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题西林壁教案(15篇) - 【导语】大文斗的会员“带你上路”为你收拾了“题西林壁教案(15篇)”范文,希翼对你有参考作用。题西林壁教案1 活动目标 感触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预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伴侣看黑板上教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教师和小伴侣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低沉。(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无数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教师现在问小伴侣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伴侣说的真好,教师告知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
2、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伴侣介绍诗的、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伴侣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伴侣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舞。 6、指导小伴侣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长 小伴侣,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观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堆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触古诗的韵律 活动预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
3、开头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阅历。 1、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日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老师出示挂图,协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伴侣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似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老师完整念古诗,幼儿观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
4、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伴侣,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老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方的手段,协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教师大声的念,小伴侣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初的那种情绪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十分漂亮的地方,你会怎样,情绪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柔美的音乐呢?我们一
5、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故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慧的乌龟。 2、小结活动状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新词。 2.在情感上阅读和背诵Xilin Wall的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义,了解诗人的情绪,与人沟通阅读的感触。 4.了解观看的不同地点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场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所学的读诗办法,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绪。 2.引导同学把握朗读的节奏,把握节奏和挫折。 教学中的困难:理解诗人的“当一个地方的球迷,看着观众”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的感触。 教学预备:同学收集
6、有关同学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介绍 教师:我们的祖国是漂亮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歌颂祖国的宏大国土。你堆积了什么样的古诗? 教师:北宋闻名诗人写的西林墙一诗,在欣赏后仍在歌颂着人们。今日我们要在黑板上学习这首古诗。 2.第一次熟悉 教师:请你们自己来读古诗,把那些不知名的诗画出来。, 名字已读。标准发音 再读一遍。注重停顿。 3.理解和理解 教师:这首古诗是全部同学都认识的,但你明了它的意思吗?在这一天,我们将用我们所学的办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 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 (一)解诗题,熟悉 说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谈对“气”的理解 (
7、二)把握文字,使诗歌清楚 读古代诗歌的名字。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教师:谁来告知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教师:惟独一个。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这么多的外形? 教师:你真是一个喜爱思量的好孩子。是的,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东西。假如你现在就去面向. 填空:对,错? 教师: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认真观看它的特点。它的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山脊,远处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复读”)的真相:“一”不熟悉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这座山:只由于我站在中间。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读书,多理解诗歌 教师:为什么要描述它? 教师: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观看了这一奇妙的场
8、景。他对鲁山表示敬佩。你能用柔美的语调说出你对自己的感觉吗? 生:以各种方式朗诵古诗,带来背景音乐。 教师:刚才,学生们很亲切地读了Xilin Wall的书名。但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为什么我说“我不知道真切的脸”?他不是说他是个“山峰”吗? 教师: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事实是什么? 教师:总而言之,假如我们不能客观、镇静地分析复杂的事物,就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确理解。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球迷在观众中,旁观者很清晰”(黑板)。因此,假如我们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看法。 四.升华和膨胀 1、看成语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观察之后议论感觉。 3.举生命的例子
9、来说明这个真理。 5.想象一个诗人,以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案3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学校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解释大体掌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同学预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的生平及作品。 老师预备:预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0、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同学分组自由读。 3、老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同学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学生解答。 (2)老师解答归纳。 5、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同学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同学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沟通) (3)研究: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番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
11、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学校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解释大体掌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同学预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的生平及作品。 老师预备:预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其次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同学分组自由读。 3、老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
12、)同学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学生解答。 (3)老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研究沟通。 (1)教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同学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同学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研究: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番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4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触。全
13、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4.体味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 2.引导同学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3.体味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们
14、,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容易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概磅礴,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出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出名,山也特殊出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触。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初题壁诗盛行,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由于题壁容
15、易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扬开来。 2.诗题 3.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沟通。 2.教师提三个问题,假如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凹凸) 题二:观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凹凸
16、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味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彻低不一样。 题三: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挣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学生放小学外等车远观小学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
17、以是指一个人。 3.学生们有没有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触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知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看到的景象彻低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观赏 题西林壁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18、2.体味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 2.引导同学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触。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预备 1.橡皮泥。 2.同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教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
19、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奇特的自然体面。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学生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办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 1.师:请结合课文的解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崎岖,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
20、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思量,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宛然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21、。如果你现在就面向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 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教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描写庐山?(爱慕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神奇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那赞美之情用柔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爱慕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办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
22、)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爱慕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学生们十分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教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由于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
23、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理解诗题。 (1)同学相互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老师补充。 (2)按照解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办法学生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6 班级:四班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导六年制学校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了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看角度不同,观看效果不同; 3、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
24、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办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柔美。学生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学生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同学对庐山有初步熟悉,吸引同学注重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同学对庐山的感性熟悉举行梳理,同时巩固熟悉。
25、) 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熟悉生字。 师:请学生们自读古诗,并把不熟悉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订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学生朗诵的能力十分精彩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学生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注重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考究的。普通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情愿听教师根据这个规章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学生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26、/”作上标记 师:请学生们再来朗诵一遍,注重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学生们有没有信念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同学)好,现在就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碰到了难题可以向教师,学生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同学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离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老师按照实际状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状
27、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同学沟通学习成绩。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同学浮现的问题加以订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体面。我希翼学生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生观察录像。 师:在看过了漂亮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学生来推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学生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立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漂亮的风景,你十分的兴奋,于是就朗诵出这
28、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同学体味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学生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学生们思量一个问题。普通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学生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的感触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触。)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醒: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惟独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
