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员审核技巧_第1页
内审员审核技巧_第2页
内审员审核技巧_第3页
内审员审核技巧_第4页
内审员审核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内审技巧提高学习内部审核一、审核术语1、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2、审核准则 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审核准则是用于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 3、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4、审核发现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或指出改进的机会)5、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6、审核委托方 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人员。7、受审核方 被审核的组织

2、。8、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9、审核组 实施审核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需要时,由技术专家提供支持。(指定审核组中的一名审核员为审核组长;审核组包括实习审核员)10、技术专家 向审核组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特定知识或技术是指与受审核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或语言或文化有关的知识或技术;在审核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审核员。) 11、审核方案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12、审核计划 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13、审核范围 审核的内容和界限。(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

3、的时期的描述)14、能力 经证实的个人素质以及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类型体系审核有第一方审核(内审)、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审核委托方 受审核方第一方审核(内审)组织 组织第二方审核(外审)顾客 组织 组织 供方第三方审核(外审)认证机构 组织 三种审核方法的区别 审核方比较项目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审核类型内部审核顾客对组织的审核组织对供方的审核独立的第三方对组织的审核执行者组织内部审核员或聘请外部人员顾客或组织第三方认证机构派出的注册审核员审核目的查证体系的符合性;寻求改进的机会选择、评定或控制供方认证注册,为潜在顾客提供信任审核准则(依据)适用的法

4、律、法规及标准、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合同、约定的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的体系文件审核范围内部管理所有部门、场所限于与顾客和组织关心的场所及要求限于申请的产品纠正措施审核时针对不合格制定纠正措施审核时可提出纠正措施的建议审核时通常不提供纠正措施建议三、内部审核的目的1、验证方针目标的实施 检查体系运行是否有效地满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实施的要求。2、建立一种管理手段 作为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内审可以及时发现过程、接口、资源和部门职责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力量进行纠正和预防。3、提供质量保证 使质量管理体系满足标准或其他约定的文件(如合同)要求,对顾客提供质量保证,这是内部审核的

5、一项直接目的。4、为外审作准备 在第二、三方审核前,通过内审发现问题,纠正不足,为顺利通过外部审核作好准备。5、自我改进的需要 内审作为一种自我改进的机制而长期存在,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保持有效性,并不断改进完善,是内部审核的根本目的。四、内部审核的特点1、着重于体系本身 内部审核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活动的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改进。它着重于体系本身,而不是着重于产品检查,但与产品有密切关系。2、组织领导 内审必须得到最高管理者的全面支持,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管理部门组织实施。3、系统性的活动 内审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依据书面文件和程序进行。明确审核范围、制定审核计划,组织审核组,编制检查表,

6、召开首末次会议,进行现场审核查证,编写审核报告,对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检查实施结果。表明审核活动是连贯、系统的。4、审核的独立性 内审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审核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部门,反映了审核的独立性。5、抽样过程 内审是个抽样检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有两类风险概率:一是指“弃真”;二是指“存伪” ,这与抽样的不确定性有关。为了减少风险,审核应随机抽样,均衡抽样,保持足够的样本数量,使审核具有客观性。五、审核原则 GB/T 19011-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对审核工作规定了一些审核原则。这些原则是审核人员和实施审核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审核

7、员道德行为、思想作风、业务水平的明确要求,这对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与审核员有关的原则1)道德行为:职业的基础。 诚实正直、严瑾、保守秘密,是每一个合格的审核员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对审核员的基本要求。2)公正表达:真实、准确地报告。 这项原则是每个审核员应尽的责任。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的审核发现,得出的审核结论,编写的审核报告均应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审核活动的真实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及审核组与受审核方之间的分岐,应如实向有关各方报告。3)职业素养: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2、与审核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有关的原则1)独立性: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

8、性的基础。 作为审核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并且不带偏见,不介入受审核方的利益冲突,在审核过程中保持客观的心态,以确保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是以审核证据为准。2)基于证据的方法: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得出可靠的和可重视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六、审核策略1、自上而下的审核 先在归口管理部门了解总的情况,由于这里信息比较集中,可在此抽样,再到使用这些样本的部门去调查取证。2、自下而上的审核 先在各部门、场所调查,选择一批样本,再到归口管理部门去审核。 3、顺向追踪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运行顺序进行审核。如从文件内容查到实施情况,按生产或服务实施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审核,从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查到产

