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16含答案(6份打包)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B.颔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诗人乘坐小舟归

2、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诗人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2.孟浩然提出,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首诗是怎样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奉寄别马巴州杜甫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注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

3、的巴州刺史。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2.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有何含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

4、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B.颔联用夸张、暗喻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C.“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诗人内心干净。该句写出了诗人读书时内心的感受。D.本诗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抒发诗人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2.颈联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满庭芳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

5、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归去来兮: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它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的上片主要抒写词人思归西蜀故里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有着人生失意、宦海沉浮的哀愁。C.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堂前细柳”到篇末,词人不

6、再感慨未来,转而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D.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岷峨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归浮梁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范先之,门人。祐之,族弟。更管:哪管。青毡: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貂蝉冠,指官僚之冠。1.下列对

7、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对族弟的希冀,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2.这首词上片“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菩萨蛮李晔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注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

8、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逸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变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龆宗纪)大内:皇帝殿宇。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B.词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C.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D.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真,浑朴苍凉。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答案以及解

9、析1.答案:1.D2.首联上下句将远离尘世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进行比照,暗含对禅境的喜爱。颔联通过“人”与“我”的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颈联写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忘情于山间美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尾联写鹿门山山林寂寥,只有幽人独居,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解析:1.“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错误,从诗人经历可知,其隐居是无奈之举。2.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

10、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尘世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对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诗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

11、“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最后两句,“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釆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趣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

12、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情绪。2.答案:1.A;2.本联意为:我独自拿着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间,以后难以再随鸿雁一起去拜访你了;诗人在此设想了别后的状况;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解析:1.因为友人与伏波将军同姓,用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人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而不是感叹朋友的身不逢时

13、。2.诗歌解析: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时杜甫53岁,客居阆中。马巴州,指巴州刺史。生平不详。据新唐书“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的记载,说明曾有“召补”杜甫担任京兆府功曹一事,杜甫实际未赴任。据推测,“召补”的具体时间可能是在东川期间(763-764)。此诗以出处殊途,记临别心事。首二句宾主并提,中四句叙将别之情,末二句陈各有所志之意。不赴功曹,故思乘舟南下。欲成勋业,应想骊驹玉珂。整首诗宾主自相照应,委婉有致。诗歌大意:马巴州您像马伏波一样将有功于国家,而我这个“功曹”可比不了汉萧何那样的“功曹”。我自己在蜀地滞留的生活已经太久了,而南国江湖水是那样的多,云是那样的悠闲。我独把鱼竿

14、,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难以随鸿雁一起飞过去拜访你了。我知道您对江湖生活不感兴趣,您的兴趣在仕途朝堂。3.答案:1.C2.每天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颈联运用典故(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勤读书的好处。上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读书终有收获,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一样;下句化用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勤奋攻读,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解析:1.“内心干净。

15、该句写出了诗人读书时内心的感受”错,“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无一点尘”运用比喻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2.诗的首联用比喻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

16、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之流所可以领略的?4.答案:1.A;2.同意。下片开头,“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词人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这是其“激愤不平”之处。“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词人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

17、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面几句中的无奈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这是其“温厚”之处。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词人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词人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我晒渔蓑,言外之意: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这同样是其“温厚”之处。不同意。综观全词,虽有许多情感变换的线索,但情感基调仍然是旷达的。苏轼于悲苦中依然达观超脱,于危境中依然豪放无畏的性格特征在此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并不是“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而是“温厚”之作。本词的下片,苏轼依然将宦途失意与留恋黄州对写,突出了他达观豪放的性格特

18、征。前四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但“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更是表达了词人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和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词人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我晒渔蓑,言外之意: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这惜别、依恋之情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此词为“温厚”之作。解析:1.A项,“思归西蜀故里和惜别之情”理解片面,本词上片还抒发了词人对自己漂泊命运的悲叹,词人一心想效法陶渊明,但现实让他不能自由归去。吟唱

19、“归去来兮”,表达了词人欲归不得的怅恨。5.答案:1.C;2.“小窗风雨”是眼前实景,“中夜笑谈清软”是想象之景,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解析:1.“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表述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是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2.“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是说从此以后只能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笑谈清软”是虚写,由实到虚。6.答案:1.B;2.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

20、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解析:1.“双飞燕”不是虚写,文中景物描写都承自首句“登楼遥望”,故而为实景;“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本词写家国情怀,不掺杂儿女之情。2.题干明确考查“情景关系”,故思考的方向应为该词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情景之间,无非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再兼顾情感的乐哀和景物描写的乐哀。本词写词人遥望远方之景,长安宫室,双飞之燕,渭水长流,千山迢迢,借景物抒发忧愤之情,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另外,词人心怀国都被破之悲,却眼见双飞之燕快乐飞翔的乐景,以乐衬哀,倍增

