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1页
(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2页
(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3页
(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4页
(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整版PPT课件东南亚经济与贸易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广泛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一、经济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四)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劳务、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环节形成全球趋同化趋势,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5(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6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直接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技术支持(降低远程贸易和投资的成本,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深化和扩展)7(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1、促进资源合理配置2、

3、促进生产国际分工3、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4、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5、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6、促进国际利益融合7、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8、促进国家主权转移9、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10、推进人类文明进步13(四)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新的分工和贸易机会,整个世界会有净产出的增加。2、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3、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股票视频15(

4、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1、加剧世界贫富差距2、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4、工会权利也受到全球化的损害16(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1、边缘化的风险(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风险)2、错误选择国际分工的风险(拉丁美洲国家放弃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转而选择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与经济增长的衰退)3、不能及时地进行国际分工动态调整的风险(当现有的比较优势即将消失时,一国不能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而产生的风险)17(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全球化与实际经济(也就是贸易)全球

5、化。但是,金融全球化与实际经济全球化,在结构上却是很不对称的。国际分工中实际生产的国家,与金融运作的国家,往往是分离的,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18(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奇迹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二)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重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高速增长走上经济奇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韩国及台湾直接投资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之后,该地区又掀起了以欧美为主的外国间接投资的浪潮。1989年之后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

6、发之前,东南亚国家成了国际私人直接资本和间接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20(一)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奇迹1997年夏,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爆发震撼全球、破坏性极强的金融危机。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1997年6月底,印尼的对外负债总额约为587亿美元,马来西亚约为288亿美元,泰国为694亿美元。究竟是外部世界,即全球化的力量,还是内部原因,促使危机的生成,并最终导致东南亚经济的崩溃呢?主流经济学认为,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不是经济全球化,而是该地区的泡沫经济、东南亚各国政府的政策失误、国家发展与国家垄断、政府管理质量等原因。21(二)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1、东南亚经济持续增长(

7、2002年以后,东南亚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各国相继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步入快速稳定增长的道路)2、东南亚对外贸易逐年攀升(2003-2017年,进出口增速基本上都在20%以上)3、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一层次,新加坡和文莱,人均GDP在25000美元以上,属于发达国家;第二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第三层次,印尼、菲律宾、老挝和越南,人均GDP介于2000-5000美元,发展中国家;第四层次,缅甸和柬埔寨,人均GDP在2000美元之下,最不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版世界各国2017年经济数据(世界银行2018.07.08版)22(三)

8、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重振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动因、表现、意义,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以中国为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谢 谢!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发展理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对它的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国际分工中它是否处于不可改变的被剥削、被控制的地位?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高度上予以回答。本章着重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东南亚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发展自身经济与贸易的动因进行分析解释。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具有

9、划时代意义。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也就是说,大卫李嘉图的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原理比斯密的基于绝对成本的分工原理更具有一般性。之后里昂惕夫、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克鲁格曼等的不断完善与充实,形成了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绝对成本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绝对成本理论斯密反对贸易保护,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他指出分工有以下利益: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2、

10、分工可以节约与专业生产无关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他认为,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或者是有利的自然条件,或者是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绝对成本理论进步性: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局限性: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 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

11、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基本思想: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即遵循“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比较成本理论进步性: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赫克歇尔:瑞典著名经济学家,最早提出了一国的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影响比较优势的观点俄林: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系统提出了要

12、素禀赋理论完善者:萨缪尔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基本观点: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要素禀赋理论内容:每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利用他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它就会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当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相对贫乏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收入的差异,使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国际贸易的结果

13、使生产要素实现间接的国际流动。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角度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解决了李嘉图留下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差距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战后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生产企业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

14、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在只生产有限种类产品的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保证各国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剧蔓延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国际分工的协作程度和世界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各国利益都受到损害,人们由此也认识到了保护的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一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47年成立了以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为目的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该组织的诞生成为世界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开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为

15、了共同的利益走向联合,建立了各种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但促进了成员国间分工协作,通过市场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带动了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 由于现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下简称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不一,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尚未形成共识。 有的强调一体化的制度性特征,认为“经济一体化通常指国家之间的 经济一体化,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并

