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产业结构分析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重点是揭示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动因。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寻找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政策服务。同样,也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技术进步、产品及市场开发找到目标及依据。产业结构分析的特点是采用经验性法则,对准宏观领域中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一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的概念和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的重要前提。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宽窄两种口径。产业结构(宽

2、口径)作为“经济结构”来使用,这是一种最广义的产业结构含义,它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企业关系结构,还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和所有制性质结构等。产业结构(最狭义的含义)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是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应从质与量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产业之间的关系,即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和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生产力诸要素及其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 。产业结构从其数量比例来看是指产值、劳动力和资产的比例关系,这种量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查:第一层次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

3、、三次产业的结构;第二个层次是一、二、三次产业各自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如第一产业可分为农林牧渔结构;第三层次是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结构,这是最深层次,是其基础。产业结构从质的方面来看,是指产业的素质即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方面的分布状态,它可以从生产要素及成果分布的优化程度、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生产成果的经济效益、资金技术密集度、资产负债情况、规模效益、劳动力素质、经济外向度、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角度来考察。产业结构只有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研究,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体系提出的要求。二、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对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一定的标准

4、进行分解和组合,划分为多层次的产业门类。这种分解和组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明确标准的,这标准是来自对产业结构研究的需要。产业分类从18世纪6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试图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起,随着人们对产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发展所提出要求的不断增加,产业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方法 马克思根据社会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部类,其划分的标准是将用于生产消费的就是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就是生活资料。 马克思通过这种产业的划分剖析了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对指导国民经济的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

5、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这种产业的划分方法为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的这种划分是对创造价值、生产有形产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因而这种划分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如服务业部门。 这种划分是用经济用途的标准来划分,在理论上不存在什么困难,但在实践中对那些既可归入第部类,又可归入第部类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产品,划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农轻重分类法为了将两大部类分类方法实用化,计划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对产业结构采用了“农轻重”的分类方法。“农轻重”里的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它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现农业中已不包括副业),轻重工业的划分最初是以工业产品的重量和容积为依据,把生

6、产相对较轻、较小的产品的部门称为轻工业,把生产相对较重、较大的产品的部门称为重工业,后来又把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称为轻工业,而把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统称为重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皮革、食品、家具、印刷等工业,重工业包括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农轻重”分类方法具有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可以大致实用地反映出社会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对于安排经济发展计划和考察工业化实现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一直沿用此分类方法,它几乎成了唯一的分类标准。“农轻重”的分类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轻重工业的界限难以明确地确定,如一些被归入轻工业类的产品,如电子产品,

7、日益具有“重”的特性。这种划分没有能把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更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这种划分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产品的多种使用价值,如不能反映一种产品可同时进入生产和生活两个消费领域。在工业化程度较低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农轻重”分类方法中所存在的上述局限性相对小些,因而“农轻重”分类方法比较适用于工业化程度较低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三)三次产业的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按照三大产业的标志划分为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该种分类方法是20

8、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时普遍采用的最重要的方法。该种分类方法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教授于1935年提出的,他以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资本的流向为主要标准,对三次产业进行具体划分。 在新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范围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9、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新规定与原划分方法相比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根据经济活动性质,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农、林、牧、渔服务业从原第三产业划归入第一产业。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1985年的划分办法中规定,第三产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具体又划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之所以取消这种层次划分,首先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划分方法中第三产业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已不很清晰;其次是三次产业

10、划分规定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的,行业分类的划分层次非常明确,完全满足三次产业统计的需要;社会各界也认为继续划分四个层次必要性不大。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使三次产业包含了国民经济的所有的产业和行业,既包括了所有的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了所有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具有产业、行业划分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这有利于全面地分析研究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由于三次产业主要是按生产发展阶段和产品的性质来划分的,有利于我们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及其高度化过程;有利于全面地研究产业结构诸方面变动的规律性;

