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汇总_第1页
2023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汇总_第2页
2023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汇总_第3页
2023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汇总_第4页
2023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55/155单元综合检测(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2021北京海淀区模拟)新中国成立后山西、陕西、北京等地陆续发现了西周甲骨文,其卜文排列章法、结体、用刀与商代甲骨文一脉相承,但有的字小如粟米,笔道细如发丝,具有与商代不同的书风,且象形字较商代为少,更加符号化。对以上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使用扩大了商代疆域B周人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文化C甲骨文作为书法艺术已经成熟D畜牧业发展推动了甲骨文进步B根据材料“其卜文排列章法、结体、用刀与商代甲骨文一脉相承”可知,西周甲骨文继承和发展了商代的文化,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材

2、料涉及的是西周甲骨文,且文字的使用无法扩大商代疆域,排除A项;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骨文是实用性文字,排除C项;兽骨只是甲骨文的书写材料,甲骨文进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D项。2(2021山东济南联考)有学者指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这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替,自此,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缺乏连续性B周代政治抛弃神权色彩C周代文明更具进步性D礼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C由题干信息可知,周武王建周不仅是朝代更迭,也是文明的交替,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这是文明的进步,故选C项;中华文明

3、始终绵延不绝,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政治依然有神权色彩,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文化主张等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社会进步,排除D项。3(2021辽宁葫芦岛二模)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颂篇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的记载。这类颂词()A说明中国古代宗教正式形成B旨在证明政权存在的合理性C说明古代生产力发展程度高D保证了商周政权的内部稳定B依据材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可知,诗经颂篇神化王权,强调政权是上天选定与安排的,目的是证明政权存在的合理性,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古代政治理

4、论中含有宗教色彩,但这并不能表明中国古代宗教正式形成,排除A项;颂篇的内容无法体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商周的政权内部并不稳定,且D项中“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错误。4(2021山东枣庄模拟)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A根据材料“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可知,晋国赵氏的措施是变革了传统的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

5、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制度变化,未体现社会纷争,排除C项;“全面崩溃”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5(2021福建厦门模拟)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C根据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可知,这些做法打击了贵族的势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

6、权的局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打击了贵族势力,破坏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排除A项;选贤任能冲击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6(2021山东临沂模拟)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无所芬华。”商鞅据此将秦国原来的爵制发展为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A有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B沉重打击商人阶层利益C否定贵族爵秩等级制度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观念A军人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俸禄,这激发了军人的战斗力,有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故选A项;军功爵制属于军事领域的改革,并不会触及商

7、人的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改变的是授爵的标准,并未否定爵秩等级制度,排除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7(2021山东德州联考)近代某学者认为,近世医学及种种科学上的新发明,都是为富人应用的。真科学不是这些物质科学,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他意在说明()A尊重人的科学才是真的科学B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现了人文主义C近代科学的应用限于少数人D科学关系人类本性的发展问题A根据材料“都是为富人应用的。真科学不是这些物质科学,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可知,该学者主张科学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并非仅富人所有,科学应尊重人,故选A项;孔子思想中的“仁”“有教无类”等体现人文主义,但与材料主旨不

8、符,排除B项;由材料“真科学不是这些物质科学,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可知,该学者主张科学并非由富人应用,要惠及大众,排除C项;孔子主张性相近,这与材料中“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传达的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不符,排除D项。8(2021辽宁沈阳质检)荀子君子篇中说,“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由此可知荀子的思想()A主张统治者实行法治B以刑罚严惩人性之恶C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D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C材料大意为罪罚要相当,罪罚不当就会受到歧视;德才相当就会受人尊重,德才不相当就会被人轻视,古代刑法不超过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过德行,说明题干强调的是赏罚应得当,即

9、认为赏罚皆应有标准,故选C项;材料没有强调统治者实行法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刑罚应定罪恰当,而不是严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荀子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9(2021湖北武汉模拟)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A率先建立集权体制B尚武的文化传统C未受宗法制的影响D王位传承的稳固B根据材料“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可知,秦国在选择国君时注重勇猛,不以嫡庶长幼为依据,这体现了秦国尚武的文化传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并结合所学知

