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1页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2页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 篇1 本学期担当高一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同学共有110人,学校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同学整体水平还可以;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好,许多同学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肯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育同学 的学习的爱好。 (2)供应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育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学会沟通、相互评价,提高同学

2、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决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念。 (5)还时空给同学、还课堂给同学、还探究和发觉权给同学,赐予同学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机会,在进展他们思维力量的同时,进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念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同学体验“发觉挫折冲突顿悟新的发觉”这一科学发觉历程法。 (二)力量要求 1、培育同学记忆力量。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育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详细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育记忆力量。 2、培育同学 的运算力量。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育

3、同学 的运算力量。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敏捷性的教学,培育同学 的运算力量。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同学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力量。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育正确、快速与合理、敏捷的运算力量,促使学问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同学运算力量。 3、培育同学 的思维力量。 (1)通过对简易规律的教学,培育同学 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规律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育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敏性,进展发散思维力量。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育同学 的制造性思维。 (4)加强学问的横向联系,培育同学

4、 的数形结合的力量。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育思维的敏捷性,是同学把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学问目标 1.集合、简易规律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把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洁的集合. (2)理解规律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把握一元二次不等式、肯定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推断一些简洁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

5、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洁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把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把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把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依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把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把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洁的实

6、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果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争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

7、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育同学 的自主学习力量。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育同学 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学问的产生,进展”,逐步形成学问体系;通过“学问质疑、展活”迁移学问、应用学问,提高力量。同时要养成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同学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果。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 篇2 、 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洁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同学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习的第一个

8、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讨论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讨论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同学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月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讨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学问还有着肯定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设置 1.同学能从详细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同学通过自主探究,把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

9、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同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受从特别到一般、详细到抽象的讨论过程,体验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同学通过自立思索和合作沟通,进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力量. 同学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同学为南京师大附中试验班同学. 1.同学已有认知基础 同学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熟悉.同学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力量.同学已有讨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阅历.同学数学基础与思维力量较好,初步养成了自立思索、合作沟通、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同学需要对讨论的目标、方

10、法和途径有初步的熟悉,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力量.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的熟悉.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老师引导同学先明确讨论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熟悉讨论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沟通活动,呈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同学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同学的学习力量,本节课的教学,采纳自主学习方式.通过老师引领同学经受讨论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熟悉讨论的目标与策略,在讨论的过程中渐渐完善讨论的方法与手段. 同学的自主学习,详细落

11、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同学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争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同学自选底数,开展自主讨论,并通过汇报沟通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同学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讨论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绽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受从特别到一般、详细到抽象的过程。借助详细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看特征,发觉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

12、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假如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假如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同学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

13、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详细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同学从详细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同学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需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同学举例,老师引导同学观看,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

14、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同学能举出详细的例子y=3x,y=0.5x.如消失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争论,但一般不会消失.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方案1: 生:(举例)函数y=3x,y=4x,(函数y=ax(a1) 师:板书同学举例(稍停顿),能举一个不太一样的例子吗?(提示:底数非得大于1吗?) 生:函数y=0.5x,y= x,y=(-2)x,y=1x 师:板书同学举例(停顿),似乎有不同看法. 生:底数不能取负数. 师:为什么? 生:假如底数取负数或0,x就不能取任意实数了. 师:我们已经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了R,我们盼望这些函数的定义域

15、就是R. (若没有同学留意究竟数的取值范围,可引导同学关注例举函数的定义域.若有同学提出情境中函数的定义域应为N+,师:我们已经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了R,函数y=2x和y=0.84x中,能否将定义域扩充为R?你们所举的例子中,定义域是否为R?) 师: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有指数运算.底数是常数,自变量在指数位置. (若有同学举出类似y=max的例子,引导同学观看,它依旧具有自变量在指数位置的特征.而刻画这一特点的最简洁形式就是y=ax,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初步体会基本初等函数的作用.) 师:具备上述特征的函数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生:可以写成y=ax(a0). 师:当a=1

16、时,函数就是常数函数y=1.对于这个函数,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了.通常我们还规定a1.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新函数.(出示指数函数定义) 方案2: 生:(举例)函数y=3x,y=4x,(函数y=ax(a1) 师:板书同学举例(稍停顿),能举一个不太一样的例子吗?(提示:底数非得大于1吗?) 生:函数y=0.5x,y= x, 师:这些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可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概括)都有指数运算.底数是常数,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可以写成y=ax. 师:y=ax中,自变量是x,底数a是常数.以上例子的不同之处,是底数不同.那你觉得底数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生:底数不能取负数.