16、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一般根据国家间的协定建立,有共同的机构”。 也有的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把经济一体化看作“只是在参加国之间采取歧视性地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 还有经济学家从经济运行更广阔的领域出发,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是指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尽管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对经济一体化的共同表述都包括多个国家通过某种程度的经济联合,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的解释 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原因的理论也多种多样。 1、 西陶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的大

17、市场理论认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一方面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大市场环境下,可以激化竞争。但是该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内市场容量很大的国家也在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列,如美加贸易协定就是一例。并且共同市场并不是加剧竞争的必要条件,切实有效的国内经济政策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再者,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激化两个目标存在抵触的可能。因为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最终会发展成为垄断,而其外部经济又会使产业向特定区域聚集,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所以大市场理论对经济一体化成因的解释不免牵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的解释 2、对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较好解

18、说的要属工业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优先发展工业的偏好,由此许多国家不惜以本国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为代价而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这样,如果两个工业偏好的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只在同盟内部取消贸易壁垒,而将同盟外国家的进口排除在外,则同盟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加强,从而加快各自工业的发展。该理论还认为关税同盟应该是在具有同等工业生产成本水平、同等工业偏好,在世界市场上比较优势不明显的那些国家之间缔结,欧洲经济共同体似乎是对这一说法的最好注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的解释 3、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用协议性分工原理解释了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建立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一体化

19、内部各成员国可通过协议的形式确定差别产品的分工模式,在彼此放弃一些利益的同时却获得了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大的好处,故发达工业国都乐意以建立共同市场的方式降低水平分工的不确定性;由于只有“具备容易达成协议条件的地区”才能实行协议分工,所以与发达国家形成垂直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自然很难被包括在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的解释 4、 除了上述理论所阐述的各种内在的经济原因以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也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出现了多极化的格局,一些国家出于共同的目的走向联合,希望借此增强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活动中的谈判力量,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并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走

20、上一体化道路,则更多地是为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和发展的需要,殖民经济给这些国家造成的产业结构单一、物质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以及国内市场狭窄的缺陷,使它们难以单靠本国力量建立起可获得规模经济的工业体系,这种状况迫使它们通过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来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战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日益要求打破传统的国家疆界,扩大国际分工的范围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形式 根据经济联合的紧密程度不同,经济一体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组成形式。 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

21、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对非成员国保留自己的贸易限制。 最典型的例子是成立于1960年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和美、加、墨三国于1993年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形式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在关税同盟内,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但对非成员国则制定统一的关税率。关税同盟相对于自由贸易区在一体化程度上更进一步,它要求成员国协调相互的贸易政策,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谈判,从而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最著名的要属欧洲联盟。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它不仅允许商品可

22、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而且生产要素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欧共体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共同市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成形式 经济同盟 (economic union) 经济同盟是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成员国之间逐步废除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至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欧共体已实现了这一阶段。 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建立起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制订统一的财政、货币和对外经济政策,

23、使用共同的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欧洲货币联盟就是朝着完全经济一体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关税优惠商品自由流动共同对外关税要素自由流动协调经济政策统一经济政策关税同盟理论贸易创造 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静态福利效应的理论中,由维纳(J.Viner)和李普塞(R.G.Lipsy)发展的关税同盟理论最为成熟。 关税同盟的两种最重要的影响效应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是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的更低成本的进口

24、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把基于比较优势之上的产品专业化分工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了同盟内的多国范围,这样不但增进了同盟内部的福利,而且也增加了非成员国的福利,因为成员国福利和实际收入的增加将导致从世界其他国家更多的进口,从而产生福利的外溢效应。OPA=3DxSxPxabS1S2D2D1PB=2PB=1cd贸易创造QxPc=1.5 A国的消费由组成同盟前的OD2增至OD1,国内生产则由OS2缩减至OS1,进口量由结盟前的S2D2增加至自由贸易下的S1D1。由此可见,关税同盟的建立导致了内部贸易量的扩大,贸易即被创造出来了。 从结盟前后福利的变化来看,结盟后,消