10、识可知,宗法制对秦国有影响,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位传承是否稳固,D项错误。10(2021北京丰台模拟)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道: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由此可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B专任法家之术C杂糅阴阳学说D奉行无为而治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说明秦的统治兼采儒家思想,而非阴阳学说,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中对官吏的要求包含忠孝思想,说明并非专任法家之术,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

11、思想,秦朝并未采用,排除D项。11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这一“传统”实际指()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军机处B根据材料“尺柄寸权,悉归国家”可知,地方政府无权,权力都收归国家(中央),这强调的是郡县制的特点,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12(2021福建福州模拟)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始皇)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长城的修筑()A是政权开拓疆土愿望的优先选择B顺应了儒家知识分

12、子的价值观念C形成一道具有军事意义上的屏障D彻底解决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C材料反映了蒙恬北逐戎狄后,“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有了长城可以形成一道具有军事意义上的屏障,故选C项;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不具有开拓疆土的功能,排除A项;修筑长城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与儒家民本等思想不符,排除B项;“彻底解决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3(2021山东济南模拟)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

13、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C“民制官收政策”体现政府控制盐业,“交纳重税的条件下”说明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推动制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割据是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汉武帝时期不存在割据,排除D项。14(2021湖南衡阳模拟)下面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未有改变B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显著D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

14、D从汉武帝到汉元帝,儒者出身的丞相占比越来越大,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故选D项;秦朝以法治国,汉武帝以后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的变化,与察举制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解决地方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15(2021辽宁沈阳模拟)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曹丕称帝后,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由此可知,曹丕()A与丞相矛盾加深B意图加强皇权C欲改革选官制度D笼络士族势力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丕“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项;曹丕让中书省行使相权并不能说明其与丞

15、相的矛盾加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改革选官制度和笼络士族势力,排除C、D两项。16(2021福建莆田二模)汉书记载:“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应劭注曰:“赫蹄,薄小纸也。”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麻纸残片。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和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均发现于西汉遗址。这表明,西汉时期()A劳动人民已经发明造纸技术B造纸术通过新疆向内地传播C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质D官修史书所载内容真实可信A材料反映了汉书中有关于纸的记载,西汉遗址也有关于纸的考古发现,这些说明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已经发明造纸术,故选A项;材料无法说明造纸术的传播方向,排除B项;西汉时期纸张尚未推广

16、,不是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质,排除C项;官修史书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其内容不一定真实可信,需要进一步考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木牍)。专家鉴定表明,当时(公元前223年),正在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战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家书。11号木牍“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

17、妇)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6号木牍“惊写给衷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士兵家书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价值。(要求:从多方面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家书情节或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阐释准确全面)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依据材料“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正在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战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家书”“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

18、者实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等获取信息。其次,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即可。答案示例:军事政治:秦国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将要攻打淮阳。不仅反映了秦国灭楚统一战争的情况,还可以看出,黑夫和惊在战争中获有战功,已被授爵;说明军功授爵制催生了秦国的军队勇敢作战。经济:黑夫和惊服兵役,衷则留在家中务农等。说明了秦鼓励耕织,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支撑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社会风尚:秦之社会依然奉孝道重亲情敬乡老。说明并非后世史书所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秦国新占领区原住民不遵法令,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秦国本土尚法,社会秩序比较好;不仅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而

19、且整个秦人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等等。(对三个方面的历史现象概述和阐释准确全面各3分,其中,历史现象概述1分,阐释2分。共9分。社会风尚两个内容,任意一个即可)秦墓出土的秦军士兵两封木牍家信,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风尚等方面反映了秦国的情况,是秦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秦国社会的亲历者,其家书是研究秦国社会的一手材料。(总结,每点2分,答出2点即4分)18(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游侠兴起于战国。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如出身游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

20、结地方官,帮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团,出入乡里,“人皆避之”。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郭解也被迁徙,后因牵涉杀人被处死。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现游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历任高官。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如朱云拜师学习易论语,因精通儒学而被任为博士,担任县令,后隐居乡里,教授学生。西汉中期以后,仍有游侠存在,但“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据史记汉书(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游侠转变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游侠转变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现游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历任高官。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学生

