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教师版_第1页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教师版_第2页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教师版_第3页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教师版_第4页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勇以勇以:就而论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东城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

2、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贝泪.姉心不及动,辩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瞥于死生而无一语也,必矣。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如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

3、,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谟言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L,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與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取材于

4、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弟子與尸,形容大败之状。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侈于口而馁于心馁:丧失勇气皎然于心目者皎然:清楚明白的样子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荧:眩惑,迷惑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要领:统帅而心妄度之度:预测赵括之所以亡赵所以:的凭借而戕民于无已无已:无休止B.侈于口而馁于心馁:丧失勇气皎然于心目者皎然:清楚明白的样子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荧:眩惑,迷惑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要领:统帅而心妄度之度:预测赵

5、括之所以亡赵所以:的凭借而戕民于无已无已:无休止B.C.D.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至于谋略,或许是可以预先筹划的机操于转眄在转眼之间机械操作规无穷之变于数端(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不用等明智的人(预测),就早已经看明白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王夫之认为宋文帝受了王玄谟陈词的煽动,贸然北伐无疑是自取失败在王夫之看来,战场情况很复杂,事先确定的临敌谋略并不完全适用。王玄谟的勇气只是浮于表面,嘴上说得多,一且遇到实战就仓皇失措。D王玄谟北伐前在朝中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将下面语句

6、译为现代汉语。(5分)谋决于安危之顷亟正以刑可也根据要求作答。(6分)写出文章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多个战例,请结合全文简述其用意。(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4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师,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3分)D(3分)B(3分)D(5分)参考答案:在

7、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谋略(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6分)参考答案:(2分)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4分)要点:第四段引用北伐获胜的战例与王玄谟失败的事实作对比。说明拓拔氏并非不可战胜。战争取胜的因素是勇和谋。王玄谟北伐失败是因为他只会坐而论兵,缺乏真正的勇谋。(1分)意思对即可。11(4分)评分参考:中庸思想1分,对“中庸”的解释1分,联系材料进行说明2分。附:参考译文王玄谟北伐必定失败(的结局),不用等待沈庆之这样的老成宿将上阵便可知道。如今在一千年以后,从他的言论意旨中去考察,就知道他没有不败的道理。文帝说:“观看王玄谟的陈词,令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

8、。”坐着谈论就树立远大策略的雄心,不失败(还)等待什么呢战争取胜的因素,是谋略和勇气,(仅此)二者就够了。就勇气而论,在锋箭如雨、车驰骑骤的情况下,一对一作战,之后勇怯(可以)显而易见。(只)用语言标榜勇气的人,(那勇气仅是)浮于表面的勇气,嘴上说得多而内心虚弱,遇见敌人就一定逃跑。至于谋略,就是或许可以预先筹划。但预先筹划的,(也只是)军队进退的大概罢了。(如果)两军对垒而两相筹谋,采取控制要害侧击虚弱,说左打右,表面进攻暗中后退的策略,在心里(都十分)清楚明白,都不能够依赖战前制定(的策略)去为战时所用。只有在喘息之机(,趁着)或收敛、或放纵、或虚打、或实打意念的产生,在转眼间随机应变()

9、,(选择适当的战略)。(若)不能凝神聚气来在心中谋划,那么就会目眩而心无所主,争辩纷起而智慧不能决断。所以,善于谋划的人,没有(谁)能(预先)说出他的(具体)策略的(。战前)指天画地,(进行)彼此考虑,(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决定了计划,那么,临战时候的束手无策,在生死关头眼睛昏花闭口无话可说,就是必然的了。王玄谟的勇气,(只)是大声疾呼的勇气。他的谋略,(只)是画被子摸肚皮的谋略。因此可以在战争之前,面对君主手拄笏板,掀动长髯,声音响亮惊动四周座位上的大臣们。现在也不知道他陈述的是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一从他的嘴说出,一在笔端写成,就导致了数十万人惨死在郊外

10、的荒野里了,(更)何况又和江、徐这些写文章的人相互协助地叫喊发表意见呢!薛安都进攻关、陕地区取得了胜利,(是因为当时)鲁方平与薛安都(立誓)说:“你不进,我杀你。我不进,你杀我。”(最后)流出鲜血凝固(在)臂肘上而没有后退,(他们的)军队因此取得了胜利。武陵王刘骏镇守彭城(非常)稳固,(是因为当时)张畅对江夏王刘义恭(发誓)说:“如果(您)打算弃城(逃跑),那么我请求用脖子上的鲜血染红您的马蹄。”刘骏赞同他的誓言,发誓与彭城同存亡,彭城因此得以保全。由此看来,北魏拓拔氏难道真的有不可阻挡的势力吗在生死关头勇气奋发,在形势危急的瞬间决定大策,宋武帝之所以(能够)消灭慕容、俘虏姚泓,痛骂姚兴而姚兴

