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2.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74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兰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 目录 TOC o 1-5 h z 1.总论11.1项目背景11.1.1项目名称11.1.2承办单位1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 1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31.2项目概况91.2.1拟建地点91.2.2建设规模与目标101.2.3项目建设条件11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14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141.3建设

2、的必要性17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7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201.3.3该项目的建设是XX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3济战略部署的需要271.4研究结论与建议 281.4.1研究结论28142建议29市场分析与预测 302.1兰州市城乡统筹现状 30382.2兰州市城乡一体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2.3兰州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现状 392.4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442.5国内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分析和预测 502.6XX景区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 542.6兰州旅游发展SWO分析62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713.1建设规模

3、713.2建设内容72建设条件734.1建设地址现状734.4.1地点与地理位置734.4.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734.4.3 土地利用现状744.2场址建设条件 74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8.11景区游客安全防护措施 115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5.2管网布置及水压要求 106 4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755、建设方案85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855.2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855.2.1建设目标855.2.2建设原则 865.2.3功能定位865.3设计依据865.3.1依据规范标准 865.3.2自然条件895.3.

4、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895.4项目建设方案935.4.1农家乐居住区 935.4.2温泉会所97 HYPERLINK l bookmark104 o Current Document 5.4.3明清街995.4.4养生四合院1015.4.5沿街商铺安置房 104 HYPERLINK l bookmark110 o Current Document 5.4.6桃花源104 HYPERLINK l bookmark112 o Current Document 5.4.7XX广场改造1055.5景区供水系统1065.5.1水源及用水量 1065.5.3管材选用107 HYPERLINK l b

5、ookmark114 o Current Document 5.5.4工程量1075.6景区排污排洪系统 107 HYPERLINK l bookmark116 o Current Document 5.6.1排水量1075.6.2管网布置1085.6.3管材选用1085.6.4排水方案 1095.7景区供热1105.7.1供热热源1105.7.2供热外管设计 1105.8景区供电系统1115.8.1供电负荷及电源 1115.8.2供、配电系统 1115.8.3配电线路设计1115.8.4主要设备及材料的选择 1115.8.5照明设计 1125.8.6供电外线1135.8.7通信工程1135.

6、8.8景区亮化工程1135.8.9景区停车场1145.8.10景区垃圾回收站114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1安全卫生127 5.8.12景区住户搬迁安置 1155.8.13景区三星级公厕116环境影响评价1166.1环境保护标准 1166.2主要环境影响1176.2.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176.2.2对声环境的影响1176.2.3对水环境的影响1186.2.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86.3环境保护措施 1196.3.1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 1196.3.2对声环境的保护措施 1206.3.3对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7、 1216.3.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216.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3消防及无障碍设计 1237.1消防设计1237.1.1设计依据1237.1.2消防设计1247.2无障碍设计127安全卫生与节能、节水和节地 1278.1.1设计依据1278.1.3主要防护措施 1278.2节能和节水1288.2.1设计依据1298.2.2.设计采用的节能标准 1308.2.3节能措施1308.2.4节水措施1318.2.5雨水措施1338.3节地和节土 134组织机构1359.1设立组织机构的作用 1359.2组织机构1359.3人力资源配置 1369.3.1配置原则1369.3.2 人力资源配置 1

8、369.3.3管理制度及措施 1379.3.4人员培训计划137项目实施进度13810.1建设工期13810.2实施进度安排13810.3项目实施进度表138工程招投标139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6.2风险程度分析 156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4.4敏感性分析147 11.1依据的法规13911.2招标范围14011.3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14111.4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141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4212.1工程概况14212.2估算依据14212.3估算说明14312.4资金筹措143融资方案14313.1资本金筹措14313.2

9、债务资金筹措14413.3融资方案分析144财务评价14414.1编制依据144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14514.2.1经营用房销售价格 14514.2.2销售进度及付款计划 145 HYPERLINK l bookmark138 o Current Document 14.2.3 税费率14614.3盈利能力分析 14614.3清偿能力分析14715.社会评价14815.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4815.1.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48151.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4915.1.3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 14915.1.4提高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 14915.

