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 PAGE 63页(共 NUMPAGES 63页) 李剑整理PAGE PAGE 63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13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文明古人类基本情况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2、相互关系。课时6课时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课
3、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人类的出现1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古猿进化说)(1)“猿类”阶段:(2)“正在形成中的人”阶段:内涵和原因(特点):“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劳动,终于在使用天然工具中学会了制造工具。劳动成为促使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因素。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非洲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的人”,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3)“完全形成的人”阶段:分类:“完全形成的人”分为进化阶段主 要 代 表猿人早期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早期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法
4、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题目: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CA、中国丁村人 B、北京人 C、中国元谋人 D、中国山顶洞人这里的次序是:C B A D人种:A原因(与人种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的长期影响;B时间: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体貌特征也随之显现出来并出现差异。C分类:黄种、白种、黑种人(4)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使古猿的前肢和后肢有了明确分工,先使双手解放出来,专门用于使用天然工具进行劳动。后来,古猿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又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
5、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二、氏族社会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经历的一般进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促使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1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和社会的进步。2氏族发展的两阶段:(1)母系氏族:特点:由于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2)父系氏族:出现的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和社会的进步。B、直接原因: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这里注意:商品生产只是
6、出现,真正占主导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C、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最重要的原因: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带来了男子在政治上地位的提高。而这里“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特征:A婚姻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B家庭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C男子支配社会。3.原始社会的解体: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4.比较国家与氏族的不同: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
7、成的。课文中活动与探究答案: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的进步(3)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出现(4)经济地位的提高带来了男子的政治地位的提高后果:(1)父系氏族形成之后,进一步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提高了人口的质量;(2)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家庭逐渐形成。(3)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们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氏族内部也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私有制,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
8、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图。教学过程列表:文明名称所在大河流域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都处于哪两个纬度之间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标志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
9、会)北纬20-40度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2、水源充足,土质肥沃,便于农业发展。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种姓制度古代中国文明黄河、长江分封制一、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国家的建立:(1)文明出现的地理条件(原因):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加之这一地区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有利的气候条件,于是依赖于农业的早期人类就在这里建立起国家。 (2)文明国家的出现和统一:A、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B、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由于古代埃及的产生和发
10、展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因此,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就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3)社会制度:奴隶制。2文明的代表(金字塔的建造、注意课文的图片):A、它是国王(特有称号:法老)的陵墓B、它的国王权利的象征。C、它的修建说明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世界古代奇迹之一。3另一个早期文明标志:狮身人面像二、古代巴比伦文明1新沃月地:(1)文明出现的原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亚洲的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在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南流,因此这一地
11、区,历史上称为两河流域。条件: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的淤泥便成了更加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这里出现了早期人类文明。2文明的出现(两河流域的早期奴隶制国家):(1)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后,(2)创造人种:苏美尔人(3)地域:在两河流域南部(4)社会制度:奴隶制(5)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6)社会制度:中央集权的奴隶制3古巴比伦王国:(1)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集的奴隶制国家。(2)汉谟拉比法典: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内容: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
12、言和结语宣扬王权神授,诅咒不服从法律的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条文就是出自汉谟拉比法典注意课文P10的图片和文字性质、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意义、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学生多读几次)注意这里的使用的文字是:西亚的楔形文字美国发动的两次在该地区的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三、古代印度文明1古印度发展:(1)文明出现的原因(自然条件)亚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夏季,喜马拉雅山积雪融化,河水泛滥,季风也带来丰沛
13、的降水。两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2)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3)地理位置:印度河和恒河流域(4)创造人种:雅利安人(原先生活在中亚高原,后来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5)社会制度:奴隶制。2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1)内容: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出:P10中内容和P11 的表格内容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 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2)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
14、不良影响。 (3)性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利益。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希腊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5、,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相关多媒体、历史挂图教学过程希腊:(1)西方文明之源(2)海洋文明一、雅典城邦的繁荣1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最古老的文明(1)地理位置:在地中海的东北部,有一个海岸线曲折的希腊半岛,它与东边的小亚细亚之间,隔着爱琴海。海上岛屿众多,克里特岛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岛。(2)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发祥于爱琴海上
16、的克里特岛,称之为克里特文明。后来文明中心又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即希腊早期文明。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城邦,有的还盛极一时。爱琴文明历时约八百年后消亡。2雅典奴隶制城邦的建立: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由于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到公元前6世纪,它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1)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2)雅典达到全盛表现: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3)雅典繁荣