17、 师:为什么? 生:假如底数取负数或0,x就不能取任意实数了. 师:为了讨论的便利,我们要求底数a0.当a=1时,函数就是常数函数y=1.对于这个函数,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了.通常我们还规定a1.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新函数.(出示指数函数定义) 阶段小结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称为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R. 意图分析概念教学应当让同学感受形成过程,了解学问的来龙去脉,那种直接抛出定义后辅以“三项留意”的做法剥夺了同学参加概念形成的过程.此处不宜纠缠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等细枝末节.指数函数的基本特征是自变量消失在指数上,应促使同学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经受了一个由

18、粗到细,由特别到一般,由详细到抽象的渐进过程,这样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2.试验探究汇报沟通 (1)构建讨论方法 师: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函数,接下来,我们讨论什么呢? 生:讨论函数的性质. 问题2你准备如何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同学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熟悉.在此认知基础上,引导同学自己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查找讨论问题的方法.开头的问题较宽泛,老师要缩小问题范围,用提示语口头提问启发.老师应充分敬重同学的思维共性,供应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汇报沟通活动达成共识实现殊途同归.中学阶段,特殊是高一新授课阶段,提倡同学以形象思维作为抽象思维的

19、支撑. 师生活动师生经过争论,解决启发性提示问题,确定讨论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预设同学能够依据已有学问和阅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明确讨论的内容以及讨论的方法.部分同学会提出先作出详细函数图象,观看图象,概括性质,并进而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图象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从详细函数的解析式动身,讨论函数性质,猜想一般函数的性质,然后再作出图象加以验证. 师:(稍等片刻)我们一般要讨论哪些性质呢? 生:变量取值范围(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 师:(板书同学回答)怎样讨论这些性质呢? 生:先画出函数图象,观看图象,分析函数性质. 生:先讨论几个详细的指数函数,再讨论一般状况. 师:板书“

20、画图观看”,“取特别值” (若没有同学提出从特别到一般的思路.师:底数a的取值不同,函数的性质可能也会有不同.一次函数y=kx(k0)中,一次项系数k不同,函数性质就不同.底数a可以取很多多个值,那我们怎么办呢?) (若有同学通过对y=2x解析式的分析,得到了性质,并提出从详细函数的解析式动身,讨论函数性质,猜想一般函数的性质,然后再作出图象加以验证.师:你的想法也很有道理,不妨试一试.(仍引导同学从详细指数函数图象入手.) 意图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给同学供应由自己提出问题、确定讨论方法的机会,渐渐学会讨论问题,促进力量进展. (2)

21、自主探究汇报沟通 师:我们确定了要讨论的对象和详细做法,下面可以开头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了. 问题3选取数据,画出图象,观看特点,归纳性质. 设计意图若直接规定底数取值,对于为什么要以y=2x,y=3x,y=0.5x为例,为什么要依据底数的大小分类争论,缺乏合理的解释,同学对于图象的熟悉是被动的.若在探究前经争论确定底数取值,由于同学认知水平的差异,仍可能会造成部分同学被动接受.同学自主选择底数,虽有得到片面熟悉的可能,但通过争论沟通,同学能相互验证结论,仍能得到正确熟悉.并且同学能在过程中体会数据如何选择,了解讨论方法. 由于描点作图时列举点的个数的限制,同学对x时函数图象特征缺乏直观感受.而

22、且由于所举例子个数的限制,同学对于归纳的结论缺乏一般性的熟悉.老师应利用绘图软件作出底数连续变化的图象 ,验证猜想. 数形结合、从特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概括归纳抽象对象的一般思维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指数函数图象性质的讨论,总结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应充分发动同学参加讨论的每个过程,得到直接体验. 师生活动同学选取不同的a的值,作出图象,观看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函数性质. 教学预设同学通过观看图象,发觉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性质.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同学所画图象,同学依据详细函数图象说明详细函数性质.在同学说明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对结论进行适当的说明,进而引导同

