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讲座_第1页
职业教育讲座_第2页
职业教育讲座_第3页
职业教育讲座_第4页
职业教育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王万智2014年10月09日一、职业教育的界定二、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三、职业教育的现状四、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五、解读纲要中有关职业教育的要点六、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境界。 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教育技术,2004,(2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所界定的与“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等级是5B(共7个等级),内涵是“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

2、的,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3、人力资本(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新思路。(Thodore.W.Schults) 该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入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增长速度快。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

3、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4、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希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的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内涵: 公平性(Fairness) 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含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给世界以公平分配和公平的 发展权

4、,消除贫困的问题优先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不要为一代人的需求损害后人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能源、钢铁和纸张等占全球的80%。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内涵:希伦特兰夫人论述“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Common) 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

5、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为实现“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本专题在教育部发展

6、规划司统计处和教育部信息中心数据处的指导下,根据“十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统计数据,采用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合规划发展目标,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满足“十一五”发展目标需要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举措。1、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十一五”发展的目标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出,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初步

7、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九五”至“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下滑和回升两个阶段,后又经过“十五”后期二三年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1611所,比2000年减少4324所,减少比例为27%;在校学生1324.74万人,招生537.29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51.41万人和200.92万人,在校学生和招生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比例为23.4%和59.7%。与规模发展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办学条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使得办学质量和健康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广西桂林召

8、开的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指出:“2006年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总体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培养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进一步分析、监测和大力改善中等

9、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中等职业教育办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办学条件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但生均水平逐步下降 在经历了政策调整的低谷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近年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的不断下降的办学条件不足问题。 生均建筑面积逐年减少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产权建筑面积16619.83万平方米,独立使用非学校产权面积1249.65万平方米,分别比2003年增长2.92%和59.37%;有产权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6879.36万平方米和1266.70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48%和2.63%;全国有产

10、权生活用房6325.71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330.44万平方米,增长5.51%。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建筑面积由2003年的18.1减少到14.89平方米,减少了3.21平方米,比教育部颁布的最低控制标准还少1.3平方米。如果再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校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会日益凸现,成为中职规模发展的制约条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校舍建设。 生均图书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图书指标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3年的生均图书数量减少了7册。生均图书已经低于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标准3.24册,如果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

11、校生规模测算,尚缺图书约5万册。 生均固定资产值和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下降 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均固定资产值和教学仪器设备值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3年分别下降2898元和1167元。 办学条件呈现出“中部凹陷”的局面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特别是中部地区办学条件尤其紧张,各项生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西部还要低,而中部六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9%,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31.39%,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63%,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应

12、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生均办学条件全面下降的态势不容乐观 总体来看,“十五”后期,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舍建设相对滞后,生均拥有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等条件均在逐年减少,给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详见表1)。表1 中职学校生均办学条件情况占地面积(平方米)纸介图书(册)电子图书(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固定资产总值(元)学校产权建筑面积(平方米)独立使用非学校产权面积计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计教学及行政用房宿舍面积2003年54.8033.81.515.471252334971

13、8.108.763.840.742004年47.8230.92.015.479961251116.457.973.630.842005年44.4726.82.514.879625233014.897.303.401.12 、专任教师总量有所增加,但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增长5.4% 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 如果根据2005年全国平均生师比测算2006年中职扩招100

14、万学生,至少需要增加4万教师。到“十一五”末期,中职招生达到800万人,预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400万人。如仍按目前的生师比测算,至少还需要再增加教师47.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增加专任教师1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17的设置标准测算,则至少需要再增加约82万专任教师,加上自然减员的因素,每年要增加21万教师才能基本满足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表2 2005年中职教师缺口分析 注:参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职成20018号文件)生师比为17:1 通过对生师比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省份,其生师比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师比高,有些省市生师比高达

15、34:1,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凸现出培养能力的不足(详见表3)趋势。2005年按1:17测算2010年需要教师数专任教师生师比在校生数计缺编教师数总 计58869422.513247421779260 190566 东部地区26750622.05895811346812 79306 中部地区17976524.34368085256946 77181 西部地区14142321.12983525175501 34078 表3 2005年全国分省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分布情况(X:1) 从生师比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劳务输出较大的人口大省

16、,这说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初,广东出现的技工荒就明显地印证了这一问题。8-1516-2021-2526-3031以上东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山东江苏福建中部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西藏、新疆内蒙、广西、云南、甘肃、青海重庆、四川、陕西贵州宁夏 专任教师素质不高 “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4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其中,增幅在2%以上的有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青海、新疆等6省区;在比例减少的省市中,减幅在1%以上的有广东、西藏。表4 “十五”后期中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情况比较单位: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而全国统计报表资料显示,200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2%左右;占

18、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为23.0%,这说明我们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指导课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指导课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指导课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指导课比例2003年5560910.0619.332676010.6821.14135528.0415.461529711.4320.852004年6326511.1921.693088911.9623