11、不敢违抗,占领拓拔嗣的城池以进军而拓拔嗣不敢阻止,也是这样罢了。都是因为王玄谟(对宋武帝北伐)引以为豪,内心妄自揣测,好像亲眼所见一样,夸夸其谈北伐经略,反观其自身却没有一个心无旁念(思维)迅捷的人,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形势与事先的谋划相违背,匆忙慌张不知所措,使敌寇进犯屠杀江淮百姓,不用等明智之人(去预测)就早已经看清楚它了。纸上谈兵的人一定死于战争,听信这些言论而发动战争的人,一定导致他的国家灭亡。赵括使赵国灭亡的原因,景延广使晋国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道理)。统治国家的君主,(应该)赶快用刑罚正法(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就)可以了。废弃刑罚而不用,(他们)仍然会

12、表达邪妄之说来欺骗后世的人们,(那么将)无休止地残害百姓。周易中说:“弟子用战车载尸而归。”说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人。西城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

13、,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

14、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取材于吕氏春秋)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取材于吕氏春秋)【注】旷:荒废,耽误。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凭借。若是而犹不全也全:完备。合:迎合。晋文公欲合诸侯君奚不纳之吾其能乎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B.奚:为何。其:大概。勤:为尽力。垂:留传。致:表达。C.D.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以其所能托其所不

15、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欲相与定齐国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卒为齐国良工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2分)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2分)10在首段提出

16、“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6分)(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11“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道”是怎么理解的。(6分)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樊迟

17、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二、(25分)(3分)C7.(3分)D8.(3分)C9(4分)(2分)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此影响(牵连)到公子纠。评分标准:“以及”1分,句子大意1分。(2分)(晋文公)返回晋国四年就称霸诸侯,他听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评分标准:“反”1分,句子大意1分。10(6分)答案要点:第二段以管仲等安定齐国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周详考虑,以应对变局。第三段以晋文公实现霸业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最后一段以管仲成为良相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关心民生,以造福社会。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18、。措辞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11(6分)答案要点: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第三问:略。(不必拘于曾子所言。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并作简要分析)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明智的人做事一定要凭借时机,时机并不能够完全决定最后的成功,因此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够废弃。(凭借时机)能成事也好,不能成事也好,都要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就像船和车(在交通方面能互相弥补不足)一样。管仲、鲍叔、召忽三个人彼此交好,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召忽)认为公子纠是一定能被确立

19、为国君的人。召忽说:“我们三个人对于齐国来说,就像鼎的三足一样(缺一不可)。况且公子小白一定不会被确立为国君,不如我们三人都辅佐公子纠。”管仲说:“不行。齐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此影响到公子纠;公子小白失去了母亲,因而齐国人爱怜他。形势会怎样尚未可知,不如安排一人去辅佐公子小白。主政齐国的人,一定是这两位中的一位。”所以就让鲍叔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召忽留在公子纠那里。身外的事物本来就很难预料一定会怎样(去发挥作用);虽然如此,管仲的考虑还是近于妥善的。这样做了,如果(策略)还不完备,那大概是天意吧!在人为的努力方面算是完全付出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晋文公想要会合诸侯,咎犯说:“不行。天下还

20、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文公说:“那应该怎么办”咎犯说:“天子避难流亡在郑国。您为什么不送他回去,以此来确立大义,并借此树立自己的声誉。”文公说:“我真的能做到吗”咎犯说:“事情如果能做成,那么继承文侯的事业,确立武公的功绩,(为晋国)开拓土地,安定边疆,就在此一举了;事情如果做不成,那么弥补周王室的过失,为化解周天子的危难尽力,可以成就教化,也会青史留名,就都包含在这其中。您一定不要犹豫了!”文公听从了他的主张,就联合戎翟的力量,把周天子安置在成周。于是周天子把南阳赐给文公,文公就称霸于诸侯。做事情既符合道义又能获取回报,凭借这个而建立不平凡的功业,文公真能够称得上智者。这些都是(得益

21、于)咎犯的谋划啊。文公逃亡在外十七年,返回晋国四年就称霸于诸侯,他听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国事时,齐国东部边境的百姓经常向上反映困苦的情况。管仲死后,易牙被重用,百姓经常向上反映不困苦,而不反映困苦。(这也可以说明,管子有多注重人事上的努力了)管仲最终成为齐国的贤明官吏,恩泽惠及子孙后代。海淀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8分)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

