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作业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性达标作业1康有为称:“吾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最大作用是在社会中通过维新思想的传播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A正确,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明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排除B、C、D项。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山,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材料中康有为主张“变政”是指变革()A教育制度B经济制度C

2、政治制度D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变法,主张改变政治制度,故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3“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该事件反映出()A西方侵略开始深入京津地区B北方民间反侵略意识增强C西方侵华的手段是传教愚民D北方受西方侵略最为严重【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该事件抗击洋教,主要活动地区在京津一带,应该是1898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西方侵略开始深入京津地区是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A项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

3、C项错误;受西方侵略最为严重的是东南沿海地区,D项错误。4“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日人”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C项。5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中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根据题

4、干提供的信息“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现象是在签订辛丑条约、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之后出现的。等级性标准作业A组学考过关一、选择题1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希望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政治民主化,故选D项。A、B、C只是现象,排除。2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

5、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强调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D是目的非影响;B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3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

6、国家的殖民地【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故A项正确;B项“彻底放弃”说法错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是辛丑条约影响,排除C、D项。4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首都被敌人攻占”是在()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进入到20世纪”,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均发生在19世纪,排除A、B、C。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了北京,1

7、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5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可知这次战争的赔款是中国的财力所无法承受的,导致的结果是对满清政府失望转而革命,由此判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8、半封建社会。6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内讧外侮”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A项;“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是洋务运动,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排除。7“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此言评论的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

9、【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故选D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没有涉及设立使馆和驻扎军队的内容,排除A、B、C项。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

10、。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解析】回答第(1)问应从“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方面着手归纳其政治主张。回答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洋教”的含义;“借”的含义是“利用”。回答第(3)问

11、应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来思考。B组等级测评一、选择题1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说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维新活动是限制的,C项

12、错误。维新思想的传播面向全国,并不是“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变法维新,不利于清政府的统治,所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3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13、。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答案】B【解析】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项符合题意。题干所述并非杜撰,A项错误;这段记载并未标明出自何人之手,无法得出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的结论,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主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是外来宗教的冲击,D项错误。4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

14、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突破。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处于咸丰帝时期,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故D项正确。5清朝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中

15、割让了大片领土,马关条约将台湾等领土割让给日本,均与材料“不割我土地”不符,故排除A、B、C三项;辛丑条约未涉及割地,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庚子赔款”总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海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材料二“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

16、的备忘录材料三1909年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经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之肇始)。摘自维基百科全书材料四庚款留学中的留学生约百分之三十回到清华执教庚款留学生们最先提倡白话文,最先采用汉字横排法和西式标点符号;庚款留学生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出版了第一本科学杂志,创办了第一家科研所百年留学(1)据材料一,判断“庚子赔款”出自于近代中国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庚子赔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答案】(1)辛丑条约。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企图瓜分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条约。(2)美国意图达到精神上支配中国的目的;梁诚等外交家的努力;美国所收庚子赔款过多。(3)消极: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关税的控制;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弱,加深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积极:促进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解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