19、.73154669.0617.641691012.4222.902005年7263212.4523.943343912.6124.691887910.6020.692031414.5326.50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构成偏低。与普通高中相比较,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的这一指标,所占比例低于普通高中约10个百分点。表5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比较情况 (单位:人,%) 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所占比列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学历结构2003年5599521070575本科及以上37257866.548105

20、2075.71专科16904330.1925402623.73专科及以下183313.2760290.562004年5710371190681本科及以上39495269.1694770079.59专科15985427.9923818320.00专科及以下162312.8447980.402005年5886941299460本科及以上42294471.84108449083.46专科15104425.6621090716.23专科及以下147062.5040630.31表5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比较情况 (单位:人,%)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所占比列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

21、职称结构2003年5599521070575副高及以上9526817.0119167017.90中级22728140.5937731735.24初级及未评23740342.4050158846.852004年5710371190681副高及以上9902617.3422014718.49中级23147540.5440923434.37初级及未评24053642.1256130047.142005年5886941299460副高及以上10538417.9025069719.29中级24020140.8044301034.09初级及未评24310941.3060575346.62 从教师职称上看,全

22、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17.9%,中级职称占40.8%,与普通高中比较,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低1.4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比普通高中高6.8个百分点。从分区域的专任教师职称看,东、中部地区的高级职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纵向看,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近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详见表6)。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全国只有71.84%,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3.46%。相差将近12个百分点。有些省的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主要是靠文化课教师的学历抬高比例,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很低,大约

23、只有20%,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只有2%至5%.就近3年的数据比较,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而中等职业学校只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增幅也低于普通高中。 表6 “十五”后期中职学校教师职称结构情况比较(单位:人,%)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2003年559952253560170651135741副高及以上9526817.014278916.883105918.202142015.78中级22728140.599917639.117072641.445737942.27初级及未评23

24、740342.4011159544.016886640.355694241.952004年571037260578172600137859副高及以上9902617.344523217.363145018.222234416.21中级23147540.5410192539.117136341.355818742.21初级及未评24053642.1211342143.536978740.435732841.582005年588694267506179765141423副高及以上10538417.904827718.053345118.612365616.73中级24020140.801054533

25、9.427505241.755969642.21初级及未评24310941.3011377642.537126239.645807141.06表7 “十五”后期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结构情况比较(单位:人,%)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2003年559952253560170651135741本科毕业及以上37257866.5418003571.0011083564.958170860.19专科毕业16904330.196625926.135441131.884837335.64专科肄业及以下183313.2772662.87

26、54053.1756604.172004年571037260578172600137859本科毕业及以上39495269.1619282174.0011503166.658710063.18 专科毕业15985427.996129823.525264630.504591033.30 专科肄业及以下162312.8464592.4849232.8548493.52 2005年588694267506179765141423本科毕业及以上42294471.8420551776.8312423869.119318965.89 专科毕业15104425.665638921.085084228.2843

27、81330.98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而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只有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目前很难录用和挖掘到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自己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也很难留住。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录用大专院校毕业生占专任教师的4%左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普通高中录用本专科毕业生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左右,比中职学校高出近3个百分点。二是外单位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每年约占

28、专任教师总数的3%左右,同样是下降的趋势;普通高中从外单位调入的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6%左右,比中职学校也要高3个百分点。三是校内外非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每年约占中职教师总数的2%左右,而这些人中,有近80%是由本校的职工调整到教师岗位进行教学,这是为解决中职教师紧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四是其他原因减少教师的比例,中职占到8%左右,且比两年前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其他原因减少教师只有1.8%,说明中职学校教师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详见下表)。表8 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变动情况因素分析上学年初报表专任教师数增 加 教 师减少教师录用毕业生外单位教师调入校内变动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9、(%)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计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普通高中2003年945995771718.16 793998.39 388824.11 158541.68 2004年1070575867518.10 795107.43 359413.36 152731.43 2005年1190681874677.35 743336.24 351392.95 239572.01 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586833269384.59 279304.76 151622.58 533789.10 2004年559952270594.83 266444.76 109691.96 5257

30、89.39 2005年571037270094.73 273484.79 123832.17 481068.42 3、对策与举措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各项指标的生均水平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形势令人堪忧,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扭转生均水平下降态势,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而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

31、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办学条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分析和跟踪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如不快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水平,不仅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得不到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制约。 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执行标准 办学条件的改善,最终是要落实到教育经费保障方面。为此,需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最低标准。各地要在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紧核

32、算和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并在各地人大、政协、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技术教育行业性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下,保证各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办学执行政府所颁布的生均经费标准。对凡属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做出了努力,仍然达不到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最低标准要求的省级政府,须由中央政府给予补足。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 经过核算,到2010年每年至少增加中职教育经费投入126亿元,其中:新增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包括新建和其他利用)180万平方米(约9亿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0亿元,招聘录用专任教师21万名(约需要42亿元),培

33、养和引进“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至少3万名(约9亿元),新增图书资料5000万册(约5亿元)。经过五年建设,到2010年基本达到生师比为17: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8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500元,生均图书30册,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 要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必须走政府为主、校企合作、内部挖潜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路子,构建多渠道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

