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华东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华东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华东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_第4页
华东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5/56华东交通大学进展战略规划(20032007年)一、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进展研究生教育,适度拓展成人、职业、接着教育;以工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进展,形成以交通运输为要紧特色的学科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社会进展需求,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进展的贡献率。二、进展定位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特色,工、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进展,特色学科在全国有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具体目标1、规模与结构在

2、校生总规模23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6000人(含专升本、软件学院),专科生(高职)4000人,在读研究生(折算人数)2000人,成人和接着教育学生(折算人数)1000人。2、教学工作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德育系统工程,本科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标准。3、人才培养大力推行素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4、学科建设坚持“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学科建设方针,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线,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学科群体。建设省级重点学科12-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

3、中心3-4个,力争突破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为零的局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取得博士点2-3个;硕士点数增至30个左右;本科专业数增至50个左右。形成在区域内以交通为主、特色鲜亮的学科群。5、科研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到2007年底,力争使全校R&D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占学校基础建设经费的比重分不达到1.5%和2.0%。科研立项数目与经费总量逐年上台阶。到2007年底,学校年国家基金项目5-7个,年省部级项目60-70个;年科研经费合计突破6000万元,力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973专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和SCI、

4、EI、ASTP、SSCI论文以及论著均以每年15%幅度递增;国家发明专利以每年50%幅度递增。到2007年底,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15-20项;年SCI、EI、ASTP、SSCI论20-30篇;论著10-15部;国家发明专利3-4项。加速进展高新技术产业,至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000万元。6、师资队伍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及学校办学规模,学校教师达到150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35 %左右,专任教师中6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力争达到15%。7、内部治理以人事治理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岗职相符、政令畅通、能

5、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岗酬一致、奖优罚劣、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机制。8、差不多建设遵循“就地进展,长远规划,多方筹资,重点投入,配套实施,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学校招生规模及重点学科建设数量,以建设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为目标,进行校园建设整体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条件达到现代化水准;美化校园环境,形成有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特色。至2007年底完成基建投资3亿元。9、后勤服务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完善现有的后勤社会化体系。三、实现目标的保证措施拓宽思路,全面开放,实现学校的超常规进展实现学校的超常规进展

6、,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开放,加强交流,苦练内功,以务实的作风和丰硕的成果为地点经济进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主动服务。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实现我校的事业进展目标,必须破除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充分把握当前高等教育进展的有利时机,遵循差不多教育规律,大胆引进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技术,实现超常规、跨越式进展。把握差不多,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学校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做好“特色”文章,取得具有标志性的办学成果。2、扩大开放,加强交流。树立开放的办学观,推动学校向社会全面开放。发挥学校知识生产的优势,探究知识物化的途径,充分利用各

7、种社会教育资源;加大人才合作培养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包括柔性引进人才资源、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做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文章。按照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行全方位开放式的进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与加强同国外大学的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加大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力度,定期选派重要岗位干部到国外挂职学习,在合作内容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教授来校工作、讲学,加快骨干教师单位公派进修的进度。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机构参与办学,通过合作建立学校在国外的窗口,实现高位嫁接。3、内涵进展,主动服

8、务。依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主攻工业的经济进展战略以及我校在江西省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主动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在推进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的作用。本着主动服务的精神,了解省情,结合校情,投身于江西崛起的伟大事业中。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紧密学校各级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广泛开展与地点及地点企业的合作,组织科研攻关和科技合作,不断提高对江西经济进展的贡献率。接着保持和加强与铁路企业的联系,发挥传统资源优势。 (二)教管与教改结合,全面推行素养教育,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素养教育,初步构

9、建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养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1、实施“质量工程”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治理,完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重视反馈和落实环节,形成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提高和个性进展的教学组织和治理体制。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治理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水平,加强治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全校教学治理网络化,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率。二要坚持基础与专业相结合,调整本科培养打算,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与差不多技能训练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与知识更新快这一时代背景相符合的课程内容改革机制,重点抓好100门精品课程建设,使其在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上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要发挥

