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概论1_第1页
环境规划概论1_第2页
环境规划概论1_第3页
环境规划概论1_第4页
环境规划概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规划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科学分支,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方法、运筹学、环境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重点研究的是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环境规划实践丰富、理论构建薄弱。 1. 环境规划庞杂,需要的学科支撑较多。学科的差异大,梳理起来复杂。2. 抽象化、数学化、系统化的工作很多,但结果不理想。3. 环境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系统性思想多角度思维全面的知识实际的经验专业化研究时间安排:九月4周,十月月4周,十一月四周,十二月四周,一月一周,一共17周。1.MATLAB、数学规划方法学时: 三周(基于matlab7.0版本,)考核方式: 作业2. 环境规划理论与

2、方法学时:十二周考试:作业(或者实习)加上报告(2周)目录第一章 环境规划总论(一到两周)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念与中国环境规划活动第二节 城市环境规划源流与趋势第三节 环境规划类型、特点、作用第四节 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内容第五节 环境规划与其它规划关系和自身的层次结构第六节 环境规划信息公开化策略与多方参与机制第二章 环境调查与评价第一节 环境调查第二节 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第三节 环境评价第三章 概念环境规划(一到二周)第一节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第二节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分析第三节、环境保护目标第四节 环境功能区划第五节 环境保护战略对策(循环经济)第四章 大气环境规划(两周)第一节 大气污

3、染物总量控制与大气环境规划步骤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基础第三节 总量控制的A-P值法第四节 基于多源模拟模型的方法第五节 排放当量总量模型与计算第六节 总量模型的随机优化方法第七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途径第五章 水环境规划(一到两周)第一节 水环境与水资源概述第二节 水环境规划基础第三节 水环境容量第四节 水污染控制优化规划第五节 水环境容量的分配第六节 水环境污染控制费用的分配机制第七节 水环境综合管理与防治措施第八节 水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管理第六章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第一节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基础第二节、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内容第三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规划最优化方法与案例第七章 生态环境规划 (一周)

4、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原则与编制程序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规划第四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五节 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第八章 环境信息系统 (一周)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构成第二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第三节 环境信息系统开发实例分析第九章 数学规划方法(一到两周)第十章 环境规划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周)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系统规划 (一周)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第二节 CGE模型参考书目: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马晓明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规划学 郭怀成 尚金城 张天柱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著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 刘天齐 等

5、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 刘天齐等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黄光宇, 陈勇著 科学出版社 2002年问题:环境规划的指导原则环境规划的作用与实践的障碍环境规划的方法论宏观(概念)环境规划方法生态环境规划 (适宜性分析 生态区划)系统规划方法环境预测方法容量计算与容量分配(大气、水)能源系统分析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环境规划问题:环境多目标决策方法跨界污染问题城市工业重大布局环境影响区域环境政策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规划方法环境规划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污染控制战略分析、环境管理政策分析环境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 第一章 环境规划总论第一节 环境规

6、划的概念与中国的环境规划活动1.1 环境规划的概念Donald .M(美国): 环境规划是合理安排环境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Edington(英国)等人:环境规划是努力平衡和协调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施加于环境开发行为的一种企图。刘天齐:环境规划是时间、空间环境安排的决策。复杂的定义,包括:城市、区域流域,调查、质量评价、预测,工业部门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安排、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布置。一般的定义: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做的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从发展的资源角度看,环境资源是稀缺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解:调整人类行为的决策安排(行政、法律、经济、财政

7、等)保护环境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调节功能、信息功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规划基本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应是: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具体规定其约束和需求,以便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活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部署。环境规划可以说是为改善环境质量制订可行方案,而环境保护与建设方案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1.2 我国的环境规划活动1973 年全国第一次环境

8、保护会议环境保护工作的 32 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可见从我国环保工作的起步时期就十分重视环境规划工作。1.2.1 宏观环境规划在国家计划的层次上,1975 年 5 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关于制定环境保护十年规划和“五五”(19761980)计划的文件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六五”计划作为独立的篇章首次纳入了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6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包括“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

