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风文献中风病长期以来由于在病因学上有着不同的理论,从而导致在治疗上的不一致。内经对本病虽有记述,但较分散而不系统,名称又不统一,以致后世理解不一,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述,治疗方法也各异,有主张以祛风为法,有推崇活血为主,又有力主清热泻火或化痰等等, 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和分治方法,所以冉雪峰先生在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一书中提出:“中风病在中医学理上,实为一大疑问,只缘名义乖错,遂令事实混淆,举凡昏瞀卒仆, 斜不遂等证,统谓之中风。 ”现在我们试图通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对脑的论述和中风病理论的不同认识看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发展的一些变化。中医有关脑的认识中医现存的第一部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
2、,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与中风病的关系,但其理论内容也常涉及中风病的一些病理及临床表现。1.1 解剖方面 内经已观察到脑位于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内,由髓汇聚而成。灵枢 海论说: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 ”指出了脑上抵颅盖,下至风府穴,这一部位实际上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风府穴以下脊骨内之髓,称脊髓,脊髓经顶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明代李蓇在医学入门中更明确指出: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此外内经还观察到神经系统 “椎体交叉 ”的客观事实,如灵枢 经筋云:“左络于右,
3、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上交。 ”清代医家王清任发内经之旨,更加明确指出: “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 ”1.2生理功能方面1.2.1 有统领诸神之用 内经首先提出了脑总统诸神,其所谓 “头者精明之府 ”,意指脑为精髓和神明汇聚,总统神、魂、魄、意、志诸神。1.2.2 主十二官 脑为元神之府,主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连于脑,下络五脏六腑。内经云: “心主十二官。 ”我们可理解为 “脑主十二官 ”,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此处 “十二官 ”即指脏腑而言,应包括心在内,因此心不能为主,而主应该是位于人体之首的脑, “主明
4、则下安 ” 是说脑神对脏腑的主宰作用, 脑髓充盛,脑神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功能亦正常;脑神功能失常,对脏腑失去控制,五脏六腑功能随之失常,故曰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明末喻嘉言指出: “脑为一身之元首 ”,“主脏而不奉 ”。近代医家冉雪峰也说: “十二官皆秉承于无上玉清的脑,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官与脑更不得相失。 ”1.2.3 主五官七窍 五官指眼、耳、鼻、口、舌 (咽喉 ),五官功能也由脑所主,如灵枢 大惑论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可见目 “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的视觉功能由脑所主,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 脑髓说中也指出
5、: “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中医典籍有关中风病理方面的论述2.1 内经 在内经的记载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脑病或中风病,但与此有关的临床描述却很多,如卒中昏迷期有 “仆击 ”“大厥 ”“薄厥 ”之称;半身不遂期有 “偏枯 ”“偏风 ”“身偏不用 ”“痱风 ”等名称。灵枢 刺节真邪论说: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 临床上若外邪侵扰,或内邪上犯,或脑髓不足,或气血逆乱等,皆可导致脑的病变,出现如头晕、眩冒、大厥、薄厥、狂、善忘及目眩、视歧、目无所见、耳鸣、胫酸等病症。究其临床大约有以下几种现象。2.1.1 外邪侵扰 可出现目眩
6、、真头痛等病症,如灵枢 大惑论云: “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难经 六十难: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灵枢 厥病: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2.1.2 脑髓不足 可出现眩冒、耳鸣、失明、嗜卧、善忘、视歧、腰背痛、胫酸等症。如灵枢 海论云: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 大惑论: “上(脑 )气不足, 虚则营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灵枢 五癃津液别: “腰背痛而胫酸。 ”素问 脉要精微论:“头倾视
7、深,精神将夺矣。 ”灵枢 大惑论: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2.1.3气血逆乱可出现狂证和中风等病证,如素问脉解论云: “阳尽在上 (脑),而阴气在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 ”素问 调经论: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 五乱: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典籍,距今虽已两千多年,但当时能对中风病理有如此深入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是中医对中风病理论认识的基础。2.2 金匮要略至汉代,张仲景对中风病的临床描述更加清晰,提出了对本病病变部位的见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五
8、篇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还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又指出: “夫风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其根据邪中部位分有中络、中经和中腑、中脏的不同。内经及金匮要略虽对本病的病因、脉症有了专门的论述,但在病因病理的记载则较少,后世医家在此方面则作出了大量的补充。2.3 后世医家 关于中风病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 “内虚邪中 ”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本病病机为 “脉络空虚 ”,由于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而致
9、病。至金元时代,百家争鸣,诸子蜂起,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刘河间认为中风属火热为患, 或心火暴盛,其在河间六书中指出: “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瞀,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极故也。 ”李东垣则认为本病以 “正气自虚 ”为主,其在东垣十书中提到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正气者,多有此病。 ” 朱丹溪又以 “湿痰生热 ”立论,提出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等等。此后又有张景岳 “中风非风 ”的“类中风 ”论
