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文本-《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_第1页
标准文本-《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_第2页
标准文本-《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_第3页
标准文本-《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_第4页
标准文本-《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FORMTEXT 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FORMTEXT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FORMTEXT DB FORMTEXT FORMTEXT 江西省地方标准DB FORMTEXT XX/ FORMTEXT XXXXX FORMTEXT XXXX FORMTEXT FORMTEXT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FORMTEX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climate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FORMTEXT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FORMDROPDOWN FORMTEXT FORMT

2、EXT XXXX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发布 FORMTEXT XXXX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实施 FORMTEXT 发布DBXX/ XXXXXXXXX II目录 HYPERLINK l _Toc111538207 前 言 = 2 * ROMAN II HYPERLINK l _Toc111538208 1范围 PAGEREF _Toc111538208 h 1 HYPERLINK l _Toc111538209 2规范性引用文件 PAGEREF _Toc111538209 h 1 HYPERLINK l _Toc1115382

3、10 3术语和定义 PAGEREF _Toc111538210 h 1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1 4工作流程 PAGEREF _Toc111538211 h 2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2 5论证方法 PAGEREF _Toc111538212 h 5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3 附 录 A8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4 附 录 B PAGEREF _Toc111538214 h 10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5 附 录 C PAGEREF _Toc111538215 h

4、14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6 附 录 D PAGEREF _Toc111538216 h 15 HYPERLINK l _Toc111538217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111538217 h 1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的规定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1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建勇、徐卫民、彭王敏子、沈竞、姚琳、汪玲瑶、陈琦、辜晓青、温新龙。本标准为首次发布。PAGE 2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

5、范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要求、流程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工业园区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其它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也可参照本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 469-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总则QX/T 426-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资料收集QX/T 457-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气象观测资料加工处理QX/T

6、529-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极值概率统计分析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3840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气候可行性论证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的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区域性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与评估工作。3.2参证气象站Referen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与规划区所在地地理特征、气候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距离相近

7、的、最具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有长时间序列数据的气象站。3.3关键气象因子 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对规划区建设、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单个气象要素或多个气象要素的组合。3.4高影响天气High-impact weather指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天气事件,如暴雨、雷电、高温、低温、大风、冰雹、大雾、台风、积雪、冰冻等。3.5极端气象参数 Extrem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和实测数据推算出的关键气象要素极值。3.6大气稳定度 Atmosphere stability指近地层大气作垂直运动的强弱程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大气扩散

8、能力的重要指标。3.7大气混合层高度 Air mixing height太阳辐射使低层大气加热对流而形成的对流混合气层的高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3.8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利用适宜的气象数值模式,模拟不同的规划方案条件下被论证区域主要气象场及其变化情况。工作流程4.1大纲编制阶段4.1.1现场踏勘现场了解分析周边地区发生气象灾害或次生灾害对规划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收集项目所在地及其附近气象台站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信息,调查项目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特征、气象灾害和土壤电阻率等。调查拟论证区域的边界范围、已入驻企业情况、公共设施情况及地理

9、环境,对规划区内的主要企业和单位发放规划区域及重点企业对气象要素、高影响天气敏感度调查表(见附录A)。图1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流程4.1.2资料收集按照QX/T 426-2018规定,收集的气象资料应能充分代表论证区域的气候状况。设立专用气象站的,最少要获得一个完整年的气象观测资料。4.1.2.1论证区域资料主要包括论证区域的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理环境、现有入驻企业情况等。4.1.2.2气象资料(1)气象观测数据 收集的气象观测数据应能充分代表论证区域的气候状况,收集的气象观测数据应包括气温、降水量、风、湿度、气压、日照、雷暴、闪电以及其他需要分析的要素。针对国家站应收集至少最近

10、30年气象资料和气象站历史沿革,区域站应收集建站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有迁站的气象数据序列应做均一性检验订正处理。气象要素极端推算时应收集国家站建站以来长历史序列资料。(2)气象灾情资料应收集论证区域及周边地区气象灾情资料。可从当地气象年、月报表、气候影响评价以及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各省分卷、地方志、灾情直报系统中获得。(3)其他资料气象再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4.1.3参证气象站选择按照QX/T 469-2018规定,应调查论证区域半径50公里范围内所有气象台站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气象站等级等信息,挑选与拟证论区域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等类似的气象站作为参证气象站,并进行“三性”分析。