9、品交付后活动的控制等。 这种方式可以系统地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整个过程,查证其过程间的接口及其协调性。但耗时较长。 例如:对“文件控制”过程进行审核时,审核员可以先到文件的综合管理部门查阅受控文件的总目录或清单,在总目录或清单中应有文件的编号、名称、最新版次、编制部门、发送到的使用部门等信息,可在总目录或清单中选择若干样本,到使用部门去核查在使用现场是否是有效版本,作废版本是否已从现场撤走,文件中的修改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等等。 4、逆向追溯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运行的反向审核。如从实施情况查到文件规定,从交付后活动的控制查到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从过程的结果查到过程的策划等。 这种方式有

10、较强的针对性,切实具体,但在问题复杂且审核时间有限时,不易达到预期的审核目的。 例如: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进行审核时,审核员可以先在各车间或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其他现场调查,选择一批监视和测量装置作为样本,再到监视和测量装置的主管部门去了解这些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及管理情况。5、按过程审核 以过程为中心实施审核的方式。这种方式易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照,但一个过程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审核过程中会出现重复往返的情况,审核效率较低。 首先识别过程,明确各过程从输入到输出所涉及的活动、责任部门、协作部门。过程审核的路线是:目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检查各个环节的运

11、作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例如选矿车间按过程审核的步骤: 1)审核员询问车间主任有关岗位设置、业务范围情况; 2)查阅生产计划、质量目标、工艺文件、运行记录、异常指标处置记录 3)现场观察、巡视生产环境、工人操作、产品及测量设备标识等情况。 6、按部门审核 是以部门为中心实施审核的方式。根据机构设置和部门的职能和职责,逐个部门进行检查。首先是查主要职能所涉及的要素和过程,其次是查相关职能。此法的优点是审核效率高,但一个部门往往涉及多个过程,容易发生重复或疏漏的现象,对产品而言,系统性较差。但这种方法容易操作,应用最为普遍。七、审核技巧1、面谈沟通2、提问3、聆听4、验证八、检查表和抽样计划1

12、、检查表的作用 检查表用于策划具体审核任务的实施,以便审核员在审核时进行提示与参照。 检查表的使用有助于确保: 1)审核目的的清晰与明确; 2)审核内容的完整; 3)审核线路的清晰与逻辑性; 4)审核方法的合理性; 5)审核时间分配及审核节奏的掌握。2、检查表的内容包括: 1)到哪查?审核的区域(场所、部门、过程) 2)找谁查?审核的对象; 3)查什么?审核的问题; 4)如何查?审核的方法(包括抽样计划)。3、抽样计划的确定 抽样是审核的基本方法。由于审核人员和时间方面的限制,审核过程是通过合理地抽取一定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对总体的判断。因此抽样不能是盲目的,而应按事先的策划来抽取样本,

13、这种策划的结果就是抽样计划。抽样计划通常包括在检查表中,制定抽样计划应注意以下方面: 1)确定要审核的主题或项目,如要审核“文件控制状况”; 2)确定适当的的信息源,如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记录等)、外来文件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3)如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及样本量的大小,如: 尽量做到分层抽样,充分考虑到在受审核方管理体系不同层面上产生的信息,可按产品、活动、设备、时间等分层抽取样本。 保证适当的样本量。样本量太大太小均不合适。样本量的大小与审核对象的总体大小有关。通常抽取2-12个。 样本量应适度均衡,但仍应坚持重点区域多抽的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初次审核,

14、受审核方审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不同性质的场所、职能部门、产品不能抽样,必须审核。4、检查表的编制 检查表由审核员对自己承担的具体审核任务,依据所受审核方的实际情况编制。编制检查表时应注意: 1)检查表的编制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受审核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以部门审核为主的检查表,应列出该部门有关的主要过程的审核内容和方法; 3)以过程审核为主的检查表,应写明要查的主要部门和方法,过程的流程应清楚,标准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如第7章产品实现的要求)必须审核,对通用要求可以由审核员根据受审核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审核内容; 4)检查表的内容应反映过程方法,体现PDCA循环; 5)应选择典型的

