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1页
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2页
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3页
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4页
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SWOT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甘肃省为例【摘 要】中华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开创了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而勤劳 智慧的中华儿女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价的文化遗产,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开拓进取的坚实基础。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遗产有的正在 被我们遗忘,有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所以也 在开始有所行动,但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令我们忧心忡忡。其中 拥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面临着不少 难题。我们以SWOT分析法来分析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旨在 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流传后世。【关键

2、词】:SWOT分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甘肃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reated a l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Key words TheKey words TheSWOT analysis metho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 Gansu province甘肃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黄河上游,东接关中,西连新疆,北临内蒙古,南靠青海、 四川,在历史上曾经是沟通古代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汉民族与西北、 西南少数民族

3、交汇的地区。东方与西方、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互相融合,交相辉 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陇文化格局和璀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 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 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一、S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一)本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4年启动,在非物质文

4、化遗产普查中,发现遗产线 索27000多条,整理出民间文学(815项)、民间美术(341项)、民间音乐(260项)、 民间舞蹈(268项)、戏曲(113项)、曲艺(89项)、民间杂技(60项)、民间手工技艺 (744项)、生产商贸习俗(75项)、消费习俗(243项)、人生礼俗(262项)、岁时节 令(182项)、民间信仰(342项)、民间知识(80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20项)、 医药(29项)、其他(10项)等16类4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列入国家级 名录的有岷县巴当舞、河州平弦、通渭小戏曲、裕固族传统婚姻习俗等61项,省级名录甘 南藏族民歌、兰州太平鼓舞、秦腔、2庆阳

5、香包绣制等64项,市级名录811项,县级名录 2422项,有吴玉英、金香莲、卓玛、代继生、吴正强等296名传承人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 级传承人名录。此外,甘肃的“花儿”还同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花儿”一起,被列 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甘肃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具有 甘肃地域特色的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民族和民间民俗文化、戏 剧舞台艺术等文化品牌,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等在陇原大地交相辉映,不仅成为 甘肃多彩的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二)独特的地理位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要素、结构

6、、形式、 内涵和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要尽可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 生态的、最自然的、最真实的和最精华的特质保存和传承下来。只有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 味,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与此相对应,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歪曲、变形、走样,舍本逐末,形似而神不似。甘 肃省深居祖国内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洋彼岸的欧美国家相距较远,甘肃省根据地 形地貌可以分为四个区域:陇中、陇东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穿陇中高原而过, 形成峡谷盆地相间地形,泾河、马莲河流经陇东高原,冲击形成梁、峁、沟、壑等典型黄土 地貌;西部是河西走

7、廊,著名的戈壁绿洲;西南是祁连山和甘南高山草原,以高山草原和山 地为主;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为陇南地区,地形地貌主要是山地丘陵为主。这样 以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V “原汁原味性”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不会轻易出现被 一些外来文化同化、异化的局面。(三)非物质文化的地域个性明显黄河,黄土,高山,高原,草地,戈壁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烙上了地 域个性。陇东地区的黄土深厚,土质密实不易坍塌,为掘洞建窑提供了基础条件,所以有了 著名的陇东窑洞民居,节省木料,冬暖夏凉,窑洞百年,千年不倒。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是 肃北蒙古族为了适应高原山地的寒冷的游牧生活环境,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服饰

8、的基础上不断 吸收别的民族服饰的精华之处而创造出来的,兰州的太平鼓豪气冲天,与黄土高原的广袤相 得益彰,鼓点矫健有力,使人联想到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地区那群淳朴勤劳的西北人民。庆阳 剪纸艺术古拙质朴、夸张简洁,体现了当地居民追求美丽却毫不做作的品质等等。这些鲜明 的地域个性在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二、W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劣势(一)经济发展落后经费资金不足是长期制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更是 极度匮缺,使该项工作启动难、开展难、深入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在群众心目中 越来越强,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做支撑,群众难以配合工。与全国相比,甘肃“三大

9、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增长速度差距大。在中国省域经济 实力排名中,甘肃排名倒数第二位。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甘肃经济发展水平自身不高,所 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方面也是比较低的。以上海、湖北、甘肃这三个东部发达城 市、中部崛起省份和西部的甘肃为例,据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来看,三个 省份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投入分别是53.12亿元、36.03亿元和24.50亿元,在教育方 面的投入分别是346.95亿元、317.29亿元和206.36亿元。通过数字的对比其间的差距我 们一目了然,没有资金的大力支持,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较其他发达地区的保护 略显薄弱了。(二)保护机

