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高考备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精练【0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央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
2、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
3、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
4、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
5、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
6、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
7、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
8、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文本二: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
9、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B、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C文章、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
10、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8文本一第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11、,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参考答案解析】6C“介绍了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错误。第说“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可见选项曲解文意,第段主要写左公柳几近消失,现实中我们对西北边陲治理和保护的不够好。故选C。7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错误。第段说“面对赤地千
12、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可见并非类比(得出相同点),而是对比衬托(得出不同点)。故选A。8(1)“星星点点”“黑黑的”使用了叠韵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2)“西北地图”“如发”“如裾”“手臂”“儿孙绕膝”等处使用了比喻,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生动形象、具体可感;(3)“昂扬向上”“微笑”“青筋暴突抱定”等处使用了比拟修辞手法,把自然物写活了,拉近了距离,增强感染力和画面美;(4)整散结合,对偶、反复,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大气自然。比如“有的”“绿满”间隔反复,“密浓如发,披拂若裾”,比喻兼对偶,不仅增强了表现力和
13、音乐美,而且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丰富了内容,饱满了树的形象。9第二、三、四、七段以回顾并评价历史为主,写左宗棠在西北的伟大建树以及深厚而长远的思想观,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重感,左宗棠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值得后人仰慕赞叹。第一、五、六、八、九段等段涉及现实,或交代行程或抒发议论感悟。选材及布局充分体现了散文特色形散神聚。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想深厚,耐人寻味。艺术效果上看:散文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感悟,投射进史家穿透力很强的冷隽眼光,实现对意味世界的深入探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往往能把读者
14、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历史人物、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使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也会使单调的丛残史迹平添无限的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选材和结构布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先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和布局如何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融合:写历史的段落有:第二、三、四、七段写历史:“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
15、几人?”“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写现实的句段有:第一段写现实“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第三段结尾回归现实“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第四段也兼及现实“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第六段写现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可以看出,此
16、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第五段评价历史人物难以永恒长久,与第六段柳树的常青形成对照;第八、九段写今天,“岁月无情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选材特点为形散神聚,表达效果是: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想深厚,耐人寻味。作家不停留于一般的写景、怀人、述感、抒情,只写耳目所及的事物,只写一个横断面,而是追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既写现在,
17、又写过去,既写现实的发展,又写历史的变迁。饱蘸历史的浓墨,在现实风景线的长长的画布上去着意点染与挥洒,使自然景观烙上强烈的社会、人文印迹,努力反映出历史、时代所固有的那种纵深感、凝重感、沧桑感。结合现实风物的描述,对历史背景作审美意识的同化,以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发掘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诠释,体现创作主体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的感悟,从而使作品获得比较博大的历史意蕴和延展活力。同时,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挺举起作家人格力量的杠杆,让自己的灵魂在历史文化中撞击,展开深沉的人文批判,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木匠
18、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梦
19、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
20、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
21、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
22、下来。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我没去打扰他。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
23、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
24、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
25、技艺高超。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B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兰”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8文本
26、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6分)【参考答案解析】6.B(本题考查的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选项“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C项错在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那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D项由“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错在“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7.D(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一的鉴赏能力。D选项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
27、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8.(1)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手法1分,解析1分)(2)“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生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结构作用1分,分析1分)【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从内容、手法、结构三个角度答题。9.(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
28、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适应性考试文本类阅读出现的新题型,结合作者的文艺评论分析作者的作品。答题时需用文本一的内容去证明文本二的观点。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散文应是扎根生活的土壤里、聊到天上去有一种大修为,同时真正的散文是一种慢艺术,淡化情节,节奏舒缓,是自足自在
29、的。根据这三点,能够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利剑陈振林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莫
30、不是出事了?父亲似有暗示”兄长不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黎明时,他听到消息: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31、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他,终于报仇了。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我死