10、,其在景岳全书中说: “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 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拟名类风。 ”及至晚清具有代表性的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其所载之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代表方;张山雷所著中风诠指出: “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 斜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能之病。 ”以后又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以镇肝熄风汤治疗中风等等。由于中风理论的不断完善, 临床治疗方法也日渐繁多, 金元时代朱丹溪已提出使用活血化瘀法, 清代王清任提倡益气活血
11、法。 现今很多医家仍过份强调内风而片面应用育阴潜阳之品治疗,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 所谓内风痰热只不过是发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表现, 而瘀血阻络才是疾病的根本。 可见,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金元以前多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提出了内风理论,补充了前人的认识不足,强调发病偏重于内在因素, 尤其是针对血瘀病机而广为使用的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2.4 现代中医学的认识 近 40 多年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较快,大量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古医籍整理以及中医内科学教材建设和临床专著的编写, 使中医内科学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目前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已日益明确和深化,在诊断、辨证规范和防治方
12、法研究上也有较大的更新和发展, 使不少疾病的病因病机得到进一步的阐明,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使相关理论更臻完善。 中风病也是如此, 积极运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和实验医学等手段, 首先从病名上明确规定了中风病的实质范围,为免混淆, 1990 年 3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印发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前言中指出: “中风病限定脑血管病。 ” 与现代医学所称急性脑血管病相一致, 在 CCD(TCD) 编码上中西医一致, 同时在病理学上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到中风病与风、火、痰、瘀、虚等致病因素有关,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变, 气血逆乱、脑髓神机受损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以此理论指导临床
13、治疗,提高了本病防治水平。近些年来,由于中风病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深入,以急症为先导的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相继制定,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1988 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首批中医急症诊疗常规, 其中也包括中风病, 如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成立后,率先于 1983 年着手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经覆盖面达 10 多个省市万余病例的验证,至 1986 年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现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科学会通过了这一标准。此标准提出了病类与证类诊断方案,将中风病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14、,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5 证。中脏腑者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痰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4 证。该标准的制定,不仅丰富了中风病辨证内容,而且为中风病的规范化研究和开展大宗病例的临床科研观察创造了条件。 随着医学计量学的引入, 近年又出现了中风病辨证量表, 进行评分积分, 从而使中风病的诊断和辨证方法向着客观化、定量化方面迈进了一步。方源(补阳还五汤)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组成黄芪 生,四两龙 一钱 3g ;川芎125g ;一钱 3g当归尾二钱 6g ; 赤芍一钱半 5g;红花一钱 3g ;桃仁一钱 3g;地。用法 : 水煎服。功效:
15、 补气活血通络。主治 :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方解君药 - 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臣药 -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佐药 -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配伍特点 -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
16、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运用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
17、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3 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12 15 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 10 15 克。按语: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剂,黄芪四两补气主药,以补为主,补活结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属由气虚为导致血瘀发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较为贴切。如属血瘀实证,本方不宜使用。实验研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 粘、浓、凝、聚 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浙江中医杂志 1986(3) 110对心、脑血管系统