10、制不完善有虽然经过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符合省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对于范围 广、专业性强的保护工作而言还远远不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仍较薄弱,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长久保护工作机制。就 全省范围而言,至今没有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至省上,下到市州、县区,保 护中心都是同一个模式一一在文化馆加挂保护中心的牌子,无专门的编制。专业工作人员极 度缺乏,理论研究仍落后于保护工作的实践。这些,无形之中都制约了保护工作。(三)民族分布分散在甘肃的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部分是由少数民族创造的。但是随之而来的 问题也出现了,不少

11、民族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他们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办法 得到外人的知晓,所以对于这部份的保护工作比较难开展,这跟我们甘肃省的独特地形“密 不可分”。甘肃省内群山环绕,有丹霞地貌,戈壁沙漠,可谓地形多种,一般的交通工具难 以沟通整个地区,所以这也成了保护工作开展的一大劣势所在。(四)相关法律不健全在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的立法工作是滞后的,现有的只是政府的 指导性文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明确法律条文的支持保护,在工作开展方面我们有时 不能做到“有法可依”。而我们反观新疆、临夏两地,而同属西部的新疆与宁夏都出台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三、O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12、机遇(一)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发布了甘肃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 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精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 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做好甘肃省的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有了意见的支持,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更是有章可循了,接下来的工作也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工作开展将会出现新的局 面。(二)甘肃将加大经费投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前省财政厅和省文化厅联合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 见。按照意见规定,今后甘

13、肃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坚持政府主导,发挥财政、文 化等部门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意见 规定,为加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级财政将从2012年起,设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 济增长水平逐年增加;各市(州)、县(区)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 算,逐步加大投入。并创新投入方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投入机制。有 了财力上的大力支持,我想对于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不可不谓是一个大的契机!(三)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以工业带动为主,随着工业城市的能源不断消耗,我省开始寻 找新的经济发展支柱点,打造文化大省的口号被提上日程。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自 从2006年被确立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来,兰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精神,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保护基地。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资源,2002 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甘肃特色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作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战略

15、,特色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全省初步构建起特色文化战略格局。建成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省博物馆新展 览大楼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了大梦敦煌、敦煌韵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和精品剧目;形成了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庆 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四、T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威胁(一)依靠口耳相传的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传统技艺面临濒临消 亡的境地。市场需求减少,人们的娱乐方式改变在过去传统的农业封闭社会里,花儿是大西北农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16、,劳动累了,唱上一 曲花儿就能解乏,那几乎是人人会唱。可是现在电视、电影、收音机或MP3.电脑等传媒中 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了解更新鲜更有趣的娱乐生 活,传统的娱乐方式越来越退出现代人的生活了。大型的花儿会在过去能达到4、5万人, 甚至10万人,现在能有一两千人就不错了。太平歌以前很流行,现在会唱的只有一个80多岁 的老人,濒临失传。据记载,兰州在明清时期,皮影、木偶戏比较流行,但现在有影响的农民团 体少得可怜。传统技艺继承人越来越少随着沿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前去打工谋生,使许多口耳相传的传统 技艺缺乏年轻人学习继承。就算是没有外出的年轻人也

17、鲜有人主动学习,因为受经济发展的 制约,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对民间艺人的资助更是少之又 少。有一组数据对比:甘肃省环县每年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皮影剧团老传承人 每人500元作为开展传习活动的补贴。而像浙江省则给65岁以上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 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至4000元的补助津贴,直至传承人逝世,其他一些老艺人也定期发给 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年轻人们更多选择外出打工。(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点正在褪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一再强调要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可是随着工作的不 断开展,我们不难发现,还是有不

18、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退去其民族本色。语言被汉化甘肃省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裕固语,这些小民族语言正面临日益同化、灭 失的危险。据调查:东乡语里汉语借词,一般已达到50%以上;10以上数词,年、月、周、日、 时的词,量词、虚词已用汉语词汇。保安语里汉语借词可达40.4%,保安语言的音位系统已发 生变化。汉、藏语虚词大量的借用,也已影响了保安语的语法结构。东部裕固语约3000多人 使用这种语言,受西部母语、藏、汉语的影响,其范围涉及到词量、语法和功能各方面。西部 裕固语近5千人使用这种语言。裕固人还有一部分(明花前滩等)全讲汉语,东、西部人也大 多通汉语。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族特色弱化受地区民俗旅游开发项目的影响,不少民俗已经遭到歪曲和破坏,变化速度大大加快。 很多民俗文化面临丧失自身独特品质,被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局面。以保安族的婚礼为例,这种婚俗文化对于保安族内族群认同、文化传承、社区整合,以及 外界对保安族的认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屐保安族的传 统婚礼文化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中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特质也逐渐变异、 濒临消失。在传统婚礼中别具风味的迎亲赛马仪式面临着传承和失传的危机;传统婚礼中精 彩热闹的篝火会仪式濒临消失;婚礼中独具特色的宴席曲表演日渐衰落;而部分细微的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