22、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歹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

23、,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T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答:答:答:答: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

24、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亦骤称之骤:强烈而畏且慕之畏:敬服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去:离开庶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其步趋之节节:关键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因介卿之教诲因:通过A.B.C.D.8下列对“

25、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11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6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6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2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3分)A&(2分)B(3分)A(4分)参考译文: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评分标准】其中“虽”“岁”“朝夕”“之”“语”,每错一处扣1

27、分;整句表达不通顺扣1分;4分扣完为止。(6分)参考答案: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6分)答案要点: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

28、德;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附录:文言文译文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黄生当时十四五岁,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王安石只说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从那个时候起,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

29、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在这个时候,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佩服羡慕之至。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他的母亲虽然寡居多年,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却像是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不仅如此,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为什么呢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

30、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我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我自洪州回来以后,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但我内心焦虑,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别人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殷切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

31、有一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黄生学习和遵奉的,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不时检查他的文字和书法,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黄生都能准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我见到黄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动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够让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

32、么样呢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假如他长久的坚持,他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而想到人们没有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像黄生那样)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崇高)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十分之一二,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相比我的少年时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遗忘的也很多,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

33、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砥砺自己。这样看来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朝阳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

34、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

35、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识则齐落霞与孤鹜齐飞C.乃束指而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A.其识则齐落霞

36、与孤鹜齐飞C.乃束指而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不可罔以方圆h-士也罔极D.因捧匣而弃之我欲因之梦吴越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第二段

37、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10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3分)C7.(3分)B8.(3分)C9

38、(4分)参考答案: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评分参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6分)参考答案:体察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客观标准。排除外在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依据客观标准评价。【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6分)答案示例: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二者态度不同。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评分参考】2分,4分。言之成理即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鉴赏,是用来辨明人情的;品评

39、,是用来匡正事理的。鉴赏不公正,那么人情就会失实;品评不公平,那么事理就会失真。鉴赏不公正,(原因)在于轻信耳朵(听到的)放弃眼睛(看到的);品评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推究考察(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听到的和看到的确实有差异,但识别辨认(的标准)其实是一致的。识别辨认(的标准)一致而鉴赏(的结论)不同,(就)不能说(是)公正的;推究考察(的方法)相同而评价(的结果)不同,(就)不能说(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翻了,那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乱了。当年鲁哀公追慕(上古时期)稷、契的贤德,却不能觉察到(同时代的)孔丘的圣明;齐景公仰慕(先祖时期)管仲的谋略,却不了解

40、(同时代的)晏婴的智慧;张伯松羡慕(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博学,(却)忽略了(同时代的)扬子云的才华。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晏婴的贤德,与管仲相比并没有减少;扬子云的才华,与董仲舒相比并不算差,(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不被看重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鲁哀公、齐景公、张伯松)看重古人轻视今人,珍视远的看不起近的,重视耳朵(听到的)看轻眼睛(看到的),推崇虚名毁谤实学吗看世人的说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轻视现今,看重美名埋没事实,(原因)在于美丑混杂,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如果

41、)用秤砣和秤杆来衡量,那么即使细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难以明辨,轻重难以判定,于是制定规范标准,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实设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所以参照规范标准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越人把蛇做成羹来招待秦客,秦客把(蛇羹)当作鲤鱼,觉得很好吃,吃过之后(才)醒悟,发现那是蛇羹,抓着喉咙吐了蛇羹,这是(秦客)不懂欣赏(真正的)美味。赵国人作了一支乐曲,假托是伯牙(作)的曲子,当时的人

42、争相练习这首曲子,后来听说那不是(伯牙所作),就停指不弹了,这是(世人)不懂欣赏(真正的)好音乐。宋人得到一块燕石,认为(它)是美玉,用铜制的匣子收藏它,后来得知是石头,于是捧起匣子扔掉了燕石,这是(宋人)不懂欣赏(真正的)美玉。郢人作了一篇赋,假托是屈原(的作品),所有人都传诵它,后来知道那不是(屈原所作),(就)全都闭口放弃了这篇赋,这是(人们)不懂欣赏(真正的)好文章。所以(有人)把蛇羹误当作鲤鱼,只有易牙不会错过美味;(世人)把赵曲误当作高雅之音,只有钟子期不会混淆(好与坏的)音乐;(有人)把燕石误当作美玉,只有猗顿不会弄错(玉与石的)真假;(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则