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中的作用,以政策导向鼓舞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学改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实施“素养工程”一要坚持把学生德育摆在素养教育的首要位置,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校长和行政系统为要紧实施的学校德育治理体制。二要坚持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从全面素养教育的角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水准。树立全面教育的价值和质量观,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和躯体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要将素养教育渗透、结合到知识传授、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和科学研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突出位置,鼓舞教师加强对学

11、生的选课指导和课外科技辅导,积极支持和倡导教师与科研人员主动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3、实施“创新工程”一要积极引导和鼓舞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形成学生勇于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良好氛围。二要制造有利于学生个体进展的环境,鼓舞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敢于冒尖。4、实施“特色工程”一要探究学生治理新模式,推进学生的科学化、规范化治理。接着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将招生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生存和进展、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巩固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坚持和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二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

12、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体系,发挥校级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基地在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三要从转变学生工作机构职能入手,加强学生自治机构建设,构建以提高学生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为目标的建设型、启发式的教育和治理体系。改革传统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权重,建立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强调综合素养、突出创新能力在评价中的份量,形成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三)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1、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通过分层次的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形成鲜亮

13、的学科特色,建成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以带动其它多学科综合协调进展。 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扬优扶强,培育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的学科。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几个优势学科,达到博士点水平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通过交叉渗透带动其它学科的进展,增加硕士点的数量。二要强化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学术氛围,为教师的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条件保障。三要坚持学科的全面创新。一是思维创新。做到高目标追求,高起点筹划,高标准实施;二是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学科自己的潜力,建立健全学科自身进展的良性机制,使学科保持可持续进展的良

14、好态势;三是科技创新。鼓舞教师开展源创性科学研究,取得本领域、本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四是治理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给予重点学科及其带头人在学科进展方向确定、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调动学院的工作积极性,鼓舞各学院依照本单位实际,立足学科进展,探究灵活、高效的学科建设治理模式。四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多出科研成果。在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国家、省和有关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承担横向科研任务,尤其是地点经济和行业中的重大攻关课题。通过科学研究,取得科研成果,达到提升学科的学术层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做出贡献的目的。五要重点建设好一批教学、科研及

15、研究生教育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拟分两步走:第一步建设若干个较为先进的重点实验室,以形成科学研究的平台。第二步以对人和项目投入为主,以保证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标志性成果的出现。同时,要积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通过校企联合和依托重大项目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六要强化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考核与评估。按照紧扣目标、突出贡献、分类评估、以评促建、动态治理的原则,组织专家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年度与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验收,依照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建设成效,实行奖罚。2、科研工作要在依托学科建设,实现机制创新,着眼地点经济,提供特色服务上做文章。一要突出重点,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集群,以良好的设备

16、条件为支撑,占据学科研究领域的制高点,提高科研的水平与层次,创立科研品牌。同时以政策为导向,激发不同层次的教师努力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二要加强完善科技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氛围;同时,要制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益。三要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学校投入为引导,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支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四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重点组建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建立开放、联合、流淌的科研环境,与国内外联合开展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五要在产品转化方面下功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

17、制。(四)建管结合,重在梯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治理体制。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人事处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师资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各学院院长负责本学院的师资工作,确保师资工作的落实,并负责督促和检查教研室的工作。2、依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表彰、奖励、宣传、考核及聘任等政策导向,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自觉实施素养教育的自觉性。3、依照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柔性引进人才工作,积极探究外聘教师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到2007年总共需引进教

18、师约50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应达90%以上;关于重点建设学科,需引进3-5名博士生;接着在国内外聘任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特聘教授。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好的生活待遇,制造良好的工作条件。4、进一步完善主讲教师任课制,坚持主讲教师由硕士或讲师职务以上的教师担任。5、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快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按正常程序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同时,实行特聘教授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科研合作。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认真拟订并积极实施院士培养打算。加大对年轻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和培养教育力度,大胆使用,严格要求,力争通过3年的培养,造就4-6