29、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学生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状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知我们一个道理,观看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学生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比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欣赏庐山明了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举行观看,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翼学生们也
30、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看的远近/凹凸/各不同。 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由于。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始两句“横看成岭
31、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切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盛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熟悉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挣脱主观
32、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谈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触,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课堂实录: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解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学生们挑选适合自己的办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沟通自
33、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由于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按照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学生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教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学生们认真观看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
34、,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惟独全面地看,才干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惟独多方位看,才干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一个平等的参加者,体现在:让同学挑选适合自己的
35、学习方式,敬重同学的自主挑选,培养了同学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同学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会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化,很有层次感。同学通过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题西林壁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问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重第四笔和第五笔分离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办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同学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同学热
36、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激发爱好 1、今日教师给大家预备了一个小嬉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学生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知教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色彩的?通过这个小嬉戏我们明了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观赏庐山体面,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 1、结合解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
37、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学生们把古诗仔认真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同学朗读!老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 庐:l 缘:yun 3、听录音范读,同学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同学范读。 5、全班学生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研究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索诗意,揭示道理 1、感触“不同”,理解句意。 (1)同学理解“横看”、“侧看”,让同学明了“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同学的预习状况引导同学理解“岭”和“峰”在外形上的区分。 岭
38、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同学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 从侧面看,庐山_; 从远处望,庐山_; 从近处看,庐山_; 从高处鸟瞰,庐山_; 从低处仰视,庐山_。 (同学自立思量,小组研究)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同学闭上眼睛再次感触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矗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高大宏伟,如同巨人;从高处鸟瞰,庐山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从低处仰视,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凹凸各不同。 他再变
39、换位置看,发觉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觉庐山依旧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同学谈谈除了可以像这样根据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挨次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根据什么挨次去看庐山呢? (引导同学从时光不同、时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绽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嬉戏让同学思量应当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色彩、结合诗句让同学思量应当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同学质疑应当怎样看待事物呢?
40、(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学问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借观赏庐山的感触,告知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看、去体味,这样才干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按照世上惟独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题西林壁教案8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
41、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触。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外形、姿势各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
42、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通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体面习俗,刻画了农夫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招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招待客人时尽其全部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运河弯弯,正疑无路可走,骤然浮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逆境,似已绝望,忽而绝处逢生,浮现新的契机,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念。 【学情分析】 对于四班级
43、的同学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办法,而且同学喜爱诵读这种节奏感剧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同学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熟悉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触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观赏古诗文,堆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味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预备】 课件;搜集与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光】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
44、及学习办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同学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凹凸: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势。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矗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姿势。 不识庐山真
45、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熟悉,不清晰。缘:由于。只缘:只由于,就是由于。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都是怎样观看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视)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看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挨次观察?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察。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矗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势一样吗?(不
46、一样展现出不同的美好的姿势,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当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味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看,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协助同学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
47、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触。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外形、姿势各不相同。庐山毕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熟悉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
48、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就能熟悉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知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伸声音;“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9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分? 生
49、: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凹凸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同学徐徐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欣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同学双手搭成一个尖角,快速上举)。
50、师:呵,可以挑选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凹凸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又分离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巡游,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宛然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盛,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无数树长在陡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陡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瞬就飞到山
51、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向来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绝对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认识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陡崖峭壁; 师:抬头仰视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鸟瞰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绝对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52、师:庐山毕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缘由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教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展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放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伸展。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奇崛迷人。若要暗晓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乱花渐欲诱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题西林壁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
53、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堆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味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体面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巡游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
54、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醒同学借助解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办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同学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重读准字音,其次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学生注重聆听。 4、老师相机范读,同学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同学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分。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触“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触,这就
55、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沟通。(把握办法:查子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详细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看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老师以手暗示),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老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老师范读,引导同学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实感触“不同”,引读“
5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你宛然来到了何处?你宛然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老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肯停歇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7、”。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仔细真仔认真细地观看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读全诗) 五、升华,堆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受运用诗句谈感触。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熟悉事物 ( 果 ) ( 因) 题西林壁教案11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闻名诗人苏轼在巡游庐山后采纳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
58、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举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察体面片庐山。 5、小组沟通观后的感触。 6、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光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触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同学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
59、ng) 峰(fng) 不识(b sh) 只缘(zh yu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熟悉缘字: 请同学自己通过部首来熟悉该字。 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挨次,同学再跟写一遍。 同学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同学练习后,小组竞赛读。 9、请同学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齐读一、二句诗。 自,理解岭峰的意思。 按照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 峰:) 说说岭峰的区分。 小组研究: 同样的山,
60、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继续研究: 分离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 体味横看侧远近凹凸的意思。 协作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 在小组中沟通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其次部分: 自读。 同座研究,完成填空: ,是由于 。 由于 ,所以 。 ,所以 。 之所以 ,是由于 。 指名同学自主挑选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想象一下,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重读出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