21、”“如出身游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结地方官,帮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团”“西汉中期以后,仍有游侠存在,但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游侠兴起于战国”“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郭解也被迁徙,后因牵涉杀人被处死”“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如朱云拜师学习易论语,因精通儒学而被任为博士,担任县令,后隐居乡里,教授学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答案(1)表现:身份由游侠转变为官员或儒士;与国家关系从对抗转为逐渐服从(从与国家对抗到纳入国家支配秩序中);精神世界由武向文转变。(每点2分,答

22、出三点得6分)(2)原因:汉代国家统一,社会趋于安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加强对游侠的打击;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精通儒学有做官的机会(通经入仕)。(任答四点得8分)单元综合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1山东威海模拟)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B社

23、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D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逐渐转变为肯定,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故选D项;清王朝1912年就已经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中1913年和1928年的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项;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释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的论述,与其余两本书的论述无关,排除C项。2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

24、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打破了两晋的门阀士族政治D利于缓和民族矛盾A根据材料“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故选A项;孝文帝并没有建立大一统国家,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并未打破门阀士族政治,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2021山东淄博检测)“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

25、”。“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C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差异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天可汗”说明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还涉及周代、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4(2021山东济宁模拟)据通

26、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C“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表明孝文帝颁布均田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从而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土地买卖,故选C项;“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表明土地是可以买卖的,排除A项;北魏时期,土地私有,实行均田制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的问题,无法做到保障土地平均分配,排除B项;北魏

27、时期,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实行均田制是为了解决部分人无田的问题,强化土地国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5(2021山东烟台开学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A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两税法的施行并不能消除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

28、C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政府遂改用两税法,排除D项。6(2021山东淄博模拟)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科。史科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B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对科举制度重文采轻实学的弊端进行了反思,故唐穆宗时期设立史科,采用优惠政策鼓励应试者学史,即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故选B项;史学是专门的学术,不是面向社会大众,不能通过学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排除A项

29、;这一措施未必会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排除C项;科举取士的程序有考生来源、报考方法、考试步骤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7(2021江苏盐城调研)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D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这体现了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科和明经科考查的主要是儒家经典,材料并未涉及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排除A项;“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说明进士科更

30、能选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不能说选官取士标准不合理,排除B项;科举制使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但并未阻断士族子弟的仕途,排除C项。8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之前,“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在政事堂设立之后,“由是鲜有败事”,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故选B项

31、;题干主要涉及解决中央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而非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才得以解决,排除C项;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即要提高行政效率问题,而不是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9(2021黑龙江哈尔滨二模)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与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政事堂。这一变革()A推动政事堂的不断完善B加剧士族与庶族的矛盾C加剧皇权和相权的

32、矛盾D加剧中书与门下的矛盾A根据题意可知,贞观年间进入政事堂会议都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唐高宗时外司四品以下官员入相统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由此可知进入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有统一的称呼,这是政事堂不断完善的表现,故选A项;这一变革是在完善政事堂,没有加剧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更没有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书与门下的矛盾,排除B、C、D三项。10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

33、在于()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D“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意味着中央出台的命令是经过两个部门和皇帝来下达,有利于保证政策有更强的合理度,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不是君主的决策,而是强调敕书的合法性,排除A项;题干是强调敕书必经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合法,所以并不是提高门下省地位,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在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流程,所以并不是扩大官员的自主权,而是让两省之间互相牵制,保证决策相对科学合理,排除C项。11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时期内容出处北魏“诸男夫十五以上,受

34、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魏书食货志隋朝“帝(隋文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隋书食货志唐朝“(太宗)巡幸至壶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册府元龟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根据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农民都得到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定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均田制下农民授田数量变化,未涉及人口和耕地数量变化,排除A、B两项;北魏至唐朝土地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12唐德宗建中元年(

35、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政策()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B由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选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项“根本”说法错误,排除;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地主拥有的田亩越多,也就意味着要交的税越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租佃关系的发展因此

36、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排除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因此它不再以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排除D项。13(2021山东滨州检测)魏晋玄学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据此可知,玄学()A背离了先秦孔孟之道B推动了儒释道三教并行C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从材料中玄学以孔子为圣人,借用道家语言,使儒学探究哲学本体论问题,体现出魏晋时期的玄学是具有一定哲学色彩的儒家思想,拓宽了儒学思想内涵,故选C项;从玄学“奉孔子为圣人” 可知,玄学没有背离先秦孔孟之道,排除A项;由“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可知,玄学是推崇儒

