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对比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_第1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_第2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_第3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_第4页
中西方文化对比全套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新最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 CONTENTS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农业生产与农耕文明 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及影响123PART 1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文明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文明(1)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从高级灵长目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从泛称类人猿的人类始祖进化而来的。现代人身上仍保留着许多灵长目动物的特性和生活习性,如杂食性的食物构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等。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原始人类即猿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否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 生活在中国和西方的原始人类,并不存在体质、大脑及思维等方面的明显差别,而且都沿袭着灵长目动物的本性和生活习性。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文明(

2、2) 在相同的生活和劳动中,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如各地猿人普遍采用的工具制作技术是打制技术;同样进行采集、狩猎劳动;都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山体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等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劳动,人类的体质不断进化,脑容量逐渐增大,并且对自然环境有了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各地的猿人都逐渐认识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有意识地躲避自然灾害给自己造成的危害,逐渐提高自己生存的能力。这样,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逐步扩大种群,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逐渐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种群落。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文明(3) 在原始社会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出现差别。也就

3、是说,中西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不是从人类诞生之时就产生的。文化差异的产生,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主要受各自的经济生产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在中西方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劳动、生活实践中,人类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提高劳动效率的可能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引发了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当剩余产品出现后,人们又设法保存这些采集到的果实和捕获的猎物,以备食物匮乏时再食用。进而演化出原始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 在我国远古时期,粮食作物的种植在聚落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牲畜饲养业则居于次要和辅助地位。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历史背景

4、(1)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耕文明区域和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游牧文明区域。因此在世界历史上才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在以后的历史中,随着国家的建立,农耕区域扩大,畜牧业生产的范围不断缩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历史上经常发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征战。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其本民族的头脑和潜意识中,至今依然外化于他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历史背景(2) PART 2农业生产与农耕文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在公元前8000年

5、前后开始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粮食作物由此便成为维系人们生存的主要食物,这也成为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即以稻谷为主食。由于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存直接关联,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视农业(主要指粮食种植)为本业、主业。主业与副业,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原始文明。在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也必然会对农耕民族的整体素质、性格、心理特征、观念意识甚至传统文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主业与副业 农业生产的一些鲜明的特点:第一,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与季节的变化关系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严格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适时劳作。第二,农作物生

6、长具有规律性强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者必须严格按照作物生长规律,适时从事相应的劳动。 第三,降水、光照、温度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乃至收成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四,农业生产还具有劳动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二、农业生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1) 这四个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农耕民族所特有的观念、意识和性格以及文化特征的形成。同时,农业生产这个经济基础,还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将本民族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因受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而形成的农业民族所特有的素质、观念和意识、民族整体性格特征,以及农耕文明

7、所具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在中华民族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充分。二、农业生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2)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作物生长规律性强的特点,反映了自然规律决定农业生产活动这一基本准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或对自然已提供的条件进行改良或改善,或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自然规律带来的不利影响。任何仅凭主观意志和意愿改变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注定是失败的。由于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凭借主观意志改变自然规律,所以中华民族养成了安分守己、恪守本分的心理素养,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任何强求他人、使人感到勉为其难的行为,都被视为是缺乏修养和道德的。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按照季节变化和作物

8、生长的规律适时进行相应的生产劳动,是保证农业收成的首要条件。因此,农业生产要求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以保证各种生产劳动不误农时。祈盼平安、向往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矢志不渝的追求。由此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共识,以及“求稳”的社会心态。二、农业生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3) 农耕民族共同遵循着同一个自然规律,共同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种种恩赐和磨难,由于人们有相同的遭遇、磨难和挫折,也有相同的企盼、希望和利益,因此人与人之间极易沟通,且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也极易达成共识。而一旦达成共识,人们便会自觉遵守和维护它,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由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

9、影响很大,人们更希望能预知气候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和危害。这就促使人们不断地总结气候变化的规律,积极探索自然变化的前兆。这种探索绝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和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因为生存的需要,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中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探寻自然的奥秘。长此以往,中华民族就养成了善于总结经验、不屈不挠、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二、农业生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4) 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成就了中国诸多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发明,中华民族也因此被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誉为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古代,中国人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说明中华民族是有创新