18、的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药通报1987( 2) 512.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 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 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及尾状核ET-1 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 ,两组大鼠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和尾状核 ET-1 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脑区(P0.05 ,P0.01) 。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ET-1 基因的异常表达,
19、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ET-1 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 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 PAF R)mRNA表达的影响 选用 SPF 级 Wista 大鼠,随机分为 4 组:正常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采用Allen s 法复制中度 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1 周;连续给药 2 周后,取各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PAF 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 0 01);补阳还五
20、汤组及金纳多组均可抑制脊髓组织PAF R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1),而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补阳还五汤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减少PAF R数目,抑制 PAF R 活性,从而阻断 PAF发挥损伤效应有关。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陕西中医 1986 ( 10): 466使用注意注意事项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 3060g 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
21、瘀药宜轻。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怀牛膝 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白芍 15g天冬 15g川楝子 6g生麦芽 6g茵陈 6g甘草 4g元参 15g【用法】水煎服【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
22、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怀牛膝(一两)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龙骨(五钱,捣碎) 生牡蛎(五钱,捣碎) 生龟板(五钱,捣碎) 生杭芍(五钱) 玄参(五钱) 天冬(五钱) 川楝子(二钱,捣碎) 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
23、) 甘草(钱半)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谓石脂可代赭石)一两。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 西医名为脑充血证, 诚由剖解实验而得也。 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熄肝风,赭石
24、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 又能折其反动之力。 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 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
25、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星也。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 大厥、薄厥。今试译内经之文以明之。内经脉解篇曰 “肝气当治而未得, 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盖肝为将军之官, 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此非因肝风内动,而遂为内中风之由来乎?内经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
26、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读此节经文,内中风之理明,脑充血之理亦明矣。内经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大怒则形绝, 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 ” 观此节经文,不待诠解,即知其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细思三节经文,不但知内中风即西医所谓脑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证治法,于经文之中,不难自拟对证之方,而用之必效也。特是证名内中风,所以别外受之风也。乃自唐、宋以来,不论风之外受、内生,浑名曰中风。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治法自难从同。若辨证不清,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
27、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此关未透,诚唐、宋医学家一大障碍也。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由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 此诚由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句悟出。盖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即能生风也。大法,以白虎汤、三黄汤沃之,所以治实火也。以逍遥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逍遥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为忌用,是以镇肝熄风汤中止用茵陈、生麦芽诸药疏肝)。以通圣散(方中防风亦不宜用)、凉膈散双解之,所以治表里之邪火也。 以六味汤滋之, 所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以八味丸引之,所谓从治之法,引火归源也(虽曰引火归源, 而桂、附终不宜用)。细审河间所用之方, 虽
28、不能丝丝入扣, 然胜于但知治中风不知分内外者远矣。 且其谓有实热者,宜治以白虎汤,尤为精确之论。愚治此证多次,其昏仆之后,能自苏醒者多,不能苏醒者少。其于苏醒之后,三四日间,现白虎汤证者,恒十居六七。因知此证,多先有中风基础, 伏藏于内,后因外感而激发, 是以从前医家,统名为中风。不知内风之动,虽由于外感之激发,然非激发于外感之风,实激发于外感之因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此时但宜治外感之热,不可再散外感之风, 此所以河间独借用白虎汤, 以泻外感之实热, 而于麻桂诸药概无所用。盖发表之药,皆能助血上行,是以不用,此诚河间之特识也。吾友张山雷(江苏嘉定人),着有中风 诠一书,发明内中风
