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_第1页
数学家陈景润_第2页
数学家陈景润_第3页
数学家陈景润_第4页
数学家陈景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教育名家简介实践课1数学家陈景润23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4目录人物简介著作及成就生平履历相关信息个人轶事同名影视5人物简介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

2、),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6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7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

3、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8著作及成就著作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4、 9生平履历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为他主办的活动上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0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1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5、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12相关信息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13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

6、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4“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

7、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5。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16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

8、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17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9、” 18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12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19个人轶事婚姻故事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 20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拉去看这位名人,过去连女

10、人名字的边都不粘,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亲切地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当值班医生。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彼此产生了爱情,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21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

11、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 22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23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

12、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 24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福州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

13、案”。 25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为数学系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德、法、日、意大利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26为了梦想成真,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57年,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

14、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哈伯斯坦和黎希特把他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27师生情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师生情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 陈景润与华罗庚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28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

15、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1956年,厦大李文清请数学所关肇直转交华罗庚一份稿件。华罗庚接到了这个和自己相似的、饱经苦难、经历沧桑的青年的来稿,看后十分惊喜地称赞这个青年,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深刻。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和华罗庚一样家喻户晓的陈景润。 29同名影视基本信息电视剧陈景润 30陈景润是闽籍著名数学家,为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明珠,倾其毕生心血,其事迹激励了无数人投身科学事业。电视剧陈景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把陈景润一生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以及他那宽容、善良的性格,真实地展现给观众,使人们心中得到启迪和激励。该剧于2008年1月24日起每晚8点在福建电视台播出。 31内容简介自幼

16、喜爱数学的陈景润,有幸得到著名教授沈元的启发,开始了一生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历程。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陈景润成为厦门大学数理系的一名大学生。尽管要忍受生活等种种艰难的困扰,但是陈景润慢慢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事业追求的精神基石,并作为高材生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可当生性不善与人交流的陈景润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茫然更不知所措。北方寒冷的天气也让这位南方体弱多病的小伙子病倒了。在中学教书的这段日子里,陈景润发生了不少和学生的一些趣事和尴尬,他的特长并不是教别人,而是在自己的美丽而灿烂的数学世界里。最后因身体和不适合教学而病退回家。陈景润的人生自此陷入一段无奈的时光。 32因为不想依靠家人生存,陈景润在福州摆起了书摊。在经过一系列的惨淡经营、被人误会不理解、甚至被当成特务调查陈景润的窘境,被爱材如子的厦大校长王亚南知道了。随后,他顺利回到厦大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论文得到中科院数学所华罗庚的赏识,陈景润幸运的被调进中科院。他立下人生目标,开始了向哥德巴赫猜想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