37、学,并不是推动儒释道三教并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玄学对儒学的发展,没有涉及玄学的哲学属性,排除D项。14(2021山东泰安模拟)唐初,李渊重定“三教”次序,以道教为尊;李世民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这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统治需要决定文化政策C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B“李渊重定三教次序”“李世民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表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思想,故选B项;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与材料中“唐初”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持续到近代,“唐初”并未丧失,排除C项;儒学复兴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5(2021湖

38、南长沙三模)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教主题的弱化B风俗画的新发展C盛世王朝的风貌D宫廷乐舞的普及C壁画里飞天形象的变化,尤其出现的“体态丰腴”“大型的乐舞场面”等,正是唐朝繁盛、自信的表现,故选C项;敦煌壁画飞天是宗教画,不属于风俗画,排除A、B两项;飞天形象可能受到宫廷乐舞的影响,但说宫廷乐舞普及就夸大了程度,排除D项。16(2021山东济宁二模)“瓦当”是中国古代用以装饰美化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如图是隋唐比较流行

39、的瓦当纹样,从中可以折射出隋唐时期()莲花纹瓦当纹样A建筑技术达到了高峰B私营手工业注重创新C佛教兴盛并广泛传播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之一,在隋唐时期莲花成为广受欢迎并流行的纹样,说明了佛教的兴盛与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在隋唐时期建筑技术达到高峰,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私营手工业,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一的趋势,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40、,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41、。”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5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得出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后,以太宗尝为尚

42、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得出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第二小问,从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渐名存实亡。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得出三省制对唐初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与唐朝中后期社会走向衰落有很大关系。第二小问,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

43、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6分)(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5分)(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与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很大关系。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18国家治理与制度设计、治国理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汉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实施了“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

44、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纵观一部唐律,可谓“一准乎礼”。唐初修定律法时,唐太宗曾言明“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律疏议在第一篇名例律中开宗名义地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中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开元二十年颁行的大唐开

45、元礼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唐律疏议中的“十恶”中,除谋叛外,其余罪名皆出自礼。如其中的“不睦”罪的来由即是引用礼记的经句来作说明。摘编自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兴造功业”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统治者怎样的治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释。(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得出实行察举制、“推恩令”和刺史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

46、归大司农管辖”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一“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得出设立太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得出反映了唐朝统治者礼法结合的统治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内容得出,唐朝颁布唐律疏议,把儒家伦理法制化,以礼入法,儒家思想在中华法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答案(1)政策:政治上推行察举制;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营。(5分)意义:加

47、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3分)(2)治理思想:礼法结合。阐释:唐朝国力强盛,颁布了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朝统治者把儒家伦理法制化,以礼入法,儒家思想在中华法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8分)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2021山东滨州模拟)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检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A防止地方割据B削弱相权C应对北方隐患D整顿地

48、方吏治A由材料可知,宋初在地方设立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从中央差遣官员管理地方的财政、检察、司法、军事,进一步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其主旨是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改变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宋朝对地方的政策,没有涉及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该变革旨在应对北方隐患,排除C项;整顿吏治是指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与材料中中央设置地方官员和规定职责不符,排除D项。2(2021山东临沂模拟)下表是由宋人文集中抽样出的206例士人阶层女性阅读者的墓志资料统计而成的。这反映出宋代士人阶层女性()阅读内容阅读人数百分比排序佛道经典10551%1儒家经典6933%2史书3316.1%3诗词文3

49、014.6%4女教典籍2110.2%5音乐199.2%6家训83.9%7天文医药等83.9%7诸子百家等52.4%9A阅读目的具有较强功利性B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C蔑视传统的纲常礼教观念D深受崇文抑武风气影响D儒、佛道书目所占比重大,没有兵书,说明宋代崇文抑武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士人阶层阅读书目的类别,故选D项;宋代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其读书并非为了求取功名,故不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排除A项;仅根据女性读书的类别无法推知其社会地位如何,排除B项;阅读儒家经典明显是受纲常礼教观念的影响,而非对传统纲常礼教观念的蔑视,排除C项。3(2021山西太原三模)(宋)天圣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