15、质量问题,突出被审核部门的主要职能或过程的特点; 6)注意审核内容的逻辑顺序,明确审核步骤,注意审核内容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7)在规定的审核时限内所策划的抽样必须具有代表性,要确定好拟审核的项目及要寻找的审核证据; 8)应考虑审核员的经验、知识等,不熟练的审核员应编制比较详细的检查表; 9)审核组长应对检查表进行审查和总体协调。 5、设计检查表常见的问题1)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原封不动地变成疑问句作为检查表;2)只列出审核项目,而忽视审核方法和抽样量的策划;3)仅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编制检查表,不能结合受审核方产品和过程的特点。6、使用检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1)检查表是审核员的工作文件,没必要

16、向受审核方披露;2)检查表的内容最好默记脑中,切忌机械地按检查表中所列的问题一个个按顺序宣读而变成我问你答的检查过程;3)在审核过程中如发现未列入检查表的情况或线索,可对检查表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不要过于局限于检查表,但也不要完全抛开检查表进行审核;4)在审核过程中应综合运用提问、观察、查阅记录、核实、追踪等方法审核检查表中的审核项目和要点。7、检查表的范例 销售部门检查表范例(按部门审) 受审核部门:销售部涉及的过程:检查表.doc 九、内部审核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要点与取证4.1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审核要点1)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2) 过程的顺序规定是否合理?过程

17、之间的接口是否明确?3) 如何证实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的提供顾客满意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4)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备了持续改进的能力? 取证证据1) 查阅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会议纪要,管理评审文件。2) 结合产品实现,监视、测量过程检查取证,对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持续改进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4.2.3 文件控制 审核要点1) 质量手册中对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是否反映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过程的特点?2) 组织编制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是否能确保部门和所有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是否易于操作?3) 文件发布前是否由授权人批准其适用性?4) 文件修改是否经

18、过评审和批准?如何标识?5) 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为适用的有关版本?6) 外来文件如何识别、发放与管理? 取证证据1)查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流程图。2)标准、软件有效版本清单。3)组织、部门文件控制清单,文件发放清单。4)文件审批记录,文件修改批准记录,文件受控标识。5)作废文件管理办法。 4.2.4 记录控制 审核要点1) 各项生产活动记录(准备工作、技术交底、现场管理、质量检验)是否完整、齐全?2) 记录能否保持清晰?是否易于识别?编号、签署是否符合要求?3) 记录的归档是否规范?检索是否方便?4) 记录的保管、贮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5) 是否规定了记录保存期? 取证证据1)通过抽样选取记

19、录样本,查阅记录的完整性。2)查记录的归档及贮存环境。3)查记录的编目、检索和借阅登记。5.1 管理承诺 审核要点1) 最高管理者是否明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管理职责是否到位?2) 最高管理者在体系运行、持续改进、提供资源方面做出哪些承诺?能提供哪些证据?3) 最高管理者是否向员工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取证证据1)座谈会询问,领导回答。2)查阅组织简报、会议记录、个人记录。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审核要点1)对顾客的需求识别是否充分?采取什么措施将顾客要求转化为组织要求?2)领导和员工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3)如何证实顾客的要求得到满足? 取证证据1) 座谈会询问

20、领导有关顾客要求及其满足程度。2) 查阅有关顾客问询、反馈的文件和记录。3) 员工考查询问。5.3 质量方针 审核要点1) 质量方针是否有持续改进和顾客满意的内容?2) 质量方针是否反映了本行业、本组织的特点?3) 质量方针是否评审其持续适宜性?4) 最高管理者是否宣讲了质量方针的内涵?员工对方针是否理解? 取证证据1)质量手册,质量方针文件。2)质量方针宣讲会议纪录,管理评审记录。3)员工考查询问。5.4.1 质量目标 审核要点1) 质量目标是否在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展开?是否具有激励性?2) 质量目标是否包含产品要求?是否用质量特性指标表示?3) 质量目标是否具有可测量性(定量测量、定性评价)

