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 【助读材料】 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

2、帝时的刘歆。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

3、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 晋乃秦之敌也。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清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 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都是为秦,而不为郑。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战国策士,大半祖此。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清周大璋左传翼春十一 天下求文字之紧凑,用利害两字,辘轳为用,移步换形,言简词悚,能使人不得不听者,此篇是也。全篇重在“阙秦利晋”四字,使秦伯不能不听。匪特烛之武敏给,非左氏文字曲曲传写,敏给亦无从见。文无他妙巧,但极紧极灵,代他体贴,代他估

4、量,代他不平,代他计较,代他抱屈,一一若贡忠诚,实一一皆关利害。“利害”两字,或平列,或侧重,或挪移抽换,但觉一步紧似一步。行文能解此法,殊游刃有余。近代林纾左孟庄骚精华录卷上 城濮之役,晋人得志,秦人未必毫无忌心,其相与伐郑者,乃牵率使来,非其心之所役也,故烛之武得以乘其机,不然岂有与人有成谋,而听一说士之言,这翻然变计之理,后来张孟谈之说。合韩魏以覆智氏,与此相类。近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卷五引吴曾祺评 3史记秦本第纪五有关记载 (缪公)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4烛之武退秦

5、师史事编年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春秋时秦、晋、郑、楚等国间数十年的关系。理清相关史事,对准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兹据左传(引文出此不注)将该文所涉史事编年如次: 秦立晋君(前651)鲁僖公九年秦穆公九年晋献公二十六年 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指秦穆公,“晋君”指齐晋惠公,此句言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 是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史记.晋世家)又云:“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从之,乃使(

6、x卻芮厚赂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朋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惠公背约(前650)鲁僖公十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秦穆公有恩于晋,晋惠公背盟毁约。“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山西芮城县南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为晋河东之地。 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郑赴泰,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秦晋遂失和。 其后,晋惠公杀里克、丕郑。秦伐晋,惠公被俘。穆公夫人为其弟惠公请,

7、秦许晋和,释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晋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秦晋间的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坚定站在近国的重耳一边。 重耳过郑(前637)鲁僖公二十三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惠公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一为郑“无礼于晋”。此指晋公子重耳亡命过郑,郑文公不纳之事。 是年,晋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日: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日: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诸侯之礼。重耳

8、允诺晋、楚治兵,晋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 重耳主晋(前636)鲁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秦穆公,“此”指重耳入主晋国事。此句言重耳主晋全赖秦穆公之力。 是年,晋怀公主政,然新君不得人心。晋人闻公子重耳在秦,阴劝之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时雨。”(史记.晋世家)秦穆公乃发兵助重耳,重耳与秦师济河,入绛,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使杀杯公于高粱(今山西临汾东)。怀公近臣吕省、()芮等惧诛作乱,秦穆公诱杀之。 重耳奔亡于外十九年,艰辛备尝。得秦穆公之助为晋君

9、。其后,秦晋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至秦晋围郑,秦单方面撤兵,秦晋关系出现裂痕,然终晋文公之世,秦晋无战事。 郑、楚结盟(前632)鲁僖公二十八年郑文公四十一年楚成王四十年晋文公五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二,为郑“贰于楚”。此指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盟国。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晋楚大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楚败,郑惧,使人请和。五月

10、,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秦晋围郑(前630)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三十年晋文公七年郑文公四十三年 烛之武退秦师记秦晋围郑及秦国撤兵经过。秦因与晋之同盟关系,同时图谋向东方发展,故参与围郑。郑与秦无直接利害冲突,且晋势盛对秦形成潜在威胁,故郑大夫烛之武能拆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 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

11、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不敢谓叔瞻言。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乃自杀”(史记.郑世家)。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 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 秦晋交兵(前627)鲁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元年郑穆公元年 秦晋围郑后三年,晋文公卒,秦晋矛盾终于爆发。秦穆公以孟明等三帅远征郑。晋以“不丧吾丧”(文公之丧)、“伐吾同姓”(秦灭滑国)为由,出

12、晋师,击秦师于崤,俘孟明等三帅,秦片马只轮无返。 其后,秦晋数战,互有胜负。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孟明率师济河焚舟,取晋王宫(今山西闻喜西),渡茅津至崤,埋秦军尸骨而还。秦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成春秋一代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秦晋围郑之事,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也是秦晋争霸之战的前奏,处于四战之地善于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郑国,至战国中为韩所灭(前375)。 4、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事实 这是秦国,都城为雍。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

13、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记叙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摘自:/zhongyu/ziliao/zhuzhiwu.htm 教学设想 1、学生通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网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文主题的筛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文学案的编写、网络上的讨论与协商、文本报告的制作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学生对他人学习文本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能力。

14、课时安排:安排二学时 教学过程 资源搜集:教师指导学生登入www.I等网站,也可以让学生用搜狐等网络查找工具查寻与本课相关的网站、网页,然后把本文资料复制张贴到自己的文件夹上。 主题筛选:学生阅读自己下载到的资料并且通过网上邻居相互交流,选择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本文学习主题的样式参见下一环节中的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学习主题的选定: 1、能正确地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如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若夫、微微等。 2、能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把握烛之武劝退秦师的原因。 4、背诵课文。 (二)本文学习重点 本人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学习本文刻画人物艺术手

15、法为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读2、解3、辩4、理a本文主要任务是谁?b本文主要时间是什么?cd 网络讨论: 学生交换网名后登入中国交友中心“读书时间”聊天室,教师在聊天室内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给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8、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以上问题答案不设标准,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讨论。 文本制作: 通过学生的

16、自学和网络的协商讨论,学生利用word 制作一个学习结果的文本报告,教师组织学生互评。 学习主题:学习古人高超的辩论技巧 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如若、鄙、说、厌等 2、理解掌握常用的几个文言虚词:之、以、于、焉等 3、理解掌握名词的活用、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词法和句法知识 4、结合上下文翻译文言文句子,学会分析句子言外之意 5.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 6、学习本文人物刻画方法 7、能对人物作简单的分析 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课文重点实词的理解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棱(词的用法_) (3)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4)越国以鄙()远(词的用法_)

17、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共()其乏困()(“共”的用法_)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

18、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

19、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20、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

21、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1、飞地难治论2、亡郑有害论3、舍郑有益论4、过河拆桥论。5、亡郑陪邻论6、无限扩张论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

22、。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

23、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

24、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

25、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用下面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厉害。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臣和宫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