21、其哀。PAGE-8-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5)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永遇乐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濉:水名。淮:淮河。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由设想

22、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词人想象了几种不同的情景,层层递进。B.“美酒”三句写孙巨源起行后的情景,“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C.“今朝”三句写客人捎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月”这个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风入松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眀,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

23、苔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既抒怀人之感,又生伤春之情。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借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撼魄之感。B.“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反映在此五字中了。C.“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D.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离别。本词中的“一丝柳,一寸柔情”,也是取此意,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可谓语浅意深。2.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价此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请结

24、合此评价,简要赏析词的下阕。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

25、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C.“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D.“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子月:农历十一月。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

26、的深渊。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的“深知”。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

27、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

28、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D.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2.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鬓:指代中年鬓发早白。庙:宗庙。古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之处所。教坊:古官署,司宫乐。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回忆过去沉溺于奢侈淫逸的帝王生活,下阕写自己离别家国时只能“垂泪对宫娥”的情

29、景,流露出身为“臣虏”之后难以言说的隐痛和悲哀。B.这首词的上阕可以视为实录,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以开后来豪放一派。C.“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词人运用“沈腰”“潘鬓”的典故,极言自己被俘后精神上的苦闷与肉体上的摧残。D.这首词运用衬托很有特色:上阕极言家国一统、山河广阔、宫阙巍峨、花草艳美,反衬词人被俘后的凄凉悲苦,揭示了他绵绵不尽的哀愁。2.词的下阕是如何渲染自己“归为臣虏”的哀痛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本词上阕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月随人千里”

30、用“月”的追随表现明月有情,衬托孙巨源的孤独。“别来三度”句到上阕末,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化景物为情思”,着力刻画“月”,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解析:1.B项,“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错,上阕后六句仍是写孙巨源,而非写词人自己。2.词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景中寓情,或是以景结情。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到含有“月”的词句,明确其表现手法,描绘画面内容,再把握意境特点,分析情感内涵。2.答案:1.C2.词的

31、下阕运用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表达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与期盼之情。“黄蜂”二句,因黄蜂飞向秋千索而认作是留有佳人余香,实则是词人思念之切、期盼之浓。结语处“幽阶”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台阶上的青苔“一夜”之间生出来,极言佳人离去后词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解析:1.C项,该句抒发了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不正确。“楼前绿暗分携路”的意思是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结合后文“一丝柳,一寸柔情”,可知,此句抒发的是的伤离之情。2.本题题干要求结合谭献“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的评价,赏析词的下阕,提示考生“黄蜂”二句表达出“痴情”,结尾处表达出深情,考生要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进行

32、分析。词的下阕,“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的意思是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于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表明词人虽与佳人分别已久,但却不能忘怀。“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的意思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馨香。词人认为黄蜂扑到秋千上是因为秋千上还留有佳人的馨香气息,借以表达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的意思是惆怅伤心,佳人的倩影总是没有来到,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明当年佳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已久去,所以青苔滋生,表达出词人

33、深深的思念之情。3.答案:1.B;2.对焦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好景画难描”,词人觉得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表达词人对焦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对古代英雄的神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期望。“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对江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解析:1.B项,“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理解错误,苏东坡念奴娇

34、?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收束上片的写景,“一时多少豪杰”开启下片对周瑜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本诗“好景画难描”只是起到收束上片写景的作用,只有“承上”。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梳理全诗的内容,诗歌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如果景色美丽就可能抒发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下片要结合关键词句把握诗人情感态度,解答时要答出情感,还要分析原因。本诗上片描写镇江的城、山、水的壮丽景色,“好景画难描”一句收束上片。词人上片全在写景,但仍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表达对焦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35、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表达了古代英雄的神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期望。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词人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词人艳羡江边鸥鹭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高,直飞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间兴废。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4.答案:1.B;2.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

36、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B项“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2.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析等。如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5.答案:1.A;2.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

37、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解析:1.A.“运用比喻修辞”错误。“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修辞。2.题干说到“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所以我们既要分析其柔美之处,又要探究其潇洒豁达在哪里。先理解最后三句词的内容,写的是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柔美之处在于写景。把青山比作翠眉,突出山之青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秋水比作明镜,突出的是秋水的清澈。景色的呈现柔美而多情,细

