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礼崩乐坏”贵族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官僚政体世袭制选士任官制礼乐文化诸子文化第一节 先秦学术思想概述先秦文化两时期:礼乐文化:统治阶层贵族诸子文化:“民”士人阶层 先秦诸子一、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章学诚: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何谓也?曰: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得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谓诸子

2、果能服六艺之教而出辞必衷于是也。 三个要点:至战国而后有专门著述之事诸子之学源于王官之学“道体”备于六艺二、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的主要差异王官之学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即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诸子之学是知识阶层的乌托邦 。王官之学是一家独大,诸子之学是众声喧哗。儒家之学与王官之学亦有根本性差异。对儒学的态度旨归不同性质不同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概述一、六艺中的文学与文论六艺亦称“六经”,即诗经尚书礼仪周易乐经春秋周易也称易易经西周所作占卜吉凶祸福周易的哲学思想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变化观念书又称尚书书经西周王室官方文件及部分从往代传承下来的重要文献之汇编集中体现了西周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民本思想“天聪明,

3、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皋陶谟)虞舜与民同乐对德的高度重视“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明德慎罚”对后世儒家的影响“内圣外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又称诗三百诗经“美刺”“讽喻”独特的诗学阐释学传统礼王官之学的重要内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乐记礼乐之教与乐记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春秋三传左转二、诸子中的文学与文论诸子百家中真正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只有儒、道两家儒家孔子:“兴观群怨”更强调个人修养与情感表达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泰伯)孟子:以“诵诗”为“尚友”之途径“说诗”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到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与意念,即“志”。道家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书写是人的意念或意见的表达人的意念或意见并非书写所能穷尽“不可言传”道“道”士人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诸子话语系统中的最终价值依据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超越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观念一、诗言志帝

5、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従。赵孟曰 :“七子従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伯有赋鹑之贲贲,文子告叔向曰 :“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

6、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天下)二、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三、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孟子回答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7、,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四、文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

8、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五、言与意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 ?”公曰 :“圣人之言也 。”曰 :“圣人在乎?

9、”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 :“寡人读书 ,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

10、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系辞传上)六、朴与妙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老子二十

11、八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三十二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古之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十五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七、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2、六十四章)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两汉(前202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儒家思想获得统治地位文官制度正式确立文论和文学批评思想深受经学的浸润和影响第一节 两汉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状况一、从无为而治到中央集权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的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恩荫、察举选拔官员官僚政治特点:持久性全能性威权性二、从道家思想的活跃到独尊儒术汉初:“与民休息”,盛行黄老之学儒学在民间复兴贾谊、董仲舒推动儒学发展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和文官制度的确立,士人阶层完全纳入汉帝国的统治和控制之中三、汉赋的兴盛于文学的自觉汉代流行的文学样式以“丽”为美,偏重美的形式与外表西京杂

13、记卷二:引相如谈辞赋创作:“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乘)马(司马相如)同其风,王(褒)、扬(雄)骋其势;(枚)皋、(东方)朔以下,品物毕图。”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概述三个发展阶段西汉初至武帝前后武帝至章帝时期东汉中期以后一、西汉初至武帝前后的文学批评道家文艺思想活跃淮南子:以道为主,儒道结合崇尚天然之美文学是“愤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司马迁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二、武帝至章帝时期的文学批评时间:自汉武帝“

14、罢黜百家”起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儒家思想发展的极盛与高潮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礼记乐记音乐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毛诗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发乎情,止乎礼仪主文而谲谏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三大特点:保守性增强,批判性减弱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化迷信化倾向增强极力强调文艺为政治教化服务美化政权,为圣上歌功颂德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将文学与“天”“道”相联系董仲舒:“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色彩“天人合应,以发皇明”“膺箓受图,顺天行

