)国家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6)国

13、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8)设计、业主及铁路部门相关要求9)通过审批后的本方案第三章监测范围及内容3.1监测范围根据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按以下要求进行:1)沿盾构穿越管线铺设方向,管线中心左右一倍覆土深度的范围内的地表;2)在上述平面范围内的地面铁路设备设施。3.2监测内容根据设计文件及铁路相关维护、维修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1)地表沉降监测;2)机面沉降监测;3)地层位移监测;4)其他地面建筑物监测;5)接触网杆沉降倾斜监测。第四章监测控制网的建立4.1控制点的设置

14、控制网是监测工作的基准,要想保证监测精度,提高监测效率,首先得做 好控制网工作。控制网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点布设工作,另一方面是 控制点测量及校核工作。控制点的位置选择既要考虑到便于观测,又要考虑它的稳定性。根据本工 程的特点,此次工程中包含水准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考虑到监测工作精度要求 高,为减水控制网的误差,本次高程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均采用独立控制网。拟布设3个高程基准点,控制点位置均在拉管施工影响范围外,具体地点待 进场作业后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控制点的编号为BM1、BM2、BM13。平面控制网,拟布设4个平面控制点。控制点位置均在拉管施工影响范围外, 具体地点待进场作业后根据现场

15、情况确定。控制点的编号为P1、P2、P3和?4。4.2控制点的联测高程控制测量选用Trimble DiNi0.3,其标称精度为0.3mm/km。图4.1 Trimble DiNi 0.3 水准仪高程控制的测量方法是假设一个控制点高程为50.000米,形成一条闭台水准 路线,高程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指标以国标规范为准。测量过程执行以下表4.1 和表4.2技术要求。表4.1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 高差全 中误差 (mm )路线 长度 (km )水准仪 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和或 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 联测附和或环线平地 (mm )山地 (mm)二等2DS1因瓦往返各一 次往返各一次4VL

16、三等6W50DS1因瓦往返各一 次往一次12VL4VnDS3双面往返各一次表4.2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水准 仪型 号视或 长度 (m)前后视的距 离较差(印)前后视的距离 较差积累(m)视或离地 面最低高 度基辅分划 读数较差 (mm)基辅分划 所测高差 较差(mm)二等DS150130.50.50.7三等DS1100360.31.01.5DS3752.03.0平面控制测量选用Lecia TCRA1201,其标称测距精度为1+1.5ppm,测角精度 为1。图 4.2 Lecia TCRA1201 全站仪平面控制的测量方法是假设其中2个点为已知点,根据所测得距离确定其平 面坐标,然后向其他控制

17、点进行边角弓I测,形成一个闭台的平面控制网。测量 过程执行以下技术要求。表4.3四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每边测距 中误差(mm )测距相对 中误差测角中误 差()水平角测 回数边长测回 数方位角闭 合差()全长相对 闭合差相邻点的 相对点位 中误差 (mm)41/600002.54往返测距各3测回5Vn1/350008表4.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 级测微器两次重合 读数之差()半侧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 互差()同一方向值 各回较差()四等1级仪器1696及以上2级仪器38139-级2级仪器121812及以下6级仪器18244.3控制点的校核由于本次项目中的控制点均为新布

18、设的,故对其稳定性需要定期的校核,考 虑到本项目的周期短,对监测数据精度要求高的特点,故对于高程控制点的测量 拟在每次测量过程中采用附台线路,比便直接检查控制点之间的关系。针对性的 校核拟每2天1次,根据每次监测的附台数据确定校核次数。检测时平面基准点 按照城市二等导线规范观测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高程基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规 范观测的技术要求进行往返观测。对于平面控制点的检核,与高程控制点的校核相同,采用定期和非定期的校核方式。定期的拟每2天1次,非定期的为每次测量时对其他控制点进行校核性测量。检测时按照表4.3和表4.4中的要求进行。第五章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5.1人工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5.

19、1.1人工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此次人工沉降监测点根据监测对象可以分为轨道沉降监测点,接触网塔沉降 监测点以及箱涵沉降观测点。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其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亦不相 同。轨道沉降监测点拟布设在对应轨道枕木端头,在端头安装棱镜,用强力胶片 贴于轨道枕木头。既不影响行车,又便于监测。图5.2轨道监测点布设示意图接触网塔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方法:根据铁路部门相关要求不允许在上面进行 打孔布设,接触网塔的沉降监测点,采用强力胶水贴贴片,制作出突出部位,设 为沉降监测点。铁路路基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对应测点位置将石咋清除,用洛阳铲掏挖直径 15cm深50。印孔,埋设PE护筒,将沉降点布设在原状土上,然后用石咋