19、 名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有竞争实力的院士候选人,以带动学术骨干队伍的成长。6、加快在职教师培训推进速度。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对在职教师有打算系统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科研及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7、严格教师考核、聘任和治理。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日常考核和学年全面考核相结合,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打破高校用人制度终身制,逐步过渡到全员聘用。8、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一是接着实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争取青年教师100通过岗位培训。二是接着实行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制度。三是接着实行青

20、年教师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五)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深化内部治理体制改革1、稳步推进校、院两级治理体制改革。扩大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自主权,形成促进各学院科学决策、规范治理、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模式,增强校、院两级办学的积极性和办学活力。2、进一步完善人事用工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线,以转换机制、构建新的内部治理模式为核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我校办学特点的人、财、物治理制度和用人机制。接着拉大校内津贴分配差距,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打破职务终身制,向教育职员过

21、渡,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及治理干部队伍的活力,保证进展目标的实现。3、推进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配置,在科学治理、人才引进、多元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创新,形成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六)规范治理,分步实施,加快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步伐1、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把后勤服务经营部门和相关资产从学校主体规范分离,转制重组,改建为产权明晰、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按企业化治理的要求,对学校实行有偿服务。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承办、市场引导、学校选择的后勤服务体系,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2、后勤治理处和后勤服务集团的运

22、作尽快迈入正轨。后勤服务集团要在必要的政策支持下,逐步进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式经营。后勤治理处作为学校的后勤治理部门,负责对各实体的指导、协调和监督,通过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多途径开发引资渠道。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吸引开发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多渠道兴建学生公寓和服务设施;引进社会力量举办经营服务项目,兴建后勤服务市场;开放校内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治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竞争,改善服务格局,提高服务质量。4、校办产业要按照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和进展的决定精神,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兼并、重组,加大资本运营力度,盘活闲置资

23、产,重点支持12个高新技术项目。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股份制或校内股份合作制改造。在运行机制上推行企业职工下岗待岗制度、效益工资制度、对企业经营者的奖励制度。建立有利于高素养经营治理者成长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七)加强规划,保证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快校园环境建设1、以建设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为目标,完成校园整体规划,到2007年,建设一个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国际化校园。现有校园建设必须与校园扩展规划整体布局相适应,加快新区的建设步伐。2、基建投入要把握拓宽筹资渠道,长远规划,重点投入,配套实施,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原则,确保办学需要,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开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基建投

24、入。3、伴随后勤改革的深化,改变基建投向,为突出办学特色服务。要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支持重点实验室、硕士学科点和专业,确保科研上水平、上层次,保证新设专业和专业改造的需要,搞好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八)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进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领导班子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坚持领导干部脱产、在职学习培训,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行

25、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制造条件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全干部交流和考核制度,提高驾驭全局和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榜样作用按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上纲要的要求,完善党支部达标考核体系;改进党支部活动的内容方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抓好党员的教育和治理,提高党员队伍素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榜样带头作用。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进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做好党员的进展工作,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 发挥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

26、作用,构建党委、总支、支部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坚持以人为本,在“渗透”和“结合”上下功夫,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要积极引导宽敞教职职员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治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个全然任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华东交通大学2003-2007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养、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进展的全然大计。”依照华东交通大学“十五”事

27、业进展规划,对我校2003-2007年师资队伍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法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打算,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重点,坚持开放创新、精干高效、内涵进展、重在梯队的原则,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爱岗敬业,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养精良的师资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师资队伍现状 历年来,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不断适应形势进展与变化,加大建设力度,在引进人才、师资培训和完善治理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师资队伍在数

