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乙己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深层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

2、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炎凉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背景知识介绍。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

3、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注意指导以下文字的字音和词语的意思。 (1)字音。 阔绰chu颉馽h鄋绽出zh鄋拭sh?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凸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

4、,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朗读第1段。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3)“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学生朗读第2、3段。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5、?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3.学生朗读第4段,结合课后“思考与讨论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思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势,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4.学生朗读第5段。 (1)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

6、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 (2)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明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5.学生朗读第6段。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也表

7、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6.学生朗读第7、8段。 (1)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2)

8、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反映人们的冷漠麻木。 7.学生朗读第9段。 提问:第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

9、罪恶。 8.学生朗读第10段。 (1)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2)结合“思考与讨论二”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疾,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

10、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9.学生朗读第11段。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10.教师朗读第12、13段。 (1)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

11、,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四、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段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入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

12、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至12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

13、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

14、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

15、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把“孔乙己是一个但又的人”这个句子补充完整,看看谁写得又多又准。 学生可能会得出的结论有: (1)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一个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一个以读书人自居但又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人。 (4)孔乙己是一个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

16、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一个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7)孔乙己是一个被人们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一个使人快活但又可有可无的人。 2.深入探求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

17、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

18、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刻画人物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纳: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1)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

19、蓬的花白的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2)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2)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3)孔乙己便涨红了

20、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4)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5)“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

21、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五、合作探究。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一开始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

22、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六、扩展对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

23、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七、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 3.认清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4、 教学难点 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呐喊(板书),鲁迅为什么在20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学生各抒己见)是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且是为前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呐喊。呐喊共收录了14篇小说,例如以前学过的故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自己说过,在呐喊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板书)。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乙己,看看现代文学画廊中的这个唯一的“他”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有着怎样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简介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

25、用意。 (幻灯片显示)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作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三、把握内容,整体理解。 1.阅读思考。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听读思考题: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2)孔

26、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 (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 (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 设计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明确:小说前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在孔乙己出场前先勾画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细说酒菜的价钱,说明短衣帮的贫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分明,等级森严;写明“我”小伙计的职务,实质上勾画了趋炎附势、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情: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

27、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地位卑下,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客”的待遇。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层,不肯甘居下层。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个虚荣心十足的无用的下层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文中第9自然段一个极为简洁的语句准确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境遇凄惨,他的存在只能

28、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因此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 (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只可猜测,没有确凿的消息,文末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四、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仔细体会文本,分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书边笔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孔乙己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境遇凄惨的小人物,但我想孔乙己在每个同学的心目中的形象肯定还要丰满,还要独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

29、趣的一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并明确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穿插学生的朗读,并适当板书。)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

30、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孔乙己自视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个性化语言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视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人们取笑孔乙己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31、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心理。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

32、计对他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的心理。 “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这慢吞吞的“排”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同时也表示他是付现钱从不拖欠的规矩人的心理。 三、小结:孔乙己形象。 明确: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个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却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却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却又不免偷窃,被人嘲笑欺凌却又自视

33、清高、死要面子,于国于家无用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书报告:孔乙己悲剧原因之我见 要求:再读文章,深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他的悲剧命运却是在众人的哄笑中惨淡收场的。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讨论交流。 1.小说中哪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2.众人因何而笑?众人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明确: 1.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笑:一处是第4自然段,一处是第6自然段,一处是第8自然段,一处是第11自然段。 2.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