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 -以BBC《中国新年》为例_第1页
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 -以BBC《中国新年》为例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1 -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 以BBC中国新年为例风貌类视听新闻是视听新闻的一种,主要内容为反映某一地区、某一组织、某一行业社会的基本面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建设成就等内容。风貌类视听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许多跨文化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诞生满足了受众通过媒介了解其他地区概况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风貌类视听新闻对于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很具有研究价值。BBC拍摄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中国新年在2022年年初播出,通过五个记者在中国春节期间的见闻与记录向世界传递展示中国最具有特色的节日春节。作为英国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的节目,在中国收获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本文以中国新年为例,分析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研究如何在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播,减少不同文化下的误读,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一、叙事话语新闻话语是指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再现某一客观事件发生的过程。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在新闻文本的基础上既呈现了新闻从业人员对事件本身的表达与构建,又反映出受众透过文本对真实事件的理解与认知。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传统媒体垄断受众的时代,但在一定程度上,新闻话语还是会影响到受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许多受众的全部认知可能都来自于媒体,因此,叙事话语的应用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词语的选择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纯

3、净的、透明的话语,而是一种再现、建构的话语。新闻话语在进行事实建构时,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表明的立场。中国新年是英国记者对中国这一传统节日的记录与传播。由于BBC具有很强的传播影响力,受众广泛,因此,BBC的中国新年对于中国的形象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新年在中国及其他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其话语的建构值得研究与分析。中国新年是英国记者以跨文化的视角直观记录中国新年中的所见所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他们在词语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对中国新年这一与西方不同文化的国度的好奇与惊叹。例如中国新年第一集的结尾部分:“从珍惜的猴子到巨大的冰滑梯,中国新年倾注着传统与创新的美妙(fascina

4、ting)结合正是现代中国的缩影。”第三集的开篇:“前两集中,我们目睹了全国各地不可思议的(incredible)人口迁移人们为了庆祝春节纷纷赶回家乡。今晚,我们将会以香港的方式庆祝春节,享受除夕后的大好时光(great)。”介绍中国新年的词语选择褒义词,其中incredible的评价也为节目后面的部分对火车站工作人员的采访预设了态度,给新闻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在话题的设置上,中国新年在导语部分主要对这集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句式多采用状态型语句,配合言语型语句,如:在三集中国新年中每一集的开头都以中国各个年龄段、不同城市人民的问候“新年快乐”的画面切入,具有欢乐的节日气氛。在结尾部分

5、,通常设置为这一集中最具有记忆点的环节的概述,加深了受众对中国新年的印象,也通过简洁的概述帮助观众快速了解节日的重点。(二)叙事原型的塑造在跨文化的传播中,为了帮助受众增加对他国不同文化的了解,有些风貌类视听新闻中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叙事模式,即沉淀已久的原型,使新闻话语更易理解、接受。中国新年中关于“家”“回家”“团圆”成为了前两集的出现频率很高的象征表述。家对中国人而言是个必不可缺的话题,是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必不可分的的一部分,对于跨文化的西方受众来说,家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因此,选择以“家”作为原型叙事既更易于西方受众理解,在中国,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播出也效果更好。中国新

6、年的第一集主题就为回家,选择的故事也都具有代表性:久居国外的一家人时隔多年的回家团圆,在外地打工的家庭回到农村与家人团圆。第二集的团圆也选择了一个家庭的年夜饭过程,通过记者与中国家庭共度春节来直观记录中国人年夜饭中的传统习俗及对中国人来说春节的特殊意义。原型可以使新闻话语更为贴近受众,释放沉淀在受众心里的情感,达到引导舆论的功效。中国新年作为外国媒体拍摄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在中国也能得到不俗的反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原型的选择符合中国传统理念。二、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分为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前者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故事时序则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也就是素材

7、本身的发展顺序。中国新年三集的标题分别为回家、团圆和狂欢,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一集都围绕主题进行素材的排列,素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如第一集介绍中国人春节前夕回家团圆就分别以火车站、出租车和飞机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为切入点选择采访对象,进项素材的组合。素材基本是按是顺叙发展,还原了故事的完整性。叙事发展速度可以分为5种:省略、概要、场景、减缓和停顿,并称之为“节奏”。节奏的变化使新闻叙事重点明确。如第一集回家的开始就以三种不同交通方式为切入点,展示利用三种不同方式的回家的人。其中围绕出租车这种交通方式共进行了两组采访,分别是对出租车司机的采访和对交通局的采访,共计2分23秒。与火车这种

8、交通工具相关的采访共分三部分,分别是对铁路控制室工作人员的采访,对乘坐火车回家的乘客的采访及对火车站中的小红帽搬运工的采访,共用时3分55秒,对乘坐飞机这种交通方式的采访主要聚焦在华侨家庭李彤宇的回家故事,共用时3分56秒。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回家方式总叙事时间上相差不多,但前两种交通方式都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采访,只有最后围绕飞机的采访时间中是完整的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记叙了一家人回家及在机场重逢的经过,是这部分的重点。在叙述中还有节奏的变化,如介绍完华侨李彤宇的北京情况后,还进行了短暂的停顿,插入了火车站的采访后又将镜头转回飞机场,继续叙述李彤宇一家人团聚的场景。使三段不同类型主题相互穿插有