20、将护筒 四周回填。5.1.2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用人工监测的方法了解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和轨道、建筑物等风险源的变形 状况,指导正常施工。测量方法:沉降监测采用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每次观测宜形成闭台或附合观 测路线,同时工作中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并符合国家二等 水准的各项精度要求。监测点的测量: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观测时采用水准闭台测量(对非闭台线路上的测点,从闭台线路弓I测必须控 制在2站以内),测量监测点的高程,计算本次变量和累计变量。在该项目中,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闭台路线或往返观测。 作业要求如下:1、水准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M0为0

21、.3mm,水准附台路线,其附台差Fw为 0.3Lmm(N为测站数);2、初始值测量必须观测三次取平均值;3、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检查仪 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4、每次观测前应检查水准仪i角,保证其不大于15,否则应先校正到眼差范 围内,定期对仪器i角进行检查;5、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50米,前后转站点视距差不得大于1米, 路线转站点视距差累计值不大于3米;每次观测过程中尽量做到固定人员、固定 仪器、固定测站、固定路线,以尽量减水人工和系统误差。沉降监测内业计算方法:考虑到沉降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对于闭台差需要进行配赋。一个测站的计算和检核:h 中

22、=(h基+h辅-3.01550)/2,h后减前5后-h前闭台差的计算:A = 闭台差的计算:A = H起点高程+E(h后”前)丑终点高程以附台或闭台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 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次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Dh = (dh1+dh2+.+dhi)式中dhi 一本次沉降量hi 本次标高hi-1 上次标高Dh 一本次累计沉降量人工水准测量是进行人工沉降监测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水准测量监测网, 参照11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精密水准仪弓I测各点高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 过高程

23、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台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 的高程。可以计算出某次测量值相对初始测量值的变形量。人工水准测量的精度主要确定于相关误差控制:仪器误差和人工照准误差 等。考虑到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由于测量时间短,而每次测点数多,为有效控制 误差,减少出错几率,提高测量精度及效率,水准测量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 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其标称精度为:0.3mm。5.2人工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及测量5.2.1人工倾斜监测点的布设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于接触网杆的监测,除需要了解其沉降情况外,还 需要对其倾斜情况进行监测。此次的接触网杆倾斜拟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监测。考 虑到接触网杆不能

24、打孔,故拟采用粘贴棱镜的方式进行布设。具体布设步骤加下:(1)将要布设测点位置清洗干净;(2)将棱镜通过强力胶水粘贴在对应外置(底部-个,顶部一个;南北方 向一组,东西方向一组);(3)在贴棱镜位置的附近贴上标签纸,标签纸上事先写好监测点号。5.2.2人工倾斜监测点测量及数据处理接触网杆倾斜监测拟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采用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方法 进行监测,具体方法如下。在离建筑物一定距离(通常为1.5倍建筑物高度)且稳定的区域架设全站仪 (全站仪视线宜平行与房屋待检测面),依次观测上下标志的水平角和垂直角, 即可求出房屋倾斜量和倾斜方向。根据建筑物的设计,上标志A点与下标志B点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25、,当建筑 物发生倾斜时,则A点对8点移动了某一数值a,则该建筑物的倾斜为i = tga = h因此,为了确定建筑物的倾斜,必须量出2和h的数值,其中h的数值可由 观测垂直角和平距求得;对于a值而言,可用全站仪仪观测上下标志的水平角, 通过计算其所夹小角和仪器至观测标志的水平距离,即可确定。推导公式如下:s * tgA tgAi=tga= s * tgB = tgB上式中,i为倾斜率,表示为。;入为上下标志水平夹角;B为上下标志垂直 夹角。实际计算时,根据上下标志的投影位置关系,可以决定建(构)筑物倾斜 的方向。5.3监测点统计1、各种监测点统计一览表序号名称数量单位备注1轨面监测点12个布设在

26、枕木位置2地面沉降监测点60个每排12个点,共计5排3接触网杆基础沉降监测点4个4接触网杆倾斜监测点2个每组2个2、监测周期根据施工方案,管线穿越施工工期15天,按照施工前一周开始监测至施工完成后各项监测指标正常或沉降速率满足规范要求。预计监测周期为60天(次)。第六章监测技术要求6.1技术要求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 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基础施工期内使用 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测点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 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

27、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 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 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根据施工节点向建设单位、北京铁路局相关部门提交书 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 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监测数据加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 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6.2监测精度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沉降监测误差w0.5mm;倾斜监测误差W0.1%。;6.3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过程,结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制

28、定本次监测的监测舰率。具体如下:1)在施工影响前,取得各项风险源初始值(至少2次);2)在施工期间至施工完成,2次/天;3)11完成后15天以内每天一次数据采集,15天以后每两天采集一次数 据。4)由于监测点分布在铁路范围内,测区为铁路局给点施工区域,在施工 结束消点后,根据数据情况可申请停测。6.4参考控制值表6.1监测参考控制值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速率控制值(mm/d )累计控制值(mm)备注1路基沉降值2-10、 +52轨道沉降值243接触网塔沉降值2104接触网杆倾斜值1%0未有报警值的选项经业主、监理确定后补充,报警值经各业主、设计、监理 和铁路相关部门共同确认后由我单位执行。第七章施

