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一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是什么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橡皮筋、钢尺、真空铃。1.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

2、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2.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一、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

3、的区别。2.探究实验活动一做一做: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活动二读一读: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活动三说一说: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

4、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2.实验探究活动一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活动二做一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活动三想一想: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3.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三、声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5、的现象叫回声。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一章 声现象第2节 乐音的特征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2.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

6、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刻度尺、记录表格、音叉、吉他、投影。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一、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7、,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声音的特性: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1.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物品:刻度尺,记录表格。过程:把刻度尺紧压在桌边上,(1)将刻度尺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刻度尺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刻度尺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观察:刻度尺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师演示

8、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2.音调声音的高低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得出:1.音调声音的高低。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刻度尺,记录表格。过程:把刻度尺紧压在桌边上,将刻度尺1/5伸出桌外;将刻度尺1/伸出桌外;将刻度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1)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刻度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观察:刻度尺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

9、况?发出声音的特点?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以上问题利用投影)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超声波和

10、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

11、大。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3.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小结本课:乐音的三

12、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一章 声现象第3节 噪声及其控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13、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措施。结合实际,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音频、闹钟、音叉、泡沫塑料块、玻璃。【播放声音】首先送给同学们一段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礼物,当同学们都沉浸在音乐里时,老师用泡沫塑料块摩擦玻璃发出刺耳的声音。【提出问题】你听完这两段声音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听音乐时感到轻松、心情愉悦,听到噪声时感到杂乱、烦躁,不愿意听到。【导入课题】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国际公害。那你想知道有关噪声的哪些知识呢? 思考,质疑:(1)噪声

14、是怎样产生的?(2)它对人体有那些危害?(3)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进入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探究问题一:噪声的来源【过渡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乐音和噪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呢?回顾旧知,思考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观察,思考示波器上的两种波形之间的区别: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是无规则的,音叉的波形是由规则的。【引导总结】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吗?仔细思考,组内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温馨提示: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

15、引导讨论】现在我们正安心的认真学习,突然从外面传来响亮而悦耳的音乐,音乐声对我们来说是噪声吗?请说明理由。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组内学生代表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形成共识:这是噪声,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教师听取各组的讨论情况,让学生代表自由发言并准确地评价与鼓励。温馨提示:这是从环保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举出实例】请你想一想,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吗?让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身边的噪声及感受,并说出噪声的来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补充,并将典型事例进行板书。组内展开讨论交流

16、,并回答,如:自习课时同学的说话声、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擦黑板声;街道上的拖拉机声;图书室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家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当听到噪声时感到心烦意乱,不能集中精力各小组内互相补充和学习,尝试着对各种噪声进行分类,逐渐完善自己的分类结果。【精析细练】下列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时,学校里的大喇叭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B.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D.舞台上口技演员模仿的风雨声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明理由,答案:A探究问题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强弱的等级【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提问: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想法。

17、采石场机器轰鸣 养殖场牲畜“发疯”房山一农民2000年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山并办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2001年11月,村里的养殖场边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厂。石子厂每天机器日夜轰鸣,噪声不断,结果养殖场内的牲畜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有的不进食;有的无睡眠;还有的牲畜到处乱窜,相互哄挤,造成部分小鸡骨折,许多小猪被踩死。眼看着损失与日俱增,养殖场主一怒之下将石子厂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音并赔偿经济损失60000元北京晚报(2001年12月25日)报道学生阅读材料,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如噪声的来源多、噪声响度太大、噪声是有害的、要注意环境保护等等。【提出问题】既然噪声的来源那

18、么多,还噪声又有强有弱,那人们以什么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它的符号是什么?思考,回答: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dB。【指导自学】出示下列问题让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1)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时是多少dB?(2)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多少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dB?(3)70 dB的噪声有什么危害?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dB?(4)90 dB的噪声有什么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多少dB?(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中会出现什么后果?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1)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时是0dB。(2)较为理