21、?4) 组织的质量目标是否分解到各部门各层次予以细化?部门职责是否有预期目标?5) 采取什么措施实现质量目标?实施效果如何?6) 制定质量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是否考虑了组织现状和同行业水平? 取证证据1)质量手册、质量目标文件。2)部门、项目质量目标。3)目标考核与评价记录。4)管理评审报告。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审核要点1)最高管理者是否以文件形式规定了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2)部门负责人是否明确并到位?员工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3)管理者代表如何确保提高员工满足顾客要求的认识?4)是否建立内部沟通机制?沟通方式、职责及其有效性如何? 取证证据1)部门、岗位责任制文件。2)与部

22、门负责人座谈询问,查会议记录、简报。3)管理者代表任命文件。5.6 管理评审 审核要点1) 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管理评审?评审前是否进行了策划?2) 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充分?评审是否有一定深度?3) 管理评审输出文件是否体现体系“三性”(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4) 管理评审是否包含质量方针评审、体系改进内容并作出决定?5) 管理评审报告是否包括体系、过程、产品改进和资源需求?6) 根据改进需求是否制定了纠正预防措施并跟踪落实? 取证证据1)管理评审输入全套文件(各部门发言提纲、管理者代表综合发言)。2)管理评审计划,通知,会议签到表。3)评审会议记录,最高管理者发言记录。4)管理评

23、审报告,内刊。6.2 人力资源 审核要点1) 是否对人员的任职能力进行了评价、考核和资格确认?2) 是否制定了岗位任职条件?破格任职是否经过考核?3) 对招聘、借用人员如何进行资格确认?4) 是否按需求定期提出培训计划?计划是否实施?5) 如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6) 采取什么措施确保员工对实现质量目标意识的提高? 取证证据1)人员任职条件文件,人员资格确认名单。2)培训计划,培训实施记录。3)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人员能力考核记录。4)招聘、借用人员资质,培训记录。5)培训有效性评价记录。6.3 基础设施 审核要点1) 工作场所、生产设备、软件配置是否充足、适当,并得到维护和控制?2) 是否制定了

24、设施、设备管理办法?3) 支持性服务(运输、通讯)是否快捷、准时? 取证证据1)设备设施台账,管理办法。2)设备设施维护、维修记录。6.4 工作环境 审核要点1)组织是否提供一组文明、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现场?2) 是否制定了环境管理办法? 取证证据1)查阅环境管理办法。2)观察工作场所、周边环境。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审核要点1)是否针对产品实现过程(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进行了策划?2)策划内容是否包括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要求?3)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试验活动及产品接收准则是否得到安排?4)对特殊产品、项目是否按要求编制了质量计划?5)对特殊过程、

25、关键过程的运作是否进行了策划? 取证证据1)策划会议纪要,项目计划,生产计划。2)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流程图。3)质量计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审核要点1)顾客提出哪些明示的要求、口头要求,如何确定?2)预期及交付后要求是否得到认识并予以确定?3)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的确定体现在何处?4)产品要求的评审(如合同评审)是否在签订前进行?5)产品要求评审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三个确保”,评审结果的记录是否保持?6)产品要求变更是否重新评审,修改文件,并传递到相关人员?7)是否对顾客沟通作出安排?哪个部门负责?如何处理顾客信息? 取证证据1)顾客提出各种要求的文件、 记录。2)顾客问

26、询、信函、来访记录,协调会议纪要。3)合同评审记录,合同传递记录,合同更改记录。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审核要点1) 设计和开发策划是否明确了阶段要求?是否理解设计意图?2) 设计和开发策划输出是否编制了项目设计计划?设计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批和发放?3) 设计人、项目负责人、验证人(校核、审查、核定)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4) 设计计划是否阐明了不同设计阶段应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内容?以及实施这些活动的职责?5) 设计计划是否规定了设计评审的频次和时机,设计验证活动的安排?设计资源是否有保证?6) 设计计划是否随设计进展和情况变化而修改?7) 外部接口和内部专业间的接口项目、分

27、工、提资进度、要求是否有明确的规定?8) 设计负责人是否对组织和技术接口进行协调、沟通和管理,并定期评审? 取证证据1)设计任务书,策划会议纪要,现场查勘记录。2)设计计划,计划发放记录,更改记录。3)总设计师召开接口协调会议记录。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审核要点1)设计输入是否明确规定了有关的产品功能、性能要求和社会需求,并形成文件?2)设计输入是否包括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标准)的要求和必要的说明?3)以前类似的设计信息包括上一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以及设计基本资料(包括收资、专业互提资料)是否评审了其适用性和完整性?4)对应急工程输入的假定设计资料是否有跟踪措施及处置结