23、学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性质.老师引导同学关注列表描点作图的过程,引导同学通过反思过程,并通过动态图象验证猜想,促进同学体会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老师敬重生成,但需引导同学区分指数函数本身的性质与指数函数之间的性质.其中不强加于同学.对于,要引导同学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图象,启发同学观看底数互为倒数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先得到详细的例子.对于,在例1第3小题中,会有同学提出利用不同底数指数函数图象解决,可顺势利导,也可布置为课后作业,连续讨论. 生:自主选择数据,在坐标纸上列表作图,列出函数性质. 师:(巡察,必要时参加争论,准时提示任务,待大部分同学有结论后,鼓舞同学沟通,请同学汇报.)有条理地整理一下

24、结论,争论沟通所得.(同时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同学所画图象.若没有投影仪,用几何画板作出图象.) 生:(可能消失的状况)(1)在两个坐标系中画图;(2)所取底数均大于1;(3)两个底数大于1,一个底数小于1;(4)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指数函数. 师:(过程性引导)底数你是怎么取的?你是怎样观看出结论的?在列表过程中,你有什么发觉吗?为什么要在两个坐标系中画图?为什么不也取两个底数小于1? 师:(用彩笔描粗图象,有意出错)错在哪里?为什么? 生:指数函数是单调递增的,过定点(0, 1). 师:(引导同学规范表述,并板书)指数函数在(-, +)上单调递增,图象过定点(0, 1). 师:指数函数还有其它性

25、质吗? 师:也就是说值域为(0, +). 生:指数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当0 (其它预设: (1)当a1时,若x0,则y1;若x1. (2)同学画出y=2x和y=3x图象,得出函数递增速度的差异. (3)画出y=2x和y=0.5x图象,得究竟数互为倒数的指数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师:(板书同学沟通结果,整理成表格.留意区分“函数性质”与“函数之间的关系”.若有同学试图说明结论的合理性,可供应机会.)大家认为底数a1或0 阶段小结 指数函数y=ax(a0且a1)具有以下性质: 定义域为R. 值域为(0, +). 图象过定点(0, 1). 非奇非偶函数. 当a1时,函数

26、y=ax在(-, +)上单调递增; 当0 函数y=ax与y=()x (a0且a1)图象关于y轴对称. 指数函数y=ax与y=bx(ab)的图象有如下关系: x(-, 0)时,y=ax图象在y=bx图象下方; x=0时,两图象相交; x(0,+)时,y=ax图象在y=bx图象上方. 意图分析通过探究活动,使同学获得对指数函数图象的直观熟悉.同学观看图象,是对图形语言的理解;依据图象描述性质,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或文字语言.对函数的理解,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的.在沟通汇报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对探究较深化同学的详细讨论过程的剖析,总结提升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另一方面要关注部分探究意

27、识与力量都薄弱的同学的表现,鼓舞他们大胆发言,激励他们主动参加活动,让全体同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自主探究活动能充分激发同学的相互学习力量,能有效关心同学突破难点. 3.新知运用巩固深化 (方案一)(分析函数性质的用途)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师: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的基础,是运用性质的前提.值域是讨论函数最值的前提.具备奇偶性的函数,可以利用对称性简化讨论.指数函数过定点(0, 1),说明可以将常数1转化为指数式,即1=20=30=那么函数单调性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求最值,可以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 师:那你能举出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大小的例子吗?(提示

28、:既然是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那应当有指数式.) 生:(举例并推断大小.) 师:你考察了哪个指数函数?怎么想到的?(规范表述) 师:以往我们计算出幂的值来比大小,现在我们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用计算就可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出示例1) (方案二)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师:(口述并板书)你能比较32与33的大小吗? 生:直接计算比较. 师:那比较30.2与30.3的大小呢?能不能不计算呢? 生:利用函数y=3x的单调性. 师:能详细说明吗?(引导同学规范表达)我们再试一试. (出示例1)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52.5,1.53.2;0.