9、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个附件。十五、十一五环境规划 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环境十一五规划战略层次的、行业的1.2.2 城市、区域、流域层次的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工作始于 70 年代末,规划主要侧重于污染控制。从 80 年代初开始,国内广泛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背景值调查和环境规划编制程序、方法的研究,为编制规划打下了基础。90 年代以来,环境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各大中城市相继制定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这一时期的规划立足于服务城市经济建设,多数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思想,总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发展,由国家环保局推动的两控区建设和总量指标层层下达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10、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制了环境规划指南生态城市建设推动生态城市规划大流域环境规划 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区域环境规划(长三角、珠三角) 环境保护局成立了环境规划院即体现对环境规划的重视,也体现了对环境规划的需求。第二节 城市环境规划源流与趋势从西方规划活动的源流看环境规划近代系统的规划活动起源于欧美,形成了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两种传统。1898 年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端。“田园城市理论”和倡导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运动)着眼于打破城市与乡村对立与分隔的旧观念,创造一

11、种城乡结合的新城市。1909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城市规划的另一流派,盖迪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城市与区域规划程序:调查分析建立规划方案,直到 60 年代一直被视为规划的经典程序。早期的规划师多数具有“空想主义”色彩,他们只关心蓝图。马什(Grorge Marsh)1864 年出版的Man and Nature Physical Geography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John Powell)1879 年在给国会的报告美国干旱

12、地区土地报告(Report on the Lands of the Arid Region of United States)中指出“恢复这些土地(不适当耕作导致的沙化和废弃地)需要广泛而综合规划”,规划“不仅要考虑工程问题和方法,还应该考虑土地自身的特征”。马什、鲍威尔与盖迪斯从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和规划实施途径三个方面为生态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生态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生态学思想向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应用领域渗透,形成生态规划。1923 年美国成立了区域规划协会。其中麦凯(Benton Mackaye)和芒福德(Lewis Mumford)强烈支持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区域规划。野生生物学家

13、里奥波德(Aldo Leopold)将人类伦理扩展到土地和自然界,他也探讨了将生态学方法运用到规划之中的问题。他指出: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意味着追求广泛地与土地共生,适当的规划意味着向人与土地和谐共处的状态努力,通过土地与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和谐共处。塔格威尔(Rexford Tugwell)建议美国住房局用综合的途径来减轻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并主持规划建设了3个新社区。他在自然综合的同时,很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麦克哈格继承了塔格威尔综合自然与社会文化因素的规划方法,成为生态规划方法的主流。田纳西流域规划是二战前生态规划的顶峰,规划区面积达 6.3 万 km2,涉及 7 个州。该规划获得了巨大的

14、成功,成为区域整体综合规划的经典之作。在英国,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e)主持编制的大伦敦区域规划完成于 1944 年,是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尝试。该规划是区域规划演变史上的里程碑。二战后,各国致力于重建与恢复,资本主义取得了世界性的经济奇迹,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改造自然的信心也空前膨胀,生态规划思想和方法均不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60 年代环境运动爆发。1969 年,麦克哈格出版了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提出“自然设计”。该书建立了一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框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应

15、用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自然设计突出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和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重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强调人类、生物和环境三者间的伙伴关系。麦克哈格的框架对后来的生态规划影响很大,成为70年代以来生态规划的一个基本思路。70 年代,通过 Mazur 和 Ruzicka 等景观生态学家的研究工作,在自然设计的模式上,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并成为国土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80 年代,景观生态规划发展成为综合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强调空间格局

16、对过程的影响,通过格局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同一时期,城市规划领域趋势之一是现代管理技术向规划领域渗透,以控制论(cybernetics)为基础形成了系统规划。它的基本概念是关于规划或控制系统与受控制系统这两个平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霍尔提出了新的规划程序:目标选择连续信息候选方案的预测与模拟评价选择连续的监督。和原有的单向程序不同,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取代了盖迪斯的经典程序而成为规划的主流。英国在战后颁布了两部城乡规划法。1947 年规划法的指导思想是为实现既定的总体规划意图而奋斗;1968 年规划法则把重点放在研究规划方案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途径。在规划的层次

17、中引入了更加宏观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由思想发展为一种社会运动,各种层次、主题的规划都宣称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可持续性为己任。很多规划都冠以环境规划的名称,大多数是考虑生态环境的城市和区域规划,与国内所提的环境规划有概念上的差别。欧美国家环境规划形式多样。如美国的综合环境规划(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planning),它以环境风险为核心,围绕着风险的识别、排序和削减展开。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7 个阶段:1)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展望环境远景;2)提出符合远景设想的目标清单,并按不同的专题加以组织;3)罗列实现上述目