11、也便于和国外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应作为我们研究产业结构的主要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在划分具体现实的经济活动时,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 如采矿业的产品是取自于自然界,因此,采矿业理应放在第一产业里,然而如果这样,矿业与农林牧渔放在一起显然很不协调; 供电、供气、供水这类行业,始终游离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 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庞杂,在其理论基础上,它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限,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界限,该种分类方法把除了家庭内部自我活动以外的活动都视为经济活动,把国家机关、各种社会团体等统统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四)产业结构的其它分类方法1、按资源密集

12、度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 在这里,“资源”是指投入生产活动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差异,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三类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即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部门,如纺织工业、食品工业、服装工业、皮革工业、服务业(商业、旅馆、饭店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此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资本密集型部门,即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部门,如钢铁、化学、机械制造业都属此类。技术(知识)密集部门,即活劳动中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部门,如电子计算机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此部门的特点是:消费资源少;产生公害小;产品附加值高。上述产业的划分不存在绝对的标

13、准,其划分的标准往往是相对的。如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界限在实际统计上较难解决;电子计算机产业看起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实际上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它们的产业结构一般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发展过程,因而该种产业划分方法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按消耗能源的水平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 这种划分是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把产业部门划分为低耗能产业和高耗能产业。 这种产业的分类是以世界性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为背景的。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一些能源供应不足的国家如日本,就确定了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和节能产业的战略

14、。我国能源供应也较紧张,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能源供应将更加紧张,因此,按该种划分来研究产业结构,也具有现实意义。3、按所有制的性质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这种划分是根据产业的所有制的性质,把产业划分为: 国有、国有联营、国有与集体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的产业; 分为集体、股份合作和集体联营的所有制性质的产业; 分为私营独资、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的产业; 分为与港澳台合资合作经营、港澳台商独资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的产业; 分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制性质的产业; 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联营和其他内资的所有制性质

15、的产业。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可用来研究产业的所有制结构。4、按区域分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研究各产业的区域结构,如在我国可把产业分为东、中、西部产业,在江苏省可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产业,以分析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可针对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产业划分为高污染产业、低污染产业和绿色产业等。第二节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一、产业结构变动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指标的方法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指导产业结构

16、调整服务。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还要研究产业结构质的变化,因而研究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的统计分析指标就可分为对产业结构量变程度进行测定的统计分析指标方法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进行测定的统计分析指标方法。由于产业结构的质与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研究量变指标时可对其计算结果进行质的分析,在研究变动的质量指标时是在数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质的研究。(一)对产业结构的量变程度进行测定的 统计分析指标方法在明确了产业分类与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可对不同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及成果的总量和由其算出的产业结构按时间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时间数列,从动态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动

17、的规律性。时间数列是由统计指标及其所属时间两个要素构成的,编制反映各产业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动态时间数列,是研究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变化预测的统计分析的首要方法,因为研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其它任何方法都是以各产业的总量与结构的时间数列的分析为基础的。对产业结构量变程度进行测定的统计分析指标方法就是在其时间数列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和研究的。 1、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计算公式为:其中:K为产业结构变动值;qil为报告期构成比;qio为基期构成比。i为产业序号,l表示报告期,0表示基期。计算出的K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反之,越小。由于该指标是将各产业份额变动的绝对值简单相加,故与Moore结构

18、变化值指标相比具有计算简单的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变动值不能分辨结构演变中各产业的此消彼长的方向变化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中必须加以注意。2、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指标 约翰.H.摩尔,“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年3月。 该指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产业共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象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当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产业(向量)的夹角就会发生变化,把所有的夹角变化累计起来,就可以得到整个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该指标称为Moore(摩尔)结构变化值。 Moore

