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四新”特征_第1页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四新”特征_第2页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四新”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四新”特征作者:赵军杜伟杰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4期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 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尤其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 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带来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形态,对企 业商业模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企业通过何种方式盈利、生存、发展的系

2、统设计, 包含了一系列企业内外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企业运营 之“道”,是对企业战略定位、盈利模式、业务模式、渠道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 的提炼升华,是企业运营的“法、术、器”的本源。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呈现出了大生 态新要求、大数据新要素、大融合新趋势、大平台新战略的“四新”特征。大生态新要求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重要属性,有了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将不再受到空间地理的限制, 而是可以面向全域全局。而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能满足互联网条件下经营所需的资源, 与外部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系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中之 重,也是适

3、应互联网开放共享属性的必然要求。企业生产链向生态圈转变。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外部合作竞争均由原来的线 性链条向生态系统转变。从企业内部来看,由原来的链条式运营、层级式管理等链条式、条线 式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生态圈。生态圈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围绕 用户层层向外扩展延伸,形成多要素共同组成和互动互促的生态系统。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 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由供应链为中心向生态圈为中心转变,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中,从以 供应链为中心到以生态圈为中心,企业合作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生产链条的线性关系, 而是向着广、深、密三维交叉的方向延伸,生态圈内各个衍生覆盖业务模块经

4、过有机的协同而 形成系统,合作共赢。由行业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各行业普 遍现状。用户处于企业生态圈核心。随着互联网高度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新媒体 大行其道,社会化媒体的强互动性和高活跃度,使信息传播由以往的自上而下式单向线性流动 变为多向、互动式流动,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对称,极大地降低了用户选择的转 移成本,使用户主导地位完全建立、用户主权时代真正到来,用户在企业生态圈中成为不可置 疑的核心。用户成为核心,对企业发展运营带来了全方位颠覆式变革,要求企业首先

5、要树立用 户思维,在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都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大数据新要素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日益 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以数据流引 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深刻影响了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了生产组织 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 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带来两个“第一次”全新变革。首先,不同于劳动、资本、设备等传统 生产要素,企业第一次不是从外部获取资源要素

6、,而是来源于企业自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 断成熟和高度普及,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可数据化,只要是企业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有相 应数据“源源不断”的产生,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活跃,产生的数据量越大,给企业积累 的生产要素也就越多。其次,企业的生产要素第一次不是越用越少、越用越贬值,而是在使用 中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传统生产要素,如资本在规模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有用完的一 天,设备随着使用也不断损耗折旧,劳动成本投入也会越来越大,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从根 本上改变了生产要素边际价值递减规律,数据越挖掘,其价值越大,而且越挖掘沉淀的数据越 多,数据总量将越来越多,可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大数据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上大有可为。数据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也应用于 生产经营全过程。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实现产品数据化、渠道数据化、营销数 据化、研发数据化以及管理数据化,将企业打造成为数据驱动型企业。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 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用户管理为例, 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更迅速、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入洞 察客户需求,提升数据价值,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大融合新趋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从零售、物流等领域逐 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尤其是随着

8、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了消费者在经济社会 各领域的深度参与,倒逼各产业触网转型。同时,也使网络经济异军突起,基于互联网融合应 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从范围来看,融合覆盖三大产业。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融合应用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 动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应用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 智能化、网络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互联网在工业中的融合应用有力促进了工业互联网创新 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不断融合创新,智能工厂和 智能制造模式已经成型,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基于 互联网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

9、、工业电子商务等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催生了众包研发、 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精益管理、远程服务等一批新模 式。互联网在服务业的融合应用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成为 越来越多传统服务业企业的选择,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均触网 转型,推动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从形态来看,融合呈现三大业态。首先是线上线下融合。主要有互联网企业整合线下资源 实现由线上到线下的业务资源融合,传统企业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触网转型实现由线下到 线上的业务资源融合,以及综合型企业通过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深入推进垂直一体化实 现线上

10、线下同步发展融合这三种类型。其次是不同行业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不 断渗透,产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产业化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传统企业挟产品和服务触网跨界, 互联网企业挟用户和粉丝延伸跨界,导致各行各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企业竞争 的常用策略。通过跨界融合,使企业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获得新的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原 有业务的整合,完善企业整体生态系统,提升企业发展能力。最后是实体虚拟融合。以金融业 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重大价格发现等重要基础性功能。而 互联网明显具有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这就使互联网成 为促进实体经济和

11、虚拟经济融合的天然桥梁。近年来,各地涌现的通过“产业+互联网+金融资 本”模式,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就是实体虚拟融合的最佳例证。大平台新战略在线是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属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可在线化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企业 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为互联网入口之争、流量之争,发挥互联网平台功能,将互联网打造成 为人口平台和流量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竞争的战略抉择。基于互联网分流聚流平台功能的长尾经济模式。以往“二八法则”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 重要准则。在“二八法则”的指导下,企业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倾注在少数大客户身上,使企 业竞争日益红海,利润空间日渐萎缩。而互联网的到来,让堪称终结

12、“二八法则”的长尾理论 脱颖而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润不必一味依赖20%的“优质客户”,实际上以往分散化的、 碎片化的80%的客户所蕴涵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同样不可小觑,小众的和个性化的产品同样可以 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互联网具有的分流聚类的渠道和平台功能,使得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从而吸引足够多的客户以形成“规模经济”.即“长尾经济”模式日益 成为主流,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平台型经济模式。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基于互联网 应用的发展平台,如电商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共享平台、社区社群交流平台、开 放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平台型定位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转型目标。如基 于互联网的社交、搜索、电子商务等应用催生了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些大型平台型企业。 一批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了一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