18、标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障碍,分析这些问题对于人类健康、生态、生活品质的影响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对之排序;4)建立相应的指标以测度实现目标的进展;5)选择削减风险的策略;6)制定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将各种可能的选择纳入到一个综合的规划之中;7)规划实施,用指标来监测条件和实施成果的变化,建立制度化的框架以获得持续的改进。虽然在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发端之时就考虑生态与环境因素的传统,但总的说来,在西方传统中,规划一直属于应用社会科学的范畴,规划师缺少必要的理科知识背景和训练,长于物质环境规划(physical plan)设计,这对规划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节、环

19、境规划的分类、作用、特点与指导思想3.1 环境规划内容与分类:内容不可能将社会所有政策目标都包括其中主要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和其它等方面。以区域环境规划为例,考察环境规划的内容1.区域环境问题研究区域环境特点与环境质量现状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区域环境目标的确定2.环境预测与未来环境问题情景分析环境质量预测环境问题3.环境规划方案4.环境规划保证措施环境规划的分类分类 1大气污染控制水质污染综合防治固体废气物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分类 2 部门环境规划工业部门交通部门林业部门分类 3城市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新经济开发区分类4国家环境规划省市

20、环境规划县乡镇环境规划分类 5 长期 (10年以上)中期 (510年)短期 (5年内)分类 6 污染综合整治污染物总量控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规划 生态规划3.2 环境规划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环境规划可归纳为以下 5 个方面的作用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注重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损失巨大、后果严重。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制定规划、实施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中长期

21、计划在国民经济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将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为了便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项目、资金等方面都需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才能有保障。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承担削减责任”的基本原则,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为合理地、指令性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4.以较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22、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5.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 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3 环境规划特点1.整体性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自身的环境问题特征和规律也十分突出,有其相对确定的分布结构和相互

23、作用关系,从而各自形成独立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体系。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分为: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两大类;污染防治规划则可以按照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及其它物理污染等要素划分不同内容的规划。规划过程各技术环节之间关系紧密、关联度高,各环节影响和制约相关环节,同时又受到其它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规划工作应从环境规划的整体出发全面考察研究,单独从某一环节着手并进行简单的串联叠加是难以获得有价值的系统结果。2.综合性涉及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及集成性显著的加强。当代环境保护的兴起和发展从治理污

24、染、消除公害开始,并大体经历了以单纯运用工程技术措施治理污染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污染防治相结合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以环境系统规划与综合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第三阶段.。21世纪的环境规划将是自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多部门的集成产物。环境规划的综合性也表现在对方法学和支撑软件环境的需求方面。在环境规划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订,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均涉及到大量的定性、定量因素,而且这些定性、定量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界线并不分明。环境规划对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科

25、学与工程的多学科相结合要求也相当突出。因此,单纯注重数学模型的复杂演算,只注重工程措施,只对某局部环节作分散的研究,或者只对宏观对策作理论上的论述,都难以解决问题。在此,系统工程学在解决环境规划系统的分解和综合问题上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各个环节上需要发挥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优势;特别是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将定性、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手段和工具。环境冲突分析方法在解决环境规划所面临的经济与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分配等的矛盾冲突问题上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环境规划的支撑软件将向着能提供综合和集成信息、便于各类人员参与又便于更新、调整的方向发展。3.区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因此环

26、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所谓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结构不同,主要污染物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不同,控制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指标权重不同,各类模型中参数、系数的时地修正不同,各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数据条件不同。总结精炼出的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律、程序和方法必须融入地方特征才是有效的。鉴于环境的行政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依靠,因此,综合考虑管理层次和地域范围就成为环境规划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从分类上可归结为全国环境规划、大区(如经济区)环境规划、省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区县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小区(控制单元)环境规划、企业环境规划等

27、。环境系统是一种开放型系统,各层次和地域之间,必然有其相互的联系和影响。在上述各种层次的环境规划中“企业环境规划”对于区域环境规划而言只是一个污染源的控制计划;“控制单元环境规划”是最小的基层区域规划;“城市环境规划”虽然也受到省域和流域环境规划的制约,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城市环境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是通常讨论的主要对象。当然作为城市环境规划的设计和制订还必须对它作进一步的区划,构成由若干控制单元组成的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管理体系。4.动态性 环境规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变化,无论是环境问题(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还是社会经济条件等都在随时间发

28、生着难以预料的变动,基于一定条件(现状或预测水平)制订的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政策、发展速度以及实际环境状况的变化,势必要求环境规划工作具有快速响应和更新的能力。因此,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支撑手段、工具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滚动环境规划管理系统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需求是发展的方向。 从时间跨度而言,环境规划大体可分为长远期环境规划(一般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510年)、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5年以下)。长期环境规划是纲要性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主要环境问题的重要指标、重大政策措施;中期环境规划是基本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环境保护