19、结构变化值小或Moore结构变化度数大,则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大;反之,则变动程度小。用该方法测定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有其计算的科学理论依据,看变化的度数大小比较直观,但计算起来比结构变动值指标复杂、繁琐,它也不能分辨产业结构演变中方向的变化,其计算的变动度比结构变动值要平缓些。 ( 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进行测定的统计分析指标方法 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不仅有个量变的程度问题,还有一个量变的质量问题,若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能够稳定、迅速地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发展变化则产业结构的运行质量就较好;反之,运行质量就差。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可有许多种,我们这里着重提出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划分法、

20、产业结构变动的效益分析方法、产业结构熵数指标和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法。1、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划分方法 该种方法是根据政治和经济因素或质量互变的关节点将产业结构时间数列划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来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如我们可将政治因素与中期经济计划结合起来,把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49 1957年为“一五”计划时期,是从建国到“大跃进”之前;1958 1965年,为“大跃进”、“三年调整”期间,是从“大跃进”到文革之前;1966 1978年为“文革”动乱期间;1979 现在为改革开放、加快社会经济建设期间。政治因素必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因而这样划分阶段

21、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分析。 我们还可以从产业结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找出质量互变的关节点进行阶段划分,这种划分则很有利于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质量问题。 2、产业结构变动的效益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的效益的质量分布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可对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各产业资产产值率、各产业出口商品系数等多方面列出时间数列划分阶段进行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由在整个产业中不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份额与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相比而得出的。3、产业结构熵数指标4、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法 产业结构增长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增长。各产业部门的增长是否是稳定与协调的增长,这

22、关系到产业结构增长变化的质量,任何产业增长中的“异军突起”和“大起大落”都会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异常变化,导致产业结构运行质量低下。 二、产业结构联系分析方法1.结构相似系数从表3-12可见,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虽与5国的结构相似系数均在80%以上,但与人均GDP与我国相近的印尼最为相似,相似程度为99%,与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最不相似,相似程度只有80%。我国与美日英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产比重过高,二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低,说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2.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是采用将对比的指标数值转化为分数并运用权重系数算出综合评分值进行评价的方法。我们可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

23、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尼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对比计算分析,以说明综合评分法的运用(见表3-15)。 3.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发现的,他对近二十个国家的资本资料和消费资料净产值变动的比值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动而不断下降,该比值从大到小可表明工业化程度的加强,可把它用于研究和比较工业化程度,可通过工业内部结构反映工业运行质量。 表4-3中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工业水平较低;第二、三阶段初步迈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处于工业振兴时期;第四阶段,生产资料生产超过了消费资料生产,基础工业高度发达。用该比例反映工业化程度较为简便,但也具有以下局限性:

24、一是统计分析的范围较窄,仅局限于轻重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关系;二是资本资料与消费资料工业部门的划分用轻重工业的划分去代替必有计算误差。故我们对计算结果还要进行具体分析。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化:总体趋势分析 在产业结构理沦中,最著名的学说应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沦。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cG克拉克分别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依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二、对我国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的实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从图2-1可见,随着我国生产力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1952年以来,总的来看,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

25、二产业的比重在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提高。具体地说,我国按GDP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三二”(这表明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该类型经历的时间为1952-1957年)、“摇摆型”(1958-1961)、“一二三”(1962-1969)、“二一三”(1970-1984)和“二三一”(1985-现在)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三次产业各年均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类型。1952年三次产业的比重顺次为50.5%、20.9%、28.6%;1957年为40.3%、29.7%、30.1%。该类型是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同时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发

26、展变化的基础和起点。“一三二”类型表明,当时我国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占主体地位,工业极不发展,城市畸型发展,主要为消费城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这时期大力进行了工业建设,156项重大建设项目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经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产,汽车制造、飞机、机械制造和冶金等行业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二产年平均增速达19.69%,开始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摇摆型结构”类型。195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顺次为34.1%、37.0%、28.9%,产业结构上升为“二一三”类型;195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7%、42.8%、30.