29、5_1.2,0.5_1.5;1.50.3,0.81.2. 设计意图 引导同学运用指数函数性质.对于 32与33的大小比较,同学更可能计算出幂的值直接比较.变式后,同学可能作差或作商比较,转化为比较30.1与1的大小,进而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也可能直接运用单调性.初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注意题意理解,扩大学问迁移,感悟解题方法,达到对新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师生活动同学板演,老师组织同学点评. 教学预设 两题,同学能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解决.题同学可能得到错误答案,老师可组织相互点评,规范表达,正确运用性质.同学可能运用不同方法,应赐予充分的时间,并在详细问题解决后引导同学总结一般方法. 师:(引

30、导同学规范表达)你考察了哪个指数函数?依据函数的什么性质? 师:(对的引导)你考虑利用哪个函数?是y=1.5x还是y=0.8x?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关联?(引导同学画出图象,从形上提示:图象有什么关联?) 生:它们都过点(0, 1). 师:也就是说,可以将1转化为指数形式,即1=1.50=0.80.那接下来呢? 生:比较1.50.3,0.81.2和1的大小. 师:我们找到了一个比大小的中间量.以往我们计算出幂的值来比大小,现在我们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用计算就可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例2】 已知3x30.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已知0.2x2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指数函数单调性的逆用,

31、同时考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4.概括学问总结方法 问题4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你还学会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深化认知.开放式小结,不同同学有不同的收获. 师生活动同学发言总结,沟通所得. 教学预设 通过本节课对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讨论,我们获得了以下学问和方法: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 生: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师:回顾我们的讨论过程,我们是怎样讨论指数函数的? 生:先确定讨论的内容: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和其它性质. 生:然后从几个详细的指数函数开头,画出图象,列出性质,最终得到一般状况. 师:这是一种从

32、特别到一般的讨论方法.讨论指数函数的方法,也是讨论函数的一般方法,今后我们还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讨论新的函数. 意图分析课堂总结不是对所学学问的简洁回顾,应让同学在学问、方法和策略上多层次地整理,促进同学理解所用学习方法的合理性与普遍性,使同学获得学问与力量的共同进步. 5.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1)感受理解:课本第54页,习题2.2(2):1,2,3,4; (2)思索运用:运用今日的讨论方法,你还能得到指数函数的其它性质吗?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感受理解”面对全体同学,旨在把握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思索运用”供应同学运用函数讨论的一般方法自主讨论的机会. 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

33、的熟悉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洁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育同学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同学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应留意培育同学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看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别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看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依据同学已有的学问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同学不仅学到了数

34、学学问,也初步体验了讨论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老师应采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假如同学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留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同学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觉和制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

35、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力量。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力量,数学表达和沟通的力量,进展自立猎取数学学问的力量。 4、进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索和作出推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肯定的数学视野,逐步熟悉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学情分析及同学状况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班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别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抱负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

36、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冲突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高考我们也是边摸索边转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同学的熟悉水平和实际力量动身,讨论同学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连接工作,关心同学解决好从学校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留意培育同学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详细措施 (1)留意讨论同学,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连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学问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学问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

37、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留意高考命题中的学问要求,力量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支配,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育同学解答考题的力量,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学问进行力量方面的分析,引导同学了解数学需要哪些力量要求。 (4)让同学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力量,从而准时总结阅历,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预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绽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留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数学教学;留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高一

38、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 把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根据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进展同学运用数学语言的力量;培育同学分析、比较、归纳的规律思维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学问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同学抽象概括力量的培育。 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制造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提高同学理解把握概念的力量,训练同学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育合作沟通、勤于思索、乐观探讨的精神,进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

39、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熟悉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加合作意识;培育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其次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同学简明精确 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学问是同学学习、把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动身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学问与其他内容有着亲密联系,它们是学习、把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其次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

40、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讨论数学问题不行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同学在学校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同学的现状,同学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依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同学的实际状况,为了培育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舞同学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纳新学问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识再深化,采纳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纳多媒

41、体教学手段帮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洁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同学的自主探究、主动参加与老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同学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现图片来增加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集合学问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现: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行 3、一群同学在一起玩。 引导同学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爱好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

42、象、一群鸟、一群同学)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讨论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现,极大地调动起了同学的乐观性,吸引同学的留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究,形成概念 【活动1】观看下列对象: 120以内的全部质数; 我国从199120 xx年的13年内所放射的全部人造卫星 金星汽车厂20 xx年生产的全部汽车; 20 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全部国家; 全部的正方形; 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全部的点; 方程x2+3x2=0的全部实数根; 新华中学20 xx年9月入学的全部的高一同学。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

43、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讨论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同学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育同学的概括力量。 【活动2】要求每个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精确 ?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精确 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

44、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精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挨次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同学自由争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同学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详细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状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消失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挨次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育同学的抽象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