15、诛”三、东汉中期以后的文学批评时期:白虎观会议到汉王朝灭亡背景:统治阶级日趋黑暗腐败,官方儒学式微,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匹夫抗愤,处士横议”代表人物:王逸、郑玄王逸楚辞章句继承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对汉初以来有关屈原及楚辞的讨论作了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总结郑玄以儒家的理性眼光和现实精神注释诗经“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众篇明。”(诗谱序)汉代文论特点受经学影响深刻,对文学自身的思考还不独立、不成熟经学与文学的区分已见分明对文学作用和功用

16、的认识纷繁复杂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概念一、抒情言志【原文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原文2】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原文3】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大序)二、发愤著书【原文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

17、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2】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原文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18、,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明道、征圣、宗经【原文1】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春秋繁露玉杯)【原文2】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山陉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堵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法言吾子)四、赋“丽”说【原文1】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作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

19、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西京杂记卷二引司马相如语)【原文2】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法言吾子)五、文与质【原文1】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介葛卢来是也;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谓州公寔来是也。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春秋繁露玉杯)【原文2】务其事而不务其辞,多其变而不多其文也。也约则其旨不详,不要则其应不博,

20、不浑则其事不散,不沈则其意不见。是故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所欲者见矣。(太玄玄莹)【原文3】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六、“实录”精神【原文1】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迁?曰“实录”。(法言重黎)【原文2】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七

21、、崇实与文为世用【原文1】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论衡定贤)【原文2】圣人作经,艺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论衡九虚、三增,所以使俗务实诚也。(论衡对作)【原文3】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论衡自纪)【原文4】天文人文,夫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

22、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论衡佚文)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的时段划分上起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统一(589)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与佛学的介入和参与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文化状况政治上:混乱动荡大一统割据与南北分裂文化上:自由繁荣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一、从一统到割据的政治格局东汉的统一三国割据西晋的短暂统一陈灭亡前的分裂宗白华:最黑暗、最混乱、最富激情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政权更迭:三国鼎立曹魏政权西晋北方:五胡十六国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混乱动荡: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长达十六年的

23、“八王之乱”北方:五胡十六国混战南方:政权不断更迭二、从一元到多元的文化语境汉代大一统:儒家思想独尊汉末:儒家思想虽已退出主流地位,却仍然在人格操守和意识形态建构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之功。建安时期:儒家与道家、法家并行曹操、孔融、蔡文姬曹植、曹丕蔡文姬魏晋之时,玄学兴起玄学的主要特征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要思想资料以注释经典为主要思想形式以儒家的伦理等级(名教)与道家的无为(自然)相综合为主要思想成果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音”“无中生有”以无和有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从二者的关系与对比中说明无的重要性与根本性。“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象”出自周易系辞

24、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是语言,象是卦象(相当于文字),意是卦象所代表的意义(类似于思维)。言和象是次要的、可遗忘的,意才是根本。何晏、王弼玄学中包含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居安思危,保护自己的个性不受伤害以静制动,远离危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极端张扬个性,凸显个人本位利益第二阶段:以阮籍与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发对虚伪的名教,崇尚自然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第三阶段: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中朝名士或元康名士。向秀、郭象:庄子注对庄子中排斥与贬抑儒家的言论皆加以注释,使儒道相通,从而使庄子与六经

25、、道家与儒家合为一体自生说“无即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 齐物论注一切现象皆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孤立存在,一切现象的变化转瞬即逝,变化莫测。世界就是忽然自生忽然自灭,不可也不能深究。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也不复存在反对玄学的声音:杨泉物理论裴頠崇有论欧阳建言尽意论鲁褒钱神论鲍敬言无君论佛教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中国,到南北朝进入第一个高潮玄学与佛教合流的完成期,即佛玄期三宗:本无、即色、心无佛教的传入,对南朝的山水文学、诗歌声律、宫体文学和叙事文学起着催生或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概述文学上的审美追求建安文学: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