10、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又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在大局、全局利益为先、为重的观念下,中华民族出于团结互助的需要,养成了宽容、谦逊的性格,视待人谦和为美德,反对盛气凌人、恃强凌弱、自私自利。中华民族受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观念和意识,以及民族的整体素质、性格特征,制约和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稳定、宽容、谦和、含蓄等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表现为稳重、平和、和谐、写意性强等文化特征。二、农业生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5) PART 3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及影响 欧洲自最后一次冰河期过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畜牧业逐渐成为欧洲社

11、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发达的畜牧业对欧洲等西方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诸如食肉多的饮食习俗、以羊毛为原料的传统毛纺织业等。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发达的畜牧业占据着社会经济的主流。所以,畜牧业生产对西方民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包括饮食和生活习俗、观念和意识、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一、肉食和毛纺织业 畜牧业生产是以放牧牲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产劳动。为使牲畜能吃到饲草,人们需要驱赶它们,去寻找适宜放牧的草场,所以畜牧业者的劳动地点不固定,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故被称为游牧民族。畜牧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方式、活动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生产的另一类生

12、产劳动。畜牧业生产所具有的流动性强,受季节和气候、天气影响小,劳动方式灵活等特点,影响了历史上曾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西方民族的整体素质、性格特征,以及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的形成,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中华民族在观念意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二、畜牧业生产对西方民族的影响(1) 畜牧民族所具有的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意识和对自由权力的崇尚、对个性化的追求,还促成了西方民族“难耐沉寂”、不习惯平庸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欢通过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寻求冒险、刺激等方式,打破沉寂、平庸,充分表现自我,显示自我的价值。所以西方的娱乐方式多冒险、刺激,多彰显个体的价值,这也是其社会心态的一种显现。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和

13、西方社会发展的特性决定了西方各民族所特有的素质、观念、意识,以及整体民族性格,而这些又制约和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使西方的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强、个性化鲜明、写实性突出的特点。二、畜牧业生产对西方民族的影响(2) 畜牧业生产是以放牧牲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产劳动。为使牲畜能吃到饲草,人们需要驱赶它们,去寻找适宜放牧的草场,所以畜牧业者的劳动地点不固定,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故被称为游牧民族。畜牧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方式、活动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生产的另一类生产劳动。畜牧业生产所具有的流动性强,受季节和气候、天气影响小,劳动方式灵活等特点,影响了

14、历史上曾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西方民族的整体素质、性格特征,以及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的形成,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中华民族在观念意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二、畜牧业生产对西方民族的影响(3) 小结论正是因为在公元前8000年,人类对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改进,使中西方开始走上两种不同的经济生产道路,产生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文明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明,中西方的民族才由此产生观念、意识和文化传统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课后思考1.如何理解中西方观念、意识差异的根源?2.农业生产对农耕民族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3.畜牧业生产对游牧民族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谢谢观看第二章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CONTENTS中西

15、方的教育传统中西方的教育培养模式 中西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23PART 1中西方的教育传统 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严整而独特的形态。儒家文化作为封建政治构架的符号化表征,其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几乎都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价值的。儒家思想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纲常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在学问上多半是唯书唯上。中国的教育一方面强调修己,另一方面强调治人。前者要求在学问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后者要求在政治上谋求进取在道家的教育价值观中,个体内在价值重于个体外在价值一、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嬗变(1)

16、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鲜明对立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认为教育的价值应当由人的本性需要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启发人的天性、启迪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完人;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价值不应该由抽象的人的需要来确定,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在于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西方教育传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第二,重视宗教。宗教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的精神价值。一、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嬗变(2) 1. 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方式不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受其政治、经济制度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都服务于政治和经济。

17、与此相适应,为不同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教育就会折射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阶级关系之中的。西方社会商品经济发达,资本集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教育,教育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 二、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教育的嬗变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 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从文化传承的规律来看,一种经过上千年时间沉淀于一个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传统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巨大的惯性、渗透性和裹挟力。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精神导致了一种有价值的教