28、量、结构、素养等方面都有了专门大改善,教师队伍更加稳定,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整个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截止2004年7月底,我校在编在岗教师71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16/1215=58.9。在这些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6人、骨干教师29人,享受政府专门津贴的专家33人。 1、职务结构 教授70人,副教授166人,讲师220人,助教26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占33.1。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较2000年有较大改善。如表一所示:职 称2000年12月2004年6月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29、教 授327.2709.8副教授10924.316623.3讲 师14833.122030.8助 教15835.326036.4总 计4471007141002、年龄结构近年来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教授的平均年龄五十岁左右,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四十岁左右。而“九五”期间我校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9岁,副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3岁,50岁以下的教授有3人,40岁以下的副教授有29人。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如表二所示:年 龄2000年12月2004年6月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35岁以下29866.740456.63640岁224.914119.74150岁327.212617.65160岁791.7354.

30、960岁以上163.581.1合 计4471007141003、学历结构 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277人,占教师总数的38.6,其中博士学位者67人,占教师总数的9.4。 另外,2004年6月底学校有外籍教师8人,聘用本校非教师岗位技术人员兼课50人,聘用校外兼课教师125人。这些人员是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 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我校教师队伍较“九五”初期有了较大改善,但从学校事业进展的需要来看,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要紧有: 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按在编在岗教师计为13940716=19.51,若包含补充师资为 13940807=17.31。(注:学生数含成教生、研究生 ,其中成教函授生乘

31、系数0.1、研究生乘系数1.5;补充师资乘系数0.5)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仍属空白,有些学科梯队尚未形成。 青年教师所占比率偏高。 学历层次偏低,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偏少。 整体素养急待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依照学校2007年办学规模达到23000人的进展要求,以及“十五”事业进展打算提出的“把我校办成特色鲜亮,综合实力江西一流,某些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大学。”的总目标,结合师资队伍现状,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1、总量目标:教师总数达到1500人(其中外聘教师约300人),生师比操纵在181以内。 2、结构目标: (1)、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者达7

32、20人,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15%。 (2)、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占教师编制总数的35%左右,讲师占教师编制总数的40%左右,助教占教师编制总数的25%左右。 (3)、学缘结构: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的教师应占到75%以上。 (4)、年龄结构: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降低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 3、学术梯队建设目标: 以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为重点,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为核心,在各学科形成研究方向明确、队伍相对稳定、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4、素养目标: (1)、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道

33、德修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学术水平的要求:除了本学科、本专业外,要求教师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开展师资工作,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治理体制。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领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人事处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师资工作相关规定的制定和落实。各学院院长负责本学院的师资工作,确保师资工作的落实,并负责督促和检查教研室的工作。教研室是师资治理的基层单位,教研室主任要认真对比教研室工作条例,负责教师日常工作的安排、督促和检查。 2、依照“教师职业道德

34、规范”,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表彰、奖励、宣传、考核及聘任等政策导向,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自觉实施素养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3、接着实行积极的引进人才政策,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依照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柔性引进人才的工作,积极探究外聘教师工作,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到2007年总共需净增教师约50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应达90%以上,关于重点建设学科,需引进35名博士生。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除了提供较好的生活待遇外,更重要的为其制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之尽快发挥作用,形成学科群体

35、优势。 4、强化实验室队伍,到2007年补充到实验室队伍人员达60人。 5、进一步完善主讲教师任课制,坚持主讲教师由硕士或讲师职务以上的教师担任。将符合条件的非高教系列教师转为高教系列教师;将部分不能转为高教系列教师人员且不能取得硕士学位人员置换岗位;对部分优秀助教低职高聘为讲师。 6、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快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接着贯彻执行江西省有关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的政策的同时,实行特聘教授制度,选取派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进修、科研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 7、加快在职教师培训推进速度,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对在职教师有打算的培训,使教师具

