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三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_第1页
隋唐三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_第2页
隋唐三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_第3页
隋唐三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_第4页
隋唐三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 更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 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 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 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 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 所归。”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 成为皇帝之

2、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 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 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 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 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 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 ,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 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 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 渐取代尚书台的重

3、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如西晋时,荀或由中书监迁 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 ” 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 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 源流。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 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 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 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 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

4、,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 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学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门下省,其下有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北朝后期,门下省地位渐重, 故称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为“小宰相”。北齐时,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和管理进御 等事,统领左右、尚食、尚药和殿中等局。刘宋时,从门下省分立集书省,以散 骑常侍为长官,其下有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给事中等。直到隋朝,才 合并集书省于门下省。对于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马端临所述极为精辟:“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 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

5、书令,尚书典事。文帝受禅,改 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亦不废尚书,然是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 来,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体皆循此制。”7 乃至隋唐,三省六部制已水到渠成。总之,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是古代中国国家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突出的进步。这无疑有利于国家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中书、 门下、尚书三省的分职,并立以及相互制约,使国家机器的运作更趋成熟,特别 是尚书诸曹的设置与九卿的机构设置相比较,也更适合国家职能的行使与发挥。二、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于皇权的至高无上不能容忍相权的显赫地位,

6、这正是中央官僚领导体制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关键所在。秦和两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分掌行政、军事和监 察。但至西汉前中期,国家政治中枢的首脑不是三公,而是丞相。如秦时李斯, 汉初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他们大多与开国皇帝共聚大业,地位尊显,为 百官之长。其职权有:与皇帝共商国事,谏净皇帝,总领百官奏事、考核与选用 官吏,奏行封赏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等等。可见,丞相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真可谓“位高权重,权倾天下” 。这显然与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核心特征一一皇权至上发生了矛盾。因此,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斗 争始终不断。汉代皇

7、帝除了严加控制皇权外,还采取了一个分散相权的办法。汉武帝继位 以后,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1 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丞相再也无法独揽大权了。武帝还参 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 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此外,成帝置尚书五人,并且尚书 开始设曹,参与政务。成帝以三公为宰相,使三公权利对等,将原来的丞相职权 一分为三,这正是武帝加强皇权措施的继续与发展, 而尚书分曹办事,各有具体 分工,又是我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逐渐完备化的体现。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权臣当政,外戚

8、篡权的历史教 训I,极力加强皇权,在官制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他在行政制度上设置三公(太 尉、司徒、司空)担任宰相之职。这样,就把原来丞相的职权分摊给三公,免去 单人滥权的弊病。另外,他加重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的机构,并正式称为尚书 台,下设六曹。尚书台的长官称“尚书令”,副手称“尚书仆射”,六曹分别掌管 各种政事。此时尚书已有庞大的组织,而且权利”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 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有定,罪赏之所由正”,真所谓“天下枢要,在 于尚书,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尚书台官员权利虽大,其官位并不高, 相当于中级官员,被当作皇帝的家臣,易于控制。这种制度使相权开始削弱,皇 权得到

9、了加强。魏晋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被称为尚书省,有自己完整 的组织机构。尚书省设令、左右仆射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谓之“八座”,掌握着国家的实际大全。曹魏的尚书省,实际上代替了两汉时期 的丞相府,成为中央最具实权的行政机构。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看,尚书台权 利的增加,对皇权无疑是一个威胁。于是封建君主又得想办法抑制尚书省权利的 过分膨胀,以保证皇权的加强。因此,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利而出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于是,魏王府的秘书就 侵夺了尚书,掌握了 “出纳王命”之权。至魏文帝继位后,将秘书令改为中书省, 设中书监、令,以亲信大臣任之,掌

10、握全国军政机密。正如杜佑所说:“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西晋继承魏制,尚书台设令、仆射,诸曹虽有增减,但基本为吏部、客曹、屯田、度支等六曹。这时的 中书省已完全取代了尚书台原有的职权,成为专典机密机构,而此时的尚书台以 逐渐地变为专门执行机关。总之,中书诞生开始,它接过尚书的职能,并把尚书 挤向外朝,登堂入室,替代尚书开始行使决策的职能。通典中记载:“自魏晋 重中书之官,尽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 这样,无论自百官上呈的表章奏疏,还是由皇帝下达的诏诰制命,都要经中书处 理。中书成为皇帝与国家行政权力机关之间联系的中枢。 所以,在魏

11、晋南北朝时 期的人们看来,中书的地位在尚书之上,任在中书被称为居于“凤凰池” ,中书 令被称为凤凰池池主。东晋时,尚书台、中书省俱因职权的加重而由皇帝的近侍成为掌握国家军政 大权的专门行政部门。而在西晋时且已居显要地位,“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的侍中,又因近在皇帝身边而得宠,渐分中书之权。到晋哀帝时成立了门下省, 以侍中为长官。司马光云:“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 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网总之,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是皇权与相权长期斗争的结果, 也是相权不断削弱、分化,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历代皇帝通过分权的形式,削 弱相权,最终达到了加强中