28、果?5)设计输入是否充分、完整?对自相矛盾的输入要求,是否已协商解决? 取证证据1)设计任务书,合同,设计批文,设计计划。2)基础资料(内部专业间互提资料、收资记录)。3)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文献。4)应急工程假定资料跟踪记录。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审核要点1) 设计输出的文件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设计计划)的要求?2) 设计文件是否标出与安全和正常使用条件有关的产品质量特性?3) 设计输出文件、图纸、设备清册、概算书是否经过验证/评审?4) 设计计算书是否有计算依据、计算条件的说明并经校审?5) 设计文件中是否有为其后的工艺制作、施工、安装、运行、服务提供适当信息(包括施工措施、检验

29、规范、接收准则)?6) 设计文件打印装订是否有差错?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 取证证据1)设计输出文件,设计报告,说明书,图纸,计算书。2)设备清册,概预算书,试验报告,产品标准,施工技术措施。3)采购清单,检验规范,软件,程序。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审核要点1) 设计项目是否在设计的适当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评审,以评价设计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2) 参加设计评审人员是否有职能部门代表,必要时邀请本设计组以外的有关专家参加?3) 设计评审是否对阶段设计成果做出了评价,推荐了设计方案?4) 设计评审是否识别了问题,评审意见是否有跟踪措施,跟踪结果有否记录? 取证证据1) 设计评审会议记录,设

30、计评审会议纪要。2) 对问题的解决措施及跟踪记录。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审核要点1) 是否对设计成品(图纸、说明书、计算书等)都进行了多级校审?校审单上的各级校审签署是否符合文件规定?2) 校审意见是否得到执行?存在的问题是否进行跟踪并得到解决?3) 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经过鉴定?4) 当采用变换方法进行计算时,其计算原则、计算方法、计算软件是否经过评审?5) 当进行模型、模拟试验时,其试验成果是否经过评审/验证?6) 当采用类比方法进行设计验证时,其类比条件是否经过适宜性评审?7) 当存在多种设计验证方法时,最终选用的方法是否经过论证? 取证证据1)设计成品校审单,软件有效版本号,软件

31、鉴定证书。2)模型模拟试验报告。3)多重计算评审记录。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审核要点1)是否针对设计产品规定的使用要求或预期的用途要求在交付或实施之前进行设计确认?2)涉及安全或行业要求的设计项目是否经过主管部门组织外部评审会议予以确认?3)设计确认结果是否得到执行?实施情况是否符合确认文件要求? 取证证据1)设计确认会议纪要,参与人员名单。2)设计确认会议批文。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审核要点1) 设计更改的原因是否识别?更改所带来的影响是否进行了评审并消除其原因?2) 设计更改前是否经过审批?3) 设计更改后的文件是否进行设计验证、评审、确认,实施前是否得到批准?4) 更改

32、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有记录? 取证证据1)设计更改评审记录。2)设计更改文件验证记录。7.4 采购 审核要点1) 是否对供方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做出了规定?2) 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如何划分?3) 物资采购合同签订前是否对供方进行了评价?4) 是否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供方是否在名录内?5) 对合格供方是否有跟踪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6) 采购文件是否清楚地规定了有关的技术质量要求和验证方法的安排?以及产品的放行方式?7) 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审批,以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的、适宜的?8) 组织是否对采购产品进行了有效的验证(包括进货检验和过程验证或顾客在供方处的验证)? 取证

33、证据1)供方评价准则文件,对供方的评价记录,供方档案资料,合格供方名录。2)抽样选取进货供方是否为合格供方?3)采购文件,采购清单,采购产品按重要性分类表。4)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审核要点1) 生产和服务作业班组是否获得有关技术、质量要求的信息?如计划、文件、作业指导书、交底记录。2) 生产和服务活动是否在受控条件下进行?3) 现场作业是否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是否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4) 是否对产品实现过程实施了在线监视和测量?5) 生产设备、测量装置是否齐备?工作环境、设备维护是否到位?6) 如何对外供产品的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实施控制? 取