17、的原因: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大公民权利 (这里注意: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 (这里要注意:男孩和女孩在教育上享受的区别)发展文艺(4)雅典繁荣的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的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国的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评价: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
18、是,这种民主是奴隶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专政基础上的,本质上仍然是少数的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雅典人口。享受到民主权利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这里要注意三个时间:公元前8、6、5后题目:1、“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指雅典。2、雅典和斯巴达在哪些方面不同?雅典是近海国家,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文化学术发达,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尚武,注重军事训练,由少数奴隶主贵族专政。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1、罗
19、马城(1)时间:公元前8世纪(2)位置:意大利台伯河畔。即罗马起源于意大利2、罗马共和国(1)时间:公元前509年,建立奴隶制共和国。(2)兴起: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与迦太基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击败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后期,取得地中海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3、罗马帝国(1)原因: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题目:罗马共和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社会危机。(2)时间:公元前27年;(注意公元前49年的是凯撒,但是凯撒没有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3)人物: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4)强盛:
20、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帝国经历了500年左右的繁荣,历史上称为“罗马和平”时期。它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东汉,我们叫罗马帝国叫大秦,与中国直接交往在东汉,记载于后汉书,连接两国之间的贸易通道叫丝绸之路。(5)分裂: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分裂的原因:A、外族入侵B、人民一起C、统治阶级内讧(6)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日耳曼人入侵的冲击下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西欧开始步入封建社会。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的比较和对我们的启示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亚
21、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2、本课的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是:中国一、日本的大化改新1大和国家的出现:公元前1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奴隶制国家。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了今天的日本本土。2大化改新:背景(原因):A、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B、国际:中国隋
23、唐的制度非常先进。根本原因: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障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日本的落后。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目的:为了打击贵族,挽救危机。时间: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实行改革。代表人物:孝德天皇、中臣镰足代表势力:地主阶级的利益。内容: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B、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是说明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意义: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日本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4、。3启示:日本民族十分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起来。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事物,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二、阿拉伯的兴起1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的背景(伊斯兰教形成的原因):(1)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2)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3)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4)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5)多神和偶像崇拜。2创始人:穆罕默德(注意错别字,要求学生多写几次)他的主要活动:(1)最初穆罕默
25、德在麦加传教;(2)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受迫害的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3)630年,穆罕默德率兵直逼麦加城下。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他妥协,承认其政治和宗教领袖的地位。穆罕默德便把麦加确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教有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麦加是最主要的圣地,称为第一圣地。它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并把麦加城中的克尔伯神庙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4)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3阿拉伯帝国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4伊斯兰教的作用:(1)一神崇拜,加强思
26、想上的统一;(2)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半岛各部落派代表到麦加朝觐,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第五课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 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西欧封建等级
27、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本课的难点是: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廷帝国衰弱的原因。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中古欧洲社会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5世纪末,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的许多国家,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是其中最大的封建国家。9世纪分裂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下列国家哪个不是日耳曼人建立的:D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2封建等级制度:(1)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28、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公元8世纪前期 内容:改革采邑制,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课本具体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影响:A、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B、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注意理解P29的话和图,处于阶层最高的是帝王、最低的是农民。这里要注意与种姓制度的区别。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比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
29、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而皇权总体上相对比较弱小,各封建主割据一方。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处于大一统时代,中央集权就非常明显。二、教会的统治1、罗马教廷的的地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2)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的途径: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本身也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3)思想上文化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2
30、、罗马教廷影响: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中古时期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对西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后西欧历史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与宗教有关系。三、西欧城市的兴起1时间:11世纪前后2原因:西欧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3城市反封建斗争:为获得自治权,典型:琅城起义4方式和结果: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的方式争取自治权。典型:琅城起义(12世纪初,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5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
31、家等等。6资产阶级的产生: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这里注意先后关系:先市民阶级后资产阶级)7意义: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1)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2)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1国名由来:拜占廷帝