11、4.1.4编制大纲(1)论证范围的确定论证范围应以规划区控制边界内范围为主,如规划区边界附近有重大水体、特殊地形,则可沿边界做适当外延。(2)工作大纲的制定对前期踏勘调研获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重点对规划方案和规划区内企业填写的规划区域及重点企业对气象要素、高影响天气敏感度调查表统计结果和当地主要气象灾害特征进行分析,识别论证工作需重点关注的关键气象要素及高影响天气,确定技术路线,形成主要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资料要求、论证重点及方法等。如需现场观测,应对专用气象站的选址和观测要素等做出详细说明。4.2报告编写阶段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1)项目概述;(2)资料来源及说明;(

12、3)区域气候背景分析;(4)高影响天气分析;(5)关键气象参数分析与推算;(6)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分析;(7)论证结果的适用性及对策措施;(8)综合结论与建议。4.3报告评审阶段(1)将论证报告提交专家组评审。(2)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补充、完善论证报告。论证方法5.1资料加工处理缺测气象资料的插补、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等技术方法,应符合QX/T 457-2018的规定。5.2区域气候背景分析按照QX/T 423-2018要求,应包括区域气候基本概况,区域大气环流背景,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湿度、气压、日照等以及其他气象要素状况分析。5.2.1气温分析参证气象站的月、季、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13、极端最低气温等。5.2.2降水量分析参证气象站的小时、月、年平均降水量,小时、月、年降水量的极值。5.2.3风向风速分析参证气象站的月、季、年平均风速,月、年最大风速,绘制季、年风向玫瑰图,指出季、年的主导风向,分析风速的时间变化特征。5.2.4相对湿度分析参证气象站的月、年相对湿度,最大、最小相对湿度等。5.2.5气压分析参证气象站的历年平均气压、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压。5.2.6日照分析参证气象站的月、年日照时数特征。5.2.7其他气象要素状况分析根据论证区域的气候特点,分析参证气象站的蒸发量、积雪和太阳辐射等其他气候要素的特征值。5.3高影响天气分析按照QX/T 423-2018要求,对

14、论证区域内制约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高影响天气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高影响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及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5.3.1暴雨分析暴雨和大暴雨月、年平均值变化情况,评估暴雨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3.2雷电分析雷电频次日、月、年变化,分析不同季节雷电定位空间分布情况,评估规划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5.3.3大风分析大风日数月、年变化情况,评估大风对规划区建设运营产生的影响。5.3.4大雾分析大雾日数月、年变化情况,评估大雾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3.5高温分析析5、7、40高温日数月、年变化情况,评估高温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3.6

15、低温分析0、-2、-5、-10低温日数月、年变化情况,评估低温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3.7台风分析论证区域处历年受台风影响情况,评估台风可能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3.8其他分析冰雹、积雪等灾害性天气情况,评估其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的影响。5.4关键气象参数推算5.4.1极端气象参数按照QX/T 529-2019规定,分别对小时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不同历时(1小时、3小时、6小时、9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最大降水量、最大风速、最大风压等关键气象要素因子进行极值推算及分析。重现期可根据不同的气象因子,选取2100年不等,其中2年一遇一般为城市排水设计需要的最低标准,

16、1030年一遇为建设施工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标准。50年一遇一般为民用建筑通用设计标准,而100年一遇一般为高层建筑、特殊建筑需要考虑的较高标准。上述参数分别采用皮尔逊III型或极值I型概率分布(推算方法见附录B)进行推算,极值样本数应大于35个。采取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检验法选取拟合适度高的推算结果。5.4.2工程设计气象参数按照GB 50019-2015的有关规定和统计方法,以参证气象站近30年的逐月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大气压力、日照百分率、逐日平均气温、逐时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湿球温度等数据基础计算论证区域主要室外空气参数15项。主要工程设计气象参数名称和选取方法(见附录C)。5.5污染扩

17、散气象条件分析采用最近30年气象资料,采用帕斯奎尔(Pasquill)法确定论证区域的大气稳定度的等级,统计分析各类稳定度出现的频率。计算出大气混合层高度,统计分析季、年平均混合层高度(见附录D),应符合GB/T 3840-91规定。根据16方位风向频率和风速绘制当地污染系数风玫瑰图。5.6综合结论与建议应从规划方案分析、区域气候背景、高影响天气、极端气象参数及工程设计气象参数推算、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方面给出主要结论。应结合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规划区域的气候适宜性和风险性,针对可能对规划区域建设、运行产生影响的气象灾害提出防御对策和建议。附录 A规划区域及重点企业对气象要素、高影响天气敏感

18、度调查表市(县)规划区域: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联系方式:企业名称 敏感因子气象要素风速高中低气温高中低降水高中低气压高中低相对湿度高中低高影响天气暴雨洪涝高中低大风高中低暴雪高中低雷击闪电高中低高温高中低低温冰冻高中低冰雹高中低雾霾高中低易受灾的部位或设施注:1. 根据敏感度“高”或“中”或“低”等级,在相应表格“”;并在最后一栏给出易受灾部位或设施。 2. 至少调查10家以上重点或对气象敏感的企业。 3. 最后一行“规划区公共设施”敏感情况由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填写。 4. 在各地运用过程中,可根据规划区所在地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气象要素”以及“高影响天气现象”。附 录B极端气象参

