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1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第四教时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第五课时几百几十的加、减(综合练习)教学内容: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教学难点: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教学过程: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三、技能训练。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12题四、练习总结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2数与代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

3、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

4、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空间与图形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

5、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除法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目标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学具:

6、小圆片。切入举偶谈话引入。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苹果。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1、认识角。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7、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会比较角的大小。学具教具准备: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十年的变化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

8、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

9、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

10、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2)提出数学问题。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学生独立计算。(2)四人小组内交

11、流算法。(3)全班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

12、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生:想!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揭示课题:认识角。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建构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生1:三角尺上有角。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学

13、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2、抽象出角的图形。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

14、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学生操作。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评析

15、: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4、练一练。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生:第一个图形是角。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5、感知角的大小。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学生活动,教

16、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生2:角在变大。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生:角在变小。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学生按要求活动

17、,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6、比较角的大小。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哪个角最小吗?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18、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

19、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三、巩固延伸1、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2、想想做做第3题。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学生在书上填空。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师:八边形呢?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3、想想做做第5题。师:下面的角,哪个角,哪个角最小?生:第一个角,第二个角最小。师:你会比

20、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四、课堂总结(略)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图游戏

2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预设:生:三角形。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2、揭示课题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二、合作交流,认识角(一)找角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二)感受角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

22、在哪呢?(3个角)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交流学习)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三)观察角1、刚刚图片上的角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观察活动角老师出

23、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动手操作: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师小结: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角的

24、大小与边的长短( )。(五)画角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1、师示范画角。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2、课件展示。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

25、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学生可能出现回答: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

26、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 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学生可能出现回答: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二、介绍米尺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

27、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1、感知1米的长度(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

28、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2、感知1米的高度(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3、闭上眼睛想一

29、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四、小小估计员1、估计门的高度(1)先学生个别估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学生个别估计。(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2、估计黑板的长度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30、(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2)验证: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3、先估计,后测量教室的长大约是(8 )米教室的宽大约是(6 )米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跳绳长大约是(2 )米(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

31、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六、活动: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

32、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一、创设情境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二、体验探究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

33、(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

34、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二、探究体验。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

35、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2、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