36、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科研及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鼓舞青年教师进行学历培训。作为学历补偿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本校硕士点为要紧依托,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鼓舞青年教师在职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关于少数紧缺专业的教师可选派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加速青年教师学历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鼓舞各院系、教师组织参加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的培训,把正规的脱产学习、不脱产进修与非正规的专题讲座、学术研究等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养。 8、严格教师考核、聘任和治理,依照教师的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日常考核和

37、学年全面考核相结合,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对业绩突出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对业绩较差的实施缓聘、解聘、低聘,打破高校用人制度终身制,逐步过渡到全员聘用。 9、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养。接着实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争取100青年教师通过岗位培训。接着实行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制度,除安排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到工厂、工程单位实践外,还可安排到实验室实践锻炼,使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差不多上都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接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凡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在任职期内必须指导25名青年教师,才可申报晋升职务。 10、接着在国

38、内外聘任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特聘教授。 人事处 2004年10月12日华东交通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03-2007年)学科是学校组织结构中心的差不多骨架和核心,是产生创新性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校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面向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办成一所富有特色、高水准的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制订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科建设与进展规划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实现我校跨越式进展的基础。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打算为指导,结合我校的历史与现状,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线,积极加强与“交通”相配套学科的建设,以形成

39、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学科群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滚动进展,是我校学科建设的差不多原则。总体规划,要着重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明确学科的主攻方向、力量配置和学校整体学科进展的格局,提出合理和可行的建设步骤。实现重点突破,必须要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学科优势。二、学科建设现状我校是一因此工为主,工、管、经相结合的多学科高等院校,尤其是以“交通运输工程”为龙头的学科建设工作,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配套的学科群体。截止2003年底,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人

40、文社科研究基地各1个,并具有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资格。1、学科布局通过多年的建设,学科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我校学科整体布局已日趋合理,层次更加分明,特色更加明显。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差不多齐全,与交通运输工程相配套的学科也正在形成。核心层第一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第二层次交通运输工程支撑学科第三层次交通运输工程外围学科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操纵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治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理论劳动经济学企业治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电子工程其中:黑体字体为省级重点学科,斜字体为正

41、在申报的硕士点。2、学术梯队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我校的整体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实力也大有提高,尤其是9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术队伍已差不多成形。目前,我校现有特聘教授等学术队伍核心人才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6人,省级骨干教师29人,享受国家政府专门津贴33人。3、科学研究我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科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04年6月,我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180项,今年上半年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至年底可望到达4000余万元。省部级奖项在我省高校中也排列较前。这些科研成绩相对集中在省级重点学科之中

42、,如两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分不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和“结构工程”两个学科,这种分布状态有利于形成特色与优势。4、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用于改善科研物质条件的各种投入经费近5000余万,其中重点用于建设4个实验室:“道路与铁道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和“交通运输经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实验室”已列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经济”被列为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人才培养在国家硕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从1999年每年招收十几人进展到2004年每年一百多人,目前在校统招研究生已达到300多人,在职研究生近3

43、00人。同时,学校还加大了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每年都有几十人被派送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国内外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践。三、学科建设目标 我校学科建设与进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以“交通运输工程”为龙头的,工科为主、工管经相互交叉渗透,互相配套的学科体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等多层次办学的高水准综合性大学;形成在区域内具有以交通为主、特色鲜亮的学科体系,某些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博士点23个,硕士点30个;在专业学位方面,成为MBA和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增加至7个。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

44、科方向,形成在区域内“交通”特色显著、交叉配套齐全的立体学科结构。2、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学科1215个。少数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操纵”、“交通运输经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阻碍的名牌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建设的最高标志。3、以重点学科为基地,广泛吸引国内外杰出人才。培养和引进4-6名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要紧集中在“交通运输工程” 领域),省级重点学科形成合理、稳定的梯队,一般硕士点学科至少应有方向领头人3人以上;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00人。4、增强学科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服务江西、服务社会的意识,