34、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

35、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

36、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建立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以培训券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补贴。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 第

37、三,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需求制定相关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依托全国50所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现有的100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到; 第四,强化技能培训。一方面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

38、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鼓励教师参加跨系统、跨行业的第二技术职务的评聘,并从时间上、财力上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的多项技术职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第五,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允许学校不受身份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通过内“培”、外“聘”等多种途径,吸收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各类专门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并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技能娴熟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

39、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职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 为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应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在条件允许的省份,还应在各级政府的保障下,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实现城乡同级专业职务教师享有基本相同的工资待遇。另外,在目前的管理和投入体制下,西部各省级政府要积极统筹、鼓励市级政府积极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缩小西部农村与西部城市、以及与东部地

40、区学校间师资队伍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我国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限较短,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社会上难以认同其教学质量。在监控机制薄弱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缺少校内外的竞争压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家都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如英国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通过听课、观摩教学和征求学员意见等方式考查学校的教学情况。定期公布每研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提倡公平竞争、激励先进、督促后

41、进。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定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进行监督评估,督促其改善。1、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发展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初中、高中和高职。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ists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Vocational edu

42、cation in China is provided at three levels: junior secondary, senio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初中职业教育指小学教育之后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人、农民以及从事其他职业的员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是小学毕业生或有同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学制三到四年。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要求,初中职业学校主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 Conducted mainly in junio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aimed at trai

43、ning workers, peasants and employees in other sectors with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ertain professional skills, juni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fter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is a part of the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students in secon

44、dary 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be primary school graduates or the youth with equivalent cultural knowledge and its schooling lasts 3 to 4 year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bor fo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junior vocational schools are mainly located in rural areas where the economy is les

45、s developed.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技校和职高,它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在培养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具备一技之长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The secondary level mainly refers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Composed of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 skill workers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as the mainstay

46、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raining manpower with practical skills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of various types.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和普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通常是四年,有的为三年。有些专业只为高中毕业生开设,学制两年。这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线生产所需的中等专业能力,所有学生除了要掌握高中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

47、知识、理论和技能。 Consisting of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s and normal schoo1s,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 enroll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th a schooling of usually 4 years and sometimes 3 years, A few specialties are open only to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th the schooling lasting 2 years. The

48、 basic tasks of these schools are to train secondary-level specialized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forefront of production, and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theory and skills of their specialty in addition to the cultural knowledge required for higher school students. 技校招收高中

49、毕业生,学制三年,旨在培养具有中等技能的工人。具备很强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可直接投入到生产中。 Aiming at training secondary-level skill workers, skill worker schools enroll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ir schooling lasts 3 years. Quite capable of practicing and operating, their graduates will directly be engaged in production activities. 职高

50、源于普通高中重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高中教育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专业能力、中等操作技能以及能够直接投入一线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全面素质。相应地,职高开设的专业主要与第三产业有关。 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fter China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irectly coming from the

51、 reorganization of regular high school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nrolls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its schooling lasts 3 years. Its main task is to train secondary-1evel practice-oriented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all-round qualities directly engaged in the forefron

52、t of production, servi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ly, the specialties offered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third industry. 2001年,全国总共有17,770所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高、中专和技校),招收了11,642,300名学生。 In 2001, there were altogether 17,770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cluding vocation

53、al high schools,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 and skill workers school), with the enrollment of 11,642,300 students and the recruitment of 3,976,300 students. 高职主要招收普通高职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两到三年。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比例增加了,从而逐渐建立了中职和高职的联系。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经济建设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尤其强调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养。 With the schooling lasting

54、 2 to 3 years,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enroll graduates from regular high schools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form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s been increased, establishing the link betwee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

55、n gradually. Aiming at training secondary and high - level specialized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talents needed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hasiz6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e-oriented and craft-oriented talents. 目前,有四类机构提供高职教育。第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第二类是中专开设的五年制的高等职业班,第三类是普通高等教

56、育机构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高职教育,第四类是改革后的普通机构,学制两到三年,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就是一线生产所需的高等专业技术能力。 At present, institutions providing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first is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the second is the 5-year higher vocational classes provided in the re

57、gular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 the third is the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d in some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last is the reformed regular institutions offering 2 to 3-year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training practi

58、ce-oriented talents, namely high-leve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forefront of production. 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和劳动部门组织和管理,但是也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职业培训。2001年对1亿人进行了短期培训。 Vocational training of various forms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

59、t present, vocational training is mainly conducted and managed by th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nd labor, but enterprises are encouraged to provide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its own employees. In 2001, short-term training are proved for 100 million person-time.2、中国职业教育成果 The Achievements of Vocational

60、 Education in China 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从1980年到2001年的21年期间,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在所有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中的比例从81%下降到54.7%,在此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比重从19%增加到45.3%。从1980年2001年,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了5000万毕业生,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中级和基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接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劳动者。 During the 21 years between 1980 and 2001,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