27、6%,产业结构又迅速上升为“二三一”型;196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2%、31.9%、32.0%,产业结构又迅速回落为“一三二”型。这种结构变动是由于发动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和进行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跃进”违背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规律,打破了原有产业结构自身发展的正常秩序,片面追求产业升级,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农业年均下降8.02%,第二产业年均只增长4.14%。然后,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作法,中央开始结构调整,使我国产业结构又回归到与它的三次产业生产力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水平上,这样,又重现“一三二”类型。第三阶段:19621969年,三次产业各年均呈现“一二三”结构类型。1

28、962年三次产业的比重顺次为39.4%、31.3%、29.3%;1969年为38.0%、35.6%、26.5%。这一阶段与一、二阶段相比其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位次由第三位历史性的上升到第二位(以1962年为转变点),这是我国“一五”时期的发展和“二五”时期中的结构调整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的结果。这一阶段主要经历了“三年调整”和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的发动使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由于“三年调整”的良好基础和广大干群力排干扰,该阶段在曲折的历史环境下仍坚持了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政策,我国工业年平均增长9.19%,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我国农业也以年均5.72%的速度增长。第四

29、阶段:19701984年,三次产业各年均呈现“二一三”的结构类型。197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顺次为35.2%、40.5%、24.3%;1984年为32%、43.3%、24.7%。这一阶段与前几阶段相比其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位次历史性地跃居第一位(以1970年为转折点)。该时期的后半期,我国已处于改革时期,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迅速的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思想理论上纠正了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倾向,使“重重、轻轻、轻商”、“重生产、轻流通、

30、轻消费”的错误观念和作法得到了纠正,端正了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它产业关系的认识。在这段改革时期,由于第三产业原有基础相对较差、投资效益较高和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第三产业需求的日益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长8.23%。这一阶段,我国农业年平均增长4.44%,工业年平均增长10.32%,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第五阶段:1985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198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顺次为28.4%、43.1%、28.5%;2002年为15.4%、51.1%、33.5%。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继第二产业跃居第一位后,第三产业又历史性地

31、跃居为第二位(以1985年为转折点),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前一阶段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这一阶段,国家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日益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形成,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外向化的程度明显提高,成功抵御了亚州金融危机的冲击,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紧缩,并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加大了调整的力度,产业结构继续朝着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一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正朝着“三二一”的发达类型转变。现与“三二一”的发达类型只差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再就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观察(见图2-2),新中国成立以后,结构类型的转

32、变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即1952-1969年的“一三二”类型、1970-1993年的“一二三”类型和1994现在的“一三二”类型。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见图2-3),我国农(这里指种植业)林牧渔农业总产值比重呈下列变化:种植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52年的种植业总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85.9%下降到2006年的50.79%;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1952年的11.2%上升到2006年的32.15%;渔林业在1990年前比重小且变化不大,在1990年之后,渔业比重有了提高,从1990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10.45%,林业比重总体上看一直在3%-4%之间。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33、(见图2-4),我国轻重工业结构呈下列变化:1949年轻工业比重为73.6%,重工业比重为26.4%,按工业总产值计算的霍夫曼比例为2.79,工业水平很低,尚处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到了2006年,我国轻工业比重为29.96%,比1949年下降了44%,重工业比重为70.4%,比1949年上升了44%,霍夫曼比例下降为0.43,我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从工业的十二大支柱行业结构来看,2001年与1996年相比,按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口径计算,纺织业由第一位降至第五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的位次均有下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4、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位次有所上升,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由1996年的第八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6%上升到1999年的第一位、所占比重为8.15%,2001年又提高到9.55%,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首要支柱,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煤炭和食品等传统产业完全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的变化: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GDP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1.8%下降到2001年的8.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由1952年的4.3%上升到5.4%;2000年与1990年相比,金融、保险业(该行业

35、GDP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下降了3.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6%)、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5%)、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2%)所占比重均有下降;社会服务业(+5.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2%)、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0.1%)所占比重均有上升,其中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相对较快,但总的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较缓慢。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19521978年,人均GDP从119元上升到379元;1979-2006年,从417元上升到16084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