26、美和慷慨悲凉正始文学:哲理化、内敛化西晋文学:结藻清英、流韵华美东晋文学:玄理化、深情化南朝文学;山水化、华丽化、声律化、娱乐化和轻艳化北朝文学:重实用、尚真实、求质朴文学批评的同步倾向曹丕:重视文气和本同末异,强调创作主体的感情个性和文学的整体性陆机:主张缘情而绮靡,重点在于形式的浮华与绮靡,重视真情却属于西晋文学的支流南朝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重抒情与重技巧两大方面,总体倾向于重技巧,间有二者兼顾的北朝文学批评:主要表现为复古化、传统化、质朴化与综合化两大著作诗品文心雕龙一、魏晋文学与文学批评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重抒情、轻功利理想抱负与浓烈情思:嵩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情深意长:

27、军谯令与吴质书华美化、骈体化:洛神赋神女赋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正始之音正始玄风:对功利文学的疏离与对审美文学的深入对老庄人生境界的追求将自然的态度与审美的深度相融合诗的哲理化倾向将思辨与直观、心悟与玄谈有机结合西晋文学与文学评论“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时代特色比个人特色鲜明诗歌主题世俗化,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的情思。傅玄的乐府诗、张华的情诗、潘岳的悼亡诗挚虞文章流别论:论述了当时的各种文体,用儒家的文学观强调文体的道德价值,用纯功利的标准评价各体作者。陆机文赋创作构思论:物感说物色的触动引起创作冲动,以虚静之心驰骋想象,激活灵感,在跨时空中驾驭情感,进行构思。东晋文学与文学评论偏安江左,追求宁静平

28、和东晋文学:节制典雅东晋士人:丰厚的艺术修养,高雅脱俗远离功名,痴迷闲逸生活王徽之爱竹成癖、雪夜访戴和召请桓伊吹笛雪夜访戴山水审美趣味玄言诗的兴起:情调超脱、思辨浓厚在山水中审美与悟道王羲之兰亭诗葛洪反对纵酒、任情与以貌取人,主张理智反对高雅飘逸,主张朴野道儒杂糅,以道为本,以儒为辅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文德相称说二、南朝文学与文学批评文人集团:文学意义与政治意义刘宋时期的刘义庆文学集团、萧齐时期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和永明文学集团,萧梁时期的文人集团等南朝较多的文学集团多以藩王贵族集团的形式出现,而梁代萧纲、萧绎的文学集团则呈现出由藩王贵族集团向宫廷集团过渡的特点,陈朝的文学集团则纯属宫廷集团。

29、“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抒情方式、抒情技巧和创作倾向的转变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抒情方式:感情体验更加细腻,侧重于留恋山水、友朋宴集、安时处顺、寓目写物。如刘宋元嘉时期的山水文学,萧齐的永明文学,江淹的骈体名作恨赋、别赋,梁陈的宫体文学等皆为一时之选。江淹别赋抒情技巧:政治抒情已渐行渐远,而抒写一己之情、寓目之情、率性之情、乍别之情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对文学独立精神的追求重视文学性,文学偏向绮靡艳丽弊端:技巧精细,诗境纤巧,文字游戏,娱乐无聊。名目繁多的咏物诗、回文诗、离合诗、四色诗、八音诗和物名诗的出现,将作家的目光逐渐聚焦于女性身体,将女性固化为物态化、色情化与娱乐化的对象。宫体文学的繁盛

30、充分暴露出南朝文人胸无大志、沉溺于物欲享受的整体沉沦之病象。沈约 声律说齐梁之际公认的文坛领袖把平、上、去、入四声总结为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并将“四声”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使诗歌的音节平仄错综、押韵和谐。八病说写诗时要注意避免音律上的八种毛病:平头、上尾、峰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使诗歌格律逐趋细密,为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产生很大影响。裴子野 文质说提倡文行合一的文学,认为诗歌的出路就在于依古而行宗经的文学观和以劝惩为本的儒家的传统诗教观矫正齐梁诗风,警醒宫体诗创作裴子野:“古者四始六义,总而为诗。既行四方之风,且彰君子之