38、腻而雅洁。这首词主题是送别,照理送别词一般写得较为感伤,儿女情长,但此词却写得从容豁达,想象族弟在路途之上有美景相伴,没有旅途的烦忧与孤寂,较为乐观洒脱。6.答案:1.D;2.首先写自己被俘之后形容消瘦、头发斑白,容颜憔悴;再回忆被俘之际,教坊奏起离别之歌,催人泪下,更加激起词人无限离别之苦。解析:1.D项中说这首词运用“衬托”手法有误,应为对比。上阕帝王奢侈淫逸的生活与下阕国破家亡的悲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淡。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

39、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PAGE-7-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4)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

40、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D.尾联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进艇杜甫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南京:指当时的成都。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无谢:犹不让,不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南”两“北”各

41、当句自对,“南”“北”又上下句互对,音韵和谐,自然流畅。B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C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D尾联写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2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

42、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为累世通家。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王勃:咸亨中,任虢州参军,不久因事革职。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送”即送了一程又一程,首句切题;“遑遑”即惊恐不安,语意双关,不仅是,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的内容和本诗颈联的内容相比,其境界更宏大、情调更豪迈、所抒发的情感更乐观豁达。C.“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都是彼此梦中之人,但由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思念。D.一般五言律诗多借景抒情,本诗也是如此。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

43、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松汀驿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注)这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

44、.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D.全诗描写了山、水、日、小径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绪之中。第一

45、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

46、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

47、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2.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释中说“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

48、回途中所作”,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

49、容海色本澄清”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此句深层含义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且“本澄清”一句也大有深意,它暗示出诗人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超然豪迈。2.答案:1.C;2.“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句写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有志难酬。于家于国

50、可谓不幸。“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挈妻携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错误。颈联喻指孩儿欢戏、夫妻团圆。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

51、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故选C。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解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干要求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根据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诗人的“幸”,应是“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这是“不幸中之幸也”,在诗中的体现是颔

52、联“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两鬓业已有些斑白,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加上身边还有“稚子”相伴,让诗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而“不幸”则是诗人“久客”“南京”,早年多舛的命运,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坐北窗”“北望伤神”,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考生作答时,依据题干要求,将诗人情感分为“幸

53、”与“不幸”两方面,分别作答即可。3.答案:1.D;2.对友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的担忧对于诗人自己人生凄凉悲苦、仕途坎坷的感叹。这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表达了离别后俱入梦来的相思之苦。解析:1.本诗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借景抒情。2.首联“穷路”点明世途艰难,“遑遑”表明对前途未卜的恐慌,“独”点明离别后形单影只,此三次结合开篇即表明对友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的担忧。颔联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千里道”对“百年身”,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百年身: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悲凉”对“凄断”凄断:悲痛欲绝与悲凉意义相近。颔联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说明人生的

54、悲凉与痛苦。也是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有如此切肤之痛才会有感而发呀。“同是天涯沦落人”呀!在颈联中有彼及己,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亦感叹自己的人生凄凉悲苦,这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也是自慰。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4.答案:1.A;2.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解析:1.“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后面的诗句“海明先见

55、日”看,应是清晨之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的思想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通过写未遇见“旧遗逸的”隐居旧友,“不在”一词表达了诗人访友

56、未遇的遗憾之情。5.答案:1.B2.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知音难觅之伤:“人不至”“与谁同”写出了的孤独寂寞之感,这种情感无人可诉,难以释怀。怀才不遇之悲:舜帝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而抑郁而终,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此典故表达对愛情的忠贞”错误。借此典故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2.本题考查评

57、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句,意即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绪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借舜帝殁后,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了的怀才不遇之悲。“陶公战舰空滩雨”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承尘破庙风”在贾谊祠庙被风雨侵凌的景象之中,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末尾两句则更满含着因“目断故园人不至”而无人可诉说的孤独寂寞之情。6.答案:1.C;2.用典: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

58、思乡之情。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解析:1.“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中“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虚写梦境、下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视听结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PAGE-8-古诗词阅读专项

59、训练(3)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赵善庆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赵善庆:元代文学家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至第四句为第一层,通过对眼前近景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江边田野秋景图。B.第二层两句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显露出山体的清癯之态和怪石的嶙峋之态。C.第三层的七、八两句转到人的仰视角度,沙鸟飞翔的景象,传递着潮涨潮落的信息。D.最后一层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秋景图的描摹。2.有人认为,全曲

60、措辞凝练,用字精奇,请试找出两个字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用来作画。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B.“逋仙”指林逋,“坡仙”指苏东坡,将两人称为“仙”,表达了对二人的崇拜。C.“叩逋仙,访坡仙”两句写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D.该曲表达了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