18、育信念,即人能趋向完满,教育主要是修身养性的自我教育。西方的文化传统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对抗主义色彩。从而决定了西方社会建立的是一套重视个体、重视权利、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的“民主”教育。二、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教育的嬗变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3. 哲学观的不同哲学是支配人思想的最深层观念,不同的哲学观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儒家教育的哲学问题总是围绕道德展开,总是以教育来沟通天人关系,说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现实社会结构与封建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与同一性、融通性。西方哲学的根本精神在很大程度

19、上可以用理性主义来表述,崇实尚物、个人本位主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成为西方教育的哲学指南二、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教育的嬗变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4. 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某个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中国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重视整体思维,把事物、时空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注重变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西方人善于突破整体感,从事物的各部分和要素入手,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深刻把握,他们通过理性即严密的、科学的、形式逻辑的纯知识

20、性的推理、演绎及论证的程式,理智地抽象出教育的价值观二、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教育的嬗变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反映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PART 2中西方的教育培养模式 受重视经验的传统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采用“听话”的教育方式。受“听话”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听讲”“念书”“抄书”就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由于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西方教育多注重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从小就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西方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21、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随意放任,纪律涣散。一、中西方学校教育模式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西方家长鼓励孩子创新、探索。二、西方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 1. 中国教育重同一性,西方教育重多样性。2. 中国教育重持久稳定,西方教育重变革创新。三、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差异 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折射在教育上,使西方教育呈现出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鲜明特质。西方的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

22、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伙伴的角色。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第一,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第二,重共性,轻个性。第三,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四、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差异 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理念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素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努力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本体价值。第二,素质教育要实现学生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又要张扬个性

23、,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主体地位。第三,素质教育要促进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融合。四、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差异 PART 3中西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 OECD核心素养框架实现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 素养种类关键素养 互动地使用工具 1.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2.互动地使用知识与信息 3.互动地使用技术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1.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2.团队合作 3.管理与解决冲突自主地行动1.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 2.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 3.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整合性反思性统一性一、西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2.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指向终身学习

24、 该核心素养框架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和科技基本素养、数字(信息) 素养、 学会学习的素养、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等,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3. 美国核心素养框架关注21世纪职场需要美国P21框架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交流沟通与合作)、“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等)、“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素养、效率与责任、领导与负责)三个方面。美国核心素养框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体现素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二是重视支持系统在

25、21世纪学习框架中的作用一、西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个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点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

26、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指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任担当指要具有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和国际理解意识;实践创新主要指要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1. 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及其功能发挥核心素养作为综合性的素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

27、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核心素养追求的最终目标。2. 核心素养在素养体系中的作用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素养不仅指在人的素养构成体系中处于核心、关键地位,也指它在人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中起关键作用。另外,由于核心素养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不同作用,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会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3. 核心素养与其他素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共同的素养。但并不是所有的共同素养都是核心素养,只是共同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重要的素养才是核心素养。4. 核心素养在素养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核心素养作为高级素养也不能等同于基础素养。基础素养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的

28、素养。三、中西方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小结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化,中西方教育传统也在冲突中相互融合。我们应该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材。课后思考1请简要分析造成中西方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原因。2请简要分析中西方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哪些

29、差异。3请简要分析中西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差异与共识。谢谢观看第三章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 CONTENTS中西方不同的社会风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中西方节庆文化对比123PART 1中西方不同的社会风俗一、各具特色的中西社交习俗 (一)称谓习俗人们在交际中总要称呼对方。称呼他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呼用语即称谓语。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除亲属称谓以外,在职业称谓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二)问候及告别习俗问候大致分语言

30、问候和非语言问候两类。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如“您好”“您最近怎么样”;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体态动作进行问候。中西方问候方式都可分为祝愿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交谈式问候、称谓式问候、称赞式问候五类,但在具体问候用语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各具特色的中西社交习俗 (三)送礼习俗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中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中西方送礼的观念、目的不同;接受礼物时的反应不同一、各具特色的中西社交习俗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禁忌词汇与数字禁忌话题禁忌问候语称谓语客套话“死”字禁忌“老”字禁忌数字禁忌语音相