31、志。劝善惩恶,王化本焉。”萧统 美文说萧统:萧梁太子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编撰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将文的起源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圣人之手,明确了文的神圣性和开放性,肯定了各种文体的审美价值。认为文辞诗诗歌必备的审美特质,从正面肯定了梁代追求新变、辞藻、声律与对偶的华美文风。萧纲 放荡说极力反对裴子野为代表的懦钝、阐缓、浮疏的复古文风,认为诗歌迥异于儒经,立身不同于为文。明确要求作诗要不拘一格地吟咏性情,这为宫体诗的大规模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勰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共50篇,分为上、下两篇和四大部分上篇的“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和下篇的“剖情析采”“批评鉴赏”。“文之枢纽”包括原道征

32、圣宗经正纬辨骚5篇,是全书的总纲。论文叙笔,属于文体论。从第6篇的明诗到第25篇的书记共20篇,对诗、乐府、赋、颂等32种文体逐一分析,是他构建理论之基。“剖情析采”为创作论,包括第26篇的神思到第44篇的总术计19篇,对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文体风格、情辞关系等进行全方位论述。批评鉴赏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和程器5篇,论述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关系、作家修养和批评鉴赏等内容。作为总序的序志说明全书的创作目的和建构意图。“文原于道”: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与情感紧密相连文学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的目的是要抒写情志,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文学创作与时代、社会环境不可分钟嵘 诗品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五言

33、诗的专论建立诗歌品第标准,对汉代以来122位诗人进行三级九品定位,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具有历史深度的批评方法第一,致流别。第二,品得失。第三,定品位。三、北朝的异质文学与质朴的文学批评有利于政权统一的经学氛围文学与政治密切关联重实用,促进经学的发展繁荣文学批评倡导保守,反对过分的形式代表人物:宇文泰、苏绰和颜之推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观念一、文气说与“本同末异”说【原文1】盖人物之本,出于情性。凡有气血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秉阴阳以立性,体无形而著形。(刘劭人物志九征第一)【原文2】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

34、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任嘏道论,玉函山房辑佚书)【原文3】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原文4】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之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典论论文) 二、“诗缘情”说【原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三、神思说 【原文1】陛下既垂意博古,综及艺文,加勤心好道,随节致气,宜得闲静以展神

35、思,呼翕清淳,与天同极。(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华覈语)【原文2】平原管辂尝谓人曰:“吾与刘颍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晋书刘寔传)【原文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原文4】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以同应,心以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

36、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嶤嶷,云林森渺,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画山水序)【原文5】古人云:“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珠纳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四、知音说【原文1】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刘

37、勰文心雕龙知音)【原文2】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原文3】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原文4】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

38、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五、滋味说【原文1】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钟嵘诗品序)【原文2】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9、,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六、直寻与自然英旨说【原文1】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原文2】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

40、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原文3】其(曹植)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原文4】其(陆机)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诗品)七、文章、文学与文笔之争【原文1】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长子竣为孝武造书檄。元凶劭召延之,示以檄文,问曰:此笔谁造?延之曰:竣之笔也。” (南史列传第二十四)【原文2】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

41、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 (文心雕龙总术)【原文3】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

42、不云取义,神其巧慧,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隋唐五代社会与文学发展状况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作家作品数量众多内容题材广泛体裁完备风格流派众多散文繁荣时期:中唐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使散文摆脱了实用的束缚,成为纯文学的艺术散文。钱穆:“散文确获有纯文学中之崇高地位,应自唐代韩愈开始。”小说神话、史传文学和志人、志怪为唐代文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营养诗歌、散文及变文和骈文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创作所需要的技巧唐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为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唐

43、代科举考试也推动了小说创作。二、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文学原因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由士族到庶族的转变科举取士,以诗赋取士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学交流古代儒学思想得以实践唐太宗:“唯尧舜之道”“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之亦促。”(贞观政要仁义)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概述文论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隋及初、盛唐第二阶段:中唐第三阶段:晚唐五代一、对齐梁文学的批评与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王通中说李谔:强调功用但并不反对文采唐初:重视文采王勃、杨炯:文学复古,反对华彩陈子昂:“风骨”与“兴寄”李白:肯定风骚传统,重视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杜甫:文学表现民生