34、证证据1)生产计划,作业指导书,运行规程,交底记录。2)运行日志,交接班记录,现场观察,巡视记录。3)设备台账,设备维护记录,安全检查记录,施工日志。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审核要点1) 本组织有哪些特殊过程、关键过程被识别?2) 对特殊过程是否从人员、设备、工艺方法等方面进行鉴定、确认?确认是否证实了过程能力?3) 对工艺方法是否进行了试验并获得最佳参数?4) 过程确认后是否保持了过程能力?是否有变异需要再确认? 取证证据1)从事特殊过程工作的人员、设备鉴定、确认记录、工艺方法试验记录。2)运行日志,过程连续监控记录。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审核要点1) 产品(物资、设备)

35、是否按要求进行标识?2) 产品在测量、监视过程中是否对其试验状态进行了标识?3) 当有可追溯性要求场合,标识是否具有惟一性? 取证证据1)图纸图标,试验室仪器标识。2)仓储物资、车间设备标识。3)产品标识,产品检验状态标识。7.5.4 顾客财产 审核要点1) 顾客提供的财产是否进行识别、登记、标识,并验证其适用性?2) 顾客提供的财产是否进行了保护和维护? 取证证据1)顾客提供财产清单,验证文件、标识。2)顾客财产保管、使用、维护记录。 7.5.5 产品防护 审核要点1) 对产品和半成品在交付前,防护措施是否到位?2) 防护措施是否包括对标识、搬运、包装、贮存方面的控制? 取证证据1)现场观察

36、、询问。2)查阅产品防护制度。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审核要点1) 是否按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要求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部位、方法?选择准确度、精密度合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2) 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按周期校准?在用装置是否在有效期内?3) 自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有作为检验依据的自检文件?4) 在监视和测量过程中,有无偏离校准合格状态的情况发生?组织是否评审了已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后续措施?5) 用于测量、试验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经过有效鉴定或确认? 取证证据1)测量装置检定、校准计划。2)测量装置设备台账、使用维护记录。3)测量装置检定、校准合格证书,标识记录。4)测量装置软件鉴定记录。5)自校依

37、据文件,自校记录。8.2.1 顾客满意 审核要点1) 是否监视了顾客满意的信息,作为体系业绩评价的手段?2) 对获取顾客满意度信息的途径、时机、方式、职责和分析利用这些信息是否作出规定?实施效果如何?3) 顾客满意调查样本策划是否合理?获取的信息是否可靠?4) 对顾客的意见、抱怨是否即时处置? 取证证据1)程序文件,顾客满意度调查记录,调查结果分析资料。2)顾客信访,媒体报道,简报,座谈会记录。3)顾客意见处置记录。8.2.2 内部审核 审核要点1) 是否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审?是否编制了计划并经批准?2) 审核范围是否覆盖了本组织各部门?3) 审核计划是否考虑了区域特点和以往的审核结果?4

38、) 部门的审核要素是否覆盖了相关职责?5) 发现的不合格是否开具了“ 不合格通知单”,并判定了性质?6) 责任部门是否对不合格项进行了原因分析?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适当?7) 质量保证部门是否对纠正措施进行了跟踪检查并验证其有效性?8) 内审文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并保存完整?9) 审核组成员是否经过审核知识培训?分组是否考虑了审核独立性要求? 取证证据1)审核方案,内审计划、通知。2)培训记录,审核检查表,首末次会议签到表。3)现场审核记录,不合格通知单,内审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审核要点1)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方法是否作出规定?2)对哪些过程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监视和测量,以证实过程实

39、现预期结果的能力?3)过程检查、中间检查、巡视、评估过程能力是否有记录?4)当发现过程能力不足时,采取了哪些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效果如何? 取证证据1)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其他文件。2)过程监控点记录,中间检查单,过程监视记录、摄像带。3)巡视记录,后续措施记录。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审核要点1) 是否按计划对产品特性进行了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符合性?2) 不同阶段的产品监视和测量内容和职责是否有规定?3) 是否规定了接收准则,保持了接收证据?4) 产品放行是否有授权人批准,必要时应得到顾客批准? 取证证据1) 产品监视和测量规定。2) 不同阶段产品检验记录、报告、证书、