31、似宗教文化的影响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体态语禁忌社交禁忌二、中西方文化禁忌 (一)婚礼礼仪中国的传统婚俗有 “三书六礼”的繁俗礼节。所谓 “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和迎 亲书。而 “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西方国家,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 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 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 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三、中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二)婚礼文化内涵三、中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PART 2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32、 西方早期传统的饮食习俗,并没有营养学这个概念。但自从发现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 需的微量有机物维生素后,西方人很快便接受了这一研究的成果,并开始将其用于指 导人们日常的膳食,以求营养均衡。中国的传统饮食则具有 “平衡”的特点,而且多为经验型。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 亲身实践,将各种食物分为温、热、凉、寒四种属性,又称 “四气”。还按味道分为辛、 酸、甘、苦、咸 “五味”。中国传统饮食的 “平衡”,就是根据各种食物的属性 和 “五 味”,对不同的食物进行搭配,实现 “四气”和 “五味”的 “平衡”。中西方在传统饮食和营养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风格和特色完全不同的两种菜肴体系。这其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

33、方民族在观念、意识上的差异。一、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餐每一种菜肴的制作,都有主料、辅料、调料和对烹调方法的具体要求,但烹制者也 会因食客的需要,而做一些增补、省减。更重要的是,在烹制中,还有火候、时间等要素的 掌握。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二、中西方不同的饮食内容 (一)座次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西方餐桌礼仪入座原则是客人先入座,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座,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座,陌生人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座。(二)上菜顺序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 果。西餐上菜顺序是:面包

34、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 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 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肉、牛肉、鸡肉等。甜食常有冰激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 红茶。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三、中西方不同的餐饮礼俗 (三)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勺子、盘子、水杯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勺子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勺子 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摆放方法比较复杂,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

35、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四)停餐方式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在西方餐桌上,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齿朝下,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三、中西方不同的餐饮礼俗 (五)肢体动作 在中国,平时吃饭,家长会告诫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西方就餐礼仪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

36、事。用餐时不应将手肘镇在桌子上妨碍他人进餐,更不可晃动椅子发出怪声。(六)就餐氛围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的菜品花样繁多。西方盛宴一般只有45个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为最佳。三、中西方不同的餐饮礼俗 PART 3中西方节庆文化对比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作 “迎春日”,也叫 “扫尘日”;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也称灯节;4月4日至6日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12月22日或 2

37、3日为东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一、中国的传统节日 2月14日为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5月11日为国际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11月1日为万圣节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12月25日为圣诞节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现象的总结和延伸。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西方节日的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

38、人性回归的呼唤。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 三、中西方节日习俗对比分析 小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朗,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作为自己国家的标志走上了世界舞台,走进了其他国家的视野,渗透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渗透的过程总会伴随着冲突与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些习俗文化差异,认真区分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差别,感受它们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课后思考1中西方传统的称谓习俗有什么不同?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具体表现?3请简要分析中西方节庆文化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谢谢观看第四章中西方文化特征对比 CONTENTS平衡中

39、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现实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特色12PART 1平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天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进行交易时使用的一种计量器具,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力求平稳的传统观念。 “平衡”的传统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为人、治世,乃至哲学思想、建筑、医学、绘画、书法和音乐,以及生活习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在“为人之道”的问题上,提出了“中庸”的思想 中国古代,人们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成员的排行。运用平衡的原理,以自己的父亲为基点,大于父亲者称“伯”,小于父亲者称“叔”。平衡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有招待或宴请宾客时,特别重视主宾间的

40、座次排定。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的“平衡”心理和用“平衡”来处理主、宾间关系的原则。一、“平衡”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平衡既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又是人们审视社会和自然的一种原则和标准,也必定会在文化艺术中得到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建筑布局及城市布局,是通过对称的形式来实现平衡的。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在街道和市、坊的设置上,也遵循对称的原则。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汉字的间架结构中,偏旁与部首间的比例,也正是依据平衡的原理,以平稳为标准确定的。中国的古典音乐也有平衡的特点,即乐曲的旋律轻缓、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稳重、平和、和谐的特征,也是一种平衡的表现方式。二、“平衡”在