29、之证,甚为精详。书中亦独有取于河间,可与拙论参观矣。后至元李东垣、朱丹溪出,对于内中风一证,于河间之外,又创为主气、主湿之说。东垣谓人之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猝倒僵仆,如风状。夫人身之血,原随气流行,气之上升者过多,可使脑部充血,排挤脑髓神经。至于昏厥,前所引内经三节文中已言之详矣。若气之上升者过少,又可使脑部贫血,无以养其脑髓神经,亦可至于昏厥。是以内经又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观内经 如此云云,其剧者,亦可至于昏厥,且其谓脑为之不满,实即指脑中贫血而言也。由斯而论,东垣之论内中风,由于气虚邪凑,原于脑充血者之中风无关,而实为脑贫血者之中风,开其治法也。
30、是则河间之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至于丹溪则谓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此方书论中风者所谓丹溪主湿之说也。然其证原是痰厥,与脑充血、脑贫血皆无涉。即使二证当昏厥之时,间有挟痰者,乃二证之兼证,非二证之本病也。温病条辨- 清代吴鞠通 安宫牛黄丸治疗温热病,邪陷心包或痰阻心窍,高热神昏急救用的丸剂型中成药。方剂来源于温病条辨。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犹如君主之宫城,代君受邪,本方善清内陷心包之邪热,使心主能安居其宫 ,又以牛黄为主药,故名。【组成】 牛黄 郁金 犀角 黄连 黄芩 山栀 朱砂 雄黄 各一两( 30 克) 梅片 麝香各二钱五分
31、(各 7.5 克) 珍珠五钱 (15 克) 金箔衣【用法】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一丸一钱( 3 克),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 3 克,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日服一至二次,水调服。小儿根据年龄酌减。)【功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 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 痰热蒙蔽心窍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舌红或绛,脉数。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方义】 本方所治之神昏谵语为温热之
32、邪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所为。温病热邪炽盛,或由患者心气素虚、或由误治失治、或由邪势猖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扰及神明,心主失其清灵之常,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里热炽盛,灼津炼液成痰,或素有痰热,故多见口干舌燥等津伤以及痰涎壅盛之证。成方便读说;“温邪内陷之证,必有黏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痰浊上蒙清窍,势必加重神昏谵语。中风痰热昏迷,小儿高热惊厥,亦属热闭之证。治宜芳香开窍,清解心包热毒,并配安神、豁痰之品以加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之力。方中牛黄味苦而凉,功能清心解毒,熄风定惊,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性升而善散”,两味相协使心经热毒得解以成安宫之势,共为君药。臣以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
33、火解毒,助牛黄以清心包之热;麝香辛温,通行十二经,长于开窍醒神,冰片、郁金芳香辟秽,通窍开闭,三药并用,散邪外达,使邪热不扰乱心宫。佐以朱砂、珍珠镇心安神,金箔为衣,取其重镇之效以除烦躁不安;雄黄助牛黄以豁痰解毒,同为佐药。炼老蜜为丸,以润胃调中为使。安宫牛黄丸中清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之品与芳香开窍药的结合应用,是凉开方剂的配伍特点。这种配伍目的,正如温病条辨所说“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本方源自明万全痘疹世医心法之方“牛黄清心丸”。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于温热病多用之,所谓“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吴鞠通温病学说多从叶案而来,
34、故将万全痘疹世医心法之方“牛黄清心丸”加味衍化而成此名方。.温病条辨 :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天麻钩藤饮方源杜仲益母草12g石决明用法方歌夜交安神宁。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各 9g川牛膝 12g钩藤后下先煎 18
35、g水煎服。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主治 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运用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
36、苔黄,脉弦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方论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实验研究对正常及高血压狗条件反射及血压的影响25 26,本方 200%水煎剂,在每条犬每日中医药研究参考 80 毫升,给药 10 221975(9) 日的剂量:下,对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正常状态的犬,不发生影响;但当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时,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正常犬没有降压效果,对高血压犬则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从实验结果看来,天麻钩藤饮既有降
37、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这为本方用于某些类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提供了部分药理理论基础。临床应用高血压病: 袁某某,男性, 43 岁。主诉:经常头昏一年。体检: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上, A2 亢进,无异常杂音,下肢浮肿。眼底检查无异常发现, X 线见左心室轻度扩大,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治疗前每日上午八九时测量血压,共测八次,其平均血压为 154/105 毫米汞柱,脉浮滑。给予本方一剂后,血压下降为 130/80 毫米汞柱。以后再服三周,其间平均血压为 131/85 毫米汞柱;自觉症状消失。美尼尔氏病: 徐某,女, 39 岁。初患眩晕证,经确诊为“美尼尔氏病”,经治疗稍有好转。
38、本年六月十二日,病情突然加重。其证头晕目眩,耳鸣,两太阳穴部位疼痛,两眼视物昏花,斜视建筑物时则有旋转感,行路不稳,转弯时需十分谨慎,心悸,少寐,多梦,时口渴,尿黄,月经正常,血压 150/100 毫米汞柱。体型丰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治宜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予天麻钩藤饮加熟地 20g、枸杞 20g。先后共服药十五剂,眩晕心悸,少寐多梦诸证悉除,病愈而恢复工作。药理作用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药学通报 (1963 , 1: 25) :实验结果表明:天麻钩藤饮对二氧化碳吸入反应、血清胆硷酯酶活性、尿中 17 羟类固醇排出量和肾血流量没有显著影响,其降