32、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你是他的儿子吗?”“我是。”年轻的将军回答。“你知道你父亲是怎样死去的吗?”长者问。“知道。”年轻人答。“他的利剑还在你手上呢。”长者捋了下长须说道。“在我手上
33、。”年轻的将军握了握手中的剑说,“当年,父亲还给了我另一把利剑。”“哦?什么利剑?”长者来了兴趣。年轻的将军凑近长者,轻轻地说了四个字“不要报仇”。文本二:醉与痴黎武静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专注地沉浸在对某样事物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醉和痴暗示着专注与持久,以及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会让人将人生变成一串串接连不断的赏心乐事,让快乐加倍。前人曾有高论,“人无癖不可與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人都有小癖好的世界,是多么值得一往情深。有人爱记账,有人爱整理;有人喜欢饭后散步,有人喜欢晚来钩花;有人热爱用毛笔抄写古文,有人热爱踏着单车绕城一
34、周。大家都以热爱的姿态善待生活,在醉与痴中寻找自我。有人爱上网,有人爱上山;有人喜欢周末游湖玩耍,有人喜欢假日闭门在家;有人执着于购物而恋恋不舍,有人对着偶像剧泪眼婆娑难以自拔。芸芸众生,各有千秋,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小美好,在等待我们发掘和热爱。有缘的人与物,总能在生命的某个转弯处相遇。那些小小的癖好,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太过理智的取舍像没有悬念的剧集,只有这些小小的难舍情怀,透露着一个人内心的柔软。醉与痴,都是有情。保持平淡生活里一份小小的痴迷与留恋,就像保有一个让人快乐的秘密。红尘多情,如醉如痴。(两篇文本摘自读者)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35、.本文“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写出了主人公心请的复杂性,奠定了本文悲凉的情感基调。B.本文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侧面突出了他的伤心与急切,也表现出关口审核严谨。C.一把利剑承载着三代人使命,一把利剑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突出了文章中心与利剑的重要意义。D.本文利剑刺向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百征沙场,势力强大,皇帝为保全自己,决心杀死他。7.下列对文本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利剑”为线索,串联起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起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B.本文“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
36、剑”与“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前后呼应,起突出与强调作用,使文章感情更悲凉。C.本文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三十八年前发生的事情与他挥舞利剑的原因,又写了儿子后事。使文章主题更加丰富多元化。D.本文语言描写不多,可语言描写处处精准到位,一步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示文章中心,又使读者读来声临其境。8.文本二卷首语为什么能被称为文本一的卷首语,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一中为什么他让儿子不要复仇,而“利剑”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简要文本分析。(6分)【参考答案解析】6.C7.D8.文本一讲述的是三代人之间从死亡到复仇再到廓然开朗的事件,主人公“我”一生都在复
37、仇,在最后终于明白了所谓痴迷“复仇”也逃不过死亡之命。而文本二讲述的醉与痴则是因为迷恋痴恋所以去做,红尘多情,如醉如痴。正如文本一主人公写照,一生痴迷复仇倒不明白真正的内涵,但他最后在死亡前明白真谛。因此文本二卷首语为什么能被称为文本一的卷首语。9.因为:他明白即使儿子变得强大为他复仇,在最后也会因此而丧命。他也不想要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一生痴迷复仇,而从改变下一代人命运。含义:利剑是三代人的传承,承载着报国与家族的使命,但也因此强大而被赐剑而亡象征着无奈与统治者昏庸。利剑也是复仇的象征,一把利剑一生复仇一代再亡,但也从中警示着我们不要被复仇而冲昏头脑,不要复仇也许明天会更好,命运从此改变。【0
38、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聂志红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
39、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
40、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
41、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
42、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
43、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B.“你这木头,还犹豫
44、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D.
45、“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解析】6.D7.C8.通过肖伟为贿赂汪主任铤而走险,揭示行贿、受贿社会不正之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通过“爸;爸”,赞颂发挥余热、造福社会的高风亮节。9.要点:创设优美意境,设置悬念,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空间。为小说增添了诗意美(艺术美)。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提示小说的主题重心所在,让人思索情节之下的深刻内涵。烘托“爸爸”的崇高。【0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46、碑孙犁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
47、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
48、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49、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你们昨
50、晚上过去了多少人?”“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
51、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
52、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赵老金坚持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B.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大娘“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暗示战争形势紧张。C.小菊天真、聪明、懂事,如当李连长说明来意时,
53、她马上去西间告知父亲;但她毕竟年纪小,对母亲“带翻纺车”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D.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这说明双方力量悬殊,也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勇敢应对的沉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声”,意在突出风大,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B.小说先后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虚一实,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C.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意吸纳了部分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
54、”等等,这为小说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D.滹沱河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味,如结尾说它“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表达了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8.言外之意,是文学表达中的常见现象,试概括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言外之意。(4分)9.关于“碑”,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句的写作意图。(6分)【参考答案解析】6.C,“对母亲带翻纺车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错误,结合上文“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和
55、下文“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可知,小翠是能理解母亲见到八路军时的惊喜心情的。7.B“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错误,应该是表现八路军战士牺牲的壮烈。8.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表现了大娘对战士安危的牵挂和担忧。小菊想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战士牺牲的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9.写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写出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写出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
56、个组成部分。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57、。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
58、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倒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
59、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
60、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