19、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 dB,所以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3)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4)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阅读资料,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探究问题三:控制噪声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过渡问题】让闹铃发声,然后提问:根据前边学过的知识,你能说出闹铃声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吗?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积极思考,回答

20、: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振动引起听觉。2.控制(或减减弱)噪声的措施【归纳总结】将学生提出的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措施: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学以致用】下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摩托车的消声器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

2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一章 声现象第4节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超声波的特点

22、和应用。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多媒体视频。火山、地震暴发前,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它们是通过什径获得这种信息的?人类为什么不能?通过交流、讨论,引入新课。1.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1)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比如人能听见蜜蜂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不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2)每个人的听觉范围不同,有些年轻人可以听到低于20Hz的声音;一般情况下,人的年龄越大,听觉的频率范围越小。有种助听器就是用来扩大老年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的。(3)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不同。狗、大象可以听见次声波,蝙蝠、海豚、狗可以听见超声波。2.超声波(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

23、z的声音。(2)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能量。(3)应用:测距、焊接、清洗、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4)危害:超声波超过一定强度后,也是噪声。3.次声波(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2)特点:传的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等。(3)危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会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度大的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造成破坏。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2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1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4.知道温度的概念、单位,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5.掌握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25、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4.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及情景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2.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3.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社会问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1.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2.正确使用温度计。理解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图片、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氢气、牛奶、肥皂、针管、可口可乐

26、、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烧杯、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投吃冷饮降温、生火取暖等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讨论。【过渡】同学们,看到这几张图片,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冷知热都和什么有关呢?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

27、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女生做)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条件是_。得到的结论是_。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

28、化的事例。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1.物质由_组成。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力和_力。3.分子间有一定的_。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自我检测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_。2.固体具有一定的_和_,液体没有_却有一定的_,气体既没有_,也没有_。3.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_、_、_。4.举出三个物态变化的例子_.5.下列属于液态的是

29、()A.冰B.铁钉C.树木D.啤酒6.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A.钢块轧制钢板 B.木头制成课桌C.冰糕化成糖水D.生米煮成熟饭一、温度和温度计【过渡】近20年来,全球气候已明显变暖,按照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情况,在未来20年,全球温度每10年将升高0.2,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将为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影响,那么,这里所说的温度升高是怎样判定的呢?怎样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呢?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活动】我们按照课本图42来做个小实验。给大家准备3个盛有水的烧杯,里面分别为冷水、温水和热水,现在我们选一位同学按照活动1的方法来试一试。当我们两手分别感受冷水和热水后,再同时感

30、受温水时两手的感觉不同。这表明,单凭感觉判断冷热是不可靠的。那么我要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该怎么办呢?这将使用到温度的测量仪器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汞、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活动】课堂准备常用温度计数支,分别发放于学生手中,带领他他们小心仔细的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首先制定了温度计的分度方法,故被称为摄氏温标,单位符号为,如课本图44。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纯水沸腾是的温度:100。温度的写法:10摄氏度写作10,零下(负)5摄氏度写作-5。【交流】了解一下课本87页温度阶梯中的常识。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

31、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其中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标,由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开尔文勋爵)创立:以-273作为起点绝对零度;单位:开尔文(K),1K=1。绝对零度是物质低温的极限值。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T=273+t,如课本图45。有些国家采用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首创的华氏温标,单位:“华氏度”,表示为“F”,tF=32+9/5t【提问】大家认为沸腾的水与油谁的温度更高?试着说一说。【答案】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大,故沸腾的油温度更高。【知识巩固】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示数分别

32、是( C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不同C.内径细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相同D.内径粗的升得高,它们的温度示数相同【过渡】现在我们对温度有了大致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它呢?二、温度计的使用【交流】同学们先观察一下活动3的内容,思考一下为何课本图46中b、c、d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给你一根温度计,你该怎样使用它呢?【活动】课堂上请同学们分别用手估测和测量热水、温水和冷水的温度,并填入课本85页的表中。温度计使用时,应该: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