45、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加对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的贡献份额。至2007年底,力争实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高新技术项目、973专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国家基金项目57项,省部级项目6070项,科研经费达到6000万元,高水平成果1520项,SCI、EI和ISTP等高水平论文2030篇,专著1015部,国家发明专利34项。其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每年至少有一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10项以上、地点或行业重大攻关课题23项,在研课题经费达2000万。5、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的资源,扩大招生规模。2007年达到,统招研究生在校规模7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800人,交通运输

46、工程一级学科年招收研究生人数60人以上(包括博士生)。6、加大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和治理,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研究基地34个。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形成在区域内高水平的开放式的研究基地。四、学科建设措施 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要通过分层次的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形鲜亮的学科特色,建成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成为省内培养高层次人才、承担重大学科研究项目、实现高科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在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和辐射阻碍的基础上,带动其它多学科综合协调进展。学科建设要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

47、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和营造学术氛围”作为差不多任务,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以培育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学科的形成。要集中全校的力量建设好少数几个学科,到达博士点水平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通过交差渗透带动其它学科的进展,增加硕士点的数量。要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和重大项目的支撑力,汇聚学科队伍,形成一支精英荟萃、梯队完整、交叉协作的学科创新团队。2、全方位开展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要强化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意识,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学术环境和学科氛围,为教师的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条件保障。重点做好:人才引进: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针对我校学科梯队薄弱

48、点,重点引进能形成学术梯队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关于其他能对学科建设产生重要阻碍的高水平人才,力求全职引进,但也能够采纳“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舞和督促青年教师同意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并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各方面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人才扶持:学校各部门(人事、组织、宣传、科研、研究生处)要积极地向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宣传、包装和推举我们的科技人才,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阻碍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坚持学科的全面创新。一是思维创新。做到高目标追求,高起点筹划,高

49、标准实施;二是机制创新。借助政府支持而不依靠政府支持,充分挖掘学科自己的潜力,建立健全学科自身进展的良性机制,使学科保持可持续进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科技创新。从全然上改变科学研究中模仿、跟踪性质的项目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的状况,从科技源头上进行开拓、创新,形成本领域、本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四是治理创新。接着进行体制改革,给予重点学科及其带头人在学科进展方向确定、学科内部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突破与学科进展不相适应的治理模式,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机制上的保障。同时鼓舞各学院依照本单位实际,立足于学科进展,积极探究灵活、高效的学科建设治理模式,形成自身特色。4、积

50、极开展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在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国家、省和有关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承担横向科研任务,尤其是地点经济和行业中重大的攻关课题。要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学科的学术层次,形成对现代化建设起重大支撑作用的源头性、关键性、标志性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突破学校科研基础薄弱的关键是抓项目,尤其是要抓对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5、重点建设好一批教学、科研及研究生教育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拟分两步走:第一步建设若干个较为先进的重点实验室,以形成科学研究的平台。第二步以对人和项目投入为主,以保证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标志性成果的出现,建设目标应定位在

51、专业化和领先性上。同时,要积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通过校企联合和依托重大项目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建设,产生若干个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6、强化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考核与评估。学校将依照紧扣目标、突出贡献、分类评估、以评促建、动态治理的原则,组织专家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年度和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验收。关于重点学科,要紧依照学科建设任务书考核其各时期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建设成效。在检查与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科点实行动态治理,促进学科竞争。关于进展方向正确、建设成绩显著、对学校贡献突出的学科给予表彰奖励,并加大资助力度。关于年度和中期评估不合格的学科,将做出限期整改,停止经费资助,直至取消重点

52、学科资格的处理。7、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把实施学科建设工程作为20032007年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重大项目和跨院(系)的重点项目,要组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建成的基地平台,要配备专人治理,建立有效的治理及运行机制。要有专门的学术领导班子负责相关学术队伍的组织和大型研究项目的开展。讲明:1、教师数(714人)截止2004年6月底。不含7月1日以后报到的新教师59人(其中本科8人、硕士47人、博士4人);2、教授70人,包含