4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体现 PART 2现实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特色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的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十分明显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审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西方民族的“超前消费”理念,就是从现实出发,先考虑眼前的实际需要,满足人们对现实的需求。西方民族在审视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常表现出随意性强的特点。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依据现实来审视问题,思维不易陷入僵化,而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民族及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观念。在现代国际关系上,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也表现出极强的现实主义特点,即注重

42、现实利益、既得利益。一、现实主义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现实主义的观念在西方传统文化艺术中体现得十分充分,其具体的表现是西方的文艺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即注重现实、表现现实,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感情色彩浓厚,真实感强等。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真实、直接反映作者所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很多。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老古玩店双城记等。戏剧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西方的诗歌及音乐作品极富感情色彩,诗歌中多感叹词汇等。现在绘画、雕塑等艺术样式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则是对现实生活中

43、真实景象的再现,即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二、现实主义在西方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小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特征,体现在传统的中庸思想、求稳的意识、传统建筑中的对称、传统绘画及书法作品的布局和结构协调、古典音乐旋律的轻缓和平和,以及中医学的“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传统菜肴中主料与辅料的属性配比等。西方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特征,体现在西方的消费观念、注重实用性的发明,特别是文学和戏剧作品中的现实生活题材、绘画及音乐作品中的写实性,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中的个性化等。课后思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特征根源何在?2.西方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特征根源何在?谢谢观看第五章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比 CONTENTS

44、中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 中西方的园林艺术12PART 1中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中国的传统建筑除对称这一特点之外,更以其独特的形制和风格,体现了稳重、平和、和谐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为木构架(砖木结构)。其主体结构为柱、梁、枋、檩等组成的木构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很有特色的。除有单檐、重檐之分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形制。常见的屋顶形制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庑殿式建筑 (故宫太和殿)歇山式建筑 (北京地安门,现已不存)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1) 悬山式。为中国古代普通民居建筑形制,亦称挑山式。屋顶呈前后两面坡式,屋面两侧悬伸在山墙之外 (俗称挑山、出山)硬山式。

45、为中国古代普通民居建筑形制。屋顶呈前后两面坡式,故俗称两面坡式建 筑。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2) 中国传统建筑的这几种形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房脊或屋顶中心高于前后屋檐或四周屋檐,所以这类建筑俗称为“起脊式”建筑。又因起脊后,形成了大斜坡屋顶,故称“大屋顶”或坡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还有一个共性特点:建筑的轮廓线条和正脊、檐的线条平直,垂脊线条柔和、平缓,没有起伏、错落的变化。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高度,无论是单檐,还是重檐,与整座建筑的高度比例适宜,既无过大、过重的感觉,又不显过小、过轻,两者匀称而和谐。在中国古代,无论宫殿建筑、官衙建筑,还是寺庙建筑或

46、民居,都采用“大屋顶”式的建筑。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3) 西方的传统建筑,亦称古典建筑,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境内多山,盛产大理石,石材不易腐蚀、燃烧,故自古希腊,西方古典建筑便使用石材建造。与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同,西方的传统建筑清楚地表现出多样性、富于变化和个性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制有:古希腊式。主要形制为方形环柱式建筑。中央为厅堂或大殿,周围环布巨型立柱。古希腊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四种柱式,分别是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女郎雕像柱式。古希腊式建筑 (雅典卫城)陶立克柱式 (雅典卫城局部)二、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1) 爱奥尼柱式柱头装饰爱