10、1.5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14915.1.6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15015.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5015.2.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15015.2.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15115.2.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15215.3社会风险分析15315.4社会评价结论 15416.风险分析15416.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54 HYPERLINK l bookmark144 o Current Document 16.1.1管理风险155 HYPERLINK l bookmark146 o Current Document 16.1.2政策风险155 HYP

11、ERLINK l bookmark148 o Current Document 16.1.3工程风险155 HYPERLINK l bookmark150 o Current Document 16.1.4资金风险15516.1.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 155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21确定各指标权重 1561622确定评分标准 15716.2.3确定指标分值 15716.3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15816.3.1管理风险的降低 158政策风险的规避 159工程风险的规避 159资金风险的防范 16016.3.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的防范 16017.研究结论与建议 1

12、6017.1研究结论160 HYPERLINK l bookmark154 o Current Document 17.2 建议161附件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XX区XX旅游风景区管委会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法人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 见(2003年12月3

13、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五” 规划9、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甘 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年)11、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12、兰州市新

14、城区规划(2006年)1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2008年)14、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2009年)15、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概念规划(2006年)16、兰州XX文化风景区项目规划方案(2008年)17、XX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18、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建设 项目立项批复19、兰州市XX城乡统筹旅游服务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建设单位提供其他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15、。其二,我国人口大多 数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目前尚未达到小康或者刚刚进入小康、收入还不稳定的人口也主要在农村, 特别是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很大。其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四, 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 市。因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而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宏伟目标上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科学发展现 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 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

16、任 务,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新形势 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巩固相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 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 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 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不 仅是

17、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 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 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 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 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推进城市化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18、,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 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 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 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 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谋划、综合研究,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 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 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 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 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

19、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和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 路,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 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 道路上,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直接、 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一是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 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 树立城区和 郊区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

20、要跳出就新农村 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定式,把新农村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全局中来谋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和支持;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 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 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 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推进经济社 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 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二是要统 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 新农村建设必须规 划先行,要遵循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理念, 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 市域

2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 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类别、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等内容。要加强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 城市设计,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设。要按照“生产现 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构筑以新型工业 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推动“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 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三化”:工业集群化、农民市民化、农业 产业化。三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

22、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 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 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一村一品”,整体推进。对条件相对富裕的村,要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 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

23、模; 对中等富裕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 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贫困村,以结对帮建和劳 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脱贫致富。同时, 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分层推进示范村、达标村和移民搬迁村建设。四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 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 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 化的理念,财政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 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 教育、卫生、文化等

2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 农村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体化的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真正实现党的十 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当前,要集中搞好“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 整合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加大社会帮建力度,打一场农村基础设 施大改善的“漂亮仗”。五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 建设体制机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横亘 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

25、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 除制度“藩篱”,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 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要立足我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 实际,加快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投入机制,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 地、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 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 分割。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 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

26、进大量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 加快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 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就兰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方案,通知明确,今后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 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在未来发展中,兰州将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作为城乡产业对接平台,推进 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形成半小时和一小 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并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

27、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 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 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 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 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 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 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28、比2008年翻一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0%上。西固、红古、 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 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兰州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工作刚刚起步,城乡二元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任务十分艰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 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 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 局。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 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

29、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 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 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前,兰州市已基本完成乡镇、小城镇建 设规划和70%勺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了 12个城乡一体化示 范点,启动农民新居工程 10个,完成农民转市民3万人以上。 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XX区XX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该项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

30、出建设 的。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 XX区XX堡,刘沙公路以北,XX南大门左侧。XX区地处兰州市西北部黄河之滨,位于东经103 34?至 103 47?,北纬 36 04?至 36 10?之间。东起 九州台与城关区接壤,西至虎头崖、大坪山与西固区毗邻,南濒 黄河与七里河、西固区隔河相望,北靠群山与皋兰县相接。全区 总面积86KM距市中心5KM拟建物沿XX公园内道路呈“ U型布 置,均为3层仿古建筑群,砖木结构。XX堡街道是XX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 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XX堡街道管辖桃林路1个社区居委会, 桃林、河涝