29、目标、主要指标、环境功能区划、主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技改项目及环保投资的估算和筹集渠道等;短期环境规划或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是中期规划的实施计划,内容比中期规划更为具体、可操作,但不一定面面俱到,当然也应该有所侧重。通常讨论的内容以短期环境规划为主。5.信息密集 信息的密集、不完备、不准确和难以获得是环境规划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环境规划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需要收集、消化、吸收、参考和处理各类相关的综合信息,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搜集的信息是否较为完全;取决于能否识别、提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取决于是否能有效地组织这些信息;也取决于能否很好地利用(参考和加工)这些信息。鉴于这些信息覆盖了不同

30、类型、来自不同部门、存载于不同的介质之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是一项信息高度密集的智能活动。只凭人脑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在客观上需要一种基于电脑的信息集中储存、处理的环境来支持和帮助规划人员完成这一工作。基于 GIS 的计算机辅助环境规划系统将对环境规划有较大的促进和改善作用。6.政策性强从环境规划的最初立题、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制订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经常会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完成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目前,我国在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方面的国家一级总体系框架已形成,地方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和完善中,在国

31、家级的框架结构中要为地方工作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发展空间,因此,在进行区域环境规划时,既有较为固定、必须遵守的一面,也有需要根据地方实际、灵活掌握的一面,这就要求规划决策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策分析能力。环境规划的过程也是环境政策的分析和应用过程。3.4 指导思想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持续(sustain)一词的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可持续性生产最初在林业和渔业中指的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经济学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产量的概念,这是对可

32、持续性进行正式分析的开始。很快,这一词汇被应用于开发和生物圈,而且不限考虑一种资源的情况。发展(development)的狭义概念一般只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发展不应狭义地被理解为经济的增长(growth)。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种经济增长如果随时间推移不断地使人均收入提高,却没有使得它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得到进步,就不能认为它是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因此,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 GNP 或实际收入的增长)。发展只有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人类的生存环

33、境)都得到改善,才能承认是真正的发展。WECD 1987 年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正是由于这个定义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以满足全人类的基本需求;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增长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投入大、排污量大、浪费资源、损害环境,而且经济也难于持续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例,推行清洁

34、生产、实现生态持续性(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环境原则。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态持续性工业发展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最佳途径。2)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必须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的综合统一体,中国21世纪议程在第二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战备与对策”中提出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清楚说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受限制的发展,必须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35、总量不超出环境容量(环境的纳污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或耐受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3)坚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4)必须切实承认并充分体现出环境的价值从生态经济理论来看,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经济理论在研究两个子系统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指出环境是资源、是有价值的,不能无偿使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活动的决策和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环境的价值。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 二、生态优先思想1生态系

36、统的不确定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理论之一就是生态平衡发展观及其理论,包括环境人口观、环境资源观和生态安全观。事实上,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正是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担忧。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壤荒漠化、物种消亡,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使地球生物圈在上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发生逆转,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对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感到忧虑。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干预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人类的干预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能够得到恢复的话,就可以认为地球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地持续下去。这就是所谓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一个系统的持续

37、性依赖于两种特性:系统内部的稳定性和系统本身的恢复力。对于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态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性概念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对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了解也是相当有限的。迄今为止,我们尚不知道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人类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以及生态系统在何种情况下能保持其功能,在何种情况下会丧失其恢复力。2生态安全广义上就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宇宙空间及其全部物质要素的整体发展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尽管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但真正把生态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并把生态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之中,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从国际来看,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

38、强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跨国界的生态问题,甚至全球性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全球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从国内来看,在21 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与生态、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破坏日益加重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西部生态脆弱带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趋蔓延将成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美国洛杉矶时报1999 年 2 月载文指出:“今天世界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尽管这两种危机都很严重。最大的挑战是贫穷,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各地数十亿人想要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谁也不能不许穷人追求美好生活,但是,他们的意愿带来了

39、一个令人不安的挑战,就是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能否在不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摆脱贫困,其答案决定 21 世纪人类的命运。这种挑战对中国比对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紧迫,与其说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不如说是生态安全最有危机的国家。”虽然这种言辞在我们听来未免刺耳,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有效地抑制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安全,确实是一个很难跨越的两难选择。3.确立生态优先的思想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确定性,在面临不确定情形的选择中,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采取预警的思维,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战略主导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生态、资源、环