40、放行记录。3) 产品接收准则,产品放行人授权证明文件。4) 特殊放行审批证据。8.3 不合格品控制 审核要点1) 程序文件是否明确规定了对不合格品的控制方式、有关处置的职责和权限?2) 对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采取了处置措施?处置后是否进行了验证?3) 对交付后发现的产品不合格,是否评价其影响并消除其原因?4) 当不合格品提出让步使用时,是否经授权人或顾客批准? 取证证据1)程序文件。2)不合格品报告单,不合格品评审报告。3)不合格品处置及再验证记录。8.4 数据分析 审核要点1) 是否对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数据收集分析的职责、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要求并作出规定?2) 来自生产和服务现场的有关

41、产品符合性的监视和测量的信息、顾客满意度的信息、供方信息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过程趋势分析?3) 分析结果是否能为持续改进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决策意见和相应的措施? 取证证据1)质量信息反馈卡,质量信息台账。2)数据统计分析报告。8.5 改进 审核要点1)组织是否对体系、过程、产品策划了持续改进并形成文件?2)日常的或重大的持续改进项目的实施结果是否有效?3)是否对纠正措施的需求进行了评审?对执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并记录其结果?4)是否建立了质量信息反馈、传递、处理的机制?5)是否定期对质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采用统计技术分析潜在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原因分析是否准确?6)是否对预

42、防措施的需求进行了评审?预防措施能否消除潜在不合格?7)是否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实施控制?监督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执行并验证其结果? 取证证据1)持续改进策划文件、项目建议书,科技成果报告,QC小组成果,技术革新成果。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记录,验证记录。3)质量剖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2、内部审核记录的编写内审记录表.doc十、不符合项的判断技巧 现场审核时,审核员要经常及时地对所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和形成的审核发现进行符合性判断。如何正确判断,除深刻理解标准要求外,还需掌握一些技巧。现以ISO9001:2000为例,将条款判断的技巧介绍如下:1)最高管理者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最高管理者要求的条款有:

43、等,如判断上述条款有不符合项,往往意味着系统失效,且主要责任者是最高管理者,其不符合项所引起的随后措施,可能会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所以应慎判。2)更改 对设计、开发要求及相关文件的更改问题,应判;对来自顾客产品要求相关文件的更改问题,应判;对目标及相关文件的更改问题应判5.4.2;对除上述判断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问题均可判到。3)标识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标识的条款有:等,在对标识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标识的对象、性质、寻找相应条款。4)记录 标准中对要求有记录而无记录时,应判到所对应条款;对用于提供证据的记录问题,应判 4.2.4;对作为产品实现质量记录的策划问题,应判到。5)人员 标准各条

44、款中涉及到人员问题时,可采取由表及里的原则,如应知而不知,应会而不会,宜判到人力资源。6)测量和监视 对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工装、材料、环境、方法、信息、时间等过程参数的测量和监视,应判到8.2.3;对进货、半成品(在制品)、成品的特性的测量和监视应判到;对生产和服务运作过程中的监测活动应判到7.5.1;对顾客满意与否的监测判到。7)做法 实际做法有效,但未满足规定要求,即合理不合法时应判不符合项,实际做法符合规定要求,但该规定做法不尽合理、科学,即合法不合理时,不应判不符合项。8)评审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评审”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评审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评审对象、性质及目的寻找相应条款。

45、9)识别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识别”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识别”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识别场合、时机、对象、目的、范围寻找相应条款。10)法律 向组织传达遵守法律的问题,可判到5.1;对组织知法的问题可根据涉及对象、范围,分别判到5.2 7.2.1 6.2.2;对组织守法的问题,可根据所处过程、场所、分别判到和7.3.4;对组织行为是否合法律法规评价问题,可根据评价目的、性质、对象,分别判到。11)资源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资源”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资源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识别、提供、使用、管理资源的场合、目的、类别、对象,寻找相应条款。没有相应条款可判时,均可判到。12)沟通 标准中直接涉