29、工组织7.1组织机构由于项目的重要性,我公司拟建立专门的监测项目部,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项目经理负责监测项目的协调工作,项目总工负责监测项目的技术及管理工作, 监测小组组长由技术负责人担任,选派有专业资格及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组成监 测组。7.2仪器设备表7.1本项目使用仪器一览表仪器名称仪器型号数量精度应用范围全站仪Leica-TCRA12013台1;1 + 1.5ppm自动化监测及倾斜监测水准仪Trimble DiNi0.32台每公里往返偏差0.3mm沉降监测电脑2台自动化及数据处理打印机1台报表及报告打印7.3工作计划由于本项目的复杂性,在收集拉管施工开始和结束的工期,结合拉管施工周期安排

30、本项目监测工作,本项目计划监测工作如下:在施工前,完成各项监测点的布设工作;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日常监测工作和监测点保护工作等。7.4拟提交成果测点布设完成后提交测点布置图。野外电子手簿每次均打印由相关操作人员签字归档。监测资料以纸质报表形式或电子文档形式提交。每次监测报表包括测点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相关的施工工况及现 场地面状况的描述。每次监测数据保证在测量完毕后三小时内上报。全部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总结报告。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监测是施工的眼睛,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保证真实、及时、准 确地做好监测数据预报工作,监测人员首先要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 数,这样才能主动、积

31、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配备有经验、有专业技能的组织管理者,做 到快速、准确、及时提供监测信息。有效的工作程序: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从现场数据的采集、工况信息收集、 数据综合分析、到形成成果报告。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监测信息的准确获得只是工作的一个部分,还必须将 获得的重要监测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单位(管理机构),以便综合分析,为快速 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主要是与相关单位建立一一对应的信息互递,与工程技术 管理人员能及时进行沟通。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资料交接清楚。技术保障:监测方案需经有关单位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才可执行。监测过程 中,从测点埋设、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

32、成果提交等所有过程严格执行本公 司监测工作操作程序,严格遵守国家及上海市的各项技术规程、规范。仪器保障: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工程监测精度要求,并经国家法定计 量部门检定。现场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进场开展监测工作前,对项目部所有成员进行技术 交底。监测报表提交前,需经现场监测人员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检核无误方可 提交。项目部每周进行一次质量自检,公司每旬进行一次质量抽检。第九章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9.1安全管理9.1.1人员安全为保证在施工期间监测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工作人员进场前须有安全员进行 现场安全交底工作,并作安全交底纪录。在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进行监测工作时, 必须穿统一标识的工作服,并

33、穿反光背心。在进入施工区域工作时必须配到安全 帽。服从铁路监护的指挥。9.1.2测点保护为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监测点的保护至关重要。同时为保证施工的正常 进行,监测点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要。为此,采取以下措施:(1)深层沉降点埋设时,必须加铸铁保护盖。铸铁保护盖与地面齐平,并 与地面牢固连接。(2)各类沉降监测点均在其附近做好明显的标识,联合业主、施工单位及 铁路相关部门共同保护监测点工作。9.1.3环境保护监测点埋设时,每次进场前统计机具,并作记录。出场前清理、统计核对机 具,做到不遗留工具在现场;(1)监测点埋设时,出场前保证将施工垃圾带出,并清扫现场;(2)人工监测时,不随意乱丢纸屑和垃圾

34、,将垃圾放在指定位置。9.2应急预案9.2.1应急组织项目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小组成员由项目部各部门负 责人参加,各部门选择有责任心的人参加应急小组。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制定 应急方案,预备应急物资,并事先和铁路部门级业主建立有效的联系,一旦出现 险情,应急小组人员立即就位,各负其责,立即组织实施应急方案,排除险情。9.2.2铁路运营和变形监测的互相影响监测工作及监测点安装工作必须掌握铁路运营的规律,制定适宜的监测 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使用的全部监测设施设备不能影响铁路运营的正常进行。项目部所选用 的监测仪器设备,其发射的激光、脉冲和无线通讯信号均不对铁路设施设备(含 信号)的正常使用产生任何影响。监测工作不得干扰行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人工监测人员须精心组织施 工,在注意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不得对列车正常行进产生任何影响。9.2.3应急预案流程若发现监测值出现报警值,或者巡视检查时发现有异常地面形变,应立 即进行复查和巡查,以确定变形确实发生。第一时间报告给铁路相关部门,并给出监测项目部处理意见。铁路部门进行初步评估,并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应急小组立即开展应急预案:确定险情部位,加密监测频率;及时上报 监测数据,重点是预测未来24小时内变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