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含解析(3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登高琵琶行并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2、,“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仅仅是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解析: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
3、事情上施展一下。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合适。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合适。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
4、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解析: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所填写句子的第一句也应是“学习”,还有要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学习”,然后才能“摸索”出规律,这样符合人们认知的逻辑顺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
5、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解析:画线句共有两处错误:“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应在前;“综合”应修饰“利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
6、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解析:D项,理解错误,虽然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但这首诗未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5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答:第一问: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第二问: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句诗的化用。(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堂成杜甫背郭堂
7、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注: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桤林:桤木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C乌飞
8、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D全诗从草堂落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解析: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两句来看,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被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7全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的彷徨忧伤之感。(三)阅读下面的诗歌,
9、完成89题。畏人注杜甫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注:本诗创作于漂泊蜀中的第三年(762)。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的孤独渺小。C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D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
10、”即杂草。解析: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9请结合全诗分析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答:尾联写的是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处境与内心的孤苦。10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
11、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在这座亭子里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答: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11请你为唐代诗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赞颂杜甫的思想或艺术成就。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含标点不超过150字。答:示例: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
12、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PAGE4梦游天姥吟留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意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_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_的日子里,这些年画分外具有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进行民间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
13、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_。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种_地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丰富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包绘声绘色B多姿多彩辞
14、旧迎新无所不有惟妙惟肖C丰富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包绘声绘色D多姿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有惟妙惟肖解析: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辞旧迎新,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迎来送往,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B木版年画往
15、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C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解析:文中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主宾搭配不当的语病,木版年画应是工具而不是平台,“文化艺术”后缺“传播”一词,而且“民间”表范围,应放在“是”的后面。另外,依据递进语意,应调整句中语序为“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木版年画是农民的始作俑者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C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D木版年画是农民的消
16、费者解析:根据括号前面的“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及括号后面的“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可知,括号内应为“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古风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
17、凉的感情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D“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解析:七、八句,说明诗人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中“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认为荣华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
18、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说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做巢占据,表达对贤愚颠倒、是非不分的不满。诗人用鸾凤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谢公亭注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谢亭:谢公亭,在安徽宣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在此送别过友人。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
19、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朓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朓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朓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解析:颈联是虚写。7本诗景和情具有怎样的关系?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都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感情?答:第一问:触景生情(情由景生)。第二问:怀斯人而不见的惆怅;对古人的追慕与怀念。(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
21、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高。解析:该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对戍边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的赞扬。9.“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答: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准备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10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眼中,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22、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比喻之花开在了白居易的耳畔,他便听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仙乐;比喻之花开在了南唐后主的心中,他便吟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11李白登天姥,鸾虎相伴;唐明皇“升天入地求之遍”,追寻自己的爱情;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饱览山河。如果你也有一次上天的机会,你将会做什么?你将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1)发挥想象,以俯瞰的视角写地上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展开。(2)使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洁、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答:略
23、。提示:本题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本题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重点写景,描写自己高空俯瞰的情景。情景可以参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相关描写。PAGE4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薜荔”是古诗文中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
24、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
25、很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
26、,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解析:文中画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列。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
27、项是(B)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解析:仔细阅读文中括号的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括号前面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就要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
2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解析: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这里写的是人的快乐,与寂静没有关系。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答: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意思相近即可)(二
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越台: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裛(y):同“浥”,沾湿。莱(li):草名,即藜。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
30、“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解析: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返回故乡去剪莱草过日子吧”,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7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答: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
31、诗人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像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生机。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维度评估工作效果与效率计划
- 与作者合作合同标准文本
- 农场定制招商加盟合同标准文本
- 书加工合同样本
- 农行按揭合同标准文本
- 上海品质营销咨询合同样本
- 代购夫妻诈骗合同标准文本
- 代运营佣金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业务提成合同标准文本
- 2025青岛劳动合同范文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食品药品检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化粪池清掏协议书范本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科书解读
- 奶龙小组汇报模板
-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小升初数学试卷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 2025年元明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艺术色彩解读
- 冲压生产管理流程
- DB32∕T 1670-2010 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