33、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提问】那么怎样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呢,它和普通温度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有什么异同?体温计又称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体温计也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缩口,使用前应该甩一甩!类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前甩一甩温度计无-201001不能开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提示】测体温前,应先用酒精对体温计消毒,使用时要防止体温计破损,一般在腋下测量体温。【拓展】了解几种不同的温度计,如课本图4-810。【知识巩固】用一只读数是“39

34、.5”的体温计去测一正常人的体温,测量前没有甩温度计,若当时的气温是18,测量后体温计的读数为( B )A37 B39.5 C18 D36.8【议一议】人们常用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若在红色的玻璃泡上包上潮湿的酒精棉球,过一会儿其示数会_下降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三、课堂练习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B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2.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5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8”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

35、示的是( C )A.房间里的温度 B.热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3.用一支原来示数是38的体温计,未经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这人体温为36.5,则该体温计的读数为( );然后再去测量一个发高烧的患者,他的体温是39.1,则这时体温计的读数为( C )A36.5、39.1 B36.5、36.5C38、39.1 D38、38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

36、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2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蒸发的现象和特点。2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条件和特点。2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其应用。3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大烧杯、酒精、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师:在前面

37、,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冷水,过一段时间这杯水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说明: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听课兴趣,学生会根据刚才看到的课件说出水会变成气体,这杯水会减少等)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杯热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也会变少吗?减少的水哪去了?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说明:归纳总结、使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师: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现象。师:比较刚才两杯都变少的过程及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讨

38、论,抢答)学生会分析出:第一杯中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第二杯中比较剧烈、比较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教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汽化方式称为蒸发,第二种气化方式称为沸腾。1蒸发现象。学生实验:在手背上涂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体验涂酒精处手背的感觉。我们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数的变化。(实验激趣气氛活跃)猜一猜,温度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实际做一做。生:做实验并交流结论。师: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

39、象?你能说一说吗?(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风吹了更冷的发颤。下雨后的面上的积水逐渐变少。凉晒的湿衣服会变干。)师:从同学们所列举的蒸发的例子,试着归纳总结蒸发的几个特点。教师总结: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进行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师:那么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是什么?教师出示实验课件“蒸发的快慢”总结: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2观察沸腾师:老师刚才加热的这杯热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沸腾。因为它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高,非常剧烈。说到沸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吧。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总结:有气泡、

40、有响声、水翻滚、不停地加热最后能把水烧干、冒“白气”、温度越来越高)。(1)提出问题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那些问题?你能说出这里涉及到的物质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规律、吸热情况吗?(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这几个问题或大胆的猜想一下答案?(液态变为气态、温度不断上升、需要吸热)师: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3)设计实验学生交流装置并简要叙述观察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并设计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师:教师总结:必须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

41、看到的现象(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当水温达到90左右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水沸腾后,再记录5 min温度情况,将数据填入表格中。两名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出温度值并填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同时都要注意观察现象。停止加热后,要注意继续观察。(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5)归纳总结分析评估让学生描述实验结果,从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大小、吸热情况等描述。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沸腾。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水的沸点在正常条件下是100。指导学生观察熄灭酒精灯后,杯中的水不再沸腾,让学生思考原

42、因,指出:沸腾需要吸热。师说明: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我们以后再进一步学习。根据液体沸点表,请同学们思考:这节课你所用的温度计是否是酒精温度计?生:(思考后回答)不是,酒精的沸点是78。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设计此课时,从上节课入手,引入新课。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殿堂。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43、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2节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液化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化现象。2知道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液化现象,了解其应用。2通过观察液化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气体液化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直角玻璃管、软木塞、酒精灯、水、铁板、注射器、乙醚。教师:小学自然和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本中都讲过,雨的形成是大气中的