36、P快速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也加快了,其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向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在结构变化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启示与建议 第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体现了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也体现了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要遵循这些规律,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我国GDP三次产业结构类型的变化规律为“一三二”、“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从业人数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一三二”、“一二三”、“一三二”、“三一二”、“三二一”。 根据世界人均收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按库兹涅茨

37、标准,2002年,我国人均GDP989美元,GDP三次产业结构应为11.17%、52.25%、36.58%,为“二三一”类型,而我国2002年GDP三次产业结构虽已达到“二三一”类型,但具体比重水平偏低,为15.4%、51.1%、33.5%,我国一产比重偏大,三产仍发展不足。按库兹涅茨标准,我国从业人数三次产业结构应为17.3%、45.4%、37.3%,为“二三一”型,而2002年我国从业人数三次产业结构为50.0%、21.4%、28.6%,为“一三二”型(我国结构转换有特殊性),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比重偏小,劳动力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因此我国现应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着力巩固和调整

38、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片面地、过高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化程度,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遵循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对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分析还表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政策越是符合和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其正效应就越大;如果违反其规律则会产生负效应。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特别是各项产业政策,对不同情况的产业分别采取支持、鼓励、限制和保护的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对提高国家竞争能力、对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特定产业,国家应制定和完善

39、支持性产业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成长性的战略产业,国家应制定和完善鼓励性产业政策;对竞争性产业,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竞争性产业政策(如公平的投资和税收政策、规范的反垄断法规和防止过度竞争的政策);对污染环境、技术水平落后、严重供大于求的产业制定和完善限制性产业政策;对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农业、服务业和一些幼稚产业,制定和完善保护性产业政策。第三,我国产业结构(按GDP划分)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其结构水平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使我国早日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使产业结构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GDP产业结构从1952年开始,从“一三二”型转换为“二三一”

40、型共经历了34年时间。其中,从“一三二”型转换为“一二三”型经历了11年,从“一二三”转换为“二一三”型经历了8年,从“二一三”型转换为“二三一”型经历了15年时间。尽管我国1952年以来的结构变化转型的速度相对比西方国家快,但由于我国加快发展的起点低、时间晚,我们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仍很大,如最发达国家如美国1992年GDP三次产业结构顺次为2%、26%、72%,英国1994年为2%、32%、66%,日本1994年为2%、38%、6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1993年为7.1%、43.4%、49.5%,巴西1991年为10.8%、37.3%、51.9%。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我国生产发

41、展速度正常,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我国在2050年之前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第四,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把我国GDP与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两种结构均是从“一三二”类型开始演变的,但演变到现在出现了从业人员结构落后于GDP结构类型的状况,出现了阶段的差异,使我国的GDP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二、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可根据产业结构的预测方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预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运筹学模型、系统动态学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等方法,它们各有

42、所长。这里主要简介几种简便适用的经济预测方法及模型,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 以上两种产业结构的预测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易行;缺点是只考虑了报告期与基期两个结构比或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总量的信息,而中间各期的信息未予考虑,若报告期与基期或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出现异常值则更会影响预测值的准确性。用过去时期的信息计算年均结构变动值或年平均发展速度进行外推式预测是假定未来一定时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与过去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很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在计算出年均结构变动值或年均发展速度后,应当在对未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年均结构变动值或年平均发展速度进行一定的修定,使预测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二、线性与非线性方程的预测方法 (二)非线性趋势方程拟合法现实的长期趋势是很复杂的,并不总是呈现为线性趋势,也就是说现象变动的变化率或趋势线的斜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不一定保持不变。当时间序列在各时期的变动随时间而异、各时期的变化率或趋势线的斜率有明显变动时,现象的长期趋势不是线性的,但又有一定规律性,这时称现象的长期趋势是非线性趋势。有规律的非线性趋势,常呈现为某种形态的曲线变化,又称为曲线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