25、费者剩余增加了图中(a+b+c+d)部分,生产者剩余损失了a部分,同时由于对内取消关税,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了c部分,这样A国整体福利的净增长为(b+d)阴影部分,其中b代表了S1S2单位的X产品由A国国内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者转移到成员国B国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者而带来的效率提高;d则是由于价格降低刺激国内消费而产生的消费效应。贸易创造 从结盟前后福利的变化来看,结盟后,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图中(a+b+c+d)部分,生产者剩余损失了a部分,同时由于对内取消关税,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了c部分,这样A国整体福利的净增长为(b+d)阴影部分,其中b代表了S1S2单位的X产品由A国国内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者转移

26、到成员国B国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者而带来的效率提高;d则是由于价格降低刺激国内消费而产生的消费效应。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与关税恰好相反。贸易转移 关税同盟的建立使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就发生了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贸易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一转向是由于各成员之间签订了优惠贸易协定的缘故。就贸易转移本身而言,是减少福利的。因为它把生产从高效率的非成员国转移到了低效率的成员国,使国际资源配置恶化,从而背离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生产原则。OPA=3DxSxPabS3S2D2D3PB=2PB=1cd贸易转移QeSBSCSB+TPC=1.5

27、 A国将转而从价格较低的成员国C国进口X产品,在PC价格下,A国的进口为S3D3,A国没有关税收入。结盟前征收关税时,A国的进口为S2D2,小于结盟后的进口量S3D3,所以贸易转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创造。在S3D3进口中,原有的S2D2为贸易转移,是生产由高效率的B国转移至低效率的C国所导致的,新增的S3S2+D2D3则是由于征收歧视性关税,C国的进口价低于B国而产生的贸易创造。 结成贸易转移的关税同盟后,A国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生产者剩余损失了a部分,由于丧失了关税收入,A国政府损失了(c+e)部分。由此,关税同盟给A国带来的净福利影响是(b+d)-e,影响不确定。

28、贸易转移 从图可以看到,当DX与SX曲线越平坦(即供求的价格弹性越大),且PB与PC的价格距离越小时,那么(b+d)-e为正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使参加贸易转移关税同盟的国家也能获得福利的净增加。 综上分析,贸易创造带来福利增加,贸易转移则带来福利损失。贸易创造关税同盟只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增加福利;而贸易转移关税同盟则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双重效应,最终对成员国福利的影响要视两者相对力量的强弱而定。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应 一般而言,在下述条件下关税同盟更可能产生贸易创造,增加成员国的福利。 (1)建成关税同盟以前成员国的贸易壁垒较高,这样,结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效果就越有可

29、能超过贸易转移的效果。这在图52中就表现为在PB、PC既定下,t越高,PB与PC间的距离就越大,则(b+d)部分,即贸易创造的效果就越大。 (2)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对外制定的共同贸易壁垒越低,则代价高昂的贸易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3)组成关税同盟的成员国越多,即关税同盟的规模越大,则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内部出现,从而贸易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小。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应 (4)关税同盟成员国经济结构之间的竞争性(competitive)大于互补性(cplementary),这样,在同盟内部就有更多的机会实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创造。我们可以设想,当成员国之间生产的产品种类愈相近,则产

30、品的竞争性越强,这样在同盟内部选择更低成本生产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贸易转移发生的几率也就相对较小,所以,由两个资源禀赋相似,更具竞争性的工业国组成的关税同盟要比由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两者是互补性的)形成的关税同盟更有可能创造贸易,增进福利。 (5)关税同盟成立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频繁,经济联系越紧密,则组成同盟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社会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应 (6)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地理位置越靠近,则运输成本就越小,从而成员国间贸易创造的障碍也就越小,福利越有可能增进。 (7)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即图52中DX与SX曲线越平坦),并且与非成员国产

31、品成本的差异越小(即图52中,PB与PC的距离越小),则贸易创造(图52中b+d部分)的效果越大,贸易转移的损失(图52中e)越小。 (8)关税同盟成员国的生产效率越高,则低成本生产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内部出现,这样贸易创造的几率越大。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应 以此来分析欧共体成功的原因,我们发现,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竞争性超过互补性,且生产效率高,地理位置靠近,使它们在欧共体成立前贸易往来就较多,经济联系较紧密,所以结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效果较大,成员国的福利增加较多。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带来的关税同盟静态福利效应的变动以外,关税同盟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静态效应。首先,关税同盟建立以后,成员国之