19、数推算方法A. 皮尔逊III型概率分布皮尔逊型曲线在包括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中被广为引用。皮尔逊型曲线的概率密度函数皮尔逊型曲线是一条一端有限一端无限的不对称单峰、正偏曲线,数学上常称伽玛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1)式中:为的伽玛函数;、分别为皮尔逊型分布的形状尺度和位置未知参数,0 , 0。显然,三个参数确定以后,该密度函数随之可以确定。可以推论,这三个参数与总体三个参数、具有如下关系: (2) (3) (4) (5) (6)其中:变差系数,比较两个不同均值系列的离散程度时,采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值,用于衡量系列相对离散程度。越大,随机变量x的分布越分散,概率分布曲线的左侧抬高,右侧降低;

20、反之,左侧下降,右侧上抬。:偏态系数,反映密度曲线的对称特征,衡量系列在均值的两侧分布对称或不对称(偏态)程度的系数。对于正偏,0(P曲线)。当其他参数不变时,值越大,则概率曲线的凹度越大,两端都在正态直线以上,中间部分向下。皮尔逊型概率曲线及其绘制计算中,一般需要求出指定概率P所相应的随机变量取值,也就是通过对密度曲线进行积分,即 (7)求出等于及大于的累积概率P值。直接由上式计算P值非常麻烦,实际做法是通过变量转换,变换成下面的积分形式 (8)式中被积函数只含有一个待定参数,其它两个参数、都包含在中。是标准化变量,称为离均系数。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因此,只需要假定一个值,便可从上式通过

21、积分求出与之间的关系。对于若干个给定的值,和的对应数值表,已先后由美国福斯特和前苏联雷布京制作出来,皮尔逊型概率曲线的离均系数值表。由就可以求出相应概率的值: (9)B. 极值I型概率分布极值型(Gumbe1,即耿贝尔分布)分布函数公式中为分布的尺度参数,为分布的位置参数重现期为R(概率为1/R)时: (10)它的参数估计有三种方法:矩法矩法估计在数学计算上最为简单。一阶矩(数学期望):其中:二阶矩(方差): 由此得到:耿贝尔法耿贝尔法是一种直接与经验概率相结合的参数估计方法。假定数据有序序列:则经验分布函数为: (11)取如下序列:可得:极大似然法在统计学理论上,极大似然法估计是一种较优的参

22、数估计方法。极值型分布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12)当观测资料给定时,作极大似然函数并取对数,得: (13)将a、u看作变量将上式分别对a、u求导并令其为零,得: (14)参数a、u可用迭代法求解。 (15)附录C开发区主要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名称及取值方法序号参数名称取值方法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 的日平均温度2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累年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3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7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4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历年最热月(7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5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累年最冷月(1月)平均相对湿度6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

23、湿球温度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20052018年7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历年平均不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8冬季室外平均风速m/s累年最冷3个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9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m/s累年最冷3个月最多风向(静风除外)平均风速的平均值10夏季室外平均风速m/s累年最热3个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11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最冷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12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最热3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13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14冬季室外大气压力hPa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15冬季日照百分率%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日照百分

24、率的平均值附 录 D大气稳定度等级的划分B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划分是使用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由A、B、C、D、E和F表示。首先从式(B1)算出太阳倾角:(B1)式中: o=360dn/365,deg;太阳倾角,deg;dn一年中日期序数,0,1,2,364。以式(B2)算出太阳高度角h0:(B2)式中:h0 太阳高度角,deg;当地纬度,deg;当地经度,deg;t北京时间,h;再从表B1由太阳高度角h0和云量查出太阳辐射等级。表B1 太阳辐射等级总云量1)/低云量夜间h0h01515 h03535 h065

25、h0654/ 4-2-1+1+2+357/ 4-10+1+2+3 8/ 4-100+1+1 5/570000+1 8/ 800000注:1)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则见中央气象局编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3.3节。最后从表B2由地面风速和太阳辐射等级查出大气稳定度等级。表B2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地面风速1)ms-1太阳辐射等级+3+2+10-1-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DDDDDD注:1)地面风速(ms-1)系指离地面10m高度处10分钟平均风速,如使用气象台(站)资料,其观测规则与中央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八章相同。参考文献

26、1 QXT 469-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总则2 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3 QX/T 426-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资料收集4 QX/T 457-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气象观测资料加工处理5 QX/T 529-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极值概率统计分析6 GB/T 35221-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总则7 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8 GB/T 3840-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编制组二0二