39、压作用与这几项指标的生理功能无关。其降压机理可能是影响其他生理功能作用所致。降压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中医药研究参考 (1975 ,9: 25) :本方 200%水煎剂能降低高血压狗和大白鼠的血压;对血压正常的动物则无明显变化。当高血压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时,本方可改善皮层的功能状态,出现阳性条件反射量增加,分化抑制加强,力的关系改变;当动物的皮层功能状态正常时,本方对高级神经活动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既有降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这为本方用于某些类型高血压的疗效提供了一些药理理论基础。方名:龙胆泻肝汤出处:本方之源,见于医方集解分类:清热剂- 清脏腑热组成:龙胆草(
40、6 克) 黄芩( 9 克) 山栀子( 9 克) 泽泻( 12 克) 木通( 9 克) 车前子( 9 克) 当归( 8 克) 生地黄( 20 克) 柴胡( 10 克)生甘草( 6 克)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禁忌:本方药物多为苦寒
41、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方解: 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
42、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化裁: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附方:泻青丸、当归龙荟丸附注:本方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辩证要点。 方剂比较: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
43、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文献 :方论 吴谦等:“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以出也。然皆清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也,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涤痰汤方 名:涤痰汤(除痰之剂)总 结:风痰组 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
44、菖蒲主 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归 经:手少阴、足太阴药。方 义: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2)1.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2.陈皮、南星、半夏利热燥而袪痰。3.竹茹清燥开郁。4.枳实破痰利膈。5.菖蒲开窍通心。6.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煎服法:加姜煎。涤痰汤【来源】奇效良方卷一。【组成】南星(姜制 ) 半夏 (汤洗七次 )各 2.5 克 枳实 (麸炒 ) 茯苓 (去皮 )各6克橘红 4.5克石菖蒲人参各 3克竹茹 2.1【用法】上作一服。用水400 毫升,加生姜后服。克甘草 1.5克5 片,煎至200 毫升,食【功用】豁痰开窍。【主治】中
45、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各家论述 : 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太阴药也。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陈皮、南星、半夏利气燥湿而祛痰;菖蒲开窍通心,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解语丹神仙解语丹【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三。【组成】 白附子 (炮 ) 石菖蒲 ( 去毛 ) 远志 (去心,甘草水煮十沸 ) 天麻 全蝎 羌活 白僵蚕 (炒) 南星 (牛胆酿,如无,只炮 )各 30 克 木香 15 克【用法】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20丸,薄荷汤下。无时候。【主治】中风不语。心脾经受风,言语謇涩,
46、舌强不转,涎唾溢盛。解语丹【来源】永类钤方卷十一。【组成】白附子 (炮 ) 石菖蒲 远志肉 天麻 全蝎 ( 去毒,酒炒 ) 羌活 僵蚕各 30克木香 15克牛胆南星30克【用法】上研细末,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 丸,薄荷汤下。【主治】心脾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半身不遂。解语汤【来源】简易方【组成】附子(炮) 防风 (去芦 ) 天麻酸枣仁 (炒)各 30 克 羚羊角屑官桂各 22.5 克甘草 (炙) 羌活各 15 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次 15 克,用水 300 毫升,煎至 240 毫升,去滓,入竹沥 10 毫升,再煎三两沸,温服,不拘时候。二滓再煎服。【功用】温经通络,熄风开窍。【主治】中风客于心脾二经,舌强不能言,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气不清。资料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 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科学研究证实 ,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 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据医学文献记载 ,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 30 分钟用脑 ,血糖浓度在 120 毫克 /100 毫升 ,大脑反应快 ,记忆力强; 90 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 80 毫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航空航天科技合伙人退出与资产处置合同2篇
- 2024年新能源充电桩安装施工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度环保工程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详细3篇
- 2024儒房地产购房合同协议书-养老社区入住保障3篇
- 2024年度三方电子商务三方询价报价单合同模板3篇
- 2024版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协议及高管离职保密条款3篇
- 2024年商铺租赁合同附带法律咨询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宾馆特色主题房住宿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情侣环保出行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大型酒店餐饮承包经营合同3篇
- 学生干部培训2024年学生干部培训方案
- 大学实训室虚拟仿真平台网络VR实训室方案(建筑学科)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第十至十一章)-国开-参考资料
- 银行零星装饰维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厂区快餐配送方案
- 2025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土壤中的循环与收支平衡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课件(完美版)
- ISO13485质量手册+全套程序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