32、国就是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而得名。2(1)原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外族入侵和十字军东侵。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2)情况:十字军东侵和外族入侵使其领土大大缩小,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微,政权不稳。3灭亡:15世纪中期(1453年),被西亚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4拜占廷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建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5世纪中期最终灭亡于奥
33、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5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6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路线:先占领了小亚西亚,又渗入巴尔干半岛,矛头直直已经没落的拜占廷帝国。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69课)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
34、因。重点 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6课时课型 新授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关多媒体、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的两种方式:(1)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如: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 公元前334年,历经十年的亚历山大东征,开展了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的扩张从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次区域文明之间的冲突为例,想一想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暴力冲突往往造成无数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带来民族区域间的仇恨,
35、但同时,暴力冲撞也是区域间文明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也能起到促进文明交流的作用。(2)古代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古代印度人的创造马可波罗来华,东方见闻录也叫马可波罗行纪罗马帝国遣使来华第六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
36、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本课的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罗马帝国的扩张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1波斯帝国的形成和扩张:(1)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2)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前5世纪早期,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3)形成时
37、间与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大致同时2希波战争(1)过程: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先后组织军队三次出征希腊,史称为希波战争。马拉松之战是希波战争中的著名战役。(2)次数:3次(3)最后胜利者:最终希腊以弱胜强,战败了波斯。(4)取得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希腊军民顽强战斗、以巧取胜、运用适当的方法。(5)影响(评价):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文明的一次重大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6)“马拉松长跑”为了纪念希波战争中的英雄如何评价古代战争:(1)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
38、(2)客观上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二、亚历山大东征1扩张:(1)时间:公元前4世纪;(2)国家: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4世纪后期灭掉希腊)(3)人物:亚历山大大帝;(4)东征顺序:扫荡了小亚西亚,攻入埃及,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最早建立的地跨三洲的帝国),定都巴比伦。从欧洲向东最远达到:两河流域2影响:(1)亚历山大东侵给东方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了,因为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帝国的疆域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即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
39、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1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发源于意大利)(1)背景: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27年以后),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2)最大规模的时间: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3)最大规模的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2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原因:内战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3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0、4罗马文化的传播 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建筑的式样和风格对各地的影响深远。拉丁浯的广泛使用与传播。罗马法的影响。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5反映罗马帝国的强盛的句子: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初它说明的是罗马帝国交通四通八达)6罗马帝国同其他国家的来往:同北欧、印度和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总结:地跨欧亚非三洲(地理位置相似)的国家曾有哪些?1、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2、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由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发展起来,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腊。公元前334年,
41、亚历山大开始东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3、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1世纪罗马帝国继续扩张。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它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4、拜占廷帝国5、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统一后向外扩张,接连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
42、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本课的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1)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的商路中最著名的是
43、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2)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珠宝、丝绸等奢侈品;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由阿拉伯人经丝绸之路传到西方。(3)阿拉伯人在西方文明和中国(东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传到了欧洲;西方的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由阿拉伯人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东方)。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2阿拉伯数字(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就,其西传到欧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突出的例证。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
44、传播和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其中之一。(2)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过程:古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发明了0至9十个数字符号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后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此后,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国流行,成为通用的数字符号。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 1271年-1275年他沿丝绸之路东行到达中国,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侨居中国17年,足迹遍及中国许多地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后来口授马可波罗
45、行纪一书,详细描绘了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见到的新奇事物。此书在欧洲引起轰动,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2马可波罗行纪:(1)作者:马可波罗的狱友,由马可波罗口述;(2)内容:详细描绘了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见到的新奇事物,记述了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3)影响:马可波罗行纪第一次把东方的富庶向西方人做了详细的介绍,有助于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了解,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正是这本书,更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黄金财宝的渴求,促进了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对我国的影响:这本书向西方世界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中国文化,让西方世界理解了中国,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的野心。对世