40、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体现在近几年国家的环保战略发生了明显的转变:1996 年制定的环保“九五”计划基本上是以污染防治为重点,而 2000 年的“十五”计划要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实行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分区保护与管理、绿色工程规划三大措施;以流域、区域环境规划为基础,突出分类指导,在环境保护计划和规划中突出这一转变。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41、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因此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确立保护优先的思想,对规划地区进行一个基础性、前瞻性的生态规划,根据其不同的生态功能与特点,提出予以保护的任务与要求。三、环境权益公平分配环境权作为社会发展提出来的新主张开始成为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并逐步得到道义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起始于 20 世纪六十年代末。1960 年原西德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从而引发了是否要把环境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1969 年,美、日两国率先开始了环境权

42、的立法实践。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人人在有尊严和幸福生活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1992 年地球首脑会议关于环境与开发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的“第一原则”也以“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和活动的权利”的形式写明了环境权,即“在优良环境中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利”。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环境权内容已不断充实,现已包括光照权、通风权、宁静权、眺望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欣赏风光权、资源可持续利用权等,其形式有环境知情权、环境健康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议事权、环境监督权和环境诉讼权。我国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明确使用环境权一词,

43、但已有很多有关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条文。但现实中由于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影响的连通性、环境资源利用的不相容性,产权不确定的情况更为经常。有种观点将环境权也看成环境资源产权,由环境法规确定环境权范围。环境规划具体关于调整环境行为的计划实际上就是关于对环境权的安排。1、公平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类自身福利的关注,强调了一种公平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虽然主要源于当代人对后代人利益的关心,但是对后代人利益的关心必须以对当代人利益的关心为基础。因为代内公平会直接影响到代际公平。当代人在享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福利

44、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如果无视这种现象,环境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公平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会在占有的最小块土地上导致过度的资源开发,造成环境与发展两方面的危害;资源垄断会驱使那些没有参与垄断的人们过度开发稀少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代内社会公正,强调代内资源分配的公平,包括区域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区域之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是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必须对此予以关注,尤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更需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公平原则,在公平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随

45、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转变为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甚至“公平优先”。 2、环境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分配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规划就是对环境资源进行分配与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对财富创造的贡献中成为重要因素,因此环境规划必然涉及到不同团体或个体的环境权益问题。以我国环境规划的核心工作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例。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一般要根据环境保护目标或污染物削减总量,向各污染源分配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一定区域容纳的排污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分配排放量实质上是确定各排污者利用环

46、境资源的权利,确定各排污者削减污染物的义务,即利益的分配和矛盾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放量的分配关系到各污染源的切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公平和效率是重要的两条决策准则。公平性原则应是排污总量分配中遵循的首要原则,然后在公平的基础上以交易或补偿等手段来追求效率,使之既体现总体费用最少,达到保护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尽量避免了各污染源之间因为排污量或削减费用不均导致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公平不仅仅是一个分配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均衡问题。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分配公平与否的评价,将影响其生产和经营的努力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低。3、公平分配的难题公平分配是经

47、济学的永恒主题,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财富如何分配,以及什么样的分配关系才能提高效率,体现公平,从而有利于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就其含义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平不等于平均、并非没有差别;另一方面承认差别,但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差别,不能过大。但是,公平也是一个极难度量的概念。什么是公平?如何才能做到公平?是要起点公平还是要结果公平?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对公平的分配原则几乎不可能做出完全一致的选择。仍然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例。已有的分配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等比例分配原则、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第一种原则不但不具有公平性,而且实际上是一

48、种“鞭打快牛”、鼓励落后的分配原则;第二种原则只追求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忽略了排污者间的公平性问题,挫伤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规划方案难以落实;第三种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污染源平等共享环境资源同时平等承担环境治理责任的公平性,但是没有考虑不同行业污染治理费用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不公平性。导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分配中不公平问题的因素主要有:污染源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不公平,污染物削减边际费用差异引起的不公平以及未充分考虑历史责任造成的不公平。因此,避免以上不公平问题、建立一套被各污染源接受的定量化的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方案是问题的关键。第四节、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内容4.1 环境规划

49、的组织与编制过程规划组织包括从任务下达到编制、上报审批的全过程。编制规划的要求一般由各级政府层层下达,上级环保部门代表同级政府下达编制要求,提出主要要求和工作进度,下级环保部门代表同级政府进行具体组织。任务下达后首先需要组织规划编制组,该组又可以分成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一般来说,前者由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副职领导组成,负责与各部门互通信息,进行协调工作;后者由环境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有关计划部门的干部组成,负责完成规划文本。规划编制的首要工作是编写工作大纲,明确规划的任务、内容、工作进度安排。大纲完成后由当地环保局组织评审,由上级环保部门、本地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和专家组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修