9、所变化。在第三集狂欢中则对香港的烟火会做了详细的叙述,不仅有对烟火会当晚的记录,还有会前的准备规划和烟花的制作等背景材料的补充。记者在参观烟火制作工厂时对工厂工人表情的记录和实验演化的过程都放慢了叙事速度,使叙事节奏有张有弛。中国新年在着重表达的故事上也会注重通过叙事时间的节奏变化突出人物的情感。如第一集回家中在外打工的夫妇难得在年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在这对夫妇一进门后,镜头就捕捉了家中老人孩子在与亲人久别重逢厚度的表情,此时叙事速度减缓,突出了人物的情绪的变化。三、叙事角度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由于叙述角度的不同,故事的重点和倾向可能发生改变。中国新年主要采用内视角

10、为主多元视角叙述的方式。主要通过五个外国记者去往中国的各地,与中国的百姓共度新年来展现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除了背景材料的补充外,记者参与其中或与中国百姓直接互动采访所占的比例相对更高,记者采用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事视角叙事。在针对一个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采访时,则采用多重式当事人叙述视角。如在第一集回家中两名外国记者就直接参与到了返乡的摩托车车流中,乘坐摩托车随着一对回家过年的夫妇回家过年。记者的亲身参与及即时的反应使信息的可信度增高。在记者乘坐的摩托终于到达目的地时,对记者疲惫和寒冷的记录比直接描述更真实,观众也能体会到返乡人即使旅途不易但也要回家团圆的心理,突出了年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第三集狂欢

11、中,记者在凌晨与捕鱼的村民一同去冰冻的查干湖捕鱼。外视角的叙述可能并不能完全将冬日捕鱼的村民的辛苦并喜悦全部展现出来,但当记者参与其中,并在夜晚同村民一同品尝清晨捕到的鱼时,记者的表现都是真切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内视角可能会导致叙事不够全面客观,因此中国新年还采用多元视角为辅。多元视角则是若干叙述者视角的组合。例如在中国新年第一集回家中,“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为叙述的一个重点。因此,记者不仅采访了回家过节人群中的几位,还采访了铁路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不同叙述者在事件中承担的责任不同,多元视角有助于提高叙述的全面性。四、叙

12、事符号声音、画面等符号也被黄昌林等学者纳入到叙事话语的研究中。中国新年成功的一个因素也在于BBC对这些叙事符号的熟练应用。(一)声音符号的运用中国新年在叙述声音中也有着成熟的而处理。叙述声音包含人物语言和背景音乐。中国新年以记者采访与体验为主,因此多为现场同期声。使用好同期声能表现出新闻人物的真实状态,使被采访者直面受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立体化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见其人,闻其声,通过听语气、声调,看表情、神态。感受到新闻人物立体、生动的信息。中国新年虽然属于视听新闻范畴,但内容并不严肃,记者在采访中的语言、语气都比较轻松,接受采访的中国百姓的语言风格也充满生活气息。采访中的中国百姓来自中

13、国不同的地区,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发音并非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这种带着口音的表达也增添了视听新闻的真实性。例如在第一集回家的结尾部分为滇金丝猴保护区的科研人员采访。即使科研人员说的并不是普通话,其采访内容的专业程度没有因此打折扣,而在听到科研人员可以凭借排泄物分辨滇金丝猴时,记者的语气与反应也通过画面和同期声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惊讶凸显了科研人员的专业程度和对滇金丝猴保护的重视。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中国新年的背景音乐在引导观众情绪上恰到好处。如第一集回家中,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冰雪世界的工作人员,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打开了冰雕的夜晚装饰灯的总阀门,伴随着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镜头中的冰雕一座俄罗斯

14、风格建筑的装饰灯被一层一层点亮。背景音乐的节奏与灯亮的节奏吻合,随着音乐的烘托,镜头转向了鸟瞰的视角,展示哈尔滨冰雪城全景的夜景。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与雄伟与美丽的冰雪世界的画面结合,让观众都随着激昂的音乐为冰雪世界的美景倾倒。评论区也有观众留言给这段音乐好评。中国新年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与所表现的画面主题气氛一致,并且在节奏上与镜头的前进推摇等手段相吻合,既突出了事件的氛围,也引导了观众的情绪。同时,三集作品的开头、结尾都在一段相同的背景音乐中展开,即使中国新年分为三集讲述,片头片尾的音乐也能表明三集属于一个整体。(二)画面的运用符号层面的画面叙事策略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通过画面和其他叙

15、事符号的配合,报道新闻事件,讲清新闻事实,完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叙事;二是充分考虑画面自身的特性,将其运用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之中,表达新闻的深层含义,进行新闻事实的深度叙事。中国新年的画面在保证了纪实性的基础上也具有审美性。首先,中国新年中介绍了许多很中国民俗相关的文化,因此,记者需要去实地采访这些文化的继承人。其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具观赏性,因此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这些画面也极具审美价值。例如在第一集回家中,中国新年介绍了中国一项很快可能会失传的传统文化打树花。画外音先结合画面简单的介绍了打树花这项传统文化,接着镜头转向记者,随着记者走进这项技艺的继承人薛建国的所在地暖泉小镇。近三十秒的长镜头跟随着记者一路走进小镇,使画面更具有纪实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薛建国在采访中提到树花的温度高达1600度,镜头在他的手上的伤疤处有几秒的停顿,突出打树花存在安全隐患。而在薛建国提到打树花这项技艺传男不传女,并且愿意学的人在减少,可能会失传时,画面转向薛建国的正在写作业的女儿,让观众用语言和画面两种方式获取信息。在记者去剧场观看打树花表演时,画面也极具观赏性。镜头由中景切换到远景再切换到全景,完整的展现了打树花这项即将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壮丽,烘托气氛。而镜头随后切换到正在认真观看的记者和其他观众,通过他们的反应和画外音,也可以表现出这个表演带给观众的震撼。五、结语本文从叙事话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