27、二年八月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1. 编制背景1.1项目来源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1年第三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赣市监标20213号)要求,由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计划编号:DB36-2021-3-22)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1.2 编制目的与意义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工作。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提供风险管理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指出“各级气象主

28、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都规定“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942号)提出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区域评估和联合评估。但是,由于开发区空间范围广,涉及到的气象要素较多、气象灾害类型多样,加上我省又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省份,

29、区域气候特征、气象灾害类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没有配套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导致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难度大。本标准编制和完成,目的是统一规范我省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程及评价内容等,对规范我省区域气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可减缓、规避气象灾害对开发区企业和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1.3 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编制在遵循“适用性、充分的可预见性、高效的协调和兼容性、灵活的开放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

30、进行编写,力求各项要求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工作实际需要,并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2编制过程(1)预研阶段:根据我省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现实需要确定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标准体系现状,与行业专家多次交流,以目前开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经验作为基础进行提炼和升华,完成标准框架的初步设计。根据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要求,对标准初稿进行专家初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立项阶段: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制定流程,提交立项建议书和标准初稿,参加立项论证和评估,于2021年获省市场监管局下达立项计划。(3)起草阶段。立项计划下达后,正式成立了编写组。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标准

31、编写组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开发区管委会和生产企业,根据标准化基础理论知识和格式文本的要求,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本标准编写组主要人员:樊建勇、徐卫民、彭王敏子、沈竞、姚琳、汪玲瑶、陈琦、辜晓青、温新龙,具体分工见表1。表1 标准编写人员及分工(4)征求意见阶段。通过线上线下公开征求意见,将文本发送至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西省师范大学、江西省气象台、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上饶市气象局、宜春市气象局等单位征求意见,并针对相关意见进行研究、讨论,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送审稿。(5)评审阶

32、段:通过召开审定会,邀请省内专家对标准送审稿进行逐条审定,对各方意见充分吸收之后多次修改并经专家确定无误后,即形成报批稿。3 标准内容说明3.1标准文档结构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编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流程、技术方法、附录组成。3.2范围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3.3规范性引用文件明确了本标准所引用(参考)的成熟相关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3.4术语与定义明确了本标准相关的术语定义。包括气候可行性论证、参证气象站、关键气象因子、高影响天气、极端气象参数、大气稳定度、大气混合层高度、数值模拟等定义与内涵。3.5工作流程明确了本标

33、准所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大纲编制阶段、报告编写阶段和报告评审阶段等内容。3.6论证方法明确了本标准所规定的论证方法的内容。包括资料加工处理、区域气候背景分析、高影响天气分析、关键气象参数推算、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分析、综合结论与建议等内容。4 主要条文说明4.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范了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工业园区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其它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也可参照本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4.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QX/T 469-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总则QX/T 426-201

34、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资料收集QX/T 457-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气象观测资料加工处理QX/T 529-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极值概率统计分析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 3840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4.3术语与定义本部分为执行本标准制定的专门术语和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进行的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1)气候可行性论证。本标准所指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定义参照QX/T 469-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的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

35、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区域性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与评估工作。(2)参证气象站。本标准所指的参证气象站的定义参照 QX/T 469-2018。参证气象站是指与规划区所在地地理特征、气候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距离相近的、最具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有长时间序列数据的气象站。(3)关键气象因子。本标准所指的关键气象因子的定义参照QX/T 469-2018。关键气象因子是指对规划区建设、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单个气象要素或多个气象要素的组合。(4)高影响天气。本标准所指的高影响天气的定义参照QX/T 423-2018。高影响天气是指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天气事件,如暴雨、雷电、高温、低温、大风、冰雹、大雾、

36、台风、积雪、冰冻等。(5)极端气象参数。本标准所指的极端气象参数的定义参照QX/T 529-2019。极端气象参数是指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和实测数据推算出的关键气象要素极值。(6)大气稳定度。本标准所指的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参照GB/T 384091。大气稳定度是指近地层大气作垂直运动的强弱程度,是表征一个地区大气扩散能力的重要指标。(7)大气混合层高度。本标准所指的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定义参照GB/T 384091。大气混合层高度是指太阳辐射使低层大气加热对流而形成的对流混合气层的高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8)数值模拟。本标准所指的数值模拟的定义参照QX/T 469-2018。数值模拟是指利用适宜的气象数值模式,模拟不同的规划方案条件下被论证区域主要气象场及其变化情况。4.4工作流程本标准的工作流程包括大纲编制阶段、报告编写阶段和报告评审阶段等三部分。(1)大纲编制阶段:包括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参照QX/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