12、央集权的目的。(二)加强中央权力,控制地方势力魏晋南北朝的400年间,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皇 权衰落。从东汉后期起,一些豪强大族的势力迅速发展, 到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批 高门望族。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许多的农民,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 从而威胁到皇权。止匕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规定 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 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 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一些家族甚至可以累世为

13、高官。世家大族在皇权衰落时, 世袭垄断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的地位,他们的 实力非常的强大,影响甚至制约了皇权对重大军政的最后决策,从而威胁到皇权。而在动荡的岁月里,为了提高官僚组织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与世家大族 的势力相抗衡,皇帝愈来愈依赖本来作为秘书性质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官员, 他们中有很多出身寒门,皇帝将一部分权力交予他们,以便更好地控制,从而导 致大多出身世家大族的“三公”权力不断被侵蚀和分割,而尚书、中书、侍中等 官员所在的机构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慢慢地就变成了真正的宰 相机构,形成了隋唐“三省制”的雏形。尚书原先是在宫中为皇帝收发文书

14、的小 官,皇帝有时也请他们帮助审阅文书,收到了皇帝的宠信。因为他们比宫外的丞 相等官员更接近皇帝,皇帝有什么事让他们去办,比找宫外的官员来的更方便。久而久之,皇帝委托他们办的事便愈来愈多, 机构也愈来愈庞大,到西晋时成了 真正的宰相机构“尚书省”。侍中则本来是宫中负责内勤的侍人官员,在尚书被 重用的过程中,由于事务繁忙,为了提高效率,皇帝就让侍中帮助“尚书省”审 阅上奏的文书,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机构“门下省”。曹魏时,为了分担“尚书省” 的事务,又设立“中书省”,主要负责撰写诏书。总之,皇帝为了打击士族门阀势力,抑制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强中央集 权,从而客观上促进了 “三省制”的形成。(三)统

15、治者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分曹治 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 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布。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它们地位高,但都是空衔。为了 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们成为外围的执行 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 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东汉灵帝 时设立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 侍中常在皇帝左右

16、,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纵览朝政大权,必 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加官,并无实权。这一时期,中书省 的中书监、令仍掌草拟诏书、策划国事,位尊权贵。由于中书省权势日渐,对皇 帝专权渐大,于是晋时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并且扩大其长官的权力,使其参与 朝政,备切问进对,拾遗补阙,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互相牵制。此时尚书 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加细密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 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与朝政,其下有左右仆 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更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

17、、度支六大曹, 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至于北朝,其官制基本沿袭了魏晋以来的旧制。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初步形成。.隋朝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朝是继承北周而建立起来的王朝, 在官制方面,恢复汉魏旧制。皇帝是最 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机构主要有 “三 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在汉魏旧制的基础上,杂采南北朝时期其他 各朝机构设置的体制,正式设置并完善了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格局。隋代的尚书省地位很高,管理全国的政务。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 置尚

18、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部、工部等六部。 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射合称“八座”。门下省,在隋唐是侍奉谏议 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其长官有纳言二人,它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 之顾问。次官有给事黄门侍郎四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内史省为中枢的制令机 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隋初置监令各一人,后来废监,置中书令一人。隋代尚书省辖下的六部:隋代中央各种专门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为尚书省 所辖的“六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诸曹之增减移隶没有定制。至隋,文帝 于尚书省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至此,尚书省六部机构 遂成定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

19、六部制唐朝建立以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便着手恢复置建国家机构,以巩固新建的 统治政权。唐初的国家机构,大体上沿袭了隋代,在中央官制上以“三省六部制” 为核心。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 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 配合,有互相牵制;各种官职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 “三省”的传统名 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 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 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 各部门呈上来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 送中书省呈交

20、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 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总之,隋文帝部分地承袭了魏晋南北朝之制,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5 使各级机构的设置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中央机构上确立了 “三省六部制” ,这 在组织上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决策执行机制。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 有所补充和发展,使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三省六部制最终在隋唐确立和完善。三、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评价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从三省和 六部官员的职责来看,在前面已有所介绍,这里不做多的论述,从中我们不难发 现他们之间互有分工,

21、又有合作(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 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且之间相互制衡, 互相监督。如此一来,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其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有分工,中书省决策、门 下省审议,尚书省行政(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长官品级较低,相制没有出现专政之弊,三 省六部制是在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权,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本 质上来说只是分散了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利,加强皇权。以后中国的中央政府格局 都以此为借鉴。第三、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 又可增加决策的民主化。例如中书省向政府提出建议,议好后便呈交皇帝检察。 当皇帝认可时,便在其中写“可”,不同意则交回中书省。故此皇帝无提议权, 只有赞同权。而皇帝签“可”后,交门下省审查,若门下省同意,才交尚书省执 行。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换句话说一切皇帝诏令,必经 中书门下两省。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第四,三 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 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例如六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