31、坡、东街、西街、南门、黄家滩、东门、红艺8个村民委员会。1.2.2建设规模与目标建设目标(1)在兰州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XX区被确定为全市两个市级一体化示范县区之一。根据XX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XX区确定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 城市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推进全区由人口转移型城乡一体化向结构转换型新型城市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全区城市化。到2012年,XX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 90亿元,年均增长 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0元,实现两位数增长,提前8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今年开始,XX区将开始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

32、现农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与 居民共享。为了确保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成效,XX区将重点实施都市休闲旅游业优化提升工程等 8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项目区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XX风景区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 为主要的内容,集“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 乐”等为一体的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综 合性生态园区,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兰州的城市旅游的重要基地之。建设规模项目区占地586亩,总建筑面积44480吊,主要建设内容包 括:农家乐居住区9450朋,温泉会所3700朋,明清街21

33、000甫, 沿街商铺安置房7400用,养生四合院2930彳,桃花源道路3000用, 桃花源景观绿化108400 m ,XX广场牌坊移位,广场铺装32800吊, 停车场20000卅,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等32000盏,垃圾回收设施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景 区警示牌300个,景区三星级公厕(四处)200m。1.2.3项目建设条件区位条件XX堡街道是XX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 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XX堡是一个具有500年文明史的古堡,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百年古树 随处可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有XX天斧沙宫等自然景观;XX堡是

34、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种植桃树近6000亩,年产量530万kg,现有桃子品种240个,其中:早熟品种 52个,中熟 品种92个,晚熟品种63个,通过重点筛选对35个品种进行了 推广,如:筑波88号,白凤、京红、雨花露、岗山白、绿化九 号等,其中白凤桃以其个大、汁多、味甜而文明省内外。XX堡土地总面积13.4km2,耕地面积8500亩,总人口 9575人,其中 4350人从事农林牧业,1100人从事工业,1234人从事第三产业, 人均耕地0.73亩。现辖桃林、黄家滩、红艺、南门、河涝坡、 东门、东街、西街八个行政村和一个城市社区(桃林路社区)及 1个农业事业单位。街道已被纳入“兰州国家级经济技

35、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土地面积 2180亩、生态农业园规划总面积 6078亩。辖区内有兰州师范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68117部队等多家单位。刘沙公路和即将修通的北滨河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极为优越。XX景区条件XX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 XX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 中心15kmo公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 于绿树红花之间。山坡上塑一长 27m的青龙,似腾空跃起,怒目 奋爪。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 XX周围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开之际,这里隆重举办桃花会, 观者如潮。项目

36、区旅游现状条件都市休闲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政府扶贫和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XX堡街道是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素有“十 里桃乡”的美誉,特别是“白凤桃”有贡桃之称。绿地面积6000多亩,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新城区的“后花园”。其中保留百年以上枣树3万余棵,并拥有人文气息浓厚的 XX风景区及气 势宏伟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旅游资源。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 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 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在XX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引导扶持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

37、”为主要内容的都市休闲游得到了快捷的发展。现已建成运营的农家乐有104户,精品园8个,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改造后的明清民俗文化街开发中的明御街以其仿古的 特色以及作为旅游景点的定位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商机村民们开 办农家乐,游人在村民家中饮茶赏景, 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 餐,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曾有时人叹曰“我忆农家 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 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 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 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 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

38、。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 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 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 有的则做起 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XX堡利用小番台已造1000亩土地,充分 利用万亩桃园和 3万余棵百年枣树等优美自然环境,建设了2400m2的植物“寿”字。全国最大 72000m2的植物八卦图以及以 福寿山为底座高19.5m的寿星像,打造了寻福祈寿的圣地福寿文化园。XX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植被相对茂盛,形成了独 特的旅游条件。应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服务设施,改善园区内道 路交通条件提高区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景观条