50、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这反映了宋代()A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B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C经世致用已深入人心D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B根据材料“(宋)天圣进士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文士也”可知宋代重用文人,这是宋代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与经世致用无关,故C项排除;科举不是选官唯一途径,且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项排除。4(2021山东济宁模拟)从元代开始用“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种划分旨在()A缩小地

51、方经济差异性B减少地方行政区划C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有机结合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D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制度用“犬牙交错”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故D项正确;行省制度没有缩小地方经济差异,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故B项错误;元代这么做不是为了将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结合,而是利用自然条件制约地方,故C项错误。5(2021江苏淮安二模)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A商业发展市场繁荣B各地交通拥堵严重C政府放弃市场监管D休闲娱乐

52、成为时尚A从材料中的“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信息反映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当时汴京商业发展市场繁荣,故选A项;B项中的“各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政府没有放弃市场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休闲娱乐成为时尚,排除D项。6(2021山东潍坊三模)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大城市所收商税约占全国商税总额的20%,其余约80%来自遍布全国的各县、镇场务。若再加上坊场钱,大城市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了。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大城市商业受严格限制C中小市场得到良好发展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C根据材料“大城市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了”可知,政府的商税收入主要来自分散在

53、各地的中小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小市场得到良好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市场发展起来,大城市商税所占比重下降,而不是因为大城市商业受到严格限制,排除B项;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削弱,排除D项。7(2021山东济南模拟)大体上中唐以前的农民起义,多因官府暴政、赋役苛重引起,目标往往直接针对国家。而两宋时期,农民起义则更多地提出了“均贫富”纲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A人地矛盾的突出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C土地政策的变化D“三冗”“两积”加剧社会矛盾C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大量集

54、中,贫富不均严重,引发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故选C项;“均贫富”反映了农民和地主贫富不均的矛盾,排除A项;宋朝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北宋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但与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纲领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8(2021河北衡水零模)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55、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A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说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选A项;因材料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D项。9(2021云南曲靖模拟)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宋代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货币发行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

56、现必然导致过早夭亡。这表明()A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的废弃B纸币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央政府放弃了纸币发行管理权D纸币的消失是由于铜铁矿增多A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纸币发行存在的问题,主要因为发行的纸币无法进行兑换,而宋朝官府因为缺钱,往往造成滥印,超额发行,导致纸币的废弃,A项正确,D项错误;最先出现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错误;后来交子由官府经手,宋元中央政府始终掌握着纸币发行管理权,C项错误。10(2021山东济宁二模)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

57、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这些记载反映出()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B根据“今闾阎之卑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人民生活,冲击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故选B项;A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政令被破坏,故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排除C项;D项“瓦解”表述太绝对,排除。11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这意味着朱熹()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倡导适当放纵

58、私欲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B材料说明人饥渴时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说明需求可以随着人性需要进行,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于百姓生计的关注,故D项错误。12(2021湖北襄阳模拟)唐至宋,花木兰的形象变化如表所示。这一变化说明了()时间唐宋形象特点木兰的形象是忠孝两全的完美类型,是道德偶像的代表木兰的形象中“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则得到强化A佛教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世俗文化体现了个性解放D理学兴起强化封建伦理纲常D根据

59、表格信息宋代“木兰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则得到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封建伦理纲常强化,女性逐渐淡出了主流社会,故选D项;汉代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并影响后世,排除A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排除B项;世俗文化体现了个性解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13(2021山东日照模拟)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10411098年)在其著作唐鉴中,批评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乃“悖天理,灭人伦”之举;视武则天统治为“母后祸乱”,拒绝使用武则天年号。此举意在()A总结前代弊端为现实服务B强调历史事实的研究价值C把儒家义理作为评判标准D树立严谨求实的考证学风C从“悖天理,灭人伦”“母后祸乱

60、”可以看出,范祖禹是运用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进行历史评价,意在把儒家义理作为评判标准褒贬历史人物,故选C项;此举不是为了总结前代弊端,而是为了确立评价人物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研究,而是运用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考证学风,排除D项。14(2021浙江杭州模拟)宋代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据此能反映()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印刷业发展B当时士大夫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应用D印刷术普及应用促进了学术发展D根据材料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