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1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2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3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4页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精选 8 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 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 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 够喜欢。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 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 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2、。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 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 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PPT 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

3、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 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 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 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 是 惊 异 之 辞 。 “ 危 ”“ 高 ” , 一 义 重 出 , 极 言 蜀 道 高 峻 。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 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

4、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 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 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 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 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 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 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 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 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

5、历其境的设想, “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 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 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 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 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 把 3、4、5、7

6、 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 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 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 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 第二课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 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7、 4、教师指导总结: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 展示:) 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 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 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

8、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 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 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 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 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9、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2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 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

10、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 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 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 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 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 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 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 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 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 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 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1、。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 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 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 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 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 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 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 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

12、烈抨击当时 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 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 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 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 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 900 多首,著作有 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 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13、难于/上青天!(“噫吁 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 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 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 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xx)鱼凫(yf)秦塞(si)喧豗(hu) 石栈(zhn)猿猱(no)扪(mn)参(shn)历井 抚膺(yng)巉(chn)岩飞湍(tun)崔嵬(cuwi) 砯(p

14、ng)崖万壑(h)峥嵘(zhngrng) 吮(shn)血咨嗟(zji)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

15、(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 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 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 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

16、我们大家来做一 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 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 2 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 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此游戏重复 3-4 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 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 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

17、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 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 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 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 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 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 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

18、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 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 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 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 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 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

19、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 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 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 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 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 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 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 “西当太白

20、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 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 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 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 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 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 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 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连峰去天

21、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 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 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 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 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 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 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 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

22、平和诗歌 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 选做一题;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 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 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 知之甚

23、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 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 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 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

24、,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 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 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 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 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

25、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 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 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 肉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 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

26、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 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 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 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 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 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 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 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 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

27、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 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 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 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 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 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 于指顾之间”,绝非

28、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 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 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 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29、。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 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 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 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 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

30、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 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 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 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 450 公里,入川 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 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 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 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 72 峰绵延

31、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 “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 听其声、悟其情 四、诗题解说: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 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内容来看, 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 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的意图很可能是严防野心家发难。 五、字词 噫吁嚱 yxx,鱼凫 f,石栈 zhn,猿猱 no,扪参 mnshn 抚膺 yng,巉 chn,岩号 ho,古木飞湍 tun,喧豗 hu 砯 Png,崖峥嵘 zhngrng,吮 shn,血崔巍 cuwi,

32、咨嗟 zji 六、赏析课文 (一)诵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指出字的意义。 1.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2.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3.去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33、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

34、握 1.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一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 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诗歌主要在咏叹什么?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含义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内容层层深入,有一 唱三叹之效 (五)诗歌解读: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 作用? 蜀道的来历长期闭塞、重山叠岭、五丁开山历史悠久 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 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5、(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 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是细节描写。 (2)想象和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以 虚衬实,夸张地写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 人的想象,说蜀道的高危难行。 3.诗人给这个蜀道“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读第 2 段) (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写 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连峰去日不盈尺万壑雷“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诗人用 夸

36、张的手法,由静而动,写蜀道山水险恶,让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4.诗歌最后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 写的意图。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 30 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 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 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 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

37、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 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 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 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六)全诗的结构总结 七、诗歌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 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开辟之难 虚写映

38、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 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 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 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 之难。安居之难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

39、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 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40、,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 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 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

41、、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 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 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42、: (1)作者介绍:李白(701 年 2 月 28 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 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 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 762 年病卒, 享年 61 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 多有猜测,主要有四

43、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 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 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 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 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 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 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 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 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

44、,也缺乏依据。 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 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 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xx)鱼凫(f)秦赛(si)石栈(zhn)猿猱(no)萦(yng)扪 (mn)参(shn)抚膺(yng)峥嵘(zhngrng)崔嵬(wi)喧豗 hu)砯 (png)崖转(zhun)石万壑(h)巉(chn)岩吮血(shnxu)咨嗟(zji) 3、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认识字音,读准词语。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义。 4、解题: 蜀道难乐府旧题,李白以旧题出新

45、意,他所说的“蜀道难” 到底有多么难行呢?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难行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朗读录音(多媒体放映朗读录音,配以巴山蜀水 的画面) 下面给同学们 5 分钟的时间,自由梳理诗歌内容,并在理解有难 度的地方做上标记。(同学在梳理完之后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自己解答。) 5、课文分析、归纳以及赏析: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 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 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

46、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四)小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 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可以 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它的心胸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 魄看待社会和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 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 中的主旋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2、分析蜀道难的雄奇险峻的具体体

47、现。 3、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以及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 (二)复习要求: 1、温习全诗的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请学生背诵全文。 (三)具体步骤: 1、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 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蜀道难 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 的呢? 2、课文教学: (1)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A 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的方言。“噫吁嚱! 危乎高哉!”连用了惊叹词,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感觉 到蜀道的高峻、艰险

48、,充分表现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 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 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 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这是一 种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C“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 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 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道路,消除了秦蜀 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

49、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 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没有 丝毫迷信色彩,而是有力的、信服的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 2 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 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地 而作的。全诗及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 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几)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 不忍故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最后一段写蜀地战祸,意在告诉 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 而剑阁之险尤甲与蜀”可见,写剑阁之

50、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 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 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的水到渠成,自然 而完美。 (2)分析归纳: 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 诗叹咏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 高,在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3)能力提升: A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奇峰险峻的呢?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 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鹂不得飞度,猿猱欲度愁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 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收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51、步履艰难、 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 和蜀道上的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 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 的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副色 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B 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显 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咏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 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蕴含了诗人的具体描写和 抒情。例

52、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 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能过,人又何能 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 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 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 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的感觉, 有一种不的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 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外。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

53、情地朗诵这 千古名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自由诵读剑阁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 叹高蜀道的来历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叹险蜀道上环境凄凉蜀道之难蜀道难 蜀道上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早还家 惨象环生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 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54、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 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 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 文,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 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

55、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 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 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 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 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

56、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 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 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 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 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

57、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 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 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 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 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 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 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 (PPT 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 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58、试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 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 师点拨。 明确: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 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 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 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 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 “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 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 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

59、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 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 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 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 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 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 的写法。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 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

60、胸长叹、 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 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 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 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 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 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 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 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