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_第1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_第2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_第3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_第4页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12套)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借怀古慨叹个人命运的坎内涵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内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坷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讽今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或对国事的讽喻标志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咸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4)衬托

2、,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名”等悲景衬悲情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膺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1)从具体描思想感情托物讽世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寄寓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与侧面烘托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想,或报效国家(2)从修辞手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法看,主要是标志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情感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

3、逝与理比喻、象征、拟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想破灭的哀愁人和对比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3)从抒情方目形式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1)借景抒情(或叫“寓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内、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情于景”),情景交融内涵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的感情等哀)(3)侧面

4、落笔。诗人在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之情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标志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情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4)因梦寄情,虚实结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合读懂“诗家语”,扫清鉴赏障碍1.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

5、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岑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岑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

6、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E“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解析: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答案:BD(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

7、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2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再过金陵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8、的两项是()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对

9、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解析: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答案:AD(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答: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的所见所闻。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

10、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3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如打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

11、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彩。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解析:C项,“三字暗含了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答案:CD(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

12、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4即事(景)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虞美人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

13、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解析: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答案:CD(2)本词是如

14、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

15、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5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

16、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E末句“犹恐”两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两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17、。答案:DE(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答: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6羁旅思乡诗阅

18、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

19、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答案:CE(2)词尾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

20、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7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

21、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解析: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答案:CE(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白朴用以自比的

22、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答: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人物形象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

23、析。答:(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解析:(1)此题实际是分析诗中情感,“恨”的对象在“天涯”,联系下文中的“月”“心里事”,可知此“恨”应为思念远方亲人的怅恨之情。(2)考查诗歌中人物的形象题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解答此题时,关键是如何读懂诗歌的内涵,考生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和诗中情感色彩浓厚的“恨”“摇曳”等词语入手,体味的情感,分析的形象。(3)做炼句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句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

24、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

25、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氤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沈约,南朝名相

26、、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答: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李白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答:(2)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

27、飘逸”表现在哪里。答:答案:(1)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2)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瑶瑟怨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题目: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我们在答题时,常常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少使用鉴赏诗歌的术语。这虽然是细节性问题,但是

28、直接关系到我们分数的高低。例如“闺怨诗”“幽怨哀伤”等词语就是常用术语。答案: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刻画了一位因与丈夫或意中人别离而生悲怨的女子的形象。诗中写的是“梦不成(睡不着)”之后的所感、所见、所闻,表现了女主人公幽怨哀伤的情感。题组二景物形象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姜夔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茜:大红色;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境内,传说舜南巡时死于山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前来此地,相思泣血,染红绿竹;筠:竹子。(1)本词上阕前三

29、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答:(2)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夔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请结合全词鉴赏词人运用了哪些“侧笔”。答:答案:(1)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由在湘江岸边徘徊的主人公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和梅影构成的朦胧凄清的画面。为后文写红梅营造了清冷的环境氛围,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词离别相思的感伤基调。(2)上阕由皋月及梅,由梅及人,借梅写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下阕前三句借鸥鸟飞去表示往昔的情事一去不返;最后三句则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如同娥皇、女英思念舜帝。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所以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2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鹊

30、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龚自珍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注: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

31、时宜者的形象。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

32、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答案: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

33、答问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答案:诗人借助于春天特有的意象春鸠、杏花、归燕、新历以及持斧整桑、荷锄理水等农民经冬后最早的劳动,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的春天到来的景象。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昭君怨梅花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请简要分析词中塑造的“梅花”这一艺术形象。答:答案:两处的梅花虽然气质姿态有别,一为幽独,一为俊雅高洁,但是它们都纯洁傲岸,在下雪之时盛

34、开。题组三事物形象专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晓入郡城朱彝尊轻舟乘间入,系缆坏篱根。古道横边马,孤城闭水门。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郡城:指的家乡秀水(今浙江嘉兴),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明灭亡,离开家乡躲避兵火,第二年返回家乡时作此诗

35、;朱彝尊(16291709):明末清初诗人、词人;边马:清兵的战马,因清兵来自东北关外,故称边马。(1)诗人“晓入郡城”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答:(2)尾联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返归家乡,诗人为什么说“断客魂”?答:答案:(1)诗人看到的是家乡遭到战火洗劫后荒凉残败、动荡不安的景象。百姓的篱墙倾颓残坏,清军的战马横据古道,水门紧闭,戒备森严,往昔繁华的城市俨然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城”,夜晚星光闪烁,似有兵气扰动,月亮紧傍着拂晓的烟霭,显得一片昏黄。(2)总括全诗,由叙述转到抒情,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覆亡、家园残败时的痛楚之情。战乱后的家乡面目全非,河山已为异族所占有,自己作为这

36、里曾经的主人,返归家乡却恍如置身异地的“作客”之人,“断客魂”三字饱含无尽的感慨和伤痛。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乌:乌鸦;愔愔:寂静无声。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答: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4阅读

37、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含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

38、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题一定要结合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字眼作答。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组一专题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题目: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两字的艺术效果。答:答案:“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

39、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追悼注(清)吴伟业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题目: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

40、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析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答案: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义双关),韵味悠长。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望

41、(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答: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

42、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选的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

43、辽国都城。原:原野。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答: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答:(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

44、析。答: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45、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8阅读下面

46、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行(hn):行列。(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答:(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答: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

47、用。(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

48、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9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

49、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大意对即可)10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与胡兴安夜别何逊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

50、新离恨,独守故园秋。注: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维:拴、系。(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答:(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

51、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

52、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答: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答:解析: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

53、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答案:不系船。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解析: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描绘出一种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

54、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1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两字的巧妙之处。答:解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

55、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1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答:解析: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

56、,“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

57、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题组二综合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

58、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解析:B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E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答案:BE(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答:答案:这两句描

59、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星芒尽:指战争结束;霍嫖姚:即霍去病。(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B

60、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两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意。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并没有在结句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解析:CE(2)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侧面描写。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