47、奥尼柱式 (雅典胜利女神神庙)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柱头二、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2) 女郎雕像柱式罗马式。罗马式建筑因其借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造型、结构,又加以变革、发展而得名。罗马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是以“圆”为主,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式结构。拜占庭式。拜占庭原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殖民城市。拜占庭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亚建筑的砖石拱券风格、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风格和古罗马建筑风格为一体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二、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3) 哥特式。哥特,原为灭亡罗马奴隶制帝国的日耳曼民族一个支系的名称,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文艺复兴开始后,倡导反对封建神权,复兴古罗马文化,遂以“哥特”作为

48、建筑形制和风格的代称,以表达对封建神权的否定。巴洛克式。巴洛克为葡萄牙语的音译,意为“畸形(歪扭)的珍珠”。其艺术特点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式建筑一反欧洲古典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故以此名为称,含有贬、否之意。二、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及艺术特色(4) PART 2中西方的园林艺术中国古代园林亦称中国古典园林,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界中的秀美山河为原型,寄托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尚,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甲骨文 “囿”字汉上林苑 (局部,引自 咸阳日报)一、中国的古代园林(1) 拙政园景致 (江苏

49、苏州)冠云峰 (江苏苏州留园)假山 (江苏扬州何园)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主要为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富商,以及平民等修建的宅邸园林。私家园林的规模较小,主要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以及道路、室内布置等的设计、建造,构建出极富情趣、饱含艺术氛围的景情环境。一、中国的古代园林(2) 池塘 (江苏苏州拙政园)园林植物 (江苏苏州拙政园)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包含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表现自然,后一个要素则是人文景观。将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突出山水的主题,实际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山、水是园林的主体和布景的核心,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主

50、要途径。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花木包括地面、假山和水池内栽种的多种树木、灌木和花草。一、中国的古代园林(3) 扇亭 (江苏苏州拙政园)伞亭 (江苏苏州拙政园)园林中的廊 (江苏扬州个园)一、中国的古代园林(4)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很多,有厅、堂、楼、阁、廊、亭、榭、舫、台、桥等。这些建筑的位置、形状、体积及艺术装饰等,均根据与周围景致相配的需要,随机变化、灵活设置。为了凸显园林的秀美,园内的建筑在造型上比较轻巧、典雅,成为园林的一种点缀。这些建筑多具有开敞、通透的特点。借景 (拙政园借景北寺塔)漏景 (江苏苏州留园)框景 (江苏扬州瘦西湖钓鱼台)一、中国的古代园林(5) 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扩

51、展空间的造园一种手法;在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中,还有互为景致的对景;突出主题,点缀、装饰景观的点景;利用漏窗、疏林等丰富景观层次或引入园外景致的漏景;将造型奇特的门窗作为画框,突显特定景致的框景等。中国古代园林采用的各种造景和手法,多具写意特点。移天缩地,集奇观异景于园中,于小中见大,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感悟自然和人生的真谛。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空间的分配和组合,各景区、景物的比例处理和色彩搭配,运用建筑的不同造型,构建出由山水、植物和建筑组成的山水画卷,体现特定的意境。中国古代园林,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在布局上均不强调整体规整和对称,刻意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在造园时,均以自然界中

52、的秀美山河作为原型,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营造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致。一、中国的古代园林(6)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园林。由于埃及地处北非沙漠地带,处于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中,所以人们需要建造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便成为人们的一种意识和追求。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树木尤显珍贵,被古埃及人视为神的象征。所以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水栽种树木,用于遮挡炽热的阳光,营造出一个个凉爽的绿洲,古埃及园林即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古埃及陵墓壁画 奈巴蒙花园 (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宅园平面图 (石刻,埃及古墓出土)

53、二、西方的古典园林(1) 空中花园想象图 位于两河流域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王国,也建造了园林。其中有利用天然森林建造的猎苑,在庙宇周围建造的圣苑,而最具特色的是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的宫苑“空中花园”。北非、西亚的早期文明对毗邻的欧洲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影响。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即在继承古埃及园林及古巴比伦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二、西方的古典园林(2) 古希腊的园林,特别是造园的方式和手法,不仅受到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影响,还受到被并称为 “古希腊三贤”,即古希腊三大思想家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学思想,以及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美学学说的影响。正是受到理性、美学

