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_第1页
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_第2页
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_第3页
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_第4页
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德育课程问题分析论文一、高校德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面对德育实效性低迷的现状,各高校都实行乐观的态度,对德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暴露出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首先,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老师和同学不满心情滋生。据调查,高校生更倾向于调动主体性、互动式且重实践的方法,而对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是很感爱好。同时,高校生更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主动性、双向互动的德育活动。德育需要主体性教学,需要实践教学与活动教学,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的德育课程实施中,主要仍以传统的方式,即老师作为主导地位灌输和传授德育课程内容,同学则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倾听教导。而当

2、代高校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一些既定的公认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他们常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端详着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其次,德育实施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德育成了空谈之说。德育课程脱离生活的说法早已不新颖。道德训练必定渗透着政治的、世界观的、人生观的因素等,所以,德育内容与政治训练、世界观人生观训练的内容往往交织在一起,不行分割。也正因如此,德育课程基本上以说教的面目消灭,老师经常运用道德禁令或指令的形式对同学进行道德原则训练,旨在约束同学的不良行为。德育实施与生活几乎完全脱离,成为独立的说教课程。德育也随之成为空谈。再次,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是灵魂的训练,它不仅塑造同学规范

3、的行为,还要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奇特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育,使德育成为单纯的训练行为,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高校德育忽视同学自我训练的过程,其形式主义和简洁化的后果是难以引起同学内心的共鸣,德育内容无法在同学头脑中内化,严峻影响德育的效果。二、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缘由导致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同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2: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第一,德育依据超越于现实的道德抱负去塑造和培育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抱负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这是德育的目标和本性。但德育过于抱负化

4、虚化了德育目标,让人在道德实践中无所适从。其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育几乎单一地被界定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工具。德育必需以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依据,但它决不是唯一的,德育政治化偏离了德育规律,无法真正实现道德的育人功能。第三,我国德育工作片面强调即时性,在德育现实中有太多应时、应景、应制的成分。这种德育的功利化忽视了德育本性,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第四,德育内容不仅要体现民族性,也要体现世界性,我国德育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客观地对待其他德育文化。德育思想封闭化禁锢了德育资源,影响了德育效果。第五,德育的网络传播和影响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假如没有正确引导好人们的休闲、消遣和消费,就会造

5、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因此,德育网络化极易淡化德育功能,也对新时期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学校的角度看:第一,长期以来,在训练强调只是学问习得、观点记忆的背景下,道德训练往往成为学问训练的陪衬。尤其是在高等训练阶段,对德育的定位误区恰恰是人才素养下降的缘由之一。其次,高校德育习惯于课堂教学传授,且大都接受灌输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一种无视同学主体性的训练。加之德育教材内容比较浅显苦涩,很少关注同学内心的价值冲突,因而缺乏感召力。而且,灌输训练中主体性的失落,使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第三,高校大多数道德评价还只是一个形式,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较为抽象,评价方法刻板,评价手段单一等等,

6、都不同程度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从学校到中学再到高校,我国德育还没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经常消灭重复、混乱的现象。训练目标阶段性不明确,政治理论和基本观点的训练内容和方式重复、脱节;在德育的管理上,中学校严格有余,高校则管理不够。第五,高校德育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而且,学校与家庭基本没有有效的沟通方案与途径,家庭德育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再次,从同学自身的角度看:其一,高校生若普遍没有德育实践,不行能全面生疏社会,践行社会规范。缺乏德育实践使高校生德育成为纸上谈兵。其二,当代高校生社交面广、读书多、信息量大、学问面宽,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较多,加之思

7、想观念的开放性、自主性,简洁造成其价值观念的简单化。忽视价值观培育是导致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根本缘由之一。其三,目前在校的高校生与过去几代高校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高校生个体之间差异也在增大,给留意共性训练的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需破除德育中存在的模式化现象,加强因材施教,实施共性化德育。最终,高校生心理健康程度对高校德育实效性有肯定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就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本固则根生,高校生健康心理是德育的目标与高校生进展的根本。由上可知,德育实效性低迷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也有高校和同学个体的缘由。这些因素和缘由相互牵肘、相互制约,致使高校德

8、育无法达到德育目标和抱负效果。三、高校德育实效性增加的几条建议1德育课程非特地化,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对于是否开设特地的德育课程,东西方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东方国家倾向于开设特地的课程,而西方国家多倾向于否定特地的德育课程。在我国,系统化、特地化的德育消灭了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课程化与学问化。德育课程化使特地开设的德育课程并不能真正担当起德性培训的任务,而德育学问化则很可能造成德育的训练形式沦为灌输式,也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这与德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同学实施全面进展训练的最基本的途径,因而也是向同学进行道德训练的主渠道。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的支

9、配,教学方法的使用,老师自身的人格修养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这些训练因素对同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发掘和提炼蕴含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归纳出“渗透点”,学校可从教学角度动身明确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渗透教学是难度很大的课堂教学,提高老师的渗透力量,成为把德育因素融入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2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治”对抗德育实效性低迷依据对课程组织的划分,高校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类。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方案和学校政策中显现,却是学校训练实践和训练结果中必不行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

10、比,隐性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可以避开直接的、正面的显性课程可能引起的冲突和逆反心理增加,而具有真正的诱导特征,并通过受训练者内心的体悟,对受训练者产生心灵的洗礼和较长久的影响。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方式主要包括:(1)显性德育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如宿舍生活、学术活动、训练实习等;(2)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例如,反映治校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学校建筑物、校内规划、老师设置等;(3)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例如,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健全的生活制度;(4)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如校风学风班风、领导作用、老师言行和学校人际等。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感叹:“无为而治,其舜也与!

11、”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原则。“无为”反而能“取天下”。有为与无为,约束与自由,是普遍存在的冲突,既对立又统一。无为而治并不排斥任何管理行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为无为,则而是在适当管理的前提下无不治。”高校高校生都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意识的成年人,虽然缺乏社会实践而不够成熟,但他们已经有着辨别推断是非的思考力量。于是,高校德育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规章制度与说教,而是引导同学作出正确的推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让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世界是多元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和进展的,人的思想道德也是在扬弃与继承中变化着,因而

12、客观上德育对同学的影响应当是现实的。真实的德育在于教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世界。这就需要训练工淡化训练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还训练更为人性化的使命,敬重受训练者的内在需求,敬重受训练者的进展需求,从人的成长规律动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祛除伪善的说教,还真实的感受给同学。德育课程必需着眼于社会的变化和同学应对社会进展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存在脱离高校生生活,理论化、政治化突显的趋势。德育课程改革应贴近高校生生活,与之息息相关,借助个体真实的经受和阅历,完成德育的培育任务。高校德育回归生活是保证德育实效的紧迫要求。4指导高校生自我训练,培育道德选择力量训练与自我训练,是高校德育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在于提高同学自我训练的力量。自我训练,就是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