53、专任教师52人、返聘8 人、特聘10人;副教授(166人)不含高职学院的高级教师(31人);讲师(252人)包含高职学院的讲师(57人);助教(226人)不含高职学院的助教(29人)。3、博士(63人)含2002年底往常就读的在职博士生,不含7月1日以后报到的新教师4人。附件一:学科布局核心层第一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第二层次交通运输工程支撑学科第三层次交通运输工程外围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操纵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治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理论劳动经济学企业治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

54、电子工程其中:黑体字体为省级重点学科,斜字体为正在申报的硕士点。附件二:重点学科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打算)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后备省级重点学科(正在建设)所在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环境工程治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建筑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操纵交通信息工程及操纵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学院劳动经济学企业治理学交通运输规划与治理会计学经济治理学院应用化学基础科学学院政治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附件三:

55、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建设目前已建近期待建中远期待建国家级实验室(中心、基地)道路与铁道工程实验中心交通经济分析与规划研究中心交通噪音环境与操纵工程研究中心电力远动操纵研究实验室机电加工与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实验室(中心、基地)道路与铁道工程实验室交通经济分析与规划研究基地电力远动操纵研究实验室机电加工与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噪音环境与操纵工程研究中心结构工程实验室桥梁与隧道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先进现代制造技术工程中心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究室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实验室艺术设计中心公路、铁路客货运网络技术研究中心环境与化学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中心数

56、字多媒体研究中心光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数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NC/FMS)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芯片与生物信息实验室新型建筑材料开发研究中心-都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太阳能、风能利用及设备制造技术研究室视频车辆检测和识不技术研究中心附件四:学位点建设建设中的硕士点现有的硕士点建设中的博士点及其支撑学科所在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治理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建筑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操纵理论与操纵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工程及操纵交通运输工程及操纵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材料

57、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机电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治理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企业治理学劳动经济学经济治理学院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操纵论基础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古代文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校园建设规划(20032007年)华东交通大学是一因此工为主,工、管、经、文、法、理、教育等学科协调进展的多科性大学,1971年9月22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

58、批准成立。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点共建,以地点治理为主”。“十五”期间,华东交通大学被江西省列为“四个加强”的省内高等院校之一。一、指导思想规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总体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学校进展战略规划,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进展。1、校区构成:校区位于双港大道南北西侧,分为北区、南区和孔目湖区。校区原有土地1592亩,近两年在原校区周边新征土地1104亩。分北校区用地面积1105亩,南校区用地面积1062亩,孔目湖校区用地面积529亩,校区总面积2692亩。2、整合结构:拓展教育园区景观,制造特色空间形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始终贯彻在功能的布局、道路的

59、调整、景观的利用和肌理的组织等方面,力求校园整体结构的完善和环境景观的良性互动,并最终制造自身的空间特色。既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又关注校园内部与周边环境的整体联系。3、优化系统:完善功能,整合系统。在环境上强调生态性,功能上强调多元性,布局上强调关联性,活动上强调互动性,形象上强调特色性,使用上强调人本性,进展上强调可持续性,最终制造优质高效的校园空间和环境。4、育人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优化校园整体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特点动身,努力制造与人亲和、激发创意、安全舒适的空间场所,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促进学习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气氛,形成浓厚氛围的校园

60、文化特色。二、规模、目标与原则1、校园规模。总体进展目标分近期在校生23000人,远期扩展到26000人。2、目标定位。通过对各校区、地块和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对现状丰富的景观资源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对校园空间特色的构筑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以培养高级人才、科研开发、本科教育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山水校园。北区要紧以经管学院、软件学院、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训练基地等为主,南区要紧以工科学院等为主。3、原则。(1)规划结构体现现代形势下新的规划思想,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可持续进展的生态型“山水学园”。(2)结合现状,因地制宜地对学校用地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