54、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园林采用几何图案式的平面布局,强调 整体的和谐和秩序,注重对称、均衡,采用圆形、正方形、矩形或直线设计各种景观平面造型。二、西方的古典园林(3) 古罗马园林在继承古希腊建筑、雕塑和园林的基础上,又继续发展,也为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艺术奠定了基础。古罗马的园林主要分为宫苑园林、庄园园林、中庭式园林和公共园林四种类型。古罗马人对园林的布局,多采用建筑布局设计方式,讲究规整、几何形平面二、西方的古典园林(4) 中世纪时期,以寺院庭园和城堡庭园为代表的欧洲园林,虽然依旧沿袭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园林布局,但又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美学观念和思想,对园林

55、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6世纪后,意大利园林的台地园风格更加鲜明,园内布局严谨,形成纵贯全园的中轴线;各台层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西方的古典园林(5)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流行巴洛克艺术,不再调整体美的建筑风格,而追求自由、奔放的风格。受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的影响,欧洲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园林。除意大利台地式园林外,还有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英国风景式园林。西方的园林艺术,无论是何种形式,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支配和主导。二、西方的古典园林(6) 小结论中国的传统建筑,为木构架、砖木结构、起脊式。不同的屋顶形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在建筑风格上,强调共性原则,表现出对称、稳重、线

56、条柔和、比例匀称协调的特点。西方传统建筑主要使用石材,形制和风格多样,体现出个性鲜明的人文精神。中西方的传统园林艺术,存在着回归自然与改造自然、灵活多变的布局与对称规则的布局、山水主体和建筑主体、山水画卷式意境和实用性功能等差异,实际体现了中西方在自然与人关系上的观念差异。课后思考1.试论中西方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背景。2.请说明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表现。谢谢观看第六章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CONTENTS中西方的绘画艺术 中西方的音乐艺术12PART 1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除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追求 “平衡”的观念、意识外,还具有线条感强、写意性强等特点。中国的传统绘画题材多为山

57、水、花木、虫鸟等,即多描绘自然,这也是人们崇尚自然的一种表现。中国传统的“线描”绘画技法,以其清晰、流畅、柔美且富于变化的线条,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画法之一。它采用简练、豪放、洒脱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北宋米芾 春山瑞松图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特色(1)五代黄筌 写生珍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壁画 弥勒经变(甘肃敦煌莫高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工笔画也是一种重要的画法。它采用工整严谨的笔法,以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依据,用笔细腻,刻画入微,故称工笔画

58、。中国的传统绘画与其他的文化艺术形式一样,都受中华民族传统观念、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也具有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似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特色(2)西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个性化鲜明、写实性强的特征,在西方的传统绘画中也表现得十分充分,所以西方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形象逼真,能较真实地再现客观的景物,具有直观性强和“形”“神”兼备的艺术感染力。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神”,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神”。它所表现的并非画家追求的意境,而是画家自己对客观景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特征。素描是西方绘画的一种体裁,即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客

59、观的事物,它侧重于描绘景物的形态、色调,虽然亦能刻画出“神”韵,但给人“平铺直叙”之感,不易使人产生深邃的联想。写生,是面对自然景物或人物、实物进行绘画,是西方最早采用的一种绘画方法,也是西方绘画的基本功。它是将画家看到的景物,用对应的相同色彩,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所以真实性、形象感极强。一、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特色(1)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写实性强的特征,还表现在作品的现实性强,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西方绘画艺术中个性化鲜明的特征,表现在作者对景物或人物的描绘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的,即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景物、人物作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作者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创作出作品,所

60、以,创作者对创作题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创作者对创作题材的意志和情感,也都作为作品个性化的表现。西方民族整体性格直率的特征,也决定了艺术家个人意志的表现相对较少受客观规律、常理及景物的限制,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想象力去创作和反映事物、景致、人物。于是,在写实性较强的传统文化特征写实性强的传统文化特征,在西方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是刻意地追求和表现现实,由此产生了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流派。一、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及特色(2)之外又出现了不追求客观现实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抽象派)、野兽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形而上绘画、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的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