50、改后的大纲即成为下一步具体编制工作的依据。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后,将规划文本报送同级政府初审,同级政府可以对规划方案批准、驳回或提出修改意见。规划编制组在收到初审意见后,要根据审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或重新编制,也可以对不合理的意见提出申辩。修改完成后,送同级政府审批和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同级政府收到规划文本后,应迅速予以批准并付诸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新的重大问题,需要对规划进行补充修改的,应报请原审批单位同意。 规划的文本规划完成后,通常有三类文本:技术档案文本。将规划过程中所收集的背景材料、调查所采集的信息、编制过程中的技术档案或记录等整理而成的文本。城市环境规划文本。规划的正式文本,由

51、环境规划管理部门管理,作为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蓝本。内容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环保工作情况概述、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环境规划总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环境要素(水、环境空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环保系统自身建设规划、费用预算和资金来源、政策建议等。城市环境规划报审文本。正式规划文本的缩编本,主要用于申报、审批。4.2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区域和城市环境规划具有典型意义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为例第一章 总 论1.1 课题背景和由来1.2 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1.3 规划依据1.4 规划编制原则1.4.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1.4.2 规划原则1.5 规划指标

52、体系1.5.1 环境质量指标1.5.2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1.6 规划总体设计与技术路线第二章 红塔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2.1 红塔区自然情况概述2.2 红塔区社会发展现状2.3 红塔区的经济现状析2.4 红塔区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评价2.5 红塔区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2.6 城市主要资源需求及环境的影响分析第三章 红塔区环境保护“十五”宏观规划和2015 年长远目标3.1 总体目标和方针政策3.2 “十五”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3.3 “十五”环境保护战略第四章 红塔区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目标4.1 大气环境功能分区与保护目标4.2 水环境目标与功能分区4.3 固体废弃物环境管

53、理目标4.4 声环境目标与功能分区4.5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功能分区第五章 红塔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5.2 红塔区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5.1 红塔区大气环境现状评价5.3 红塔区大气环境规划方案第六章 红塔区水环境保护规划6.1 水资源利用规划6.2 红塔区水环境质量保护规划第七章 红塔区声环境保护规划7.1 红塔区声环境现状评价7.2 红塔区声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7.3 红塔区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第八章 红塔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8.1 红塔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评价8.2 红塔区固体废弃物发展趋势预测8.3 “十五”红塔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第九章 红塔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9.1 红塔区生

54、态环境现状9.2 “十五”红塔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9.2.1 红塔区绿地系统9.2.2 红塔区水土保持9.2.3 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第十章 红塔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规划10.1 红塔区环境电磁辐射的主要污染来源10.2 红塔区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10.3 红塔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规划措施、对策和建议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11.1 环境规划实施的法规制度保证11.2 环境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分析11.3 主要政策措施11.4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工程技术方案12.1 水环境保护工程技术方案12.2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4.3 环境规划的法律地位自70年代末以

55、来,在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其中有很多涉及环境规划的条款,现按时间先后次序摘要如下:1979 年 9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其中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和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必须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统筹安排,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必须做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1989 年 12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56、发展计划”;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订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二十二条规定“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1995 年 8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95修正)。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对市区的民用炉灶,限期实现燃用固硫型煤或者其他清洁燃料,逐步替代直接燃用原煤”;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规划,逐步减少含铅汽油的产量,直至停止含铅汽油的生产和使用”。200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

57、法第二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第三条 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第十七条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

58、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该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可以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或者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按期实现达标规划。1995 年 10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1996 年 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96修正)。第十条规定“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并对不同等级的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和报批作了详细说明;第十五条规定“超标准排污的

59、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并将治理规划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备案”。1996 年 10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第三十九条规定“穿越城市居民区、文教区的铁路,因铁路机车运行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当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铁路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减轻环境噪声的规划”。1996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60、、分类指导”。第五节 环境规划与其它规划关系和自身的层次结构以城市环境规划为例分析环境规划所应具有的结构。5.1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1)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所采用的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等,城市以上的区划还可能有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相比,城市规划相对成熟、法律地位明确。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一般较大,而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交通规划、绿化规划一般不具有全局性影响,在城市的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城市规划相去甚远,在此我们不予以讨论。在层次结构上。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由战略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