39、件,提高园区容量, 完善环保设施和必要的管线基础设施,保持其特有的生态旅游氛围,形成有别于周边旅游项目,同时具有森林公园特色的旅游场 所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达到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项目在计算期内销售收入30894万元,可获利润总额5970.33万元,应缴所得税 1492.58万元,经营税金及附加为1699.17万元,土地增值税为2306.85万元,合计缴纳税金5498.6 万元。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2.49%,财务净现值(i=6%)1164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48年,投资利润率为25.73%,资本 金利润率1

40、26.31%,投资利税率49.43%。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建设项目名称单位指标一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1农家乐居住区2 m94502温泉会所2 m37003明清街2 m210004.沿街商铺安置房2 m74005养生四合院2 m29306桃花源道路2 m30007桃花源景观绿化2 m1084008XX广场牌坊移位9广场铺装2 m3280010停车场2 m2000011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盏3200012垃圾回收设施个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 个13景区警示牌个30014景区三星级公厕(共四处)2 m200二总投

41、资万元23204.51.工程费用万元8080.282工程基他费用万元13314.53预备费万元1069.744.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62.085建设期利息万元477.9三资金来源万元23204.51银行贷款万元18477.92自有资金万元4726.6四主要财务评价指标1项目总收入万元308942项目总成本万元23254.53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1699.174利润总额万元5970.335上缴所得税万元1492.586税后利润万元2170.97动态投资回收期年3.488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11649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4910投资利润率%25.7311投资利税率%49.4312资本金利润

42、率%126.3113贷款偿还期年31.3建设的必要性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决策。兰州市目前总人口 330万人,地域总面积1.31万km2,农 村面积近90%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 兰州市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但农村人口将近占全市总人口的40%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 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 兰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因此,兰州经验将对全省其他市州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因 此,一定要在加快发展城市经

43、济和工业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 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 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 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三个层次推进”概括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 作的思路,即:主城区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44、增强以城带 乡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城郊和小城镇实行人口向城镇集中、 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腹地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 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 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对接城市带动的能力。“分三步走”确定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时间表。第一步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健全, 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 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8%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 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上;第三步到 202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农

45、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加快五个一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确定了工作重点,为兰州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了有力支撑。 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 运用“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注重凸现兰州在全省中心 带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编制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统筹 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规划以 及“十二五”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 经济发展一体化:突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继续抓好产业园区 建设和“出城入园”,调整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快区 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 用合理的产业布 局带动城乡统筹发

46、展。坚持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 集中实施榆中北山等“四大贫困片”扶贫开发,力争2014年稳定解决144个村、20万人的温饱问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 化:优先规划实施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卫星城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农村交通设施和各项民生工程, 不断拉近兰州与周边区域的 空间距离,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工作重点和财力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保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 化资源均衡配置,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当前重点抓 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财政体制、金融

47、体系、社会保障、环境保 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管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八项制 度建设,用健全的制度体制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总体方案,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 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 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 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 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 一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 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

48、星城和城市 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 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 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为此,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XX区XX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 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世界旅游热点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年,中国将成为占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年入境游客 总量逾1.3亿。与此同时,国内旅游随着人民收入增

49、长,生活闲 暇化,也日益发展,近3年来,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旅游业发展 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国家、各省、县(州)、县均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产业来抓。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县 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值得庆幸的是, 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经济为杠杆,带动第三产业,推动甘 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是一篇值得大做 特做的大文章。2010年4月23日上海召开的2010上海国际旅游博览论坛 上,兰州市获得 “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的称号,但兰州的 旅游

50、业发展仍存在着规划滞后、 缺少精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 足、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旅游人才等突出问题,因此急需在以下 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 蓝图,是建设和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依据。要把城乡旅游规划放到兰州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框架中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建议市政府尽快编制完善兰州市旅游总体规划 和黄河兰州段梯级旅游开发规划,并根据旅游规划通则等法律、规章,进一步编制好旅游景区(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进一步明确兰州市旅 游业发展的思路,本着“古今结合、自然与人造并举、人文与自 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以资源

51、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 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山水做足旅游文章,大力发展兰 州市特色旅游项目,分期分批、有步骤、有重点的形成兰州市旅 游的“拳头”项目,最终形成南北两山和黄河风景特色明显的旅 游业发展格局。二是非曲直夯实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建设好旅游基础设 施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1、加快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2、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有效措施,以街头绿地为点,道路绿 地为线,旅游景点为面,加快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绿 地、生产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使之与旅游