32、间取消关税,废除海关,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因征税而引起的行政费用。其次,同盟成员国对同盟外部进出口量的减少,将使关税同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贸易条件改善。最后,同盟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谈判,“用一个声音说话”,将比任何一个独立行动的国家都更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欧共体即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首先,关税同盟所产生的最大动态效益被认为是加剧了同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在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生产者(尤其是那些市场垄断者)在高贸易壁垒的保护下会缺乏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当关税同盟形成后,成员国之间消除一切贸易壁垒,这使那些缺乏危机感的国内垄断厂商不得不面对同盟内部更多生产

33、者的竞争,保护屏障的丧失迫使他们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在同盟内部的竞争力。并且,更大范围、水平更高的竞争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资源向更具效率的厂商集中,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降低了贸易转移的可能性。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其次,建立关税同盟可以获得由于市场扩大而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对于规模经济的收益,我们在大市场理论进行再讨论。由此可知,关税同盟所构建的统一大市场使各成员国生产者突破了单个国内市场的限制,通过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大规模生产,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收益。尽管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像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小国)都可以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相对

34、于同盟内的自由贸易条件,外部世界高筑的贸易壁垒会削弱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其规模经济的收益水平。所以,没有贸易壁垒的统一大市场将有助于生产者更大限度地获取规模经济的收益。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再者,关税同盟的建立将产生强大的投资效应。一方面,由于市场扩大和竞争加剧,促使同盟内成员国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加投资;另一方面,还会刺激非成员国到同盟内部进行直接投资,建立所谓的关税工厂(tariff factories) 关税工厂,从而避开歧视性的贸易壁垒对其进入同盟内市场所构成的障碍。这也是美国在欧共体成立后对其投资激增的主要原因。 最后,关税同盟内部所组建的共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劳动

35、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而且同盟内部贸易往来的密切,增强了成员国间技术、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各国分享外部经济的好处。 虽然这些动态效益不能像前述的静态效益那样能被准确地度量,但是许多经济学家仍认为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要比其静态效益大得多,且更为重要。近年来以实践为依据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论断。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这样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

36、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场统一产业政策,由国家间的计划决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协议性国际分工。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所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概况 新加坡

37、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有限,但地理位置优越,并因此而发展成为一个自由商港。 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 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加坡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战略。 对外贸易是新加坡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新加坡经贸发展历程有四个特点: 一、是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一)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二)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三)投资和金融中心 (四)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二、形成了总部经济 一是新加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总部发展环境,加速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该国的迅速集聚; 二是新加坡生产制

38、造成本的抬高推动了制造基地的外迁,为总部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外贸依存度大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文 莱 文莱曾是东南亚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国; 20世纪60年代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成为文莱经济的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莱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多元化经济,力求逐步增加 非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建筑业在数年前曾发展较快,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为文莱第二大工业。 2000年,文莱成立国际金融中心,标志着文莱朝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方面深入发展,为文莱成为本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构想打下了基础。

39、 东南亚国家经贸发展概况 曾 经 的 亚洲四小虎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90年代是亚洲的四小虎,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 一、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既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橡胶、棕榈等热带作物资源,又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马来西亚政府曾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马来民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 同时, 推行“新兴工业法” 至80年代初,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新经济政策”带有种族歧视的弊端,导致到1985年, 马来经济全面陷入困境。 为了扭转经济困难的局面, 马来政府总结经验, 采取措施, 使经济得以恢复。 1996年马来西亚经济发

40、展达到巅峰;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马来西亚遭受严重打击。 进入21世纪,马来西亚经济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连年顺差。 农业在马来西亚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矿产与石油开采业不断发展; 进入21世纪,马来西亚经济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连年顺差。 二、泰国 泰国的的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在发展的初期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作物等农业资源,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 然后逐步引进外资,成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海外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加上其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泰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1年,泰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8亿美元,已与人口2亿多的印尼