43、臣得之则臣得之得:找到则臣得之则臣得之得:找到如不会丧失鉴赏的准则。如今(我)讲(这些)道理的原因是(想)送给知音,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不因名声和实际迷乱而失去主张,不因古今而改变实情,(能)挖掘文章表达意思的本质,忽略文章外在的华彩,不埋没微小的优点,不掩盖微弱的光芒,(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一遇啊!丰台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

44、,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取材于管子)注释:【1】辔:缰绳,这里指关键。【2】道:同“导”。【3】分:指合理分配。【4】备官:任用官吏。(2)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45、。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3】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取材于贞观政要)注释:【1】苦空:佛教语。【2】简文:梁简

46、文帝,武帝第三子。【3】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4】宰衡:指宰相。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不足以应敌不足以应敌以:用来不足以应敌不足以应敌以:用来故祸不萌萌:产生患无君以使之使:任用故尧、舜率天下以仁率:全部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尚:增添君臣俱被囚挚挚:拘禁缙绅以清谈为庙略庙:朝廷A.B.C.D.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毋蔽汝恶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B.能备患于未形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C.下之所行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

47、政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7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0题。(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A组:子曰:“,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B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二、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26分。D【解析】率,率领;尚,推崇。(3分)A【解析】不要掩蔽你的过错。

48、(3分)8所以,通晓天时的,可以任用为长官;没有私心的,可以安排做官吏【评分标准】“时”“长”“置”“为政”2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孝元帝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评分标准】“犹”“辍”“百寮”“戎服”2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答案示例】相同之处:国君要严于律己,起到表率作用。(2分)。不同之处:管子认为国君还要修炼个人品格(勇于认错等)(1分),提高管理水平(开诚布公、通晓天时、坚守法度、善于理财、长于任用官吏等)(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2分);唐太宗则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尧舜的治国之策和周公孔子的礼教。(2分)【评分标准】“相同点”2分,“不同点”5分。按点给分。意

49、思对即可。1O.(1)A组:巧言令色志士仁人B组:文质彬彬和而不同成人之美【评分标准】每处1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共2分【答案示例】A组:关于“仁”学思想(分)。“仁”是一种高尚道德(1分),为人正直、表里如一(1分);“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1分),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1分)。B组:关于“君子”理想(1分)。君子应具有平和中庸的品行,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1分);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不谋私利、不结私党(1分);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1分)【评分标准】“思想概括”1分,“结合选文具体分析”4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驾驭百姓的关键,在于君主重

50、视什么;引导百姓的法门,在于君主提倡什么;号召百姓走什么途径,在于君主的好恶什么。君主追求的东西,臣下就想得到;君主爱吃的东西,臣下就想尝试;君主喜欢的事情,臣下就想实行;君主厌恶的事情,臣下就想规避。因此,不要掩蔽你的过错,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则,贤者将无法对你帮助。在室内讲话,要使全室的人知道;在堂上讲话,要使满堂的人知道。这样开诚布公,才称得上圣明的君主。单靠城郭沟渠,不一定能固守;仅有强大的武力和装备,不一定能御敌;地大物博,群众不一定就拥护。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可避免灾祸的发生。天下不怕没有能臣,怕的是没有君主去使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货,怕的是无人去管理它们。所以,

51、通晓天时的,可以任用为官长;没有私心的,可以安排作官吏;通晓天时,善于用财,而又能任用官吏的,就可以奉为君主了。处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偏信小人的人,总是失掉贤能的人材。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有喜欢佛教、道教。武帝末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随从的官僚们也都跟着戴大帽穿高靴,乘车随从,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

52、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他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不久江陵城被攻破,君臣都被俘虏。庚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这件事实在可以作为鉴戒。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准则,和周公、孔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论语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孔子说:“质朴超过文米就显得粗俗,文米超过质朴

53、就显得虚浮,文米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孔子说“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而不是和谐。”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石景山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8分)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牛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

54、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

55、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齬,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取材于司马光迂书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辱

56、以顾余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固:必然,一定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患为笑于里之人患:忧虑,担忧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迩:近,浅近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法:取法,效法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躬:身,自身迂何病哉病:缺点,毛病B.C.D.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请予言以为赠贫贱困苦以终其身余之如生余之言太迂则于是焉则足以给薪苏而已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

57、同乡人的糊涂看法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是以所适龉,而或穷为布衣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迁”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5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5分)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

58、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论语宪问)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2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大兴区期末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7分)重修书院碑记侯方域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书院,先太守郑公,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

59、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申钜即,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

60、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