52、景点 贯通成片。同时,实施城乡道路夜景亮化工程,促进我市旅游业 的发展。3、大力整治城乡环境。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 活动,持续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特别是对全市各旅游景区(点)周边及道路沿线的违法建筑和垃圾进行集中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 展。三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旅游日益兴起,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这就要求大力

53、发展农业旅游,使其成为兰州市农村经济 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以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 体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 态,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统筹兼顾, 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 五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应当 突出“人文兰州、山水兰州、文明兰州、现代兰州”的主题,多 元化开发兰州市的旅游资源, 整合区内现有的旅游资源, 调整布 局,由点到面,完善功能,着力打造黄河农业旅游风景区和南北 两山绿化旅游风景区是提升兰州市旅游景区品位的当务之急。1、立足现有资源,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积

54、极创建国家级景区(点)。 2、整合南北两山绿化带各景区(点),形成兰州市南北两山绿 化旅游度假带。3、着力打造和培育兰州市“一日游”、“二日游” 旅游产品。开发各类能够充分体现出兰州市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 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充足的旅游商品。该项目所依托的 XX风景区位于XX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 中,距市中心15公里,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 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 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 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 XX巅的八角楼

55、,古朴 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 XX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 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XX公园位于植物园东南侧 XX的南部,与里东山 弄、灵隐路相接。XX海拨约40.5m,山不高,但枫香、山玉兰、 荷花玉兰、含笑、杜英等诸多知名观赏树种以及百年香樟随处可 见。行走其中,只见林木参天,绿荫浓郁,修竹挺秀,花香四溢。 每到春天,樱花胜雪,桃华灼灼,绚烂若云霞,是赏春踏青的好 去处。XX堡街道依托XX景区布局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业初 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以来,“农家乐”作为一

56、种 新兴的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 餐饮业的发展,实现收入 600万元,为XX区餐饮业的发展增添 了新的模式。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3.3该项目的建设是XX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008年,XX区实现生产总值(GDP 500088万元,比上年 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万元,同比下降1.01%;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274682万元,同比增长39.93%;第三产业 实现增加值223135万元,同比增长9%人均GDP达至U 21994元, 比去年增加5894元,同比增长12.03%。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

57、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 动力。全区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174678万元,同比增长21.2%,占GDP比重达34.93%。其中:商贸餐饮业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 29097万元。工业和商贸餐饮业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 部分,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达53.04%。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 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XX区以两区建设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多业态、多功能的商贸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商贸业 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1、发展现状(1)商贸

58、流通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2008年,全区纳入商贸、餐饮业统计的单位共有4029户,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9户,限额以下企业220户,个体户3790户。全区 商贸、餐饮业累计完成销售额 757277.0万元,同比下降14.27%, 其中:实现批发额540535.8万元,同比下降22.91%;实现零售 额216741.2万元,完成年计划102.59%,超计划2.59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19.0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实现销售额 722130.8万元,同比下降16.16%,实现零售额181595.0万元, 同比增长18.33%;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5146.2万元,同比增长

59、 22.63%。(2)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新型业 态彰显优势。XX区在做大做强零售企业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 商业理念,新的业态、新的交易方式。以国美电器、欣大烟草、 华联超市、金穗康、金阜康 4S汽车销售店等一批现代物流、总 部经济、超级市场、连锁店、专营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占据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大份额,已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业态。尤其是以国美电器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2008年累计实现销售额47.94亿元,带动全区商贸业销售额呈现稳步增 长。(3)流通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大企业、大发展、大流通格 局。近几年来,XX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0、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先后有金穗康、金阜康、众友药业、国美 电器、欣大烟草等大型商贸企业入驻 XX区,给XX区经济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目前,XX区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以经营汽车、 烟草、家用电器、医药为主。截止2006年底,累计实现销售额35.91亿元,较2003年增长2.30倍,实现零售额6.88亿元, 较2003年增长94.3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46 :54.92 : 44.62,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