41、的总量差不多,人均1825美元,为印尼的3倍左右。 对外贸易在泰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增长传统上一直是泰国经济的推动机,并对泰国工业结构的多元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菲律宾 在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曾有过持续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2。 进入6070年代后,由于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并有严重失误,加之70 年代两次世界性石油涨价的冲击,菲律宾发展经济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全面恶化,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 政局不稳是影响菲律宾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菲律宾当前政府开始实施比较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菲律宾经济有

42、一个特色就是劳务输出量很大,每年劳务输出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 菲律宾经济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 近年来,菲律宾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商品多样化和外贸市场多元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菲律宾与15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 四、印度尼西亚 简称印尼,自1969年开始实施第一个25年长期发展计划后,印尼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被称为亚洲四小虎之一。 在20世纪,从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收入国家。 印尼是遭受亚洲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

43、,印尼的经济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处于稳定上升阶段。 从人口基数、经济规模、GDP增长率角度考虑,印尼市场在东盟十国中具有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共和国 - 越 南 越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其经济模式与中国近似。 越南资源丰富,发展经济条件较好,但长期的内外战争,过左的经济政策,导致曾在较长时间陷于经济社会的严重危机之中。 1986年越南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推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从危机中走出来。 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老挝 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以锯木、碾米为主的轻工业

44、和以锡为主的采矿业曾经是最重要的部门。 1986年,老挝开始改革, 但改革步伐很慢。 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提出了加快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2013年,老挝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缅甸 也曾实行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石油、宝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平原广阔,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资源多,但由于多年实行军事管制、闭关锁国,经济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老挝、缅甸、柬埔寨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3个国家,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 其中柬埔寨的发展条件比较好,不仅资源丰富,国际上对它也比较关注,外援比较多,外资投入也在增加。 柬埔寨 19

45、93年王国政府成立后,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推行经济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98年新的一届政府成立后,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 近年来,以农业、旅游业、制衣制鞋和建筑业为主导的工业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四大经济支柱继续稳步拉动宏观经济前行,保持了宏观经济的总体增长。 东帝汶 2000年独立,属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东帝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 其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加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经济结构失衡。 近年来,东帝汶政府将减少贫困和增加就业作为施政重点,努力扩大

46、出口、拉动非油气经济增长。东南亚经济与贸易第四章 东南亚经贸发展进程和特征第一节 东南亚经贸发展战略的演进第二节 当前东南亚经贸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第三节 东南亚在世界经贸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第一节 东南亚经贸发展战略的演进一、殖民地时期二、二战后三、金融危机至今一、殖民地时期在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国家没有自主的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西方殖民者把东南亚作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在当地推行“单一种植制”。东南亚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体系和世界市场,并逐渐形成由西方垄断资本经营的面向世界市场的生产部门和由当地土著从事自给性粮食作物生产的传统部门。二、二战后 二战后,东南亚

47、国家相继取得政治独立,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基础,由此,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拉开了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演进的序幕。 从整体上,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大致经历了进口替代、面向出口、第二次进口替代和第二次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阶段。三、金融危机至今 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的战略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短期性经济重组和中长期战略调整。 2008年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南亚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2010年,各国经济相继从衰退中复苏,经济增长加速,出口贸易回升

48、,外资大量流入。本节小结 总之,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国家经历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20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发展、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起国家的经济开放与改革、90年代后期金融危机及其重组等几个重要时期,不同的时期其整体经贸发展战略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东南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二节 当前东南亚经贸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一、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二、东南亚国家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三、东南亚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四、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

49、速发展1970-19801980-19891990-20002000-201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东南亚7.144.475.025.414.211.548.034.765.634.974.29全球3.773.312.832.821.49-2.014.092.802.182.282.48发展中经济体5.793.584.886.415.142.887.745.784.664.624.33发达经济体3.343.252.641.660.07-3.662.631.501.071.241.69 1970-2014年东南亚经济平均增长率 (%)一、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

50、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亚洲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与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生产网络迅速形成。在新的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条件下,东南亚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二、东南亚国家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长期以来,东南亚主要国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国内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近几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东南亚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积极实施刺激内需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内需求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积极调