44、疾苦,重视“风雅”盛唐时期:重视文学内形式即诗歌意象创造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二、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思想古文运动对象:功利化的骈文先驱者:萧颖士、李华和同期及稍后的贾至、独孤及等核心成员:韩愈、柳宗元韩愈文学思想核心:“明道”所谓“道”,既是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主体的人格精神。“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和“言必己出”“陈言务去”柳宗元:自觉以文“明道”李翱:发挥孟子心性之说,吸收佛家思想皇甫湜:追求“新意”,讲究“怪”“奇”新乐府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讽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目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三、晚唐五代文学思想的分途发展杜牧 答庄充书

45、:作者应具有儒家思想的修养,即具有“仁义”之心。对古文运动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孙樵以韩愈门人自居,强调求“奇”“古今所谓文者,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焕然如日月之经天地,炳然如虎豹之异犬羊。是故以之明道,则显而微;以之扬名,则久而传。”皮日休晚唐时期深具儒者心志、情怀的文学家士人得位时应该行道,不得位,才考虑“修其辞以明其道”圣贤的文章虽然最终是有用的,但有时这种“用”并非在一时,而在后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谐”欣赏王维、韦应物:典雅清远反感白居易、元稹:通俗化、世俗化欣赏篇幅短小的作品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升温骈文的再度兴盛李商隐:由古文转向骈文“后又两为秘省房中官,恣

46、展古集,往往咽噱于任、范、徐、瘐之间。有请作文,或时得好对切事,声事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旧唐书对元稹和白居易的应用文评价甚高“贞元、元和之际,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宏才。”站在社会政治需要的立场,从功利性、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中唐时期的文学思想家晚唐诗歌的娱乐观念韩偓香奁集序:艳情诗歌的娱乐功能欧阳炯花间集序:诗歌“艳丽”的艺术趣味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观念一、兴寄说与风骨说【原文】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

47、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见陈伯玉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二、兴象说与意境说【原文1】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后相效著述者十馀家,咸自称尽善。高听之士,或未全许。且大同至于天宝,把笔者近千人,除势要及贿赂者,中间灼然可尚者五分无二,岂得逢诗辄赞,往往盈帙。盖身后立节,当无诡随,其应诠拣不精,玉石相混,致令众口销铄,为知音所痛。夫文有神来,气来,

48、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编纪者能审鉴诸体,安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至如曹、侪,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价终存。然契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馀,都无比兴,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人,翕然遵古,有周风、雅,再阐今日。璠虽不佞,窃尝好事,常愿删略群才,赞圣朝之美,爰因退迹,得遂宿心。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三十五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即以河岳英灵为称。诗一

49、百七十首,分为上下卷,起甲寅,终乙酉,论次于序以品藻,各冠于篇额。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见全唐文卷四三六,中华书局影印本)【原文2】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于境,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生神,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诗学指南,乾隆敦本

50、堂本)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夫置意作诗,即须疑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中了见,当此即用。(王昌龄诗格,见历代诗话本)三、“转益多师”说【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

51、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见读杜心解,中华书局版)四、取境说【原文】取 境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皎然诗式见全唐文卷九一七,中华书局影印本)五、讽喻说【原文1】夫文尚矣,

52、“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

53、,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苏李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以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焉。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

54、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苢”,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

55、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卷四十五,中华书局顾学颉点校本)【原文2】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白居易集卷三,中华书局顾学颉点校本)六、文以明道与不平则鸣【原文1】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故不苟为炳炳

56、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我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着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

57、之文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校点本)【原文2】 濮阳吴君足下: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奕之雄耳。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自为罪人,舍恐惧则闲无事,故聊复为之。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直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也。(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柳河东全集,四部备要本)【原文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

58、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惟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

59、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韩愈送孟东野序 全唐文卷五五五,中华书局影印本)七、气盛言宜【原文】将蕲至于古之立言

60、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