46、界的影响:这本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第八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47、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埃及的象形文字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古代的文字与文学1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大约有700多个,24个字符。古埃及人把象形文字写在纸草上,或铭刻在石碑、石柱、木头上。 2楔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大约有600多个,楔形文字的书写
48、材料是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粘土做成的泥版。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人们称字为“东方的拉丁语”。3腓尼基的字母文字: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题目:西方的拉丁文字最早起源于:BA、希腊文字 B、腓尼基文字 C、西亚居民早期字母 D、埃及字母4东方古老文字对后世的影响:(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被西亚各族人民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
49、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1)佛教产生的背景:随着印度奴隶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的矛盾非常尖锐,尤其是等级制度中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婆罗门遭到各等级的反对。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过程中,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2)佛教的创立: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告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七
50、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广收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3)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宣扬“丛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4)佛教发展: 发展的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发展的原因:有些国王利用佛教宣扬的“忍耐、顺从”的思想来麻
51、痹广大人民,让人民放弃反抗斗争,死后即可升入“极乐世界”。因此,佛教又成为统治阶级用来欺骗、麻痹人们思想的精神武器。 佛教的传播:向北:经中亚地区一中国一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向南:传人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2基督教(1)基督教产生的背景:公元1世纪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们横征暴敛,大量搜刮,给那里的犹太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犹太人曾多次起义,都被残酷镇压。他们渴望“救世主”前来拯救。(2)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人“天堂”。创立者是传说中的耶稣。(3)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性质的演变:随着基督教
52、的广泛传播,许多富有的上层人物也纷纷加入教会。他们捐献财产,逐渐占据了教会的领导地位。发展: 4世纪时,罗马统治者看到可以利用基督教来加强统治,从精神上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就竭力加以发展和扶植,并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来,基督教就传遍了欧洲各国。基督教从非法宗教变为合法宗教。(4)圣诞节的由来:传说耶稣诞生在巴基斯坦伯利恒的一个马棚里,母亲叫马利亚,传说出生日期是12月25日。于时这一天就叫“圣诞节”,历史也以这一年为公元元年。(5)基督教会的分裂: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11世纪,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
53、公教,即天主教。西部教会在十六世纪时,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教,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伊斯兰教(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遭到破坏,在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时期各部落都有自己信奉的神或偶像,这严重阻碍了民族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穆罕默德在7世纪时创立了伊斯兰教。 (2)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伊斯兰教教义的主要内
54、容是号召大家信奉惟一的神“真主”,严格禁止崇拜多神或偶像。鼓励人们弃恶从善,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3)伊斯兰教的宗教宗仰:五个基本信条:信安拉、信经典、信天使、信先知和信后世。伊斯兰教除要求穆斯林在思想上有上述信仰外,在行动上还要履行五大宗教义务,在中国通常称为“五功”,即念功、补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宰牲节等。三大宗教教义的共同点是:宣扬忍耐服从。第九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
55、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荷马史诗和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相关多媒体、
56、图片教学过程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1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圆周率的科学计算方法。2发现和发明: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式水车。3.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文学和戏剧1荷马: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称荷马史诗,意义: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俄底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它们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欧洲第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也是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2悲喜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是悲剧之父。他大多作品都表现了雅典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斗争。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则用讽刺当时的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3一千零
57、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生动的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丰富社会生活。著名建筑1伊斯兰第一大圣寺:麦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又称为“禁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2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始建于12世纪,耗时180多年完工,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被法国大作家雨果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1014课)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
58、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课时7课时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图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
59、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本课学习也要注意课文的图片内容。14-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
60、界被发现的年代,其中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指新航路的开辟。理解名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这里的变革指的是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文艺复兴1历史背景: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出现的根本原因);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文艺复兴出现的直接原因、思想原因)。(1)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出现在意大利;(2)(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众平台相关知识
- 银星养脑片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瘀阻脑络证的临床研究
- 国家知识产权政策
- 电厂锅炉补给水和凝结水处理工艺设计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421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光储一体化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水下机器人航迹跟踪及容错控制方法研究
- 单双站感知模式通感一体化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研究
-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EEPO”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复印机销售及维修服务一体化合同范本2篇
-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数学试题(蚌埠一模)(含答案)
- 【探迹科技】2024知识产权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从工业轰鸣到数智浪潮知识产权成为竞争市场的“矛与盾”
- 2025年江苏太仓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政法大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新题型:19题)(基础篇)(含答案)
- 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 外科学试题库及答案(共1000题)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十三章动作技能的保持和迁移
- 春节留守人员安全交底
- DB33T 1210-2020 城市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标准
- 电梯设备维护保养合同模板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