44、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日常生活中液化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演示实验:把热水装在烧瓶中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直角玻璃管插在软木塞上然后塞住烧瓶口,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瓶中的水沸腾时,将铁板靠近烧瓶口,可见水从铁板上滴下。引导学生观察:在直角玻璃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在玻璃管口一小段段距离的位置才看见“白气”。很显然,从玻璃管喷出来的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看不见,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人们才看见,所以“白气”是小水珠不是气。总结:气体温度降低可以液化,大量实验表明,所以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2.压缩体积,

45、气体液化问题:使气体液化是否只有降低温度一种办法?用温度降低的方法虽然能使所有的气体液化,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所以人们就想寻找能在不太低的温度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演示: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为乙醚蒸气,然后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体积,让学生注意观察有没有液体出现。(注:本实验若用投影仪投影观察效果较明显)实验结论: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教师强调;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完成本课时对应

46、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设计此课时,从自然现象入手,引入新课。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一个个演示实验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殿堂。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3节 熔化和凝固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

47、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做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海波、萘、冰、蜡、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搅拌器。请学生回答“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奖励给回答问

48、题的同学一个冰棍,出示冰棍后发现“要吃的冰棍变成了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展示图片不同物质熔化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引出新课。设计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关于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第一个环节:设疑提出问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吸热还是放热 第二个环节:自由猜想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结合问题和生活经经验自由猜想。 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设计实验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器材的限制,为了节约时间,

49、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熔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6人一组,(报时、搅拌、读数、观察状态、记录、描点各一人),根据学生选择海波、萘、冰和蜡做为药品的不同分为八大组做熔化实验。教师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加强分工协作。学生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50、(每1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当海和萘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指明坐标轴上的两条数轴的指向分别表示时间和温度。完成海波、萘、冰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加以投影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以下分析: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吸热还是放热,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并试述理由。 比较不同小组的数据和图像一,再分析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结合学生的图像和回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 第六个环节: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师投影一组晶体和非

51、晶体熔化对比数据和图像问:(1)从图像看晶体和非晶体熔过程有什么不同?(2) 从图像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论: 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问:通过你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上述结论相同吗?若不同?是哪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儿?让学生先在小

52、组内讨论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这样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4节

53、 升华和凝华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灯泡。【创设情境】导语: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知道固态和液

54、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设疑: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就能知道答案了。1.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猜想与假设】猜想1.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碘。猜想2.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气态碘。【设计实验】探究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参照下图进行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2.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

55、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评估】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学生思考后回答:无液态的碘出现。【交流与合作】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学生结论: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2.升华和凝华【总结并过渡】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种现象叫升华,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让学生总结: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2.升华需要吸热吗?凝华需要放热吗?3.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衣柜里

56、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就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升华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什么?学生: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了。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什么现象。学生:水蒸气含量大,遇到冷的玻璃窗凝华成小冰晶。都是凝华现象。冰棍外表的“白粉”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利用干冰储藏食物,运输食品原理是什么?学生: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来吸热降温。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57、1)解释:引入时的疑问“霜降”的实际成因。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2)有这样一个例子,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展示: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成因交流:钨丝受热升华为钨蒸气,冷却后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着在灯泡壁上。(3)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提问:人工降雨的全过程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思考回答:这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促使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交流: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凝华小冰晶熔化(4

58、)舞台上的烟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说一说这里包含的物态变化名称学生: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为看到的白雾。4.讨论“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学生思考、交流根据学到的知识填空。师生矫正。箭头所指示的物态变化名称。5.阅读“科学 技术 社会”了解水的循环我们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使用节水器具、优化用水系统的运行,更需要每个人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共同保卫我们的蓝色园。阅读后讨论、交流水的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节约用水的一些措

59、施。节约用水措施如:让水循环利用淘米水浇花;及时关闭水龙头。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5节 水循环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2.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2.

60、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