51、整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各国相继推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三、东南亚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起,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应对全球性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兴起,东南亚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积极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试图构建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四、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谢 谢!第三节东南亚在世界经贸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一、东南亚GDP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二、东南亚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三、东南亚吸引FDI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四、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东南亚国

52、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当中也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东南亚十一国拥有443.6万平方公里国土、6亿2千万人口、近2.5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约2.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和地区(仅次于中国、印度),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发展中国家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巴西)和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一、东南亚GDP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1970-2014年东南亚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GDP发展状况(亿美元)197019

53、8019902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世界34023 122830 229003 332559 631131 598843 654300 724426 736993 756411 774509 东南亚36820253673614415472154061920322349237262449924680北美12136 33840 68977 117430 174588 167813 177287 185771 192836 199714 205929 欧盟6794 29468 75174 88072 190205 170135 169463 183198 17

54、2630 179708 184981 中国910 3065 4045 11928 45473 51055 59498 73144 82294 91812 100667 日本2091 10870 31037 47312 48492 50351 54954 59056 59379 48985 45867 一、东南亚GDP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1970年以来,东南亚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从1970年以来,东南亚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出口外贸依存度提升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南亚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取受益于以WTO推动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55、。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的发展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功能形态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对外贸易和吸收FDI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构成了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二、东南亚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东南亚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变化趋势8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在经过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后,依靠大量FDI的流入迅速进入经济高增长时期。1997年7月由泰国肇始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场破坏力极强的亚洲金融风暴,此次金融危机对东盟整体引进外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东盟FDI流入量持续下滑,尽管1997年依然保持6.3%的增长,但1998年始开始大幅度回落,东盟十

56、国FDI流入降低了29.9%,1999年基本保持平稳,,2000年又出现急剧下滑,2001年开始回升。三、东南亚吸引FDI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1970年以来,东南亚吸引FDI在世界FDI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东南亚是发展中国家中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国家,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各异,因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弊也不尽相同。近二十多年,在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公布的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中,新加坡一直名列前茅,马来西亚、泰国曾有较好的表现,菲律宾、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老挝和缅甸仍未进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中。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各国在自然资源

57、、人力资源和制度安排等的比较优势以及外国资本与技术的支持形成了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这些国家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障碍又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升。东南亚国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四、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本节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国家从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20世纪6070年代工业化发展、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起国家的经济开放与改革、90年代后期金融危机等几个重要时期整体经贸发展的战略,其次论述了当前东南亚经贸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特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58、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东南亚GDP、对外贸易、吸引FDI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在世界经贸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成功与评价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更为紧密的一体化组织,将是东南亚未来经贸发展的方向。 思考与练习1.东南亚经贸发展战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2.“产品内分工”理论是怎样的?东南亚国家如何通过“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3.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经贸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些?4.东南亚未来经贸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东盟经济共同体”构建对全球经济发展有何重要影响?谢 谢!第五章 东南亚货物贸易CONTENTS1第1讲 东南亚货物贸易

59、发展概述2第2讲 东南亚国别货物贸易:新加坡3第3讲 东南亚国别货物贸易:泰国4第4讲 东南亚国别货物贸易:越南目录5第5讲 东南亚国际货物贸易的竞争力东南亚货物贸易发展概述1一、东南亚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二、进出口增长率比较快三、东南亚货物贸易以顺差居多四、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发展表现呈现较大差异第1讲 东南亚货物贸易发展概述亚太地区向来被认为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东南亚是亚太除了中国、日本、韩国之外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的区域。在这个区域的10个国家(除了东帝汶)最初为了政治目的而组成联盟,但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以联盟为主体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有

60、比较重要的地位,并对亚太区域的经济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对外的货物贸易中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1讲 东南亚货物贸易发展概述一、东南亚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东南亚的对外贸易总额从1980年1375.5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22 543.45亿美元,增长了16倍之多,其中出口增加16.2倍,进口增加16.6倍。贸易额在量上是增加了两个级数。详情见下图。第1讲 东南亚货物贸易发展概述一、东南亚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年份出口进口总额年份出口进口总额198071915 65640 137555 1998331065 287187 618252 198172619 73469 146088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