46、及到“沟通”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沟通”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沟通对象、过程、目的寻找相应条款。13)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任一过程都存在改进机会。因此对“改进”改进问题的判断,应根据改进的对象、过程、时机寻找相应条款。通常,针对不合格产品本身所采取的措施问题,应判到8.3;针对审核发现所采取的措施问题,宜判到8.2.2;针对质量管理体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问题,宜判到5.6;针对过程中实际不合格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防止再发生的措施问题,应判到。14)确认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确认”要求的条款有:。在对“确认”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确认的需要、对象、过程、目的、寻找相应条款。15)策划 标准中直接涉

47、及到“策划”要求条款有:等。在“策划”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策划对象、目的、过程、时机、需要,寻找相应条款。16)设施、设备、装置 对基础设施确定、提供、维护问题,应判在6.3, 对生产和服务设备的使用、维护、工装、管理等问题,应判7.5.1;对生产和服务设备的配置问题应判到6.3;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凡获得、使用问题应判到7.5.1,对凡测量能力、校准、防护、确认等问题,应判到。17)防护 在生产和服务运作过程中(包括搬运、贮存、包装交付等),涉及到产品的防护应判到7.5.5;涉及到基础设施的防护,应判到6.3;涉及到生产和服务设备(工装)的防护,应判到7.6;涉及到人身

48、安全的防护,应判到。18)顾客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顾客”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顾客有关的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对象、目的,寻找相应条款。19)确定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确定”要求的条款有:等。在对确定有关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确定目的、对象、过程寻找相应条款。20)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中应包括设备使用、工装、工艺、生产、搬运、贮存、包装、交付、服务等组织产品实现的特定过程,在涉及上述方面问题时,在没有其他条款相对应时,均可判到。21)统计技术 统计技术应用知识没有掌握或应用不正确,可判到6.2.2,其他统计技术应用问题可判到。22)批准 标准中直接涉及到“批准”要求的条款有:等。

49、在对“批准”问题进行判断时,应根据批准对象、权限、过程寻找相应条款。当在标准条款无批准要求,但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又有批准要求时,应根据组织文件要求对应的条款进行判断。23)能细则细,不能细则粗。 对上的则细,对不上的则粗原则。如。24)最贴近原则。 在标准中找不到完全能“对号入座”条款时就判最为接近的条款。25)最有效原则。 当存在多种判断时按最有利改进或改进最易见效的条款判处。26)最关键原则。 当同时存在多个问题时,应寻找关键词或关键客观证据或关键问题进行判断。27)最密切联系原则。 有些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应与问题的产生有最紧密关系的原因处判。28)合并同类项原则。 相同的轻微不

50、符合项可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如文件控制中的标识等。29)具体分析审核对象,切忌望文生义。公司内审不符合项1、采矿车间1-8月份假底合格率未达到大于96%的质量目标,1-9月份平均合格合格率为93.95%,不符合矿质量目标管理程序条款之规定。 4.4.2 部门/单位的质量目标由各部门/单位作出管理规定,可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检查实行监控。部门每季、单位每月对本部门/单位的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逐项统计分析与评价,对未实现的质量目标要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进行纠正或预防,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技术质量组未能提供8、月份主要工序质量控制点抽查合格率记录、磨浮工段9月份工艺纪律检查情况记录不全。不符合

51、选矿车间主要生产工序质量检查管理制度条款之规定。3、矿内审针对“未及时将新置陶瓷过滤机登记上重要设备台帐”发出的不符合项报告,未实施纠正措施就进行了验证,不符合ISO9001:2000标准条款之规定。8.2.2 内部审核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4、审核发现5台个体粉尘采样器超检定周期使用。不符合ISO9001:2000标准7. 6 a)条款之规定。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

52、定的依据。5、营销部3号库未对采购不合格品作标识。机动部设备仓库未对待检、贮存、代管、废弃设备等区域作标识。不符合ISO9001:2000标准条款之规定。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6、总调未能提供9月份防洪救援的事故时间、地点、险情简况、目前进展、报告人等详细记录,不符合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铜分公司矿区防洪应急救援预案条款规定。报警 矿区出现洪涝灾害险情时,任何个人或组织发现后,有责任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24小时报警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时须详细记录事故时间、地点、险情简况、目前进展、报告人等,并迅速向矿应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